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砂褐陶鏊

夾砂褐陶鏊

最原始的烙餅工具這件河南省滎陽市青台遺址出土的鏊,平面圓形,周邊有經過捏塑的泥條形成的附加堆紋。三條瓦形足下部稍有內收,三足間形成的空間就是置薪燒柴的火門。因燒制過程中火候不勻,鏊體局部呈紅色,局部泛暗褐色。鏊子是一種製作餅類乾食的器具,即將麵粉加水擀成薄餅攤放在鏊面上,並利用竹篾或木條反覆翻轉,鏊底薪柴的熱量通過鏊面傳導至麵餅從而將其焙燒至熟。今天仍流行於北方地區的烙餅就是這一工藝的遺響。

名稱

夾砂褐陶鏊 中文名稱: 夾砂褐陶鏊
英文名稱: Brown pottery griddle mixed with sand

使用情況

原始熟食法的孑遺川陶鏊烙餅的方法實際是對舊石器時代晚期焙燒食品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在原始熟食階段,人們曾將石頭加熱,然後將麵餅貼於石面,利用石頭殘存的熱能焙燒食餅。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隨著陶器的出現,形態穩固並能不斷加熱的鏊子應時而生,人們可以一邊燒熱陶鏊一邊烙餅,提高了餅食的製作速度和質量,也節約了能源。令人吃驚的是,鏊子烙餅工藝從新石器時代產生一直流傳至今,其方法和工具形態居然沒什麼改觀,只不過由陶質改為金屬製品而已。"鏊"字的本義,系指鐵器而言,可見此字是後起的叫法。

相關條目

規格: 高16厘米 直徑27厘米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 新石器時代
類型
質地類型: 陶器
功用類型: 飲食具
欄目關鍵字: 炊食具 茹毛飲血與原始熟食的結束—新石器時代 飲食具
收藏地: 河南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題詞或關鍵字: 仰韶文化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