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鎮

三交鎮

三交鎮位於柳林縣城西南37公里處的黃河東岸,西臨黃河,與陝西隔河相望,占地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三百餘人。由下三交、前街、沙坪則三個自然村組成。因地處中陽、石樓及陝西清澗三縣之間,故名三交。全鎮有30個自然村,27個行政村,3389戶,12115人,耕地面積24466畝,其中棗林面積10000餘畝。紅棗個大核小肉厚味甘,是柳林縣紅棗的主要產區之一。明清時期,三交已是中陽(寧鄉)縣的商業大鎮。清光緒元年(1875)黃河大水,三天三夜漲水不落,將一條寬敞繁華的正街連同鋪面民居一掃而光,300多畝平地變為河床,集市貿易移向山腰。

基本信息

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下轄鎮

基本概況

三交鎮位於柳林縣城西南37公里處的黃河東岸,西臨黃河,與陝西隔河相望,占地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三百餘人。由下三交、前街、沙坪則三個自然村組成。因地處中陽、石樓及陝西清澗三縣之間,故名三交。
全鎮有30個自然村,27個行政村,3389戶,12115人,耕地面積24466畝,其中棗林面積10000餘畝。紅棗個大核小肉厚味甘,是柳林縣紅棗的主要產區之一。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三交已是中陽(寧鄉)縣的商業大鎮。清光緒元年(1875)黃河大水,三天三夜漲水不落,將一條寬敞繁華的正街連同鋪面民居一掃而光,300多畝平地變為河床,集市貿易移向山腰。30年代時又發展成為中陽縣最大的工商業大鎮,繁華勝過縣城。僅酒食飯店就有30多家,日宿牲口的大店8家,夜宿牲口的店16家。日本侵占縣城後,集鎮隨之蕭條。民國25年(1936)3月中旬(紅軍東征期間),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由陝北來到三交,組織建立了山西省第一個紅色政權叫陽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同年4月14日,在再次攻打三交的戰鬥中,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造者、紅二十八軍軍長劉志丹,壯烈犧牲在鎮南一公里許的党家寨鏊子圪達。
1998年國家農業部、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特產報社聯合命名三交鎮為“中國紅棗第一鎮”。
三交鎮是一個黃河渡口,自古就是方圓百里的商業文化交流中心,每逢集會,就有陝、甘、寧、蒙等地的客商擺渡而來,進行騾馬、糧食、紅棗、皮毛等交易,古鎮繁華,明清古街,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作為古老的秦晉商業重鎮,清光緒元年,被黃河大水將三交鎮的一條商業大街連同鋪店一掃而光,300多畝水地變為河床。大水過後,集市重建逐步移向山腰,形成現有的古店鋪。
三交古鎮曾為兵家必爭之地。李自成當年曾於此地東渡黃河北上,留下了吞吐歷史煙雲的闖王寨。1936年2月紅軍東征在此地強渡黃河,拉開了北上抗日的序幕。周恩來蒞臨此地,親自指導建立了山西省第一個紅色政權。劉志丹將軍在三交戰役中血灑疆場,英魂長眠於此。這裡的紅軍東征坪上渡口紀念碑、紅軍東征浮雕,劉志丹將軍殉難紀念亭與三交紅軍東征紀念館等紅色景點連成一線,共同見證了那段崢嶸的光輝歲月。
三交鎮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紅棗第一鎮,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紅棗集散地之一。這裡生產的木棗被列為全國八大名棗之一,全鎮現有紅棗林12000畝,年產紅棗800萬斤。加工成的灘棗、醉棗、貢棗等二十餘種,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

旅遊資源

三交鎮有黃河三峽景區,有闖王寨、李闖王點將台、一步一搖晃晃橋、情人谷、龍泉池、天然母親峰、雄鷹報警、青蛙探水、古道石駝、同心石、黃河擂台、黃河九曲陣、黃河野戰基地等景點。三交鎮還有紅色旅遊一條線:紅軍東征坪上渡口、紅軍東征搶渡黃河天險浮雕、紅軍東征紀念館、周恩來辦公舊址、毛澤民辦公舊址、劉志丹將軍殉難亭、山西省第一個紅色政權舊址。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下轄鎮

基本概況

三交鎮屬全縣第二大鎮,地處臨離、三磧、三曲公路的交匯處,總面積124平方公里,耕地7.9萬畝,最大的河流——湫水河縱貫全鎮,交通發達,信息暢通。全鎮現有38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總人口5.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03萬人,1.1萬個剩餘勞動力終年外出打工,勞務收入占總收入的50%,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67元。
三交鎮現在49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38個,現有黨員1381名,其中女黨員381名,農村一類支部9個,其中五星級支部5個、四星級支部4個、二類支部27個、三類支部2個,在廣大黨員幹部的帶領下,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臨縣三交鎮得名於北周時處於烏突、窟胡、定胡(定湖,治所在今柳林孟門鎮)三縣交界,距今已有1450多年歷史,世傳北魏孝文帝過南山見有異氣,遂鑿斷來脈,建廟壓之,即南山寺之始也,1994年變電站工地出土24座戰國墓,墓葬形制有一定規格,說明在戰國時即為一處人文興盛之
歷代科舉功名可考者有明清兩朝本鎮出文舉人五名,武舉人一名,貢生四五十名,生員近二百名。轄村崔家坪出進士一名,舉人一名、貢生四人、生員二十六人。西王家溝村出舉人一名。臨邑文風凋敝,而本鎮文風之盛就於臨邑來說,獨占鰲頭。

歷史重鎮

明清時本鎮因地控四方,為汾右重鎮,有汾州府常駐兵員,明代蒙古族首領也先、俺答都曾進攻本鎮,鎮民賴有北寨天險才得脫免。又因處於縣境東通石州之必經之途,明洪武初年設三交鋪驛站,以傳遞軍情、公文塘報。又因地處通衢大道,“商賈往來,必出其途”,有冀、魯、豫、秦、晉南、東路祁平太等地的客商駐地經商,故而又形成了一個全省聞名、遠及陝北、蒙南的商業重鎮。

繁華商業

據鎮內歷代碑文、文獻記載:清乾隆年間已有商鋪字號一百餘家,嘉慶時發展到近兩百家,道光時有兩百多家,同光時期亦約為此數,民國元年,因局勢不穩,商民持觀望態度,商業有所減退,到民國十七年,據《中國金融-山西卷》調查,有商鋪340餘家,40年代據晉綏工委調查,三交鎮為晉綏邊區最大的集市。在浩瀚的商海中,曾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大商號和商界精英,大商號如:晉源禮、萬全堂、廣生堂、當鋪之王黃際桂等等,商界精英如:劉團、李旺山、杜三子、王恩潤等巨商大賈。

文化資源

本鎮舊有寺院一座,官祠一座,廟宇十餘座,計有南山寺、三賢候祠、關帝廟、文昌廟、財神廟、大廟、火神廟、彌勒廟、娘娘廟、山神廟、圈神廟、三門洞廟、龍王廟、魁星閣等。過街樓四座,三座位於市渠溝街,一座位於正街。戲台九座,計有南山寺戲台、關帝廟戲台、娘娘廟戲台、市渠溝過街戲樓、財神廟戲台、三門洞戲台、陽坪上鬼戲台、火神廟戲台、圈神廟戲台。一地廟宇、戲台之多可居全省之冠。

旅遊資源

今鎮區留存有寺院一座,古戲台一座,古街兩條,為市渠溝古街較為完整。兩旁店鋪林立,今原貌仍在。古巷二、三十條,正街、西街區保存甚為完整。頗為可觀的有張家巷古民居,修建於清朝初年,布局為一排五院,外有東西街門。西頭第一院為張府院,有府門一座,舊有“都控府”“守御所”“文魁”等懸匾數塊;緊接著是倒連垂花門的三座院落再接著為家塾(又名書房院),族內文風可見一斑。整個古建築布局合理完整,頗具研究價值。李旺山故居民宅,位於本鎮當鋪巷,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八九座院落連成一片,內精雕細琢,頗具晉商大家風範。另外本鎮轄村劉王溝、棗窪溝、杜家屹垛、武家溝各有古戲台一座。杜家屹垛村杜三子故宅,建築富麗豪華,晉西民居無出其右者。今居處深山,保存完整。孫家溝有很多古民居,最為壯觀的為王恩潤宅,為十三小院連環套成一大院,整體布局高低錯落有致,號稱山西最大的四合院。門前有一小瀑布,頗有意境。現該村已申報成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開闢成為旅遊區。目前已有不少自駕車旅遊的遊客參觀。
臨縣三交鎮,呂梁山中的明珠 ,希望您來此探訪悠遠的古蹟,本鎮竭誠歡迎您的到來。

項目建設

2007年,下大力氣抓好兩區項目建設和雙百雙千工程建設,充分利用三交的資源優勢,積極招商引資,使項目開發付諸實施。
(1)山西滙豐集團能源有限公司150萬噸礦井建設開工。主井征地55畝,涉及113戶468口人。征地順利推進,矛盾有效化解,9月24日,市政府組織的雙百雙千項目觀摩給予高度評價。
(2)為裕民煤礦90萬噸礦井建設全面推進,順利完成涉及36戶28畝的土地徵用任務。
(3)大唐集團2×300噸煤矸石電廠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初步選址三交鎮,前期地質勘察工作、環境勘察評估工作完成。土地規劃工作開始進行,6月份大唐集團與山西滙豐集團簽約,三交鎮政府做出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有望2008年開工建設。
2008年,山西滙豐集團能源有限公司150萬噸礦井建設是該鎮現已實施的第一大項目工程,為了確保該工程的紮實推進,鎮黨委、政府組織專人配合負責協調各方面關係,處理各種類矛盾問題。順利完成了風井“三通一平”工程建設和工業廣場道路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

2007年投資6萬元修建劉家山——東王家溝村3公里“村村通”工程,同時恢復水毀道路150餘里,投資60餘萬元在鎮區新建機井一眼,修復了下川坪水毀河壩80m,曹家峁打壩一座,修復了任家坪灌溉工程,改河造地110畝,完成260畝機修,完成經濟林1500畝,退耕還林補植補造4000畝和23100畝秋耕深翻任務。
2008年,三交鎮小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通過城市化經營理念,市場化運作模式,積極招商引資成功實施了寬18米,長1000米,投資3000餘萬元的濱河大道建設工程。新增商業門面188套。既緩解了鎮區交通壓力,又為提升三交商貿中心地位注入了新的生機。同時投資60萬元將原東風劇場改造成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為民眾提供了集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公共活動場所。投資10萬元拓展了鎮區亮化面積7800平方米。投資410餘萬元,硬化村內道路3.6公里,新修“村村通”公路9公里。維修改造村內道路17.5公里。投資15萬元,實施了安家圪台人畜吃水工程一處。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社會各項事業

2007年完成了二中的校園綠化、硬化美化及其它附屬設施建設,田家山教學樓勝利竣工,後陡泉學校已開工建設。鎮中新校址正在緊張施工,目前上下水設施全部就緒,取暖設施正在安裝,預計2008年春可搬遷新校址。另外籌資80餘萬元對胡公、劉王溝等21所學校進行了維修和附屬設施添置。投資150萬元,為啟動遠程教育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教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2008年實施崔家坪、薛家坪、碾則墕學校的校園硬化工程。同時新修後陡泉學校一所,維修改造了棗圪達、任家坪和原鎮中學,8月份鎮中學實現順利搬遷新校址。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辦學質量穩步提高。義居寺文物搶修工作取得新進展。環宇公司進行了成功改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治超保暢”取得了明顯成效,信訪穩定工作長效機制逐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逐步健全,社會治安進一步推進,社會環境總體上呈現出安定和諧的良好局面。

黨的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

兩年來,不斷完善黨建工作機制,大力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建設,全鎮幹部隊伍素質明顯提高。第八屆村委換屆圓滿完成,嚴格黨員納薪程式,推進了黨的規範化管理,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堅持教育、監督、查處並重,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引深,全鎮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三交鎮

三交鎮位於忻州市忻府區西部山區,是忻府區的西大門,距城區30公里,忻黑線橫穿全境,忻靜公路縱穿全境。三交鎮行政區劃所屬面積382平方公里,東與合索鄉接壤,南鄰莊磨鎮、陽曲縣,西毗靜樂縣,北靠陽坡鄉,是忻府區的山區鄉鎮。
2001年四月三交鎮由原三交鎮、付家莊、牛尾鄉、上寺鄉四個鄉鎮合併而成。全鎮總面積382平方公里,4286戶,11638口人,54個行政村,85個自然村,57個支部,黨員711人。這裡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坡多溝深,村子分散,200—300人的山莊窩鋪居多。全鎮主導產業以農業為主,近年來林業和牧業以及二三產業也有長足的發展。三交鎮所屬54個行政村:東峪村、冀家溝村、車道坡村、東歲興村、西歲興村、西窯頭村、高崖底村、前三交村、後三交村、官莊村、南嶺村、窯溝村、上馬圈村、下馬圈村、嶺底村、兌九村、橫山村、峪口村、高觀村、固村、石家堰村、田家堰村、龍興村、羊圈溝村、何家溝村、上寺村、南陀羅溝村、東梁村、邢家山村、馬頭山村、婁子溝村、小塔習村、大塔習村、宋家莊村、牛尾莊村、羅家會村、團峪溝村、西觀村、東溝村、南馮村、北馮村、端正溝村、狄家溝村、翟家溝村、羅家社村、碾溝村、里溝村、泉水溝村、張盛村、付家莊村、幸福村、下水馬村、觀里村、於家溝村等。
全鎮現有學區兩個(三交上寺學區和付家莊牛尾學區),初級中心學校2個,國小24所;中心衛生院1所,醫療社區服務站3個;信用社4個,糧站3個,郵政所1所,電信服務網點1處,便民超市8家。企業:吉祥農業公司,邢家山生生礦業有限公司,三交周通洗煤廠,三交塑膠加工廠,砂廠7個,洪運鋁釩土加工廠1個,青山加油站、金三角加油站、陽光加油站。
2010年底全鎮總收入經濟總收入達到3965.93萬元,同比增長14.2%,人均純收入元2718,同比增長14.5%。
1、農業上,全鎮總播種面積32972畝,糧食總產8210噸,比去年增長2%。
2、林業上, 林業用地28.2萬畝,有林面積15萬畝,宜林地8萬畝,育苗用地0.3萬畝,退耕還林地3.1萬畝,育苗120畝,以蘋果和核桃為主的乾鮮果經濟林1.8萬畝。通道綠化栽植、補植柳樹和油松8272株。
3、牧業上,全鎮家豬存欄數達1590頭,500頭以上規模1戶,10頭以上規模養殖4戶;養牛2600頭,100頭以上1戶,20頭以上5戶;全鎮共有羊28307隻,1000隻以上的3戶;家雞飼養達15080萬隻,3000隻以上1戶;牛尾村千戶萬頭羊規模養殖小區1個,三交村、後三交村建成萬隻雞規模養殖小區2個。
4、基礎建設上。興建文化廣場4個,村級文化站8個。修建沼池累計達80座;累計修建飲水解困工程17處,打井18眼,建蓄水池12個,配套水泵17台,鋪設管道18200米,解決2930口人,1746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全鎮累計安裝電話1900部;全鎮成立專業合作社14家,發展鄉鎮企業16家,路邊飯店116家。
5、社會保障工作方面。2010年新農村合作醫療參保11200人,參保率93%;民政救助新增底保總戶267戶,入底保706人,目前全鎮享受兩保的人口達到1049人。
6、重點工程方面:三交村引進投資1500萬規模的吉祥農業公司已經初具規模,建成基地、加工、冷庫一系列配套工程。陝京三線天然汽過境協調工程進展順利。歲興水庫建設和移民工程,新村址已基本完成“一通三平”的既定目標。鎮中心醫院業務樓建設和49個村級衛生所全覆蓋工程全部順利完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