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源鎮

何源鎮

何源位於金谿縣東部,距縣城32公里。2001年11月原何源鄉與原溝樹墾殖場合併成立何源鎮。全鎮面積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5萬畝,林地14.64萬畝,是個典型的山區小鎮,全鎮3300戶,總人口1.54萬,其中農業人口12558,下轄9個村委會和一個林場,105個村小組,68個自然村。其中耕地1.98萬畝,林地14.65萬畝,是以林業為主的典型山區鎮。2002年度在全縣鄉鎮“五項工作”綜合考評中被評為第三名,2003年度又躍居第一名。鎮財政收入210.5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2150元。先農民畝產平均農業稅及附加負擔為37.94元。

基本信息

何源鎮何源鎮
何源位於金谿縣東部,距縣城32公里。2001年11月原何源鄉與原溝樹墾殖場合併成立何源鎮。全鎮面積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5萬畝,林地14.64萬畝,是個典型的山區小鎮,全鎮3300戶,總人口1.54萬,其中農業人口12558,下轄9個村委會和一個林場,105個村小組,68個自然村。其中耕地1.98萬畝,林地14.65萬畝,是以林業為主的典型山區鎮。2002年度在全縣鄉鎮“五項工作”綜合考評中被評為第三名,2003年度又躍居第一名。鎮財政收入210.5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2150元。先農民畝產平均農業稅及附加負擔為37.94元。

小鎮簡介

何源鎮毛竹
按照“以三建,促三創”的整體工作思路,圍繞“實現一個確保(確保幹部教師工資及時足額發放),致力兩個加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好三大基地(毛竹蠶桑、訂單優質稻),達到四個增長(財政收入,農民收入,經濟總量和建設投入),完成五項任務(招商引資、特色農業、財政收入,計畫生育和社會穩定)”的工作目標,提出了“迎著挑戰、奮勇開拓、建設新山區”的口號,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鎮各方面發生的變化較大,成績較為喜人。在原工作處於落後的情況下,2002年在全縣鄉鎮綜合考評中上升到全縣第三名,2003年又約全縣第一位,並被市委評為全市先進鄉鎮黨委和“三民”好班子。目前,全鎮社會政治穩定,特色農業發展態勢良好,財政收入持續增長,計畫生育工作上了台階,招商引資任務完成較好,鎮、村兩級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明顯增強,全鎮上下形成了“心齊、氣順,勁足、實幹”的良好氛圍。
何源鎮創新思路、謀求發展。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特色農業之路。全縣蠶桑三分天下有其一,蠶桑種養在我鎮已初步形成規模,面積達4000多畝,年創產值達960多萬元。訂單優質稻面積10000餘畝,年創產值1440多萬元。僅以上兩項農民就人均年增收150多元。依託農、林、水業優勢,發展工業。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竹木加工、水電為主導行業的鄉鎮工業體系。現共有企業13個,其中年產值百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個。經過各級領導和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鎮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穩步增長。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942.6萬元,財政收入完成20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2150元。
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春風再次吹拂了祖國大地,迎來了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高潮。我們將抓住機遇、開拓創新、立足現狀、展望未來,為我鎮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謀求新發展而努力奮鬥。

招商引資

山區落後,首先是基礎設施落後。為改變山區落後局面黨委政府千方百計動員爭取、組織和增加投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外商投資環境。
1、是改善交通條件。新建三江口陳家坊孔坊、永安四條水泥路。
2、是改善生產條件。組織村民修建水壩7座,提灌站2座,新修渠道2.5公里,引進浙江外商投資3萬元架設3000米索道,為高山林木開發出一條新路。
3、改善村辦公條件。計畫用三年時間對村部實行全面改造。
4、拉大城鎮框架。為加快城鎮建設,完善小城鎮功能,做好借地生財,以地興鎮的文章,不斷增加小城鎮人口,做旺人氣,以新建孔坊水泥路為主體,奠定新街建設的基礎。目前已初具規模,一批店樓按照規劃正在興建中。

農業建設

何源鎮糧食
何源鎮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雖然未列入省萬畝水稻豐產示範縣,但由於中央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台,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對新技術、新品種的套用也積極回響。何源鎮抓住機遇,順勢引導,通過新技術的作用,來提高何源鎮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依靠新技術,來增強何源鎮糧食的綜合競爭力;憑藉技術創新,來提高何源鎮糧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今年在何源鎮建立萬畝水稻豐產示範片,示範片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親自負責,政府和縣農業局具體承擔,成立了萬畝水稻豐產示範片建設指揮部,負責處理具體事務。該示範片在省廳、市局業務站關懷與支持下,通過縣、鎮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全年平均畝產達454.4kg,較該鎮前三年平均畝增產50.2kg,增幅12.4%,畝增收82元,為何源鎮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貢獻。
1、成效
1.1 產量明顯提高。通過實施萬畝水稻豐產示範,綜合套用“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拋秧、機插秧技術,施好配方肥,及時曬好田,綜防病蟲害,推進農機化”等技術措施,示範片出現雜交稻畝有效穗比上年增加3.25萬穗,增幅15.9%;拋秧面積比上年增加3200畝,達3700畝;機插秧面積首次發展到1200畝。經專家測算和縣統計局調查核定,萬畝豐產示範片早稻平均畝產447.6kg,晚稻平均畝產461.8kg,比前三年該鎮平均畝產分別增幅11.2%、13.6%。
1.2 生產成本降低。針對何源鎮化肥利用率不高、病蟲防治不理想現狀,在示範片積極開展取土樣測試,按配方卡進行合理施肥,平均每畝節省肥料8.2kg,節省成本16.4元;在病蟲防治上,積極套用耕漚治螟、超級送嫁藥、混合用藥保穗、殺蟲燈及機動噴霧器等技術措施,全年平均每畝節約成本23.8元,提高防治效果13.6%,達到了統防統治的目的。
1.3 輻射作用較大。農村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下種田的農民素質相對較低,我們儘量在技術操作上做到簡便、實用,在傳授上做到語言通俗、易懂,使示範戶能及時向周邊鄉村輻射推廣,輻射面積超過7萬餘畝。
1.4 幹群關係密切。精心挑選的30名技術幹部,都具備素質高、作風實、能吃苦、善攻堅,為確保先進實用的新技術能原汁原味地指導到戶、到人、到,我們按照年初制定的實施方案和培訓計畫,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進行面對面指導,手把手地傳授,增進與農民民眾的聯繫,塑造了農技幹部新形象。
2、創新
2.1 推廣方式創新。為了提高新技術、新品種到位率,做到技術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這一科技推廣服務方式。我們每個技術幹部對接10個科技示範戶,每個科技示範戶帶領5—10戶組成一組,按照統一供種、統一播種時間和育秧方式、統一栽插規格(或拋秧)、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實現增產增收。同時,為使先進農業技術進入千家萬戶、家喻戶曉,我們精心編印通俗易懂明白紙資料1萬多份,舉辦培訓班6期,培訓科技示範戶300多人,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在縣電視台製作播出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為萬畝示範豐產片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2.2 工作方法創新。萬畝水稻豐產示範片,與標準化糧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範、沼氣工程等項目和試驗結合在一起;農技、種子、植保、土肥、能源等部門的技術力量捆綁在一起,形成了強大技術合力,大大提升了示範效果。同時,糧油加工企業、農機部門的積極參與,有效地推動了示範片的實施。
3、體會
3.1 領導重視是保障。為保證萬畝水稻豐產示範片順利開展,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了技術領導小組。工作上,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明確示範面積、品種及技術、經濟指標等。資金上,擠出了10萬元扶助農業新技術推廣,領導多次深入村組進行調研和督查;同時,鎮、村領導都把萬畝豐產示範片作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工作來抓。由於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示範片組織措施得力,人員、資金、技術到位,為示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2 措施得力是前提。首先是宣傳發動到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明白紙、病蟲情報及觀摩會等各種媒體和工具,宣傳主推品種、主推技術,為示範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和思想基礎。其次是形成強大的技術合力。通過整合農技種子植保土肥農機等部門的技術力量,既有明確分工,又相互合作,採取大規模的聯合行動,強化攻關,強化服務,確保了示範順利實施。再次是創新工作,由於糧食加工企業的積極參與,採取了“企業+農戶”模式,都有效的推動了示範片實施。
3.3 技術到位是關鍵。從實際出發,針對何源鎮水稻生產普遍存在用種量少、氮肥偏多、病蟲分戶防治等現狀,綜合套用“多用一斤種、施好配方肥、控制無效櫱、綜防病蟲害、推進農機化”等技術措施,通過層層技術培訓,加大宣傳發動力度,廣大技術人員冒著炎熱酷暑,不畏艱辛,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的傳授,大大提高科技到位率。

4、思考
4.1 強化技術到位。糧食要增產、農業要增效、農民要增收、農村要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科技知識要入戶。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從示範片來看,產量也有高低之分,究其原因,除勞力、資金等因素外,更主要的還在於農民素質上的差距,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因此,大大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成為一個長遠的戰略任務。為加速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還必須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使技術幹部能下得去、蹲得住、施展得開。
4.2 強化輻射推廣。科技示範戶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從示範片來看,示範戶對接的農戶發展也不平衡,影響力、號召力明顯存在差異。為此,選擇科技示範戶工作顯得十分重要,示範戶是新技術輻射推廣的立足點、領頭雁。為加快農業技術推廣輻射力度,還必須拓展渠道及方法。
4.3 強化創新方式。一是為提高科技知識的整體水平,對現有的增產增收技術進行規範,形成簡化輕便實用技術,農民一聽就明白,一教就會做。二是儘量做到實用技術捆綁使用。三是在“糧食加工企業+農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糧食加工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和農民專業運銷大戶,使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更加體現自願、平等、互惠原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