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嶺

天門嶺

天門嶺位於巨峰景區和上清宮景區之間。長長的天門嶺,綿延數公里,它北起嶗頂東側的子英庵口,山脈向南到達流清河的入海口,再轉向東,到達八水河的入海口。天門嶺的形狀酷似漢字“兒”的右半邊。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天門嶺位於巨峰景區和上清宮景區之間。長長的天門嶺,綿延數公里,它北起嶗頂東側的子英庵口,山脈向南到達流清河的入海口,再轉向東,到達八水河的入海口。天門嶺的形狀酷似漢字“兒”的右半邊。天門嶺

天門嶺風景區,位於金谿縣東部,距縣城35公里的何源鎮東部,距道教發源地江西龍虎山風景區10公里。屬於武夷山脈東北端天旭山山麓。於崖山之上,《明史》載“金溪府東南。東有金窟山,舊產金。又有雲林山,跨撫、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貴溪縣界。”主要有筆架峰,騎馬扛、天門嶺,琵琶峰、三老峰。與貴溪縣仙岩、龍虎諸峰,皆參差相接。處中亞熱帶,海拔高度500~1363米,相對高度在300米以上。其中以筆架峰為最,1363.4米,天門嶺1230.4米,中源寺峰1131米。

地質地形

地勢高,坡度陡,主要土壤是紅壤黃紅壤和山地黃壤,土層深度一般為0.5米,是金溪用材林的主要產地。以元古界震旦系尚元群老地層,為基底層。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地層復蓋在基底層,加里東期侵入岩體之上。

主要植被

由於海拔高,有低山灌叢、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樹木的古老孑遺植物,木豆科的鵝掌楸,在天門嶺海拔1000米附近還有成片分布。起源於古生代,經第四紀冰川期後僅存於中國,被人們稱為“活化石”的銀杏,何源峽山有分布。1958~1960年,大煉鋼鐵,何源等主要林區,林相破壞嚴重,林木生長量減少,蓄積量明顯下降。

野生資源

禽類:喜鵲、鷹、野雞、斑鳩、鶯(又名黃鸝)、麻雀、杜鵑(又名子規)、烏鴉、畫眉、布穀、啄木鳥、竹雞、鸕鶿、野鴨、鷺鷥(即白鷺)、鶺鴒、貓頭鷹、鷓鴣、鴝鵒(即八哥)、錦雞、燕子等。

獸類:虎、豹、獐、麂、水鹿、野兔、山羊豪豬、狐獺、鼠、鼠生(俗稱黃鼠狼)、牛尾狸、蝙蝠、野豬等。

魚類、鱅、鰱、鱖(俗稱桂魚)、烏魚(俗稱蛇魚)、鯽、黃鱔、泥鰍、鮎(大頭方口,背青黃色、多涎)、鰻、鮰等。

景區構成

景區範圍:三大峽谷、何源村、社公咀、石家村、王家山、北源村瀑布

三大峽谷:即王家山峽谷東風峽谷北源峽谷

這是一個集峽谷、瀑布、暗泉、涯洞、原始植被、峰叢絕壁、溪流奇石為一體的人間仙界。神奇秀麗,幽深神秘。由山水林泉洞藤瀑石為一體,具有秀奇險幽奧野的景觀特色。其東靠龍虎山上清天師府,南接資溪大覺山,西連峽山,北至鷹瑞高速。三大峽谷泉流匯成三港水,合青田港,仙岩港,入東鄉(《清史稿撫州府》)。自東南向西北流入白塔河,而後匯入信江水系。

雞尖石當你步入何源鎮境內時,抬頭遠觀,映入你眼帘的就是這一帶神話傳說的景觀——雞尖石。該石圍千米,高400米,聳立於懸崖峭壁之上。相傳在宋朝以前,龍虎山出現一水妖,每逢春季興風作浪,造成洪水泛濫,沖毀良田房屋無數,百姓叫苦連天。當時龍虎山張天師為民解難,特意從福建深山中選擇這地巨石,運回龍虎山,準備鎮壓水妖。誰知運到天門嶺主峰時,還差一山之隔就可降妖伏魔,卻在此時金雞報曉。張天師只好放下石頭,望山長嘆。此石至今仍威武雄立在天門嶺主峰,因其石形如雞尖,故被山民稱雞尖石,是為現在的一大景觀。

涼水坑涼水坑座落在天門嶺半山腰,一條清涼的溪水從岩石中滲滲的流出,溪水清涼無比,內含多種豐富的礦物質元素。其整條溪流不到60米長,夏至熱冬至冷,外面氣溫無論38度以上,還是0度以下,而這條溪流兩旁始終保持在17-18度左右。山民稱其為“神奇的涼水坑”,是大自然恩賜此山的一塊寶地。

訪師岩訪師岩座落在王家山峽谷峭壁之中,屬山體自然形成的崖洞,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崖洞前有一條從山頂直飛而下的溪流。相傳很早以前,張天師路過此地,見其洞前溪水長流、古木參天,洞外青山綠水,景色誘人,遂將此作為別府居住下來,在此評茶布陣、參研道法。傳說五福老人就是這裡的長客。如今時代變遷,仙人歸去,留下這一供後人評觀的古崖洞——訪師岩。

仙女潭仙女潭座落在天門嶺峽谷中段,三面環山,面積約半畝地。其潭水深幽,清澈見底。相傳古代天宮仙女常來此潭嬉水,或梳妝、或沐浴,故後人以仙女潭稱之。

休閒農莊“天門嶺”山腳下,平坦寬闊,面積300多畝,這裡空氣新鮮,環境優美,冬暖夏涼,可打造立體果園,休閒別墅山莊。在這裡親自到果園採摘四季水果,垂釣、休閒、吃農家飯、遠離喧譁的城市,盡情享受純自然的山村風景,回歸自然,怡然自樂、收心養性是人生的一大趣事。天門嶺景區三條峽谷中,大小瀑布百餘處,溪流縱橫千餘條。其中尤以天門嶺峽谷主峰的龍嘯九天瀑布和黃家山峽谷主峰的險崖飛瀑為最。龍嘯九天高50餘米,位於山頂一處絕谷中,溪水從頂處凌空飛瀉、咆哮直下,聲音震耳欲聾、氣勢磅礴,仿佛一條銀龍從九天直撲而下,尉為壯觀!險崖飛瀑高70餘米,位於黃家山峽谷主峰陟壁處,三面光滑如鏡的絕壁之上,一條水柱從縫隙處奔騰而出,飛流直下二十餘米後碰上山壁橫樑,濺起萬千水花,後又飛瀉而下落入底潭中,遠遠望去,仿佛一條珠簾倒掛的銀帶別在青山之中,令人嘆為觀止。天門嶺瀑布群除龍嘯九天和險崖飛瀑外,較為有名的還有三姊妹瀑,每瀑落差約6米,寬4米,相隔分別為3米;

青雲瀑,從高約10多米處飛瀉而下,沖人深潭,浪花四濺,轟鳴震耳,晴日可見美麗的彩虹;還有“清泉石上流”的一連串瀑布,寬度不等,長達200多米,甚為壯觀。

溪澗漂風天門嶺三條峽谷隨處可見飛瀑流水,隨處可觀自然窟洞。谷內各有一條萬泉匯聚的溪水河,沿溪懸崖陟峭,河道寬闊彎延、遷回曲折,水流落差較大,湍急洶湧。河道彎彎有景、灘灘有趣。如開發休閒漂流和勇士漂流,將可在漂流於九九八拐凝無路的急流中領略刺激、驚險的漂流體驗,又可在追波逐浪中放鬆自心,感受大自然力量的張揚,體驗辟波斬浪中奮勇拼搏的人生真諦。

陡壁棧道、雞尖石,聳立於懸崖峭壁之上,海拔1300多米,峭壁之下可開發一條2000米的古棧道,站立在古棧道之上,登高望遠瀰漫群山雲霧漂浮在你腳下,尤如傳雲駕霧,飄飄欲仙之感受。

金溪名村孔家:孔家位於何源鎮西部,距縣城約34公里。依山而建,風景秀麗,全村20戶人家,有16戶的戶主姓孔,他們是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一支嫡傳後裔。《聖裔孔氏宗譜》載,孔子第52代孫孔之紳於南宋時,同兄之縉一道從臨川縣臨汝鄉遷至金溪孔坊。其孫思謙、思讓兄弟則選擇離孔坊2.5公里的永和鄉鳴陽里(今孔家村),這個四面環山、土地肥沃的地方誅茅墾田,屯居下來。孔子的這支後裔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不多,到了明代中期,才出了一文一武兩個官員
,武官名俊卿,字彥佑,歷官山西東勝右衛,隆慶間(1567~1572)升南京崇仁衛指揮。其子永保,襲父職任山西平陽衛千戶。文官名宏魯,字宗魯,以舉人任職北京宛平知縣。到了清朝,又出了個孔繼代,恩授登仕郎。舊志載,繼代有秉性,篤於友誼,稱貸無不立應,且不計其價,賑困恤貧,修橋樑、補道路施之無少。相傳孔俊卿身高達9尺,力大無比,雙手能托起兩隻數百斤重的石獅。每次出征,衝鋒在前,戰功卓著。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魯的功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這就是村民引以為傲的聖裔牌坊。歷經近400年的風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為縣級保護文物。

主要景點

崖山全景、雞尖石、筆架峰、叼竹鷹跑馬崗、蒸蓋嶺、仙女潭、涼水坑、東風寺、訪師岩、五疊泉、三神壁合、峭壁懸洞、龍嘯九天、秀瀑幽潭、水簾幽洞、險崖飛瀑、十里絕壁、飛瀑留珠、竹林望曉、三港水、豬精斷耳石……

何源天門嶺文化

何源村賦:

文/南宮琦(何源村籍)

乾天造化,成天旭之麓,名曰崖山1,險峻雄壯,絕壁萬尺,《賦》言多禽獸之奇2;坤地育靈,潤白塔之源,字稱三港3,婉轉淵長,流經千里,“說”傳有幼龍之遇4。南接玉馬,東連琵琶5,筆架高聳,青雲急瀉,山水奇靈,藤石枯怪。夏雨息而銀煙繞,冬雪消而清泉流。

幽壑天籟,仙人慾府6;田膏林森,百姓宜居。《宗譜》有載7:升公為金紫之祖,納公始光澤之遷;《縣誌》能尋:四十六都之舊屬,三十六峰之重脈8。落背後山,雪斷枯枝聲成曲;窗面前港,魚破平鏡影有形。其名何為,古志有異,多作何源源姓氏,也為河源淵淵始。三面環山,東徑上通天門嶺,曉日初升;西路外連三江口,暮陽晚照。

蔡黃邊定9,添井而居,主次互融,以禮相待。九九之塘,補港水之不足10;四六之源,充戶倉之欠豐11。牛耕燕銜,蟬鳴蛙躍,雞啼而東將白,犬吠而西有生。棗紅於低舍,夏之佳果;桔綠於闊野,秋之盛食。香樟參天,其蔭庇護,甘泉滲地,其水滋長。

蠶桑之種,煙炊裊裊,鶴棲羅漢之松12,賦民之高齡;孝悌之行,林風淡淡,棺停高山之壁13,寄仕之洪運。何公國瑞14,學優而仕,金紫三品,光祿大夫。明公永年15,懷道迷邦,農閒四季,筵開鄉賢。課孫為樂,習文消時,或臨幽谷,或入家寺16。

三月清明,掃墓祭祖;九月重陽,插萸思友。端午采葉,角黍互送17;度歲放嗚,吉言相道。艾葉沐浴,去舊時之青祟;菖蒲增綠18,迎東方之紫瑞。修譜明祖,不忘已之宗脈;藏書育子,寄希後之前程。天降饑饉,斷龍脈以抑衍19;國逢盛世,換新顏而逐貧。田副林牧,行行業業勤能富,士農工商,道道條條善堪行。

史哉金紫,與縣邑共齡,美哉何源,媲雲錦尤勝20。玄黃眷顧,巽坎垂青,金紫後裔,居四海而夢縈,何源村人,處五湖而魂牽。六百年之經營,權當利器;三姓村之耕耘,定有大為。

註解:

1.崖山:《金谿縣志》乾隆十六年刊本:“崖山在縣四十六都,距縣七十里,周回六十里,高十五里。”

2.《賦》:清朝李紱《雲林三十六峰賦並序》:“崖山多禽獸之奇,松湖有桔柚之美。”

3.三港水:《清史稿志四十一地理十三江西》:“三港水出崖山,合青田港、仙岩港,入東鄉。”

4.幼龍之遇:傳說三港水中有幼龍,後遭擒

5.南接玉馬,東連琵琶:《金谿縣志》乾隆十六年刊本:“南接玉馬,東連琵琶,上有三老峰、龍潭,下有湯家洞、黃家山、龍鬚井。”

6.仙人慾府:傳龍虎山張天欲定訪師岩為別府修道 

7.《宗譜》:即《金紫何氏宗譜》

8.四十六都:金溪建縣時,轄歸德、歸政、順德、順政4鄉。宋景德二年(1005),增加延福、白馬、永和3鄉。後白馬、永和鄉合併稱白馬永和鄉。鄉分為都,共四十九都,今何源在四十六都9.蔡黃邊定:何源村主要由何姓組成,亦有蔡黃兩家

10.九九之塘:何源古有九十九口池塘,意河源無大河而以塘補.

11.四六之年:何源山壑稱源,有四六二十四源

12.鶴棲羅漢之松:何源村口有百年羅漢松

13.棺停高山之壁:傳何源有一棺停高山石壁,寓壁停朱棺,世代不離官

14.何公國瑞:宋時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

15.明公永年:何永年,有才未仕。有傳可考

16.家寺:即東風寺,何姓家廟,族人多於此讀書。文革時毀

17.角黍:粽子的古稱

18.菖蒲:民間有“端午插艾”的習俗。端午時家家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或懸於堂中

19.斷龍脈以抑衍:傳何源人口多,田糧不足養,族人遂斷龍脈而抑人口繁衍,現有斷龍脈遺蹟

20.雲錦:龍虎山古稱雲錦山

天門嶺詩詞

重遊崖山三港水(南宮琦)

河畔昔時樹盤石,踏沙總比浣紗遲。

三年旅學洪都客,故地相知不相識。

冬日登崖山筆架峰(南宮琦)

司鳴喚起日初升,筆架高峰父子行。

寒氣漸逼因墜霧,激情愈漲近泉聲。

雪積枝上飛還雪,冰凍岩頭落成冰。

路盡巔峰咫尺望,不知人在半山中。

何源歷代名人:

  張應韶:字治鳳,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南崖山龍鬚井上(天門嶺龍鬚井上),擅長辟穀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遂葬井旁,所耕之地號“黃沙坑”。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劉中宮:宋沙門師,自蜀而來,見何源崖山天門嶺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結茅山中。居民苦旱,問之乞雨。中宮云:“今歲當不雨,吾閔爾貧,雖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宮入潭中,遺履石上,塗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師自外至,謂粟曰:“汝可謂誠篤。”問其所欲,曰:“吾惟嗜鴨肉。”今禱雨者,必先以鴨祭叟。然後得雨。師嘗謁撫州守,書刺曰:“豢龍僧某”。守惡其幻,詰之曰:“龍安在?”師曰:“明公勿驚”。以金盤盛水,探懷中若朽草,置水中,風雨大至,龍飛躍而去。

傅子云:字季魯,號琴山,南宋金溪(今屬江西)人。成童,登入九淵門求學。以其年少,讓先從鄧約禮學習,尋晉為弟子。九淵自京師歸還,子云亦入太學,相見於途,共游桐江,答問探究儒學奧旨。天山精舍築城,九淵令設一席於旁,時命其代講,並將書院相付,其弟子有葉夢得。後曾任甌寧主簿,決訟斷獄必依經義。嘗言“場屋(科舉)之得失窮達不與焉,終身之窮達賢否不與焉,,(《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時人以為名言。紹定四年(1231),袁甫持節西江,提倡象山(陸九淵)之學,建象山書院,九淵諸弟子中,惟有子云巋然上座,為第一高足。他恪守師說,深受其師“六經皆我註腳”的思想影響,不拘於舊日經傳注釋的束縛,敢抒己見,曾作《社保義》。認為鄭注《周禮》,“半是緯語,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著力於構築陸派門戶,為心學的建樹起了一定作用。陸九淵稱他“人品甚高,非餘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與陳君舉》)。著有《易傳》、《論語集傳》、《中庸大學解》、《童子指義》、《離騷經解》等。

朱夏:字元會,原名受益,字好謙。元鳴陽朱家人。早年遊學吳澄門下,數舉進士不第,便杜門治經史。為文不及古不止。吳澄屢次稱讚。丞相賀某欲薦入史館,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間,鄉冠起,竟遭其禍。著有《鳴陽集》,王文節為之序。稱其學精敏廣博,其文敷暢而淵厚,以明理為本。《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江球:(1657—1725)字宜笏,號泉亭,孔坊人(今屬何源鎮)。清代古文家、詩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舉,次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後歷任山西、山東道監察御史、順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學政,累遷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幾次典鄉試會試,拔才甚眾。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發,有匡時弊,有利民生。有些觀點如倡廉潔,安良善,用人講德行等,至今仍有意義。著有《主善堂詩集》、《宜笏詩文存略》6卷。【傳記紀事資料】《(道光)撫州府志》卷54/7《(同治)金谿縣志》卷2l/14《江西通志》卷82-《四庫全書》515/814《詞林輯略》卷2/16(《清代傳記叢刊》)【著述收藏】《江宜笏先生詩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繡谷麗澤書屋刻本四冊(江西)

孔俊卿:字彥佑,永和鄉鳴陽里(今孔家村),歷官山西東勝右衛,隆慶間(1567~1572)升南京崇仁衛指揮。其子永保,襲父職任山西平陽衛千戶。傳孔俊卿身高達9尺,力大無比,雙手能托起兩隻數百斤重的石獅。每次出征,衝鋒在前,戰功卓著。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魯的功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這就是村民引以為傲的聖裔牌坊。歷經近400年的風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為縣級保護文物。

孔宏魯:字宗魯,以舉人任職北京宛平知縣。孔繼代:恩授登仕郎。舊志載,繼代有秉性,篤於友誼,稱貸無不立應,且不計其價,賑困恤貧,修橋樑、補道路施之無少。何長生:筆名:何杉、樂山,江西金谿縣何源鎮何源村人,大學畢業,中共黨員。1968年參加工作,歷任金谿縣何源公社、撫州地區群藝館、文化廣播電視局幹部,鷹潭市文聯文協主席及文聯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魯迅文學院學員,鷹譚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96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戀》,長篇陳述文學《一位市委書記的故事》(合作),陳述文學集《紅帆》等。作品多次獲省、全國文學獎。

江殿榮:(1919~1997),號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國36年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次年任教於寧都師範和興國師範。38年,在國軍十二兵團怒潮學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灣。1950年離開軍隊,到高雄中學任教學教師,3年後成台南數學教師四大金剛之一,後又兼任陸空軍官學校副教授。1958年創辦立志補習班,1963年創辦立志初級中學,1967年改為高級中學。以後在學校逐漸增設各種工商技術科目,至1980年,學校更名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其任校長。他為立志工商學校制訂了辦學原則:處處為教育設計,時時為學生著想,輔導升學就業,強調技能至上。指出:私立學校是“用家長的錢,替家長辦教育,為國家造就人才。”私立學校的學生“大都經歷考試挫折,見棄於各類公校之外”,而“能不自甘墮落,帶著心理創傷進入私立職校者,決非不可造就之材”。教育者“必須付出加倍愛心,以無比的耐力,撫之、導之”,使其能“發揮所長,展觀潛能”,以達到“某方面成就”的目的。其廣有才氣,對數學、文學和管理科學均造詣頗深。處事既洞入微,又積極前瞻,力排乾預,百折不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對家鄉的教育事業常掛於心。1991~1992年,他先後向孔坊中國小、金溪一中、仰山書院、撫州一中、江西師大捐贈財物折合人民幣達70餘萬元,在金溪一中實驗樓建造了一層雲華樓,設立雲華獎學金。

舊事傳說匯集:

1、張應韶歸隱龍鬚井,豢龍僧入住中宮寺2、張天師鎮妖走福建,天門嶺雞鳴得寶石3、劉中宮書刺撫州府,懷中草置水成飛龍4、三港水中宮擒幼龍,筆架峰神仙助文章5、金紫何氏含淚斷龍脈6、張天師法鎮白果精7、金紫何源九九之塘8、徐霞客夜宿孔坊村9、壁掛朱棺代代為官10、蔡家船精水漫何源

張天師法鎮白果精

文/南宮琦(何源村籍)

江西省金谿縣何源鎮與道教勝地貴溪上清鎮毗鄰,何源陝山村有一棵銀杏樹,俗稱白果樹,樹高17.8米,樹腹呈被劈狀,留有一凹槽。樹旁支衍出一小銀杏樹,有十米左右。
在何源鎮一帶流傳一個與張天師有關的故事,其年代歷史因流傳久而不可考,話說當時的陝山村男耕女織,晨啼暮炊,阡陌交通,桑陰蠶哧,吃的是園後菜,飲的是門前溪,一派田園。而田園之美屬那棵白果為最,高大挺拔,青翠欲滴,誰看了誰都喜歡。

這樹生有數百年,經這數百年之修練,樹已成精,既已成精便須樹體出山,而出山得由水送,白果精若要發水需先飲龍虎山上清天師府法水井(也稱靈泉井或丹井)中的井水。於是白果精便前往上清天師府,這代的天師因其眼珠外露,民間稱“反眼張天師”,天師問:“你是想站著出山還是躺著出山?”白果精想陝山村地形圓狀,只一出口,極其陝窄,若是躺著出,中途磕磕碰碰必定會損枝傷葉,於是她說要站著出,天師說:“不可,你高十多米,若要站著出水也得漲十多米高,陝山一帶地勢低豈不全部被淹,這必然傷及無數百姓,我決不同意。”說完便將白果精呵斥出府。

白果精求水不成便欲偷水,數日喬裝在天師府附近,一日趁天師有急事外出時便欲潛入,誰知道府中早已被天師施法,不得入其中,白果精正在破解辦法卻在後門處看到一老嫗正在搓麻繩,於是她便假裝是路人,對老嫗說“老婆婆,我是個趕路的人,走了一上午的路了,很渴,您能給我一碗水喝嗎?”此老嫗不是別人,正是天師之母,天師外出之前曾特意交待母親,不管有誰來借水,一概不能借。白果精見老嫗猶豫便苦苦乞求,但老嫗仍是推辭讓她去別家借水,白果精一急,看到老嫗身邊放著一碗搓麻繩用的水,於是迅速端起水喝下便走了,老嫗感覺只是一麻繩水便也沒有在意,重新去府中法水井取了一碗水來。

天師還在外出路上,感到不妙,於是勒馬回府,見其母親便問是不是借了府中的水給別人,其母道“沒有將府中水借給別人,只是有一個路人在門外喝了我的搓麻繩的水。”天師斷定法水為白果精所喝,於是抓過天師寶劍,來不及向母親道明便騎上白馬往何源陝山方向趕去。

喝到法水的白果精正在施法蓄水,只見四方黑雲籠聚,頓時晝夜巔倒,閃電驚天,雷鳴震地,山泉柱涌,百溪成河。村民見狀方知道是樹精所為,欲紛紛逃散,有閱歷之老人便告訴大家,妖怪出山,水擁其出,故不可往下逃而應向水流的反方向走,故村民全全往山上逃。

天師見白果精出山在即,便馬頭一躍,點葉踏枝,三個筋斗便在白果樹前,天師斥問,你若躺出,本天師今日就讓你出,你若執意豎出,就體怪本天師將你打回原形。白果精自喝法水後,法力倍增,以為天師奈她不可,於是大聲笑到,“我就是要豎著出山,你能奈我何。”一聲大笑閃電為之助威,去雷為之擂鼓。天師劍芒出鞘,刺入白果腹中,頓時白果慘叫,卻仍頑抗,天師見狀,便將插入其腹中之劍下劈,一時血如泉涌。白果仍頑抗,水仍在蓄,於是天師取出囊中一符掌定於白果樹身,頓時閃電雷鳴停止,四方黑雲消散,白日復行空中,蓄水漸漸瀉退。村民見狀知是天師鎮妖,於是紛紛趕下山來,跪於天師前,虔誠感謝。天師道:“我已用神符將她鎮於地中。”村民問道:“她還會再次出來為患嗎?”天師道:“不久她將長出一棵小白果,若是小白果樹長大高於母樹,則小白果會出來為孽。”說完便向上清方向飛去。村民伏地叩拜。

大概過了一個月,在大樹旁邊果然長出了一棵小白果樹。大家雖知道此樹為妖卻仍是夏天傍晚樹下納涼,聊天,孩子樹下遊戲打鬧,現在小樹也長了十多米高,可是村民想念它永遠不會超過母樹,因為他們心中相信天師。

旅遊路線

206國道由鷹潭入金溪對橋鄉穿過金溪,可由兩處進入何源天門嶺:
自駕開車路線一:
206國道龍虎山圩上——楊蔣——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門嶺
自駕開車路線二:
206國道金溪對橋鄉——橫源——孔坊——三江口——何源村天門嶺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路線一:鷹潭火車站前乘至黃通的班車,在三江口下車,之後去天門嶺路線二:在金溪汽車站乘至黃通的班車,在三江口下車,之後去天門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