安親王府

安親王府

安親王府,該府是世襲遞降郡王府,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台基廠南側東交民巷15號院內,始王岳樂為饒余郡王阿巴泰第四子,順治六年因戰功受封貝勒,順治八年承郡王爵,並掌工部,參政議政,順治十年以宣威大將軍駐歸化城,策劃征討喀爾喀部。

基本信息

背景

安親王府安親王府

台基廠頭條東口外南東交民巷15號院內始王岳樂為饒余郡王阿巴泰第四子順治六年(1649年)因戰功受封貝勒,順治八年(1651年)承郡王爵,並掌工部,參政議政,順治十年(1653年)以宣威大將軍駐歸化城,策劃征討喀爾喀部。

1657年晉安親王。康熙十三年(1657年)以定遠平寇大將軍征討吳三桂,次年平定江西,後主持湖南軍務。康熙二十八年(1679年)卒,後宗人因錯判人命降為郡王,及至雍正元年(1723年)因當年岳樂“陷附輔政大臣”令“安郡王爵不準承襲”,將安親王府改建為昭忠祠。岳樂襲郡王爵並改號“安”後,府亦稱為安郡王府,就連府所在胡同的地名也稱為“四王柵欄”(岳樂為阿巴泰第四子,故俗稱“四王”;柵欄是之置於胡同口用於防盜的攔擋物,日啟夜閉)。岳樂襲郡王后又晉為安親王,府亦稱為安親王府。又5年阿巴泰才被追封為饒余親王。

建築

安親王府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7間的大殿、有丹墀,面闊5間的後殿,面闊7間的後寢室。
《乾隆京城全圖》上繪有昭忠祠,祠與王府格局相同,只是添建了碑亭和祭祀設施等。
及至雍正元年(1723年)因當年岳樂“陷附輔政大臣”令“安郡王爵不準承襲”,將安親王府改建為昭忠祠。至乾隆一十三年(1779年),乾隆帝追論阿巴泰、岳樂功績後,封其後裔華兀孫(嗣子之子)奇昆為輔國公世襲。

覆滅

晚清這裡成了使館區,昭忠祠被拆除,成為奧國軍營,安親王府遺蹟也告消失。

王府的前世今生

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加封親王、郡王稱號的皇子近七十個,北京的王府有五十餘座。那些王府在歲月里覆蓋了厚厚的灰塵,有的消失了,徹底灰飛煙滅,有的尚存於世間,沉睡在平民百姓房屋的包圍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