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則

女則

《女則》一書為唐太宗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所著。相傳長孫皇后是在病中著《女則》十卷,書中內容是採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跡匯聚在一起,以告誡自己所用。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位賢德的皇后,她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為後世皇后之楷模。長孫皇后曾編寫一本書,名曰《女則》。書中採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跡並加以評論,用來教導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后。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宮女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後慟哭,對近臣說:“皇后此書,足可垂於後代。”並下令把它印刷發行。

基本信息

簡介

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位賢德的皇后,她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為後世皇后之楷模。長孫皇后曾編寫一本書,名曰《女則》。書中採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跡並加以評論,用來教導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后。
貞觀帝後貞觀帝後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宮女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後慟哭,對近臣說:“皇后此書,足可垂於後代。”並下令把它印刷發行。宋以後,因女子不得干政,《女則》這部唐朝的后妃教科書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最終失傳。
貞觀十年是公元636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而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後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閒耳。婦人著述無條貫,不欲至尊見之,慎勿言。”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後嘗采古婦人事著《女則》十篇,又為論斥漢之馬後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乃戒其車馬之侈,此謂開本源,恤末事。常誡守者:“吾以自檢,故書無條理,勿令至尊見之。”

作者生平

長孫皇后(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后。
長孫皇后生性節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后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后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長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見,轉告皇后,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了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遊)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藥物,但病情卻並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后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於國家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願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太子聽罷,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告給了太宗。太宗聽後,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彌留之際,與唐太宗最後訣別。她用盡氣力對太宗說:「我的家族並無甚么大的功勳、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結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要想永久保持這個家族的名譽、聲望,我請求陛下今後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屬擔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對國家並沒有絲毫功績,所以死後也千萬不要厚葬,僅因山而葬,不起墳墓,不用棺槨,所須器物,都用木、瓦製作,儉薄送終。如能這樣,就是陛下對我的最大紀念。」說完不久,就死在後宮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

長孫皇后和《女則》

中國古代的后妃,總給人排擠爭寵、外戚爭權的印象,但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明太祖的馬皇后、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她們卻能在當時的社會及政局,扮演著積極正面的角色,肩負起扭轉乾坤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能任用賢良、虛懷納諫、視民如子、不分華夷,與當時名臣、名將譜出波瀾壯闊的貞觀盛世,長孫皇后正扮演積極正面的角色。有人譽她為「上馬能戰,下馬能謀」來形容她的短暫人生,李世民即帝位後,她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最後以《女則》十篇傳世(今已亡佚),僅存詩文乙篇。
《女則》十篇,是長孫皇后死後,唐太宗在她的遺物中發現,據說太宗讀完後,感動得熱淚奪眶而下。長孫皇后寫《女則》時非常用心,最難能可貴的是,她並不想用舞文弄筆來沽名釣譽,只是對自己留下些許交待,這正是令唐太宗感動之處。據說她死後,太宗非常悲痛,感到從此「失一良佐」,從此不再立後。這樣一位母儀天下的賢后,她的生命及豐富的內心世界頗值得我們探討。
親侍翁姑 至誠至孝
長孫皇后,鮮卑拓跋氏,父──長孫晟是隋朝右驍衛將軍;母──是曾任揚州刺史高敬德之女,生長於官宦世家,自幼就接受完整正統的教育,蘊育了她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人格特質。
十三歲嫁給當時太原留守李淵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深得丈夫與翁姑的歡欣。李世民年少有為,文武雙全,為完成大唐統一大業,他征戰南北,長孫氏總是隨侍一旁,照料他的起居生活,使李世民精神得到不少安慰。唐朝建立後,獲冊封為秦王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禪位李世民,李世民成唐太宗,長孫王妃也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她並不因而驕矜自傲,一如既往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太上皇李淵十分恭敬、細心侍奉,每天晨昏定省,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要如何去調節他的生活起居,宛如一般平常家的兒媳那樣竭盡孝道。
慈愛嬪妃 後宮無亂事
古代後宮嬪妃相互之間為了爭寵,彼此殘害屢見不鮮,長孫皇后非常能體恤、愛護她們。她對嬪妃生的子女慈愛逾己生,嬪妃得了病,她甚至送去自己正在服用的藥,因此宮中無人不愛戴,後宮無亂事。長孫皇后憑著她寬宏的氣度和端莊的品行,無言去感召她們。雖然她出身顯貴,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不改節儉簡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不求奢華、飲食宴慶不求鋪張,帶動後宮樸實風潮,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做出了榜樣。
不涉朝政 適時忠諫
長孫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見解就是防範外戚專權。哥哥長孫無忌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本應位居高官,但因妹妹是皇后,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人留下話柄。太宗原想任他為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已託身皇宮,位極至尊,實不願兄長再布列朝廷,成一家之政。漢朝呂后之行可為前車之鑑,萬望聖明,勿封妾兄為相。」但太宗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長孫無忌任相,全憑自己的功勳與才幹,可謂「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體會妹妹用心良苦,不願位極人臣,唐太宗萬不得已,只好讓他任開府儀同三司,位清高但不掌實權。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高官,恐天下人誤認陛下為私。」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若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有才,雖仇不避,魏徵是也,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才接受。
長孫皇后一再以漢朝呂氏與霍氏等外戚專權的歷史事實,自我警惕並告誡唐太宗注意防範出現外戚專權現象。以及要求兄長成全。她這種以歷史教訓為切膚之戒,實不失為有遠見的卓識,貞觀之治未出現外戚干政的局面,長孫皇后的確是功不可沒。
氣度寬宏 機智過人
長孫皇后是個很有見地的人,唐太宗也十分器重她,但她不以自己的特殊身分干預國家大事。她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干預政事,亦為不祥。對太宗,她只提出自己經深思熟慮而得的見解:居安思危及任賢納諫;只建議原則不管明細,深得太宗的敬重,並牢記於心。
關於任賢納諫一事,太宗深受其益。太宗常對部屬說:「人要正衣冠,必須藉助於明鏡;君王要得知自己的過失,必須靠直言諫臣。」他與諫議大夫魏徵所譜出許多令人感動、拍案叫絕流傳千古的史實,長孫皇后應是背後推手。唐太宗好狩獵,一次興致勃勃帶了一群護衛近臣,正要出門時,遇到魏徵。問明狀況,魏徵即對太宗進言道:「時下正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望陛下三思。」唐太宗仍堅持要出遊,魏徵也不肯妥協,站在路中攔住太宗的去路。太宗怒不可遏,氣沖沖地返回後宮,咬牙切齒地罵道:「有機會非殺掉這個鄉巴佬不可。」長孫皇后連忙問要殺誰,太宗答道:「魏徵常常當著大臣的面批評我、羞辱我,不留一點情面,使我下不了台。」長孫皇后聽了,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稽拜直稱:「恭喜陛下!賀喜陛下!」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上聖明,才有直臣。今魏徵正直,足見陛下聖明,妾因而恭賀陛下。」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有理,於是雲消霧散,轉怒為喜。
又有一天,太宗返宮,一臉怒氣。長孫皇后叫宮女都退下,自己親自奉茶、端水,百般溫順。待太宗氣消些,才輕聲問道;「什麼事惹陛下惱怒?」太宗答道:「我最心愛那匹馬,突然無病逝去。一定是養馬的馬夫不經心、照顧不周,我一定要殺掉他,看以後誰還敢不負責任。」「陛下請息怒,妾曾聞當年齊景公也曾因馬死要殺養馬的人。晏子就替馬夫列了罪狀:你為了養馬被殺,是罪狀一;你使國君因馬死而殺人,百姓必會埋怨國君視馬命比人命重要,是罪狀二;諸侯聽聞此事,必輕視齊國,是罪狀三。景公聽完晏子的這一席話,知道自己錯了,就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飽讀詩書,這個故事應該知曉,今天怎忘了?」此時唐太宗臉上的怒氣轉為慚愧地說:「要不是賢妻的提醒,今天我差點又做了蠢事。」由上可見,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機智更是過人。
一生儉樸 不求厚葬
長孫皇后生性節儉,所使用的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她輔佐唐太宗,公正明智、處處為別人著想,常把好處讓給別人,困難留給自己,深得宮中上下的敬佩,大家都認為能照著她的安排做事是一種榮耀,其中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就是一例。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自幼被立為太子,東宮的日常生活及事務,由遂安夫人總管,當時宮中實施節儉開支制度,太子宮也不例外,但常感費用不足,生活拮据;遂安夫人就在皇后面前抱怨:「太子貴為儲君,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現今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一再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不因是自己的愛子就破壞制度,反而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德不立、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她說得入情入理,遂安夫人非常佩服,便一切遵照辦理。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路上受了風寒,又引發舊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請求以大赦囚犯和度人入道來為母后祈福去疾,但皇后堅持拒絕說:「大赦是國家大事;佛、道二教自有其教規,赦囚有損國家制度,不要為我而亂天下大法;何況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的壽命是非人力所能支配,若修福能延壽,我一生不作惡事;若行善無效,求福又有何用?」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影響國家大事。
貞觀十年盛暑,長孫皇后彌留之際,她用盡氣力與太宗訣別:「我的家族對國家並無功勳,只是有緣與皇上結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若想永久保持這個家的清譽、聲望,請求陛下今後勿讓妾任何親戚擔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請求。我活著對國家沒貢獻,死後也千萬不要厚葬,僅依山而葬、不用棺槨、不起墳墓,所用器物,都用木、瓦製作,儉樸送終,就是陛下對我最大的紀念。」
死時僅三十六歲。
唐太宗並未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后的芳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與懷念。
一個人的生命,不在長短,而在是否能發光、發熱。長孫皇后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用她賢淑的品性、慈悲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更為後世賢妻良母樹立典範。時值母親節前夕,謹以此文悼念亡母,並向普天下默默耕耘的母親致最大的敬意。

和歷史的關係

《女則》是歷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書,是唐太宗李世民認為可以作為後世典範的書,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它的消失或許恰恰能證明這本書絕對不是宣傳"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好教材。
長孫皇后將歷代著名女子的言行摘錄匯集,並點評其得失,用現代的話來說,《女則》是一部第一夫人所著的、後宮版的《資治通鑑》。如果為史官所作,也只是理論上的意義,而這位皇后所作,可是身體力行的實踐操作版。唐代以前,歷史上的賢后也不少,比如東漢的陰麗華、馬皇后等,只是漢光武帝和漢明帝都沒有像李世民一樣夸下如此海口!雖說是李世民愛妻心切,不過他的皇后確實做得幾近完美!
對外戚的防範、在宮中提倡節儉、親蠶等,都能找到前代賢德皇后的影子;"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那段不相信鬼神之說的觀點和漢成帝的班婕妤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長孫皇后是因為太子承乾要奏請皇上為她大赦天下祈福祛病而阻止兒子(李世民的昭書被皇后阻止了,卻親自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為妻子祈福),而班婕妤是因為那個曾經寵過他的皇上因聽信讒言要判她死罪而替自己辯解。(同是才貌兼備、賢德有名的女人,命運卻如此不同!)還有就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估計也是她的借鑑對象——同是女人、同是鮮卑女人、同是皇后,或許正是因為她看到了獨孤皇后去世後的楊堅,所以才能寬容李世民的妃嬪成群。
李世民當了皇上,治國之道也要徵求皇后意見,皇后深思熟慮說"居安思危,舉賢納諫";用人賞罰喜歡和長孫皇后商量,皇后笑而不答,被逼急了就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呵呵,這個是周武王評價商紂王的)。想必在李世民成為皇上以前,這對兒夫婦一起討論政事可能更自在些。褚遂良勸諫太宗召回罷官的房玄齡時還說,房玄齡當初在秦王府與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幫助秦王呢?可見,長孫皇后在家裡可不是只抱孩子、照顧丈夫的女人。而玄武門事變,更是親尉將士,令其備感振奮。當了皇后,雖說不能公開表達觀點、討論政事了,但"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所以韓非子、東方朔出現在她讚揚魏徵時,齊景公和晏子出現在李世民要殺養馬人時,自己更是因盛裝勸諫留下千古美名……
《女則》的印刷在開放的大唐無疑傳遞了一個信息,女人也可以讓一個本身很出色的皇帝慟哭“失一良佐”,原來女人參與政治也可以做楷模的!想必後來高宗李治放心大膽把朝政交給武則天協助,估計也是受父母影響太深——即使他年齡小,記的少,關於父母的事估計聽得也不少,也許他也希望是夫唱婦隨吧!後來唐朝王室的場面失控了,高陽公主、武則天、太平公主、韋後、安樂公主……
長孫皇后的出現是天時地利人和,有不可複製的經歷和環境使然,李世民能尊重她、能平等對待她(能幹的大臣那么多,為什麼治國之道還非要問問皇后意見,賞罰用人喜歡和她商量),而這個皇后又偏偏不像其它能說上話的女人,該SAY NO的時候,卻SAY YES或不置可否,她會SAY NO,而且還是說得很智慧、很漂亮。但男人們還是怕了,女人只要懂得孝敬父母、照顧兒女、服從丈夫就可以,還是沒有政治觀點和見解的好。所以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個皇后的高度,而她的“讀書筆記”卻不見了!
或許如果長孫皇后作的不是“歷代名女人點評”、“如何將皇后做得完美”,而是“如何搞定一個皇帝”“如何抓住皇帝的心”……,或許它會流傳下來。《女則》對大多數女人來說沒有實用意義,皇后只有一個,愛誰誰去。在封建社會,如何討男人歡心才是頭等大事,誰要管功過得失。尤其是後宮的女人,爭風吃醋都來不及,誰要管國家社稷如何,受寵的時候還不多替娘家撈點、抓緊時間生兒子,難道等人老珠黃被打入冷宮嗎?想來這《女則》也不是女人們愛看的,消失也不足為奇。
長孫皇后寫《女則》估計也沒有著書立說的意思,只是用來提醒自己,畢竟他老公李世民周圍有一群人來輔佐他規勸他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可沒有人來教她如何做個好皇后。《女則》沒有留下來還是有遺憾的,我們不能更好地了解這個著名皇后,不過她本身不是對《女則》最好的註解嗎?當然極端的女權主義者是不會視她為偶像的,難道她非要跳出來把李世民打敗或管死才是真性情?

與《女誡》的區別

《女則》與《女誡》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書,卻因書名相近的緣故被很多人混淆。
《女則》是長孫皇后採集古代婦女主要是歷代后妃的事跡並加上自己的評註,用於時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的一部評論集。宋以後,此書失傳。
《女誡》是東漢班昭寫作的一篇教導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書,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與明成祖的徐皇后《內訓》,唐宋若莘的《女論語》,明劉氏所作的《女范捷錄》一起被稱為女四書並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