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門古鎮

孟門古鎮

孟門古鎮位於晉陝大峽谷中部、山西省柳林縣城西北23公里處黃河東岸。北靠臨縣磧口,南鄰柳林軍渡,東接柳呂梁·柳林·孟門林成家莊,西隔黃河天塹與陝西吳堡縣薛下村鄉相望。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孟門古鎮——位於晉陝大峽谷中部、山西省柳林縣城西北23公里處黃河東岸。北靠臨縣磧口,南鄰柳林

大禹治水第一門

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孟門是大禹治水第一門,這裡還保留著據說是大禹當年佇立指揮治水時留下的印有深深腳印的“禹王石”。戰國尸佼《尸子》記載有“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龍門、呂梁、孟門和壺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項重點工程。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門村西南

九曲黃河第二鎮

《穆天子傳》中有西周穆王西見西王母曾途經此地“北登孟門”的記錄。這裡還有龍山文化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為趙

國邊邑藺。漢元朔三年(前126),漢武帝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縣,兼置定胡郡。唐武德三年(620),置西定州;貞觀二年(628),廢西定州,改定胡縣為孟門縣;七年(633)廢孟門縣,置孟門鎮;八年(634)廢孟門鎮,復置定胡縣。是地跨柳林、中陽、臨縣(臨縣三交以南大部分,包括今天著名的磧口古鎮在內)以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西北與華北、蒙古與中原來往的樞紐。直到金至元年間(1264一1294),廢孟門縣。原轄河東部分的青門、文北二都劃歸石州;招賢、豫居二都劃歸臨縣;源遠、福祿二都劃歸寧鄉;河西部分劃歸陝西吳堡。又在孟門設巡檢司。此前,為縣治、州郡治駐地達700餘年。明清時期由軍事重鎮轉為商業重鎮。

唐永寧州八大官寺之首

孟門城南約一公里,一座大山橫亘,這便是孟門南山。據傳秦莊襄王曾在此駐紮,故又名莊王山。山脊有一座千年古剎,便是威鎮河東的孟門南山寺。

南山寺,也叫靈泉寺,金世宗曾敕賜匾額為“靈泉寺”。非常美麗動聽、又充滿靈秀之氣的名字。據記載,南山寺前身為孟門道院,建造於周穆王時代,東漢擴建為寺院。寺院西廂牆壁上有清嘉慶年間的石碣,上刻南山寺十大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宛若仙境,史稱“晉西第一叢林”。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三年,巡遊孟門縣,被南山的秀麗景色吸引了,下旨令尉遲恭監造寺院。於是,一座規模恢宏、建造精雅的寺院落成。該寺為群體建築,座北向南,有山門、觀音殿、聖境殿、古佛殿、普慧院、靈泉別院、友雲亭、祖師堂等殿宇,均建造恢宏,金碧輝煌,總占地面積8250平方米。

南山寺最興盛時期,寺內有僧人六百多,耕種寺田五千多畝,可見當時規模之大!而且南山寺為永寧州八大官寺之首,統領著晉西與陝北的一百多處寺院,包括今天聞名天下的柳林香嚴寺等,實乃黃河中游罕見的寺院。

南山峰巒若壁插天,山腰開闊平緩,透宛迴環,若涌若連,若盤若躍,甘泉飛瀑山椒,翠柏雲屏,下臨洶湧黃河,設險據勝,乃一方之大觀,昔人以其形勝,列有十景:黃河晚波、孟門煙雨、翠柏雲屏、東流環碧、靈泉吐玉、鍾綻神文、深林玉帶、秋鳥歸山、端陽花信、柏抱蓮盆。
距南山寺東南方向百米處,亂石叢中,有一塊2米高光禿的獨石上生長著一顆約20年左右樹齡的神奇柏樹。在嚴重缺乏生長所需營養及水分的條件下,植株依然生長茂盛。寺域還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塊石碑組成的塔林、碑林;山門口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等。
南山寺歷史上高僧倍出,譽滿華夏。北宋時的友雲禪師被宋仁宗敕封為“佛呈園契大師”。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也慕名來南山寺觀光。有“五龍聖飛之地”之美稱。這裡有明太祖朱元璋挖聚寶盆的著名傳說;金代著名書畫家王庭筠游南山寺作《題南山寺友雲亭》的詩文,現存寺內石碑上;

還有定湖廟、將軍廟、財神廟等眾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布於孟門各個古村。

孟門關

孟門關東依寨東烽台,西為天塹黃河,南靠軍渡要塞,北鄰黃河“二磧”。地處秦晉通衢,地理險要,是控山帶河的重要關隘。曾與晉東娘子關齊名,有“東有娘子關,西有孟門關”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孟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為趙國藺邑,秦國多次攻打,直到趙武靈王十三年(前313)才“拔我藺”。據傳秦莊襄王曾在此安營紮寨,並將孟門南山巒改名為莊王山。隋唐時期則是河西綏州與河東石州的交通要衝。孟門關附近的地龍堡,宋初建堡,曾由楊家將把守。清同治年間,武將劉山大鎮守黃河時也住此堡,居者自喻地龍,因名地龍堡。抗戰時期,河東支部在此進行的河防保衛戰有力的阻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保衛了延安,保衛了毛主席!

孟門古渡

孟門古渡,隔黃河為陝西吳堡縣薛下村橫溝。因其東據孟門關,又是陝北與晉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隔河的吳堡縣下屬於孟門長達近千年,所以是重要的黃河渡口。北朝時設有孟門津,隋唐時期是河西綏州與河東石州的交通要衝。唐朝長安大興土木,這一帶的大量木材由孟門等渡口運過黃河。明末,闖王李自成的軍隊由孟門等黃河渡口踏冰而過,直搗京師,推翻了大明王朝。清朝晉商興起,孟門成為晉商西大門,黃河大碼頭。抗戰時期,孟門的三大古渡:孟門渡、小垣則渡、橋則溝渡,為支援中共中央所在的陝北地區起到極大的作用。至今,雖然距離僅12公里的黃河大橋早已建成通車,但兩岸村鎮仍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這客觀上延續了孟門古渡的“壽命”。

河東“圓明園”

·古城之毀·

本來,孟門號稱“萬里黃河第一鎮”是綽綽有餘,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黃河母親給她帶來了希望,也帶走了希望。希望與失望,在晉陝峽谷里並存、輪迴。
清雍正元年(1723),黃河突發大水,孟門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六日,天降暴雨,黃河泛濫成災,孟門古城“舟行於街,濤響於市”。南山寺八景毀壞大部。鹹豐六年(1856),因連下數日暴雨,孟門鎮連雲廣廈倏爾陷入狂濤巨浪之中,200餘孔窯洞、l000多間房屋被水沖光。《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而今桑田也已毀於洪災。那個屬於歷史上的孟門縣已經安然長眠。經歷了巨大災難後的孟門人,借用了棗峁上這個村莊,把一個古孟門縣小心翼翼的保留下來了。這是一種沒有被災難扭曲的心態——儘管是一種地名概念上的保留,但保留的意味深長。1958年,組建孟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於棗峁上,遂易村名為孟門。但黃河終究是黃河,1964年8月12日晚,黃河沿岸突降傾盆大雨,黃河漫溢,孟門水毀嚴重。1977年孟門黃河防護壩被衝垮。一個有悲劇色彩的孟門縣,連同它的故事,由黃河承載著,一路呼嘯南下,流入大海。
望著一瞬間消失的孟門城,望著鋪天蓋地的黃河水,只有無奈、絕望的嘆息。曾經的繁榮,曾經的輝煌,煙飛灰滅。那一幕是何等的恐怖,何等的撕心裂肺。無情的洪水吞沒了千年財富,吞沒了孟門人的家園,吞沒了滿城的故事。在無奈絕望中,最後只好選擇距離孟門一公里的棗峁上村代替已經不存在的孟門縣。黃河在這裡繞了幾個曲線優美的灣,最大灣的東岸便是農家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明清民居和磚土窯洞。這個沉睡了將近百年的繁華古鎮在如今改革開放的大潮大浪中顯得跟她眼前的黃河一樣安靜。甚至有幾分讓人不禁想哭的淒涼。雖有專家稱:“數次遭受黃河大規模甚至徹底毀滅之後的孟門,竟能保留下今天看到的這部分遺產,這已經是個奇蹟了!”。但現實終究需要面對,孟門終究也只能屈居為“九曲黃河第二鎮”,成為母親河遺棄的明珠了。
“孟門縣”,一直叫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一種懷念和寄託。黃河依然是黃河,奔騰不息,終年流淌。留給人們的是永久的遺憾和永久的無奈。棗峁上也就成為孟門永久的紀念。於是,“到孟門縣趕集”、“到孟門縣趕會”延續至今,代代相傳。在人們心中,孟門縣依然存在。這是善良人們的美好願望。孟門縣這個古老的名字留下來了,也留下了孟門古城謎一般的魅力。

·古剎之毀·

南山寺從唐貞觀十三年建造寺院,歷經唐、宋、金、元、明、清。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一場大火將正殿以及四十多間配殿全部化為灰燼。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被大火燒毀的十年以後開始,依原樣動工重新建造南山寺。重新修建時,在原來的結構上作了重大調整。比如東西兩廡的各二十四間木結構改建為無梁殿,同時將前院中央的關帝殿改建為三層樓閣式木結構建築。南山寺又出現了一個興盛期。
然而,南山寺的悲劇並沒有結束,年老的南山寺又一次遭到幾乎是毀滅性的災難。災難來自日本鬼子的侵華戰爭。面對日軍的飛機、大炮,一無所有的抗日軍民拿什麼抗擊侵華日軍?必須建自己的兵工廠,造自己的武器。但是,沒有資金,沒有建築材料,怎么辦?只能把目光投向寺廟,不用花一分錢,就有現成的建築材料。於是就有了拆廟建兵工廠的奇特現象。這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而且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留著一座寺院又有什麼用?因此南山寺為抗日戰爭做出了犧牲,做出了貢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指責八路軍拆寺院建兵工廠這一舉動。從本質上講,南山寺還是毀於戰爭,而這筆帳理所當然要記在日本侵略者頭上。因此南山寺也是我們銘記國恥的一個載體。
散落在南山寺坡上的古塔林、古寺牆以及殘留在殿柱底座和窯洞,帶著悲愴的記憶,面對滔滔的黃河,佇立在衰草殘陽間,仿佛在回憶遠逝的晨鐘暮鼓。
一座古老的縣城,一座古老的寺院,一條古老的黃河,相互映襯,這是一幅什麼景象!然而,古縣城和古寺院,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原因消失了,黃河在這裡成了一條孤獨的河。

因此,孟門人陳黎雲稱其家鄉為河東“圓明園”也不為過!

十大古民居村落

孟門村同為孟門十大古民居村落,這裡歷史沉澱深厚,黃河民俗沿承濃郁。

孟門年俗文化節

2006年2月9日,“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南山寺開幕,來自國

晉文公(葫蘆畫)——陳黎雲·畫

內外的90餘名民俗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年節文化,特別是推動黃河中游及黃土高原腹部區際間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地處晉陝黃河峽谷中段、黃土高原腹部,是華夏黃河母親河上“大禹治水第一門戶”,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其民俗文化積澱深厚,每到傳統年節,這裡的人們都會舉行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活動,如火爐則、傘頭秧歌、天官會、轉九曲、吹打樂等,其獨具特色的年俗文化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腹部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開幕式上,孟門鎮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的稱號,並被確定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
在開幕式上,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說:“恢復、保護、發展中國傳統年文化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傳統年文化的保護應當在全社會形成普遍的認識。”
此次年俗文化節由中國民俗學會、國家紐帶工程東方文化館、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紐約)民俗藝術委員會、柳林縣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全面真實地展示了黃河黃土高原原生態的民俗文化藝術和歷史文化遺蹟。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民俗專家,民間文藝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華傳統年節文化急需保護,全體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古樹之鄉

孟門歷史悠久,因此古樹特多,在柳林以及周圍一帶有“古樹之鄉”的美譽。
柳林孟門唐槐據清鹹豐11年(公元1861年)本鎮癢生陳興本重修《孟門陳氏宗譜》記載:孟門背山臨流,河水從北向南流經城西一帶,上下有灘,鎮在其中。灘上田疇千畝,內植桑棗,民賴以為生。歷史上的孟門是“桑棗之鄉”,因此今天的孟門鎮高家塔、賀龍溝等村有千年老棗樹林,至今仍枝繁葉茂。
《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後來桑田也已毀於洪災。但孟門鎮薛家坪仍有一大片的千年桑樹林倖存至今,成為孟門歷史見證之一。
孟門的古槐亦甚多,其中尤以薛家坪的唐槐有名。此外,高家塔、孟門村、劉家圪垯等村都有古槐生存依然。
南山寺周圍則有古柏數百棵。南山寺十景中就有三景與柏樹有關,翠柏雲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環圍四匝,望之如屏。深林玉帶:寺柏陰森密布,步入深林,從林間遠眺,黃河碧波蕩漾,如錦帶然。柏抱蓮盆:山巔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葉蔥籠,形似蓮花。上世紀中後期,寺山門口尚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現今留存古柏中最粗者約有2米,它們有的懸崖,有的扭曲(左扭),有的似鶴,有的似龍,環繞在南山寺院周圍。
孟門古鎮已經吸引了許多攝影家來這裡採風!

孟門人物

黃河長流,千年古鎮孕育了千年文化,造就了無數歷史名人和英明人物。

一代名相·藺相如

藺相如——古藺國(今柳林孟門)人,藺首侯藺康六世玄孫。戰亂時南遷,先在趙國做家客,後為趙國大臣。有“將相和”故事留傳至今。病逝于山西古縣藺子坪。

劉熹——漢代共王劉登的兒子,漢文帝劉恆的玄孫。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巡視河東各郡縣與黃河各縣,頒詔書封代共王子劉熹為藺侯(藺,今柳林孟門)。

郝寅戈——字伯牙,北宋石州定湖(今柳林孟門)人。以孝義著稱鄉里,卒後,司馬光為其撰寫墓志銘。

高岱——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高氏第五代族人,授山東觀城知縣。其子崇熙著《南山寺修建始末記》,崇慶著《啟聖祠記》,其孫高金累官按察司使,孫高第為順天府知事,孫高薦謁忠效國,授都憲之職。

高崇熙——(?——1516)明代石州孟門鎮南鄉高家塔人,孟門高氏第六代族人,高岱之子。年少時就讀於孟門南山寺。官至四川巡撫、都察院右都御史,蔭世襲錦衣衛千戶。其事跡湮失,著有《南山寺修建始末記》。

孟門人·陳鴻志

薛玉龍——(1919-1988),孟門鎮薛家坪村人。19歲就擔任離石縣四區委書記。後任八路軍718團游擊隊指導員、115師獨立支隊二大隊指導員。後歷任甘肅省西固縣公安局局長、新疆區地地質分局書記、地質中學書記兼校長。1988年病故於烏魯木齊市。

白憲淵——(1919-1988),孟門鎮小垣則村人。21歲即任離石縣委委員、組織部長,後任山西省社會處處長。

薛引俊——(1923-1942),女,孟門薛家坪村人,曾任中共中央保密局局長。

李汝平——(1932-1947),男,孟門鎮車則坂村人,曾任解放軍總後機械部主任。

王萬冰——(1921-1937),孟門楊家焉村人,解放軍空政學院院長兼政委。
陳向林——(1927-1944),男,孟門鎮孟門村人,曾任陝西省財委主任。

吉振庫——(1911-1940),男,孟門鎮吉家塔村人。曾任雲南省財貿部長(常委)。

白毅——(1922-1937),男,孟門鎮高圪莊村人,曾任陝西民族委員會副主席。

穆生武——(1928-1943),男,孟門鎮穆家坡村人,曾任北京空軍司令部副局長。

高向謙——(1930-1948),男,孟門鎮高家塔村人。曾任大港油田總指揮。
高慶峰-(1926-1940),男,孟門鎮西坡村人。曾任寧夏自治區糧食廳廳長。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和全國勞模陳步亮(右前)在孟門

郭尚榮——(1927-1941),男,孟門鎮嶺上村人。曾任國家儲備金屬局總庫黨委書記。

吉丕禮——(1921-1940),男,孟門鎮

柳聚英——女,1918年生,孟門鎮

李文才——(1919-1939),男,孟門鎮馮家莊村人。曾任四川省總工會組織部長。
高開榮——(1925-1940),男,孟門鎮高家塔村人。曾任電子工業部天津器材公司經理。
朱學崗——男,1923年生,孟門

薛步庭——(1910-1953),男,孟門薛家坪村人。畢業於山西大學。曾任國民黨山西省政府教育廳廳長。
高有鳳——(1959-1990),女,孟門薛村鄉後大成國小發展成為中心國小,校舍渙然一新,教學成果亦由1986年時的全鄉倒數第一上升為1990全鄉第一名。她本人也被評為“模範教師”、“教學能手”。她不僅每天接送學生、照顧家裡,而且還努力的幫助村里孤寡老人。1990年春患病,但她仍然堅持上課。同年11月7日,高有鳳正在上課,突然暈倒在講台上,村委聞迅立即找車送往醫院急救,但因疲勞過度,心肌撕裂,無法救治而逝世,年僅32歲。後大成村人無不嗚咽、痛哭。柳林縣人民政府、縣教育局為高有鳳在後大成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中共薛村鄉黨委追認其為中共正式黨員。後大成村民委員會特立“優秀教師高有鳳紀念碑”。12月12日,《山西日報》頭版頭條以《高有鳳抱病授課殉職講台》為題作了報導,緊接著《呂梁報》、山西電視台也分別作了專門報導。12月17日,柳林縣教育局開展向高有鳳學習的活動。1991年1月22日,呂梁行署教育局發出全呂梁地區教師向高有鳳學習的號召。3月,中共呂梁地委、呂梁行署授予高有鳳同志“呂梁英雄”金字匾和榮譽證書。3月17日,《中國教育報》以《鳳落山鄉》為題,對高有鳳先進事跡作了整版報導。高有鳳英名傳遍祖國各地。其事跡編入《當代呂梁英雄傳》一書。

陳富生——(1923-2002),男,孟門

陳步亮——男,1933年6月19日生於孟門劉家圪垯村。全國勞動模範、山西省十五屆人大代表。

孟門人·陳繁昌

陳鴻志——男,1976年出生於孟門鎮李家塔村。1995年呂梁技工學校畢業後去河北保定武警支隊服役三年。1999年復員返鄉後,籌資10萬開辦了星火石料廠。2003年,籌資8000餘萬元先後承包了柳林多家煤礦,並於2004年1月註冊組建了柳林凌志煤焦有限公司。同年3月通過競標,以5400萬元競得柳林香港購物商廈的所有權,改名“燎原大廈”。自任山西柳林凌志煤焦有限公司董事長、燎原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近年他先後出資860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大學生和幫扶弱勢群體。被評為“山西省優秀企業家”、“山西省社會扶貧先進個人”。
陳繁昌——男,孟門鎮劉家圪垯村人。柳林縣政法委書記、柳林縣委常委。

詩詞孟門

自青龍驛過靈泉寺
[清]傅山
寺遠吾儕僻,秋高獨往盟。
柏來花眼翠,霞上老心明。
淨界悲文藻,威河響甲兵。
顢頇僧榻借,壁壘夢經行
——1674年(甲寅年)8月,傅山遊歷孟門南山靈泉寺,而作此詩。
磧口懷孟門

[當代]陳黎雲

老山老河老碼頭,

古街古巷古寺樓。

孟門古城今若在,

藺風唐韻勝磧口。

——2007年國慶假日於磧口古鎮作

:今天的柳林縣孟門鎮,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設諸侯國“藺”,而至唐代則早已繁盛。磧口卻作為孟門的下轄地長達近千年。清代雍正以後,孟門屢屢遭受黃河洪水的嚴重毀滅,方予磧口以發展的機會。

行次孟門
[清]·高首標
春日盡憑弔,輕鞭指孟門。
望煙迷舊堞,穿樹見孤村。
積翠來山色,回濤咽水痕。
疇桑千桿潤,岸柳一天蕃。
辨籀尋荒碣,嗽醪愛木樽。
俗茸耕鑿味,人絕布塵論。
坐久看去亂,行遲聽鳥鳴。
避煩堪歇此,何必問桃源。
:高首標,本地人。清順治己亥(公元1659年)徐文元榜進士。初任江西廣昌縣、廣東陵水縣知縣,行取吏部主事,行至江南病故。在任廉潔,以致柩不能歸,幸於成龍助葬得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