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親王府

理親王府,位於北京城郊之外,康熙帝晚年在德勝門以北20公里處,相中了一塊寶地,開始為廢太子允礽營造府第,也為自己建設一處行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帝繼位不滿一個月,就封康熙帝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1694—1742年)為理郡王。雍正元年九月二十日(1723年10月18日),理郡王弘皙一家喬遷到鄭各莊王府。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弘皙進封為理親王。鄭各莊的理郡王府成為理親王府。

簡介

1958年北京文物普查時,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鄭各莊村鄭各莊還有土牆垣約五百米;有城南門遺址,並保存南門(正門)漢白玉石匾額一方,楷書“來熏門”。經筆者與該村黃福水郝玉增李永寬、蔣國震等先生實地踏查,在鄭各莊皇城東南角,有一段城牆殘垣的遺蹟,有牆基遺存和青灰城磚。城牆外是護城河,現東、南、西三面護城河基本保存。2006年,出土一眼水井,為銅井幫,同民間傳說“金井”吻合。清鄭各莊行宮與王府的實測和踏查資料,可同檔案資料和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基本吻合。,現在有城牆遺蹟,有護城河遺存,有銅圈(即銅幫)水井,這處大型建築遺蹟,曾經是誰的住所,長期以來,說法紛紜。傳說最廣的是因為當地有一個村子叫“平西府”,所以人們就說這裡曾是清初平西王吳三桂的王府。

鄭各莊康熙行宮與王府,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完工,康熙帝曾去過三次,但沒有正式入駐,第二年康熙帝過世。康熙帝生前遺囑:“朕因思鄭家莊已蓋設王府及兵丁住房,欲令阿哥一人往住。”

雍正帝如何處理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帝繼位不滿一個月,就封康熙帝廢太子允�之子弘皙(1694―1742年)為理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帝諭理郡王弘皙,搬到鄭各莊王府居住。

雍正帝揣摩他父親在世時安排的用意,是想把允�遷到鄭各莊去住,但他並未按照皇父的意思辦理,而是把允�一人留在宮裡,把允�的次子、理郡王弘皙及允�一家遷往鄭各莊王府。關於理郡王一家分府搬家,檔案有詳細記載。

雍正元年九月二十日(1723年10月18日),理郡王弘皙一家喬遷到鄭各莊王府。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弘皙進封為理親王。《清史稿・諸王六》作“六年,弘皙進封親王”,誤;應作雍正八年。因《雍正朝起居註冊》、《清世宗實錄》、《恩封宗室王公表》和《八旗通志》等,都同樣記載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八日乙未,弘皙晉封為親王,故可證《清史稿》上述記載之誤。從此,鄭各莊的理郡王府成為理親王府。《清史稿・皇子表》於弘皙記載:“雍正元年,封理郡王。六年,進理親王。乾隆四年,緣事革爵。”上面三句話,有兩錯一漏:封理郡王,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乙未;晉理親王,在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八日乙未;“緣事革爵”後,似應加“永遠圈禁”。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廢太子允�在鹹安宮病故後,停靈在鄭各莊理王府。出殯時,每翼派領侍衛內大臣1員,散秩大臣2員,侍衛50員,送殯到鄭各莊。並追封允�為和碩理親王,謚曰密。雍正帝要親往鄭各莊祭奠,經臣勸再三,在西苑五龍亭(今北海公園內),哭奠二阿哥允�。允�後埋於薊縣黃花山王園寢(王墳),結束了他51年大起大落的一生。但因他而起的皇位之爭,仍在繼續。

皇帝的兒子結婚後要分府,就是離開皇宮,搬到王府居住。明清的王府,明朝主要在外地,個別的在北京;清朝則相反,順治帝定都北京後,所有王府都在北京,且都在內城以里,能查到的有五十餘座,只有一座例外,那就是在城郊之外的理親王府。

康熙帝晚年有一塊心病,就是廢太子允�的安置難題。他在找一個既妥善又安全的安置允�的地方。

允�有12子、8女,這一大家子人,長期禁錮在鹹安宮,不成體統,也非長久之計。允�第二子弘皙後封理親王,孫子永曖後官廣州將軍、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永曖四世孫福錕光緒時為體仁閣大學士。當時擺在康熙帝面前的一個難題是,自己生前和身後,如何安置廢太子允�及其一家呢?康熙帝晚年在德勝門以北20公里處,相中了一塊寶地,開始為廢太子允�營造府第,也為自己建設一處行宮。這個安排,可以看出,康熙帝作為一位父親,對自己一手培養的皇二子,是又恨又愛。恨的是他竟然不成器,逼得自己廢了他;愛的是這畢竟是自己幼年喪母的兒子,要在有生之年安置好,以免身後皇子相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