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經濟

嬰童經濟

嬰童經濟,奶粉、尿布、童裝、玩具、動漫、早教、親子游,嬰童產業鏈上催生的巨大經濟效應正在逐漸顯現,目前中國嬰童產業增長率高達30%,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嬰童產品消費大國,隨著第四波人口出生高峰的到來,目前中國嬰童經濟的市場需求規模已達到1萬億元以上,嬰童經濟將是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親子文化在中國的日益推廣,事實上國內外資本早已潛伏在嬰童產業當中,甚至朝相關子行業加以滲透。

概述

嬰童經濟超級內需嬰童經濟超級內需

嬰童經濟,隨著嬰兒潮的出現而形成的一種經濟模式。按國際慣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左右,嬰童經濟就進入了現代意義上的發展階段,而中國沿海城市很多都已經達到了這個標準。而且與歐美不同,中國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是421型的,因此有專家認為中國嬰童經濟所處的大環境已經具備。

產業前景

(圖)嬰童經濟嬰童經濟

中國目前正處於第四波嬰兒潮,2008年新生兒達1608萬。這一波嬰兒潮,帶動國內消費進入加速期。早自2000年之後,嬰童產業增長率就達30%,遠高於同期GDP9%的增長率,許多企業常常將下年度營業指標增長率鎖定在50%~200%。據業內人士估計,中國6歲以下嬰童的消費市場將達到5000億元左右的規模。
2009年中國嬰童市場年增長率高達30%,2010年需求規模更達1萬億元,隨著第四波人口出生高峰的到來,嬰童經濟還將以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預計規模可達3萬億元。嬰童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是吸引風投的主要原因。

消費領域

嬰童消費領域主要有早教、玩具、食品、服裝、娛樂、日用品等。根據艾索兒童市場諮詢有限公司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數據顯示,2007~2008年,中國3歲以下嬰幼兒消費中,食品(奶粉)占大頭,占41%的比例。通常情況下,寶寶奶粉一個月花費在300至500元的,占到46.49 %;500~1000元,占38.01%。參與調查的人群中,中小城市比例占到33.73%。以2008年中國新生兒1608萬計算,假如有20%無法得到母乳餵養,就有超過300萬嬰兒需要吃奶粉。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等原因,需要奶粉餵養的嬰兒要高過這個數字。僅僅奶粉,就是每月數以十億計的市場。

嬰童經濟嬰童經濟

調查發現,地域分布會導致消費選擇上的差異。以奶粉為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和省會級城市,購買國外品牌和合資品牌奶粉的比例較高,而且非常接近。而中小城市及城鎮,選擇國產奶粉的比例明顯高於前兩者。此外2歲以下嬰童用品如紙尿褲也是一筆很大花費。月花費在300元以內的有32.47%,300~500元有22.06%。3歲以前健康為主,之後就是教育,目前最大的家庭支出是孩子的教育費用,不論學前學齡,教育都是最大的。現在隨便上一個親子興趣班都是上千元。

來自艾索兒童市場諮詢有限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4~6歲孩子消費中,幼稚園是大頭,每月平均722元,占花費比例32.3%,培訓費用每月接近500元,排第二,這兩項費用占消費結構比例的五成以上。艾索研究總監安向龍認為,嬰童消費結構因年齡帶來的變化和中國的文化有關。“中國自古注重教育,家長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加嚴格,教育和培訓方面的投入成為絕對重點。”

國際現狀

(圖)嬰童經濟嬰童經濟

在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加深的背景下,嬰童產業本可以成為一個拉動內需、造福民生的突破口。根據協會的調研,中國正常的消費比重也應該與美國目前的結構類似,但中國父母的一些觀念還存在偏差,這就需要企業和行業協會去進行消費引導。例如,美國的嬰童產品消費結構是,50%用於玩具,飲食占30%,用品、服裝各占10%。而在中國,玩具消費只占總支出的5%,飲食占50%以上。
以玩具消費舉例,美國人把玩具作為開發智力、傳達愛的方式,比如,美國人去串門,就很喜歡給對方的小孩買玩具,認為這能表達愛;美國人教育小朋友要學會與朋友分享玩具,讓他們覺得這是愛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國外的玩具其實是玩教一體的,小朋友把玩具當作自己的夥伴,玩具的設計也有發展心理學的內容,適應嬰童不同年齡段的成長心理。中國父母大多把玩具當作哄孩子的道具,而不是開發智力、認知世界的工具。大部分是跟著卡通片走,什麼卡通形象熱門就買什麼,翻新率高,但利用度很低。

市場潛力

嬰童經濟嬰童經濟

目前中國兒童用品市場以每年12.4%的增長速度不斷擴大,預計到201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公告:中國大陸0-3歲新生兒月均消費額達900多元,占到一個家庭月總支出的30%以上。按照國際慣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左右,嬰童經濟就進入了現代意義上的發展階段。目前,中國不少沿海城市的人均GDP都已經達到了這個標準。與歐美已開發國家不同,生活在城市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呈421型。中國嬰童經濟已經進入黃金髮展期。
中國的嬰童市場潛能巨大,眾多企業家紛紛將視線瞄準了嬰童產業,企圖共同瓜分這塊大蛋糕。童裝、童鞋、童車、童床、嬰童教育(包括早教教育、童書燈)、嬰幼食品等等,以母嬰為中心展開龐大的產業集群。這個市場目前正朝著萬億級衝刺。好孩子、貝因美、麗嬰房、紅孩子,可見這個雖然新興的市場卻早已硝煙瀰漫。I-baby作為後起之秀並沒有與前輩在紅海里廝殺,而是研究了80後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理念,看重了80後身為人父人母后的消費意識,進軍在中國尚屬空白的高端嬰童市場,打開了嬰童行業的一片藍海。在中國女性消費品例如服裝、化妝品、其他用品等不乏高端中的佼佼者,男性高端用品在國際大牌進入中國後也是異軍突起,然而提及嬰童用品中的高端品牌卻讓國人黯然,作為祖國明天的希望,作為4+2+1家庭模式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用品上卻讓家長們難擲千金。

嬰童基金

嬰童經濟嬰童經濟

在中國,超過萬億產值的產業其實很少,服裝業的年產值也只有8000多億元,目前瞄準中國嬰童產業的基金規模在數千億美元之上。在過去的3年間,紅孩子、寶寶樹、媽媽說、天才寶貝、東方愛嬰、貝因美等業內企業的背後,是一連串投資大佬的名單:北極光創投、經緯創投、德同資本、智基創投等均悉數在內。目前0~14歲的中國兒童每人每年購買7件衣服,而歐美兒童每人每年可獲得30件新衣服;同樣的年齡段,中國兒童每人每年的玩具消費僅為3美元,歐美兒童則為34美元。
中國人的育兒觀念正在隨著城鎮化程度不斷提高得到改變,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在美國的嬰童消費中,玩具及教育類占50%,食品類占30%,服裝及其他消費占20%,而中國嬰童消費中,食品類則占了50%。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結構對比產生的缺位,恰好給了資金進入的機會。嬰童市場是一個消費品領域,大量資金的進入可以支撐更多的企業快速成長。除了能改善企業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外,外來投資者可幫助企業推動其在研發、產品、品牌、渠道等方面的發展。

透視金融危機下的經濟學名詞

金融風暴影響了世界的各個行業,政府以及民生大眾紛紛“自救”,一些有趣的經濟學相關的名詞開始走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