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蒿

女蒿

本種為菊科女蒿屬小半灌木,高5–25cm。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和寧夏;在國外蒙古也有。女蒿為中等飼用小半灌木。是冬季荒漠草原放牧場上的重要飼用植物。

基本信息

女蒿

種中文名: 女蒿
種拉丁名: Hippolytiatrifida(Turcz.)Poljak.
種別名: 三裂艾菊、寶日一塔嘎日(蒙語)

界:植物界
科:菊科
屬:女蒿屬
分布區域:內蒙古和寧夏,蒙古

形態特徵

本種為菊科女蒿屬小半灌木,高5–25cm。根粗壯,木質,暗褐色。莖短縮,扭曲,樹皮黑褐色,呈不規則條狀剝裂或劈裂,老枝灰色或褐色,木質,由其上生出多數短縮的營養枝和細長的生殖枝;生殖枝細長,常彎曲,斜升,全部枝密被銀白色絹毛。葉楔形或匙形,3深裂或3淺裂,裂片條形,灰綠色。頭狀花序狹鍾狀,4–8個在莖頂排列成緊縮的傘房狀;花黃色,管狀,兩性,結實。瘦果圓柱形,無冠毛(圖86)。

地理分布

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和寧夏;在國外蒙古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

據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荒漠草原地帶觀察,女蒿於4月下旬返青,7月中、下旬孕蕾,8月開花,9月結實,10月為果後營養期,11月中旬枯黃。女蒿是一種耐旱、耐寒、耐瘠薄的小半灌木。據研究,它的地下部分具軸根系,根頸較粗壯,常分布於地面以下3–5cm處。主根2–3條,粗壯,可入土40cm左右,側根發育較差,多橫向或傾斜伸展。女蒿為早生植物,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比較集中,主要出現在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帶的東半部,為優勢種或建群種。在小針茅草原群落中,可成為優勢植物或伴生植物,多生於砂壤質棕鈣土上。它也稀見於草原帶向荒漠草原帶過渡的邊緣地區。女蒿草原中比較常見的有兩個類型:女蒿十戈壁針茅草原女蒿十沙生針茅草原。前者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荒漠草原地帶東北部的平原及丘陵坡據地段,該處是利用價值較高的放牧場,適合於各類小家畜全年利用。後者主要分布在荒漠草原帶的西北部,這類放牧場的生產力雖然較低,但它和前者一樣是荒漠草原地帶的優質放牧場,宜于山、綿羊和駱駝放牧。

飼用價值

女蒿為中等飼用小半灌木。青鮮時羊和駱駝喜食,馬樂食,牛稍食。結實後羊最喜食。駱駝、馬喜食,對羊有抓膘作用。冬季它的枝條保留較好,是冬季荒漠草原放牧場上的重要飼用植物。據內蒙古農牧學院分析,它在開花期的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粗纖維含量較低,無氟浸出物亦較高。其化學成分如表8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