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

孤竹

孤竹,名詞。關於“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辭有關竹氏的活動,有40多條紀錄。在今河北盧龍、遷安一帶和遼寧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有的器身上鑄有“孤竹”銘文。孤竹國的歷史記載還散見於《國語》、《管子》、《韓非子》、《史記》等古籍,是建國較早的子姓侯國之一。

孤竹國

簡史

孤竹國(今河北遷安市、灤縣、盧龍縣以北跨燕山地域),誕生於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國是今冀東、遼西地區第一個地方政權,是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它的出現標誌著今冀東大地已從蒙昧和野蠻狀態中甦醒,從原始社會跨進了文明的門檻。是今冀東、遼西地區文明史的開端,距今約3600多年。

大致說來,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國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554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後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異姓諸侯國,處於燕國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國名解釋

學術界對孤竹國名有幾種解釋:一是“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製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二者反映了這個諸侯國的貴族生活和文化發展水平。二是根據《急就篇》顏師古註:“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用物。三是北方地不產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種解釋。有的學者認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個堅挺的男性陽具。它是氏族圖騰。

史書記載

關於孤竹國建國的時間,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

據史書記載,孤竹國為商王朝在北方的一個諸侯國,其國君姓墨胎氏。墨胎氏在文獻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據《史書、殷本紀》:“契為子姓,其後分封,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也就是說,孤竹國君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孫後代。據此,一些史家推測,孤竹國建立於商朝開創之時,為商代的同姓諸侯國,是不無道理的。從契到滅夏桀、建立商朝的湯,共傳十四代。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商部落的不斷擴大,孤竹國所在地早就落在它的勢力範圍之內,待商朝建立之後,在這裡建立一個統轄一方的同姓諸侯國。商朝最初建都於毫(今山東曹縣南),孤竹國的建立,起到了鞏固它在北方統治的作用。

孤竹國滅亡時間

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有三種說法。一說根據《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滅掉了令支、孤竹兩國。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說根據《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後(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於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三說根據《盧龍縣誌》所記: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國,肥子奔燕,燕國將肥子安置於孤竹地,建肥子國,從此史籍不見孤竹國記載。學術界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般採取第一種說法,即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其實這次齊桓公斬孤竹國君,孤竹國並沒有滅亡。《管子》記述的時間公元前660年,孤竹國才亡。此後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孤竹人分別融入山戎或燕人群體,其活動蹤跡繼續留在華夏的歷史上約千年之久。

伯夷叔齊的故事

簡介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相傳商湯時,禹封炎帝的後代墨台氏在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南),孤竹國國君的二子伯夷、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終南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其後人就有以國名中的竹字為姓,稱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為姓竺。

考古證實,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同是東北夷的一支。商族以玄鳥為圖騰,孤竹氏族以孤竹為圖騰,鳥和孤竹都象徵男根,圖騰意蘊相通。上古人的觀念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商王與孤竹國之間沒有這種戒心。有人認為,殷商族來自東北,最初的發祥地在古燕山和玄水一帶。揆諸史籍可知,古代所說的燕山山脈自今河北省薊縣東南蜿蜒而東,經今玉田、豐潤直達海濱。古玄水(即今青龍河),為古濡水(即今灤河)支流。玄水和濡水是自燕山山脈中段橫穿而過的唯一大河。對於今冀東地區這段早商的歷史應該引起重視和研究。商族居地經常遷徙。夏朝前期,其始祖契的孫子相土率領部眾自燕山、玄水一帶南下,先後遷至今冀中、魯西和豫北地區,至商湯後的18世王盤庚才在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地定居下來。孤竹墨胎氏一支沒有隨相土南遷,仍留居原地。商湯建國封同族同姓的孤竹國君於故舊之地。

原文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譯文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飢。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採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孤竹君的傳說

伯夷、叔齊的父親子朝為孤竹國的國君。據我國史書所載:孤竹君為“黑胎”所生。

傳說商殷時期,盧龍這個地方有一個小村莊,莊裡有一戶人家僅有母女二人,相依為命。一天,母女二人在家中習針線,忽聽門外有人呼喚。母令女兒出門去看,原來是一道士上門化緣。這女兒豆蔻年華,妙春芳令,身段窈窕,眉清目秀。道士一見,不說化緣之事,便呆呆盯看女娃,將女子看得羞答答,退回家中,說與母親得知。母親出門去看,不見了道人。只見門上留下一首詩,墨跡未乾。母急呼女兒出來觀看。寫的是:

眉目清秀賽天仙,

配夫卻不在人間。

前世墨胎丹桂子,

孤竹成人爾心歡。

姑娘看罷,似懂非懂。總覺得這道人對自己有調戲之意。她生怕別人看到門上留的詩,急忙用手拭抹。豈料字跡用手越抹越明顯。姑娘急得身上出汗,滿臉通紅。急中生智,伸出舌頭去舔。沒想到,這樣一舔,乾乾淨淨,墨跡全無。

過了十多個月,未出嫁的姑娘,生下了一個胖小子。母女二人,是喜、是悲,說不清。母女二人生怕外人知此事,商量之後,把剛出生的小男孩,埋在自己家中的後花園。

幾年後,後花園埋孩子的地方,長出了一株枝葉旺盛的竹子,不育別枝,孤獨生長。

又過了幾年,姑娘的母親下世了,姑娘已成為中年婦女。她知道自己丟了醜,也不再嫁人。獨自一人,孤孤單單地生活。家裡的困難,只要她心中一想,就變成現實。一天她閉上眼睛,心裡想:“吃一條紅燒鯉魚。”睜開眼,果然桌上就放著一盤紅燒鯉魚。她香香地吃下肚去。奧妙何在?她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她又想:“我想要一面銅鏡,照照我的顏面。”閉上眼睛想完,聽見桌上“砰”的一聲響,睜開眼,見一個青年男孩,長得眉清目秀,站立在她面前。她上去一把拉住不讓他走。拿上鏡子,照照自己,再看看孩子,這個孩子很像自己長相。於是她問:“你是哪裡人?姓甚、名誰?為何為我送東西?”

青年說:“我本姓墨,名叫孤竹,又名初,字子朝,住在咱家後花園。我是您的心血養成的,您的心和我的心相通。只要您心一想,我就知道了,不敢怠慢,趕緊孝敬。”

她把當年道士在門口化緣留詩,用舌舔墨生孩子,孩子埋在後花園,生長出孤竹等往事,細細想了一遍,方才恍然大悟。 她對站立在眼前的青年驚驚訝地說:“喲!你是我的兒子,從今不許再走了。”青年人雙膝跪下,口稱媽媽,抱頭痛哭。

墨孤竹行孝出了名,以後做了地方的君主,歷史上稱孤竹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