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鷸

姬鷸

姬鷸(學名:Lymnocryptes minimus),鸛形目、丘鷸科、姬鷸屬,罕見過境鳥及冬候鳥,東半球的一種涉水禽鳥。屬國家保護鳥類,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姬鷸
姬鷸體小(18厘米)、嘴短而兩翼狹尖的沙錐。與所有其他沙錐區別在頭頂中心無縱紋;尾呈楔形,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尾色暗而無棕色橫斑。與闊嘴鷸區別在嘴較直,肩部多明顯條紋。飛行時腳不伸及尾後,翼前緣無白色。姬鷸頭頂黑褐色,具金屬光澤和淡色斑點。寬闊的黃色和皮黃色眉紋中央有一黑線,將眉紋分隔成兩端聯結,中部分開的雙眉。眼先白色,有一粗的黑紋從嘴基到眼,到眼後黑紋變窄,並與耳覆羽的黑色斑和橫跨頰部的黑紋相聯。其餘臉部、頭側、頦、喉皮黃白色。後頸呈褐色和灰褐色斑雜狀,並具淡色斑點。翕、上肩、腰和尾黑褐色,富有光澤和綴有相當多的紫色和綠色,與四條平行的淡金黃皮黃色縱紋形成鮮明對比。下肩暗褐色,具紅皮黃色和淡皮黃色斑紋。翅上覆羽褐色、羽緣皮黃色。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尾黑褐色,中央尾羽最暗,最長而尖,尾呈楔形,共由12枚尾羽組成。前頸和胸鴿灰色,具褐色縱紋;兩脅也具褐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尾下覆羽微綴褐色縱紋。翅下覆羽和腋羽暗灰白色,稍具褐色條紋。虹膜-褐色;嘴-黃色,端黑;腳-暗黃。叫聲:被趕時通常無聲或發出壓抑的gah聲。

分布範圍

中國國內分
布於北京(1927年4月22日;頤和園)、天津、河北(北戴河,1915年8月底;1986—1989年9月底和10月)、內蒙古(哈拉哈河)、上海(1926年2 月3日;3—4月;崇明島西)、江蘇(鎮江)、福建(福州,1896年1月,1900年10月12日和1969年11月11日)、甘肅(河西走廊)、新疆(西部喀什、塔里木盆地及天山)(旅鳥);廣東(廣州、佛山、江門[11月12日,見:Vaughan & Jones,1913])、廣西(沿海紅樹林地區)、海南、新疆(喀什,1930年1月19日)(冬候鳥,旅鳥);香港;台灣(Swinhoe 在1865年有1次記錄。之後,1965年有1次採集記錄;1988和1990年於台中大渡溪口曾發現,見:王嘉雄等1991;澎湖列島;見:鄭謙遜,1997)。
中國 國外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遷徙至非洲北部、歐洲南部和亞洲南部。鄰區分布於阿富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西伯利亞),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印度,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

生長繁殖

繁殖在歐洲北部至西伯利亞西部;越冬在南歐、非洲、中東、印度及東南亞。為罕見過境鳥及冬候鳥。遷徙時由中國東北經東部沿海,少量不定期地在廣東南部和香港越冬,偶見於台灣。另有一群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越冬。

生活習性

姬鷸以蠕蟲、昆蟲、軟體動物為食。性孤僻。繁殖期在繁殖地周圍作“之”字形飛行表演。白天極少飛行,甚至有危險時也不飛。靜止不動或步行至安全地帶。棲於沼澤地帶及稻田。進食時頭不停地點動。

生活環境

姬鷸不在中國繁殖,僅為旅鳥。遷徙季節出沒於沼澤、水田、溪流淺灘和較為乾燥的耕地。通常8—9月換羽,9月中旬出現於南遷的途中。4月中旬回到偏北的繁殖地。也有遊蕩者,在中國南部和西北部有少量的越冬種群。

物種現狀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