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縣

阜南縣

阜南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中游左岸,黃淮平原南端,轄31個鄉鎮,國土面積1929平方公里。轄區內有耕地154萬畝,可開發水面近17萬畝,人口152萬。阜南縣全境為淮河泛濫形成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海拔高度在20米-34米之間,地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全縣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C左右,年均降水量900mm左右,日照時數2252.5小時,無霜期222天。境內土地肥沃,雨量適中,光熱資源豐富,適合各類農作物和種植物生長,物產豐富,素有“名優特產縣”、“天然資源庫”之稱,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棉花、黃牛、生豬、山羊、柳編、油料、禽蛋、水產品及辣椒、蔬菜生產基地縣。水產養殖、立體種植等生態農業蓬勃發展。

基本信息

簡介

阜南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屬內陸開發較早地區,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結合部北岸。阜南縣國土面積1768平方公里,耕地146.8萬畝,轄29個鄉鎮和一個省級工業園區,345個村(居),人口172.1萬。阜南是三國名將呂蒙、解放軍著名將領聶鶴亭將軍的故鄉。曾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龍虎尊”等一批國家級文物。
阜南縣素有“名優特產縣”、“天然資源庫”之稱,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中國柳編之鄉、全國唯一的農業(林業)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縣,安徽省林業十強縣、文化先進縣。也是中國承接產業轉移投資環境十佳縣、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最具潛力城市、2010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行政區劃

阜南縣轄20個鎮、9個鄉:鹿城鎮、方集鎮、中崗鎮、柴集鎮、新村鎮、三塔集鎮朱寨鎮、趙集鎮、田集鎮、苗集鎮、黃崗鎮、焦陂鎮張寨鎮、王堰鎮、地城鎮、洪河橋鎮、王家壩鎮、王化鎮、曹集鎮柳溝鎮王店孜鄉許堂鄉、會龍鄉、段郢鄉、公橋鄉、龍王鄉、於集鄉、老觀鄉、郜台鄉。

歷史沿革

阜南縣阜南縣
1950年由阜陽縣南部地區析置阜南縣,因在阜陽之南,故名。

2000年,阜南縣轄20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72431人,其中: 城關鎮 99827 方集鎮 27823 中崗鎮 30921 柴集鎮 53189 新村鎮 45291 三塔集鎮 53019 朱寨鎮 57836 袁集鎮 38626 趙集鎮 37992 田集鎮 43651 苗集鎮 44449 黃崗鎮 43182 焦陂鎮 49986 張寨鎮 43101 王堰鎮 39694 洪河橋鎮 51370 地城鎮 30552 王家壩鎮 22982 王化鎮 28514 曹集鎮 36140 王店孜鄉 40485 許堂鄉 50341 會龍鄉 35665 柳溝鄉 32517 段郢鄉 45389 公橋鄉 40537 龍王鄉 23737 於集鄉 23169 老觀鄉 27328 郜台鄉 42814 城郊鄉 32304
2004年底,阜南縣總面積1929平方千米(根據《簡冊》),總人口152萬人,轄21個鎮、10個鄉:城關鎮、方集鎮、中崗鎮、柴集鎮、新村鎮、三塔集鎮、朱寨鎮、袁集鎮、趙集鎮、田集鎮、苗集鎮、黃崗鎮、焦陂鎮、張寨鎮、王堰鎮、地城鎮、洪河橋鎮、王家壩鎮、王化鎮、曹集鎮、柳溝鎮、王店孜鄉、許堂鄉、會龍鄉、城郊鄉、段郢鄉、公橋鄉、龍王鄉、於集鄉、老觀鄉、郜台鄉;阜蒙農場。

2006年,經安徽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將阜南縣袁集鎮劃歸阜陽市潁州區管轄的批覆》檔案批准同意將阜南縣袁集鎮整建制劃歸潁州區管轄。10月10日,阜陽市政府舉行交接會議,將阜南縣袁集鎮正式劃歸潁州區管轄。調整後的阜南縣轄29個鄉鎮,面積1768.4平方千米,人口149.93萬人。

2006年,撤銷城關鎮、城郊鄉,合併設立鹿城鎮。12月27日,鹿城鎮正式成立,面積108.3平方千米,人口16.22萬人。

歷史人文

阜南縣阜南縣
阜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三國名將呂蒙、解放軍著名將領聶鶴亭將軍的故鄉。曾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龍虎尊”等一批國家級文物。建縣以來,經過50餘年建設,先後建成了釀酒、糧食加工、建材、化工、紡織、製革、柳編等一批骨幹企業,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名優土特產品種類繁多,質優量大,小雜糧、脫水蔬菜、皮革、兔毛、柳編製品、黑陶等享譽海內外,出口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阜南商貿發達,市場繁榮,流通體系健全,已建成各類市場50餘個。縣城富陂商城、地城黃牛市場、焦陂山羊市場、三塔禽蛋市場、黃崗柳編市場、會龍蔬菜市場、皖阜兔毛市場,皖北建材大市場、皖西北農副產品物流大市場、王家壩黃砂市場等輻射省內外,是遠近聞名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

地貌

全縣地形分為崗地、坡地、灣地3類,呈現“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崗地面積100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55%,主要位於縣境北部及中間偏南的一部分,高程在海拔34米至海拔39米之間,平均比降為八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坡地面積38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1%,主要位於谷河、潤河及陶子河下游兩岸,形成東西向的狹長地帶。窪地面積45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主要位於縣境西南部、南部及東南部的洪河、淮河沿岸,海拔在19.5—26米和海拔26—29.5米之間。

氣候

阜南縣地處北亞熱帶北側、暖溫帶南緣,具有暖溫帶向北亞熱帶交接的過渡帶氣候特徵,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既兼有南北氣候之長,即降水優於北方,光照優於南方;又兼有南北氣候之短,即降水集中且變異性大,旱澇災害頻繁。
縣境年平均氣溫15℃。建國後至1985年,年平均氣溫高於15℃的有4年,低於15℃的有5年。民間傳統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做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以農曆一至三月為春季,四至六月為夏季,七至九月為秋季,十至十二月為冬季。按照氣候學規定,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至20℃為春季,22℃至10℃為秋季。阜南縣春季從3月26日始,56天;夏季從5月21日始,118天;秋季從9月16日始,61天;冬季從11月16日始,130天。很明顯,冬、夏兩季遠長於春、秋兩季。四季之中,以冬季1月最冷,平均氣溫僅1.2℃;夏季7月最熱,平均氣溫高達28℃;春季氣溫偏低,4月平均為15℃;秋季氣溫偏高,10月平均為16.3℃。就溫差而言,春、秋大而復、冬小。春季5月溫差最高值為10.9℃,秋季10月溫差最高值為10.5℃,夏季7月為8.4℃,冬季1月為9.7℃。

區位優勢

阜南區位獨特,位居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豐富地區的銜接帶,是華東經濟圈與京九經濟帶和隴海經濟帶的交匯區,被專家喻為京九經濟帶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下成為內陸走向沿海、沿海伸進內陸的橋頭堡,有著承東接西、呼南應北的集聚吸納功能,是商賈雲集,商家必爭之地。

阜南交通便捷,依託阜陽市,已基本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網路。縣城距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陽市僅36公里,京九鐵路貫穿縣境並在我縣設客貨站兩個。距全國六大編組站之一的阜陽站36公里,也是京九線上自動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編組站,沿京九鐵路可南下北上,乘火車13小時到北京,20小時到深圳。通過漯阜線、阜淮線可東進西出,濉阜線、漯阜線、阜淮線溝通隴海線、京滬線、京廣線,形成八線引進五路交匯的鐵路網。距阜陽機場僅20分鐘車程。4C級阜陽民航機場可起落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合肥北京上海等航線。105國道、 S202線、S328線省道在縣城交匯,貫穿我縣東西、南北,四通八達。境內淮河、洪河流經東西,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運交通網路,沿淮河可南下長江,北上京杭運河,東達黃海。

投資環境

阜南縣阜南縣
阜南投資環境優越,城市功能齊全 。近幾年來,阜南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相繼建成了一批水、電、路、氣、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工程,全縣通車總里程1400餘公里,縣鄉道路晴雨暢通。高標準、現代化的主幹道和一座座標誌性建築展示了阜南形象,寬暢的廣場,開放式遊園,環境優美的小區使阜南面貌煥然一新。郵政電信業飛速發展,電話、多媒體通訊、網路服務等業務覆蓋城鄉。程控電話、移動通信位於全市前列。

金融保險業務日見活躍,賓館酒店布局合理,富麗堂皇,為海內外客商提供了很好的休閒娛樂場所。三星級的南山賓館接待過吳邦國溫家寶曾慶紅吳官正回良玉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名揚國內外。阜陽海關、商檢、口岸的建成為阜南縣融入世界構築了新的平台。

阜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特別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素質較好,勞動力成本遠遠低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各類生產要素成本也相對較低,投資阜南的綜合成本僅相當於沿海發達地區的三分之一,在阜南投資辦廠產品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阜南縣阜南縣
豐富的資源、獨特的區位、便利的交通、優越的環境,使阜南得天時,占地利,政通人和,有著發展的大好機遇。阜南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開拓進取,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制定了適合我縣實際的發展戰略和實施計畫,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制定投資優惠政策,治理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力度,為海內外客商來阜投資創造廣闊空間和良好條件,吸引了美國RNG公司、香港道濟公司、中糧集團、江蘇大亞集團、武漢三源公司等一批外資和內聯企業落戶阜南,並呈現勃勃生機,使得2000年以來,我縣招商引資連續實現逐年遞增目標,位列全市招商引資先進行列。

阜南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正發揚與時俱進精神,抓住改革開放及入世帶來的良好機遇,加快與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對接,變資源及區位優勢為經濟優勢,為實現我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而頑強拼搏。

農業

境內種植業主要包括糧食作物(含大豆、薯類,下同)、經濟作物、其他作物(蔬菜)和少量綠肥作物。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49—1957年,平均每年播種379.75萬畝。由於蓄洪耕地面積減少,1958—1980年,平均每年播種277.12萬畝。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後,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提高,複種面積擴大,因而1981—1985年總播種面積平均每年288.54萬畝,比1980年前提高4.1%。
農業總產值,種植業產值1949—1980年平均占總產值的81.8%,比重大的原因,主要是強調以糧為綱,忽視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1959—1960年種植業總產值比重竟高達95%,林、牧、副、漁業幾乎喪失殆盡。1981—1985年,調整大農業的不合理結構,注重發展畜牧業和林業,使農業結構趨於合理,種植業產值比重下降到75.6%。
2010年實現全年農業總產值60億元,增長5%;糧食總產86.5萬噸,增長2.1%;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63%。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認證11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會龍”牌辣椒被評為省級名牌農產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3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2家。大亞集團被認定為“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新增有效節水灌溉面積1.56萬畝。蒙窪安全建設工程和淮河灘地移民遷建進展順利。認真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92萬人的安全飲水得到解決。農村“一池三改”項目順利實施,3058戶民眾用上沼氣。新增造林面積1.5萬畝。榮獲“全省林業發展十強縣”、“全省‘十一五’綠化先進縣”和“全省優質柳編產品生產示範區”稱號。
2011年實現農業產值70億元,年均增長4.5%;糧食總產87.8萬噸,年均增長5.8%;規模養殖比重年均增長5.5%。省、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27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59個。農業產業化取得新成效,被評為“全國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示範縣”。

工業

1950年興辦國營大眾窯廠。1956年興辦國營阜南印刷廠。1957年興辦國營阜南食品廠。
1958年工業“大躍進”,大辦工廠,全縣新辦國營工業企業62個,規模較大的有第一機械廠、第二機械廠、第三機械廠、木器廠、雨傘廠、酒廠、針織廠、玻璃廠、造紙廠、五金廠、電廠、火光磚瓦廠、煉焦廠、空氣電池廠、被服廠、建築社、柳編站等。在“左”的思想指導下,一哄而起,缺設備、缺技術、缺資金,盲目上馬,有些廠生產出一些粗製濫造的產品,多數廠根本不能出產品。1959年被迫下馬26個。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使新辦企業陷於極大的困境。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縣內國營工業採取關、停、並、轉的措施,保留12家。1963年又下馬6家,保留6家。1970年以後,貫徹“五小工業”(縣和縣以下單位舉辦的小煤礦、小化肥、小鋼鐵、小機械、小水泥等工業的通稱)方針,先後興辦化肥廠、橡膠廠、麻紡廠、人造板廠、輪窯廠、焦陂酒廠、醬菜廠等。1985年,全縣國營企業共24家,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占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4.3%。
2010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9億元,增長48%;規模工業增加值13.1億元,增長45%;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家,達144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以上10家。工業園區快速發展,完成二期中的2.6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區面積達8平方公里。新增入園企業50家,累計達136家,其中建成投產77家,在建項目35個,即將開工項目24個;新增投產企業21家,新開工項目48個;實現財政收入3806萬元,增長57.1%。黃崗柳編產業功能區入駐企業達到30家,實現產值6.1億元。曹集農副產品加工區、會龍和田集工業功能區入駐企業達到30家。中崗工業功能區簽約企業8家,在建6家。
2011年阜南初步形成林木加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2家,規模工業產值、增加值年均分別遞增50%、44%。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80多億元,工業化率由15.9%提高到26.6%,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工業園區建設累計投入8.23億元,入駐企業151家,實現產值50億元,財政收入7000萬元。

縣古遺址

阜南縣阜南縣
1、村落遺址
萬溝遺址位於萬溝集東2公里處蒙窪分洪道西部台地上。遺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積2500平方米。1950年萬溝國小校長 劉金屏帶師生到湖捕魚進行生產自救時,發現此遺址,並採集到陶片、蚌殼和石器。經地、縣部門考察,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地面採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錛、石箭頭、石刀、石鏟,其中有帶孔石器,陶器有陶鬲足、豆頸、鼎足、網墜和陶器殘蓋。陶質有泥質灰陶、紅陶和夾沙陶。紋飾有籃紋、繩紋、雲雷紋附加堆紋等。

賀勝台遺址 位於阜南縣城東20公里,黃崗集西南1公里,東距谷河陶子河合流處200米。遺址高出地面6-7米,現存面積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 積層厚3.55-4米,土質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為0.55米厚的灰層,夾雜大量蚌殼、陶片和獸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帶孔石鏟1件,石斧l件,石鏃多件;陶器有陶紡輪多件,陶鼎足、鬲足數量眾多。因遺址處於兩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環水,台地東端臨河處大部分被水沖刷崩塌,形成陡峭斷面,文化 層清晰可辨。據考古資料分析,遺址文化層分兩層,下層為二里頭文化層,上層為商文化層。

該遺址俗稱“賀勝台”,傳說岳飛大敗金兵後曾在此慶賀勝利,故稱。

古城子遺址 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的古城子村,東北距於集3.5公里,南距洪河分洪道2公里,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20米。自上而下有3級等高線,每級3-5米,出土有石斧、石錛、陶燈、銅鏡等器物。初步考證為商文化遺址。

台家寺遺址 位於朱寨鎮閔莊的潤河灣里,分上、下兩台家寺。上台家寺台高出地面6米,南北30米,東西34米;下台家寺台高出地面5米,南北31米,東西32.5米。兩台文化層約5米,表層多殘磚碎瓦,瓦片上多繩文,系古村落遺址。

跑馬場遺址 位於安崗西1公里處,西臨六百丈湖,遺址高出地面0.3-0.4米,長寬各約300米,俗稱“跑馬場”,因傳為三國時鄧艾屯兵處,又稱“鄧艾寨”。

四石村遺址 位於焦陂鎮焦寨與王屯之間,南距陶子河半公里,是宋代四石村(村中建有望焦樓)遺址,明代為張大同讀書處。修南潁公路時,出上布紋磚、繩紋磚、麻葉紋磚和回形紋空心磚。

七旗嶺遺址 位於王化集東近2公里,谷河南岸的崗頭上。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高5-7米,東、南、西三面2000米以內崗丘起伏相連。 《正德潁州志》載:“俗稱王保保常屯兵於此,樹七旗,故名,嶺頭有倉。”當地稱“七旗倉”或“七里倉”。

展家台遺址 位於中崗東南2公里,俗稱“展家荒”。據《正德穎州志》載:“展家台在州南七十里,中村崗之東。元至正甲午(1354),南山長槍賊流劫鄉村,展氏聚義民保鄉井,築台誓眾,因名。”

2、古城遺址
原鹿故城距今阜南縣城西南5公里許,谷河南岸。長方形古城遺址清晰可辨,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洼的農 田應即護城河。當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稱作城裡、城角、前樓、後樓等,統稱“阮城樓”。城內有古井16眼。現仍可汲水。阮城東門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斷碑,刻 育“古平輿縣重修蓮寺碑”字樣。解放後此地陸續出土的文物有戰國兵器銅戈、銅鏃、弓、戟、陶鼎、陶罐、陶爐、陶壺楚蟻鼻錢、秦半兩,漢五銖、新莽貨泉、 大泉五十,還有漢銅鏡、銅印、銅帶鉤等。

故城春秋時名鹿上,屬宋,後為楚所占,西漢置原鹿縣,屬汝南郡,東漢為原鹿侯國,晉屬汝陰。南朝梁置平輿縣,齊周時廢。

富陂故城 位於阜南縣城東南十餘公里處,故城東至呂家崗頭,西王七旗倉、花門樓—帶。北靠谷河南沿崗頭,南至王沖以南的楊莊、陶莊、腰莊、盧寨、大許 莊等村落。解放前後曾出土楚幣、漢銅鏡、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西漢置富陂縣,東漢為侯國,永元九年(97)復置縣,東晉後廢。

永安故城 位於王堰鎮的永店孜,距阜南縣城26公里,洪河北岸。遺蹟長1500米,寬1000米,地面土層鬆軟,呈灰褐色,土中雜有蚌殼、陶片、磚瓦 殘礫。5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楚“郢爰”、漢及唐、宋銅鏡、錢幣及銀錁等古物。北千米許,有夯土高台,長寬各百餘米,高兩米許,上有居民十數家,鄉民稱它 “古城孜”,為永安子城。上有古井一眼,水位恆定,今仍飲用。永安縣為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廢。會昌中(841-846)復置縣,五代初廢。

潁水故城 即今地里城,位於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故城南門在今地城 集南頭,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喬印富住處尚埋有石門枕。北門在今地城國小,宅後有溝,為古城壕。西門為老街西巷口,古雙塔福寺之東北隅。東門為集東巷 口,三因橋之西。
財邱故城 位於阜南縣城西南20公里處,南距洪河兩公里。南北朝時梁置財邱縣,屬財邱、梁興(今艾亭)雙頭郡,東魏置財州,北齊廢。財邱故城遺址今稱財城崗財神崗,財城東西兩土丘相連,東起古法華寺、西至湖岸長1.5公里。南起分洪道,北至古城北關寬0.5公里。有古井數眼,還有4間廟宇的法華寺。 現寺已不復存在,廟址已建起財城國小。城西有柴王墓。傳說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封柴王子要之墓。

焦邑故址 位於阜南縣城23公里焦陂鎮東1公里。楚大夫伍舉食邑,宋置焦坡鎮,為潁州十鎮之一。焦陂鐵佛寺有宋寶元二年(1039)立的石碑,碑文有 “焦坡前代置鎮”。皇佑元年(1049)歐陽修知潁州,常游焦陂。舊時的鐵佛寺、佛寺塔東嶽廟焦陂塘清河茶園遺址尚依稀可辨。集內外有古井30多 眼,尤以原東嶽廟左側的九龍泉水質最佳。

阜南縣阜南縣
3、古建築遺址
五皇廟建築群遺址位於阜南縣城東北9公里柳溝集西南隅。柳溝南北走向,溝東有雲台寺,溝西並排建立迎水寺、東嶽廟、三官廟、地藏寺,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寺群。為南朝梁時所建。梁亡,廟廢。明中葉在雲台寺舊基重建,更名玉皇廟。

玉皇廟占地3畝。大殿塑玉皇大帝一尊,侍女4人,手執日月龍風扇分立左右。東西兩廂對立兩尊鐵佛。院內有條甬道,一側為鍾亭、一側為鼓亭。山門外有4株參天古松,大可兩人合抱,是明嘉靖年間建廟時,由4個山主各植一株。“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時被砍伐。

東嶽廟二進三間,大殿內立有12根直徑尺許、高丈二的文梓圓柱,基石鑿工精細,楹木縱橫飛架,飾以花紋。東嶽神像居中端坐,四大天王分列兩側。東山牆有清初的一塊石碑,院內亦有參天古柏。

三官廟四周磚牆環繞,南有大門樓,為清光緒十七年重修。一對石獅子項系金鈴雄踞門側。兩廊為僧舍,正殿高大恢弘,四角飛檐高挑,頂伏青、黃、綠三色琉璃瓦,檐飾飛禽走獸,殿前圓柱8根,雕龍盤旋,鱗須畢現。12扇欞門,玲瓏剔透,敷色絢麗。

地藏寺後院,菩薩殿前有丹桂花墀,寺西三百步,屹立三層八角寶塔一座。上立八仙塑像,塔東南面嵌有碑記,聯文:“文著高峰德修寶塔,悟化禪林道參金經。”額題“文公寶塔”。原住持僧體仁葬於塔內,其法號“文悟”.故聯嵌“文悟”二字。

迎水寺傾圮較早,其狀不詳。
玉皇廟迎水寺群之間的南北溝上架有石橋,橋西有高四丈、粗合圍的黃楂古樹1株,根裸露,虬曲龍捲,古樸蒼勁,其上枝葉扶疏,蔭覆半畝。寺群後有 竹園3畝,梓林10畝。今僅尚存玉皇廟的石獅子一對、石門枕一對、石鼓、石香爐各1個及東嶽廟的石龍頭1個,八仙圖的石浮雕一件,石碑4塊,石鼓一對。

洪林廟位於於集南1公里,背崗面灣,占地18000平方米,廟宇近百間。有前後兩大殿、東西廊房,西院平房為僧舍。大殿及廊房內,泥塑金雕,彩繪 四壁,金碧輝煌。外觀建築壯麗,氣勢恢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廟會。該廟因年久失修,解放前後,逐漸傾圮。現僅存有後殿牆基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碑刻一塊, 上書“萬類同歸”。

二、古 樹
白果寺白果樹 城郊大溫的白果寺院內有兩株古老的白果樹。南株高16.7米,主幹12米,圍粗5.3米,皮及木質小部分已朽;北株高15米,主幹11米,圍粗2米,尚旺盛。

白果寺建於明初,因樹而得寺名,則樹早於寺,樹齡己逾600歲。為全縣樹齡最高的古樹。
錢小莊白果樹 柴集鎮天棚於窪村錢小莊白果樹,高13米,乾高7米,圍粗1.4米,據說樹齡110年左右。枝葉扶疏,生長旺盛。

磨盤松 許堂西偏北三里許,有村叫盤磨松。村西頭宅外有一株蒼勁的古松,高27米,圍粗1.4米,冠圓形如磨盤,當地叫它磨盤松。村也因樹得名叫做磨盤松村,松下有井,水清質優。

高寨五嶽廟古松 高寨五嶽廟,明萬曆年間建,己毀。在其舊址院內有占松一株。頂高13米,圍粗4.1米,樹齡約400年。樹身挺拔虬勁,宛若 游龍。樹冠疊起,枝繁葉茂,流綠溢翠,四時聽濤。舊址正門南又一古松,頂高13米,乾高8米,圍粗4米,應與院內松樹同齡。
莊梓樹 城郊大溫郭莊有棵梓樹,高13米,粗2.3米,樹齡約百年。

教育

國小

抗日戰爭結束後,一般鄉鎮中心國小只有4個班,保國民國小只有1至2個班,學生20至30人,教員待遇低,教學質量差。至民國36年(1947)冬,國小校全部停辦。
阜南解放後,隨著新政權的建立,重視興辦教育事業1948年4月,方集開辦徐大莊國小,秋季開辦有苗集區民主高級國小、王化國小、中崗完全國小、黃崗國小、許堂國小、前堂國小、朱寨國小共7所。至1949年9月,全縣公辦民辦國小已達97所。翻身得解放的廣大人民民眾迫切要求學習文化,人民政府提出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教育部門對工農子女入學放寬年齡,減免學費,國小教育得到較大發展。1950年全縣有134所國小,在校學生8228人,由於大批農民子女入學(許多是超齡的),至1951年國小雖只增加10所,但在校學生比上年增加了185%,達23463人,公辦教員673人。1952年全縣國小校增加一倍多,達284所,在校學生增加34%,達31350人,教職員工增加126%,達1431人。以後數年在校學生逐年遞增。1958年全縣國小249所,在校學生99489人。1959年國小猛增至380所,在校學生89629人,公辦學校教職員工2333人。1959年至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學生退學很多,有些教師下放“支援農業”。經過調整、整頓,1963年全縣有國小280所,在校學生29169人,教職員工1655人。 
解放初,國小學制沿襲“四二制”,取消公民、童子軍訓練課。1951年10月政務院公布《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改國小為5年制,1952年春阜南縣文教科決定從各區中心國小一年級開始試行。1953年仍恢復“四二制”。初小開語文、算術、體育、音樂、美工課。高小增開自然、歷史、地理。1957年,高小增開農業常識課。增加高年級學生在校勞動時間。1962年8月,頒布《安徽省全日制6年制國小教學計畫(修訂草案)》,國小6年級開生產常識課,4至6年級學生每年勞動半個月。
1971年國小一律實行5年制。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國小教學計畫試行草案》,國小設8門課:政治、語文、數學、外語、自然常識、體育、音樂、美術。
1981年,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國小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國小又實行6年制。

中學

抗日戰爭前,阜南境內沒有一所中等學校。抗日戰爭開始後,當地先後創辦及外地內遷的普通中等學校驟然興起,共12所,這些中學開辦期間,共有55班,學生3100人,先後畢業1000餘人。
解放後,阜南縣人民政府於1951年在中崗開辦全縣第一所初級中學,3個班,學生140人。第二年遷至阜南城關,命名為阜南中學,6個班學生300人。1956年發展到12個國中班,學生637人,教師80人,改名阜南一中,在中崗設阜南二中,在三塔設阜南三中。1957年在公橋設阜南四中。
1978年後,中學教育事業復甦。1979年對中學教育進行整頓,提出“保留建制,辦好國中”方針。1980年全縣普通中學28所,在校學生45902人,教師2364人。公社、大隊國小普遍增設國中班,叫“國小戴帽”或“戴帽中學”。1982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29所,達歷史最高紀錄。在校學生40952人,比1980年還減少4950人。198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三所(阜南一中、中崗中學、三塔中學),初級中學77所,在校學生43217人,教師2413人。建國35年來共培養國中畢業生87818人,高中畢業生19217人。
畢業生和升學率,1961年,全縣首屆高中畢業生70人,參加高考被錄取大專院校45人,佔畢業生人數64%。“文化大革命”十年間高考制度被廢除。1977年恢復高考,同年全縣高中畢業2497人。錄取19人,升學率為0.76%。1978年,高中畢業2192人,錄取57人,升學率為2.6%。1980年高中畢業2042人,錄取96人,升學率為4.75%。從1977年至1985年,全縣共為大專院校輸送學生417人,高中中專430人,國中中專1049人,大學畢業後被選派出國留學生4名。
2010年縣城中國小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新建七小、九小、十小及二初,新建和加固校舍165519平方米,公選教師742名,取締非法辦學99所。阜南縣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單位,被定為安徽省學前教育試點縣。
2011年新建城區公辦學校5所,改擴建2所,創建5所市級示範學校、3所省級示範學校,被評為中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單位、安徽省學前教育試點縣,榮獲省級教育示範區稱號

阜南特產

阜南柳編

地處淮河之畔的黃崗鎮,盛產杞柳,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杞柳之鄉”。當地5萬多農民中,有近一半的人常年從事柳編加工。黃崗柳編產品成為了受歐美市場“青睞”的工藝品,成為當地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
阜南杞柳種織歷史亦達500多年。2008年營業收入達11.2億元,出口創匯2295萬美元。截至2012年底,阜南縣共有柳編企業101家,主要集在黃崗鎮、曹集鎮、中崗鎮、郜台鎮等地區。

郜台板鴨

郜台板鴨”系地方特產,是一種獨具風格的佳味肉食。產於淮河岸邊阜陽縣蓄洪庫內,該板鴨均選用當地放養120日齡左右的笨鴨,採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新技術精製而成。日曬夜露、自然風乾,不加任何調料。製作考究,形板味美,浸料齊全。食用時無需添加任何作料,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二00二年四月十八日“郜台板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列為“沿海與中西部配貨行銷聯合體系”特色配送行銷產品。

方集饊子

饊子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方集鎮地處淮河支流洪河窪地,安徽省與河南省交界處,保留著沿淮最純樸民風民俗和最原始的淮河風光。阜南方集饊子純手工製作,原料採制淮河洪窪地區,天然綠色。其條勻細,中含芝麻,脆而酥。每逢集市,賣饊者多聚集在集市一角,或設攤賣饊,或現炸現賣。

曹集河鮮

曹集地處淮河幹流流域,因地理位置特殊孕育了淡水產品,並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以曹集“蜆子”,“河鮮”“淮河魚”最為有名,河鮮時節,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品“鮮”,垂釣,觀光,遠足,騎行,自駕前來品“鮮”。逐步轉變為周邊各縣市的“廚房”,“後花園”,逐步成長為河鮮之都。

歷史名人

阜南縣名人輩出,影響深遠。
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期汝南富陂(今阜南縣呂家崗)人,東吳名將。
焦千之,生卒年不詳;字伯強,汝陰椒陂(今阜南縣焦陂鎮)人,北宋官員。
張鶴鳴(1551—1635),字元平,號達野,潁州(今阜南縣柴集區天棚集)人,明朝官員。
張鶴騰(1555—1635),字無翰,號鳳達,張鶴鳴之胞弟,明朝官員。
張大賡(1600—1674),字楊甫,別號實水,潁州(今阜南縣柴集區天棚集)人,清代畫家。
劉體仁(1624—1684),字公勇,號蒲庵,潁州薛集劉寨(今阜南縣城關鎮)人,清代詩人。
周作雨(1846—1888),阜陽縣柳溝集(今屬阜南縣)南周小莊人,清朝官員。
朱炎昭(1835—1921),字鴻升,號飛仙,阜陽縣朱寨(今屬阜南縣)人,著名塾師、畫家。
倪嗣沖(1868—1924),原名倪毓楓,字丹忱,阜陽縣柴集(今屬阜南縣)倪新寨人,兇殘多變的軍閥。
王治國(1866—1925),字利用,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會龍鄉西王寨人,系軍閥幕僚。
張耀先(1901—1931),原名張進榮,號省三,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冷寺張小莊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周洪猷(1907—1932),字宣甫,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周油坊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丁待聘(1898—1932),原名丁保珍,又名丁允章,阜陽縣趙集(今屬阜南縣)河寨丁小灣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冷純修(?—1932),字全善,阜陽縣雙碑鄉(今屬阜南縣)東冷寺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楊席清(1907—1938),字靖華,阜陽縣黃崗鎮(今屬阜南縣)東楊寨人,愛國志士。
劉玉瑛(1905—1946),阜南縣城郊區民安鄉劉家窪人,著名畫家
劉銘經(1873—1947),字永鑫,阜南縣三塔集劉寨入,著名的教育工作者。
唐惠亭(1891—1947),字開暢,阜南縣唐家灣人,教育工作者。
呂和笙(1886-1957),字大鏞,阜南縣趙集區會龍鄉呂小圩人,進步人士,教師。
方端臣(1894—1959),阜南縣方集人,俗稱“方老端”,愛國武師。
呂子厚(1897—1963),原名呂世培,阜南縣趙集區何寨鄉呂老寨人,醫師。
孫超群(1906—1967),阜南縣白果鄉人,參加過紅軍長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
聶鶴亭(1905—1971),阜南縣會龍鄉彭莊人,參加過紅軍長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
張炳恆(1925—1980),阜南縣方集區王莊鄉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
沈恩久(1933—1982),阜南縣曹集桂廟人,優秀共產黨員,人民的好乾部、革命烈士。
張金良(1963—1985),阜南縣三塔區大橋鄉胡寨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張釗(1964—1985),阜南縣黃崗區張寨鄉大圩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