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湖北省中部城市]

天門[湖北省中部城市]

天門,中國湖北省直管市,是武漢城市圈重要成員、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的組成成分、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聖陸羽的故里。天門古稱竟陵,後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得名“天門”。天門地處漢江之濱,是一座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園林城市,市區水網縱橫,河湖交錯,水域面積占了城區面積近30%。天門位於湖北省中部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北靠大洪山,南依漢水,與武漢相距90千米。天門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縣級市之一、湖北省人口最多的縣市、中國內陸最大的僑鄉,素有棉鄉、僑鄉、文化之鄉“三鄉寶地”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天門有30多萬華僑旅居海外44個國家和地區。天門是華中地區醫療及生物科研實力最強的縣級市,也是湖北省教育、商業、文化、交通、會展、物流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縣域綜合實力多次躋身全國百強,是武漢城市圈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和中國中部最大的棉花現貨、倉儲、物流中心。天門是滬漢蓉高速鐵路途經城市,乘坐高鐵可直達全國各地。2014年10月,天門市榮膺“2014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成為湖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位置

天門市天門市

天門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版圖總面積約2622平方公里。平面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33ˊ45〞-113.26ˊ15〞北緯30.22ˊ30〞-30.52ˊ30〞之間。市境北緣與大洪山余脈的低丘相連,西、南面有漢水環繞,依山帶水,呈龍拱虎衛之狀。東與孝感市漢川、應城接壤,北與荊門市京山、鍾祥毗鄰,南面和西面隔漢江與仙桃、潛江、荊門相望。
湖北天門市地處鄂中腹地江漢平原,東鄰漢川市、應城市,南鄰仙桃市、潛江市,北鄰京山縣、鍾祥市,西鄰沙洋縣。地理位置優越,東接武漢,西通荊宜,位於武漢與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中點,南瀕漢江黃金水道,北枕三峽過境鐵路。天門市境北部為大洪山,余脈龍尾山--太子山形如龍勢,襄河(漢江)自西北而下,向東流出,與東、南諸水和湖泊環繞。

地質

天門市大地的基底構造是自燕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內陸盆地的一部分。全市跨盆地8個構造單元,即潛江凹陷、龍賽湖凸起、小板凹陷、沉湖低凸起、天門凸起帶、漢水地塹、永漋河隆起,樂鄉關地壘。
天門市地層上的挽近期構造層,承襲了燕山期地殼運動以來的特點,北部不斷隆起,南部不斷沉降,境內自北向南的單斜構造明顯,傾斜度一般為1~3度。繼承性活動是天門市地質構造的顯著特點,從白堊繫到第四系沉降中心並無明顯遷移,古河流(漢江、天門河)的活動蹤跡變化不大。

地貌

天門市位於大洪山山前丘陵與江漢平原銜接地帶,地貌屬江漢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依次遞減。最高點在佛子山頂端,海拔191.7m(黃海高程系,下同),最低點在多祥鎮達洲的陳家洲,海拔23.2m。漢江環繞市境南邊而過,天門河、漢北河和皂市河貫穿腹部,東流入漢江。人工開挖的天南、天北、中嶺和東風等渠道貫穿全市。境內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按自然地形地貌可分為低丘(俗稱山)、崗狀平原(俗稱丘陵)和河湖平原三種地類。

天門市丘陵地貌天門市丘陵地貌
低丘

天門市低丘,屬大洪山脈的山前剝蝕低丘,分布在市境北部邊緣,由西龍尾山、天門山、撲船山、團山、火門山、金杯山、佛子山、洪山、青山、五華山、東龍尾山、小山、麼河山、陶家山、大團山、紅墨山等16個小山組成,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3%。低丘大致走向,市東北為西北—東南向,市西北為東北—西南向。海拔高度為46.7~191.5m,坡角25~35度。

崗狀平原
自青山往東(含青山),沿天北長渠和漢北河一線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不含其中的湖泊)為崗狀平原。屬剝蝕—堆積壠崗地形。包括皂市鎮全部,胡市、九真、佛子山、石河鎮大部分和漁薪鎮的一小部分。面積約559.6km,約占全市總面積的22.5%。地表壟崗相間,波狀起伏,海拔高度一般在35~60m。呈掌狀自北向南微傾斜。

河湖平原

天門湖泊天門湖泊

從拖市鎮大橋村起,沿天門河往東,接天南長渠,又東,連漢北河天門段,在這條分界線以南的地區(不含青山)為河湖平原,屬堆積地形,地勢平坦開闊,全部由新生界第四系地層組成。包括多寶、拖市、蔣場、汪場、黃潭、橫林、麻洋、多祥、馬灣、盧市、小板、張港、岳口、乾驛、彭市等鎮,竟陵、楊林辦事處,僑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沉湖林業科技示範區,淨潭鄉和蔣湖農場、白茅湖棉花原種場的全部,漁薪鎮的大部分,佛子山、石河、九真、胡市鎮的小部分。其面積為1894.6km,占市屬總面積的76.2%。海拔大多為28~32m,自西向東微遞降。縣西部多寶鎮、拖市一帶,海拔高度30~32m,坡角1~2度,微向河流傾斜。市東部,麻洋、多祥、馬灣、盧市、淨潭一帶,海拔高度24~26m。沿漢江河床斷續分布有河漫灘,呈月牙形,一般高出水面4m左右,江漢汛期常被淹沒。

氣候

四季的劃分從氣候的角度而言,是以候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在10-22℃之間為春秋兩季。按此標準,天門市各季起止時間大致為3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春季(約70天),5月下旬至9月中旬為夏季(約120天),9月下旬至11月中旬為秋季(約65天),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為冬季(約110天)。因此,冬夏兩季較長,春秋兩季較短。而習慣上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天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光照充足,氣候濕潤,春溫多變,初夏多澇,伏秋多旱,生長期長,嚴寒期短的氣候特點。雖然地勢地貌比較單一,但由於北部大洪山脈對冷空氣的阻擋作用,西南沿江地帶出於江漢河谷邊緣,東北處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氣影響,形成了天門市氣候的區域分布特點:熱量條件東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帶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資源東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資東高西低。

自然資源

土地

天門市版圖總面積2622平方公里。全市耕地15.62萬公頃;林地15044公頃,其中森林面積14842.67公頃,疏林地201.33公頃;水域用地52113.34公頃,其中湖泊養殖湖面16397.31公頃,河渠19104.63公頃,堤防2985.88公頃;城鎮建設及居住用地25260.30公頃;交通設施及道路建設用地6445.18公頃;其它占地1582.42公頃,尚未利用地6780.93公頃。

礦產

天門市已查明的礦產有原鹽、無水芒硝、石油、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其中原鹽儲量大、品位高,具有廣泛的開發前景。天門市自1988年7月開始鹽礦的勘探。1990年10月湖北省儲委通過的地質報告認可天門市小板鹽礦區的儲量為:表內鹽儲量C+D級10528萬噸,表外鹽儲量C+D級23866萬噸。無水芒硝主要分布在小板鎮境內,開採條件好,硫酸鈉含量高,表內體共生硫酸鈉儲量C+D級668萬噸,表外伴生硫酸鈉儲量C+D級4142萬噸。鹽和芒硝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中區北部一級小板凹陷中。石油已經開採,現彭市、張港油區年開採量約為20萬噸。

生物

天門市野生動植物約有1100餘種,其中動物200餘種,植物900餘種。

動物
獸類有13種,其中,黃鼬水獺是著名的毛皮獸,豹貓、穿山甲可入藥。鳥類43種。魚類64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鰍科次之,有不少重要經濟魚類,如青、草、鰱、鯉、鯽、黃鱔、鱖、長江銀魚、紅魷、河豚等。軟體動物15種,其中產於天門河的橄欖蟶蚌(俗名義河蚶)為名貴水產品,享譽全國;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分布在張家大湖等湖泊,是培育珍珠的優良母體品種。兩棲動物4種,其中蟾蜍可入藥。爬行動物11種,其中龜、鱉為貴重滋補品。蠕動動物2種。節肢動物5種,其中蝦、螃蟹、蜈蚣經濟價值均較高。蟲類14種,其中蜜蜂、蠶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它30餘種。
植物
在900餘種植物中,有藥材9類152種,其中屬國家收購的有20種,年收購量一般為31.8噸,其中野生半夏行銷國內,有“荊半夏”之稱,1976年採挖量達到155噸;枸杞遠銷江浙兩廣等地,1981年產量達到8噸;還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薺菱菜等。全市蔬菜有12類,70多個品種。果樹30餘種,其中無花果樹、銀杏(白果)樹等為珍貴樹種。花卉有7類,188個品種。
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1985年栽植14754畝,總產2511.7噸,1979年以來,每年上調到省的商品黃花菜,約占全省上調數的45%,還有蓖麻、藥材、大豆和茶葉等。

水利

漢江大橋漢江大橋

蓄水
天門市地域屬古雲夢澤水域,歷史上河、湖多為吞吐調納漢江的開敞湖與岔流其中漢江源出陝西寧強縣,過鍾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37.25公里;天門河源出京山縣深趕沖,經京山縣、鍾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09公里;漢北河為人工河,1970年通水,市境流長35公里。有湖泊57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積35.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
截至2012年,本市境內有河流29條,河道總長600餘公里,大小湖泊57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面積共35.3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漢江多寶段有興隆水利樞紐。建國後按流域經過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逐步形成了現今的天門河∽漢北河,天門河下段∽汈汊湖、沉湖、漢江乾堤外灘四大水系。其中天門河下段流域917平方公里,漢北河流域1265平方公里,沉湖流域321平方公里,漢江乾堤外灘水系是指直按排入漢江的外灘區域,其流域面積約為96.7平方公里,(不含漢江河泓以北屬天門市的水面22.3平方公里)。人工河渠主要有天北支渠、東風支渠(河山乾渠)、天南長渠三條。
降水
天門市平均年降水量28.6億立方米,但由於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在時間上分布不均,故降水量的直接利用率不高,僅為年降水總量的18.5—23.8%,加上市內水庫、湖泊和塘堰的調蓄能力,其利用率也只有22.8—27.2%。平均年徑流量為8.55億立方米,其中市北部低丘和崗狀平原為2.52億立方米,中南部河湖平原為6.03億立方米。時間分配為7月最大,占21.7%,1月最小,占2.3%。地下水儲量為384.58億立方米,每年可采地下水16.98億立方米。
湖泊大多分布在丘陵平崗與平原湖區的交接地帶,較大者計有15個,總承雨面積為368.77平方公里,其中水位面超過1平方公里的有陳家湖,張家大湖,石家湖等,以張家大湖最大,水面面積6.17平方公里,相應湖容711萬立方米。

歷史沿革

古代

湖北省天門市湖北省天門市

天門古代屬風國,春秋時屬鄖國,戰國時為楚竟陵邑。秦朝設定竟陵縣(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終止),屬南郡。

西漢時,竟陵縣隸屬江夏郡。新朝王莽將竟陵縣改名守平縣。至東漢又復名竟陵縣。

三國時,竟陵縣為吳國荊州江夏郡所轄。

299年(西晉元康九年),竟陵縣屬竟陵郡,郡治設石城(今鍾祥市)。東晉末年,分竟陵縣設定霄城縣。

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竟陵縣屬郢州竟陵郡。479年(南齊建元元年),遷竟陵郡治至竟陵縣境。550年(梁大寶元年),竟陵縣併入霄城縣,仍屬郢州竟陵郡,郡治設霄城。561年(北周保定元年),霄城縣改為竟陵縣。

583年(隋開皇三年),廢除郡制,實行州、縣兩級制,竟陵縣屬復州所轄,州治設竟陵。603年(仁壽三年),復州治所遷至建興縣(沔陽)。大業初,復將州改郡,復州改為沔陽郡,竟陵縣屬沔陽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沔陽郡改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633年(貞觀七年)州治又遷沔陽,屬山南道。742年(天寶元年),復州改為竟陵郡,屬山南東道所轄。758年(乾元元年),又為復州。763年(寶應二年),州治再遷竟陵。

五代時期,竟陵縣一直為州(郡)治所。936年(後晉天福元年),為避石敬瑭名諱(“敬”與“竟”同音),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天福五年,直隸防禦州治所設景陵縣。後漢復名竟陵縣。

962年(北宋建隆三年),為避趙匡胤祖父趙敬之諱,再改竟陵縣為景陵縣,由湖北路復州所轄。1073年(熙寧六年)撤銷復州,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安州(州治設今湖北安陸市)。1086年(元祐元年)恢復復州建制,州治設景陵縣。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於景陵設定德安府、復州、漢陽軍鎮撫使。1133年(紹興三年),又於景陵設荊湖北路安撫使,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復州。1236年(端平三年),荊湖北路安撫使治所遷至沔陽。由於蒙古軍南下,州、縣治所亦隨遷至沔陽,後轉徙頻繁。

元代,景陵縣先後屬復州、復州路,沔陽府所轄。

明代初期,景陵縣為景陵衛。1370年(洪武三年),撤衛改縣,隸屬沔陽府。洪武九年改府為州,直屬湖廣布政使司,景陵縣屬沔陽州所轄。1531年(嘉靖十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治所在今鍾祥市)所轄,景陵縣亦隨屬承天府沔陽州。天啟年間,景陵縣屬承天府直轄。

清代,景陵縣屬湖北省安陸府(府治設今鍾祥市)。1726年(雍正四年),為避康熙陵寢名(景陵)諱,改景陵縣為天門縣,此名因縣境西北有天門山而取。

近代

湖北省天門市湖北省天門市

民國初期,天門縣屬湖北省襄陽道所轄。1928年(民國17年)廢道,天門縣為省直轄。民國21年,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所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天門縣城。
民國25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隨縣(今隨州市),直至1948年(民國37年)9月24日天門縣城解放為止。
民國28年6月,天門縣國民黨政府遷至第三區合豐店;民國32年春,遷至京山縣六房嘴與隨縣之環潭;民國34年9月遷回竟陵鎮。
1938年1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天門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先後在本縣東部、西部、南部與鄰縣邊境地區結合部建立天漢縣、天京潛縣,1948年屬江漢地區行政公署鄂中專區。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同月25日撤銷天京潛縣、天漢縣,恢復天門縣建制。同年7月,改屬湖北省荊州專區。

現代

湖北省天門市湖北省天門市

新中國成立後,天門縣屬荊州專區所轄,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
1987年8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門縣,設立天門市(縣級),原天門縣所轄行政區域仍為天門市行政區域,仍屬湖北省荊州地區管轄。1994年10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發鄂政發〔1994〕143號檔案,決定天門市實行省轄直管。
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天門市納入武漢城市圈。

市領導

市委書記

柯俊柯俊

柯俊,男,漢族,湖北大冶人,1965年8月出生,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8年6月入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現任中共天門市委書記。

市長

吳錦吳錦

吳錦,男,漢族,湖北紅安人,1970年10月出生,1991年7月參加工作,1990年12月入黨,經濟學碩士,現任中共天門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行政區劃

天門市地圖天門市地圖

2001年進行機構改革,將李場鎮與皂市鎮合併為皂市鎮、陸羽辦事處與竟陵辦事處合併為竟陵辦事處、新堰鄉與候口辦事處合併為候口辦事處,新設沉湖生態林業科技示範區。2002年設天門工業園區。
天門市現轄竟陵、楊林、侯口(天門經濟開發區)3個街道辦事處;多寶、拖市、張港、蔣場、汪場、漁薪、黃潭、岳口、橫林、彭市、麻洋、乾驛、馬灣、盧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0個鎮;淨潭1個鄉;國營蔣湖農場,天門工業園,白茅湖棉花原種場。全市共有794個村級組織(765個行政村,11個移民新村,7個移民大隊,11個農場分場、大隊),6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天門市各轄地行政區劃代碼

天門市各轄地行政區劃一覽表

人口

統計數據

2011年底,天門市戶籍總人口167萬人,全市常住人口136.9萬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74916人,占6歲以上人口4.5%;社會從業人數78.2萬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21.02萬人,第二產業17.95萬人,第三產業39.23萬人。農村外出經商務工人員(一年外出3個月以上)約38萬人;鄉村勞動力57.42萬人,其中男勞力30.02萬人,女勞力27.4萬人;人口壽命平均為73歲;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比重為6.2%。2014年,天門戶籍人口達到173萬,城區人口達48萬。

民族宗教

天門市寶善寺天門市寶善寺

天門市屬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全市有20個少數民族,總人口數5200人,5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回族;100人以上少數民族村組1個,4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街1個。少數民族呈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回族主要聚居在岳口外,其它少數民族散雜居住在全市27個鄉鎮辦場區。
天門市有多種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全市有2個愛國宗教組織,即市佛教協會、道教協會;有2個鄉鎮愛國宗教管理組織,即淨潭鄉天主教“三自”管理小組、岳口伊斯蘭教管委會。全市有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25處,宗教職業人員75人,信教民眾3萬人左右。

經濟

綜合

湖北省天門市湖北省天門市

天門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狀元之鄉,曾多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坐擁大平原,對接城市圈、融入大武漢”是天門發展的思路。“十二五”時期,是我市搶抓戰略性機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天門的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新型工業化
全市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培植壯大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紡織服裝、醫藥化工、機械製造、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實現了總量、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淨增31家,達到262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家,達到17家。
現代農業
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進展順利。已建成80萬畝優質稻、60萬畝優質棉、80萬畝優質油菜、25萬畝無公害蔬菜四大基地,萬頭以上養豬場達到25家,部省級標準化水產養殖場達到1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194家。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3%。全市新增“景天及圖”、“莊品健”、“漢域”3個湖北省著名商標。全市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6個、綠色食品26個、有機食品1個。
現代服務業

天門工業園港區天門工業園港區

農村消費環境明顯改善,農家店累計達到800多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規劃基本實現。天門(新城)中央商務區初步建成,沃爾瑪、蘇寧電器、宜昌國貿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相繼入駐;天門世貿中心一期建成,引進的台灣大潤發等投入運營。華泰飯店、天門美食街等服務業載體項目相繼建成投入運營;湖北華中棉紡交易中心一期投入運營,二期工業項目動工建設;華中(天門)農商城、景天水暖市場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2010年起,中國(天門)蒸菜美食節已成功舉辦三屆,天門蒸菜美食街也於2011年底完工。“陸羽茶文化”、“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石家河遺址文化”、“佛祖山宗教文化”四大主題文化旅遊品牌正在有序開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景區建設逐步完善。
固定資產投資
2013年全市施工項目數和新開工數分別達到481個和412個,分別同比增長13.7%和12.6%,1~11月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15.55億元,已超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長30.6%,位居湖北省市州第2位,增速較上月時繼續微幅回落。截止11月統計的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共完成14.6億元,同比增長23.3%,商品房累計銷售面積達到46.6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5.1%,與上月相比增加了11.8個百分點,下半年以來全市商品房市場交易較為活躍。
天商聯合會

天商聯合會logo天商聯合會logo

2014年11月8日,天門召開2014湖北(天門)天商大會,海內外400餘天門商人齊聚家鄉,成立天商聯合會。此次天商大會主題為“天門·天商·天下”,聯合會首任會長由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東升擔任。
市委書記柯俊表示,希望通過這一活動為天商構築交流、合作、共贏的平台,加快打造跨越、開放、幸福之天門。當天通過的《天商宣言》稱:保持艱苦創業、敢為人先、敢闖天下的傳統,誠信立業,合作共贏,興業報國。
2013年統計數據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65.19億元,同比增長10.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2.18億元,同比增長2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7.27億元,同比增長13.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億元,同比增長36.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4億元,同比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2.34元,同比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08元,同比增長13%;為順利實現小康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給力的天門正在向全國百強縣穩步前進。

第一產業

工業經濟
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51.4億元,同比增長16.1%;實現增加值167.27億元,同比增長13.9%。工業用電量達6.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29%。華潤雪花啤酒通過技改擴規,稅收突破5000萬元。棉花產業、醫藥產業納入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
2013年全市完成技改項目投資21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11.34%。實施技術改造項目96個,其中新建項目42個,續建項目54個。全市58家企業和30餘所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建立了13個產學研基地。天門泵業、益泰藥業、天門紡機三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工程中心,宇青環保和華中科技大學、福臨金富和湖北大學的兩個產學研合作被認定為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建立了一個以福臨化工和華中科技大學為主體的專家院士工作站。
重點產業
全市紡織服裝、醫藥化工、食品加工、機電汽配等四大產業集群共有企業188家,2013年全市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總產值585.6億元,占全市規上企業總產值的89.9%;完成增加值150.81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90.16%。
園區建設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天門生物產業園獲得批准,台灣產業園、泵閥產業園等10餘個“園中園”建設穩步推進。“一區三園”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15個鄉鎮規劃建設了工業小區,已落戶企業52家。

第二產業

天門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是國家著名的商品糧、優質棉、優質油和瘦肉豬生產基地,是武漢城市圈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之一。2013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08.58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52.4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8.34%;畜牧業產值27.9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71%;漁業產值25.7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3.71%;林業產值0.2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27%;其它2.1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97%。農民人均純收入9608元,同比增長12.95%。

第三產業

湖北省天門市湖北省天門市

金融

2013年,全市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8個,其中市支行6個,信用聯社1個,村鎮銀行1個。金融營業處(所)132個,其中工行7個、農行23個、中行6個、建行7個、農發行1個、農信社51個、市郵儲35個,滙豐村鎮銀行2個。
其中,湖北首家縣級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天門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卓爾棉業集團總部設在天門市。
貿易
201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6683萬美元,同比增長26.2%。其中,外貿出口5499萬美元,同比增長9.3%,超額完成省布任務(5434萬美元)。出口過千萬美元的企業有3家,500-1000萬美元的企業0家,50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13家。到2013年底,全市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到87家。
2013年,天門市新批外資企業有5家;投資總額3719萬美元,同比-21.2%;註冊資本1926萬美元,同比下降44.3%;契約外資額為1371萬美元,同比下降67.7%;實際利用外資3331萬美元,同比下降17.4%。2013年外派勞務備案人員11人,歷年累計149人。
社會消費
2013年近6個月以來天門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持續保持穩定增長的狀態,增長速度連續6個月都維持在12.6%左右。1至11月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1億元,位居全省縣市第一。也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量,同比增長12.9%。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完成57.37億元,增長更快,為22.9%。在納入統計的25個鄉鎮中各鄉鎮社零額完成進度極不均衡,其中有5個鄉鎮實現預期目標,但多數地方還沒有實現時序目標進度,匹配性指標方面,商業增值稅同比下降2.1%,降幅與上月持平。

社會

衛生

天門衛生事業自1994年天門由湖北省政府直接領導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至2014年,全市政府辦衛生機構37個,其中醫院5個,包括三級甲等醫院2個,綜合醫院2個,中醫醫院1個,專科醫院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鄉鎮衛生院22個;采供血機構1家,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局、合管辦、血吸蟲病防治所各1個。非政府辦衛生機構接近1000個,其中民辦醫院7個。2014年3月29日,“2014年中國縣級醫院·競爭力100強”排行榜在廣州揭曉,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實力全國排名第16位,連續三年蟬聯中國中部地區第一。天門市醫療水平是中國華中地區同量級城市中的佼佼者。  

天門市三級甲等醫療機構 
機構名稱 屬性 位置
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醫院 人民大道東
天門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西寺路

文體場所

天門市圖書館天門市圖書館

天門市圖書館
天門市圖書館成立於1959年10月,又名萬林圖書館,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12年9月29日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天門市圖書館是湖北省“十二五”期間縣級兩館建設項目之一,該館2012年9月投入使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總投資4500萬元。天門市圖書館2013年訂閱報刊雜誌343種,是一座集閱讀、自修、培訓、展覽、講座、電子閱覽等設施服務齊全的現代化的綜合性公共圖書館。天門市圖書館全年免費向社會各界開放。

天門市博物館
天門市博物館成立於1982年,前身為陸羽紀念館。新博物館已征地37.8畝,正在建設一座江漢地區規模最大的高科技綜合型博物館,預計2015年完工並對外開放。

天門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
成立於1954年,是湖北省建團最早的花鼓戲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數十家新聞媒體歷年來分別對劇團演出進行了轉播和大量報導;1980年傳統花鼓戲《花牆會》被拍成彩色電影,發行海內外。省文化廳將天門市花鼓劇團改革經驗在全省文化系統推廣宣傳。天門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有突出貢獻地區的稱號。

天門民眾藝術館
始建於1949年,該館創編的《一口咬定》獲第六屆楚天群星獎金獎、第十一屆“群星獎”金獎,天門說唱《石磉磴還田》、戲曲《心靈的密碼》獲第十屆楚天群星獎金、銀獎。收集整理的《天門糖塑》被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完成了天門蒸菜、陸羽的傳說、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及申報全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天門民歌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門劇院

天門市劇院天門市劇院

天門劇院始建於1985年,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改造工程於2010年1月正式完成。2011年,天門劇院接待朝鮮平壤藝術團、武漢說唱團等大型專業演出團體到天門市演出,提高了市民的藝術欣賞品位。

天門市體育中心
天門市體育中心位於陸羽廣場西側,由綜合體育館、游泳館和田徑、足球、籃球、網球等項目競賽場地組成,總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已於2014年11月建成,使得天門既具有舉辦地區性和全國單項體育賽事的能力,也能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成為城市建設的亮點和名片。
2014年11月8日上午10:00,2014湖北(天門)天商大會在天門市體育館召開。

城市建設

經濟建設
天門大力推進產城一體、園鎮互動。以建設大城市為目標,推動天門經濟開發區與中心城區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天門工業園生態工業新城、岳口鎮“四化”同步發展濱江新城,促進城市擴容提質與產業集聚發展有效結合。城區面積達到53平方公里,園區規劃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建成32平方公里。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在15個鄉鎮規劃建設工業小區,總面積達到8.5平方公里。

市政建設

工業園區規劃工業園區規劃

近幾年,天門累計投入40多億元,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功能場館建設,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文化中心等公益設施相繼建成;天門市革命歷史紀念園、天門市體育中心、天門工人文化宮、天門市博物館等主體工程已完工;胡家花園、科技館、檔案館、老年大學和青少年宮等場館工程正在抓緊建設。加大中心城區綠化建設力度,近幾年投資3億多元,新增綠地面積120多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綠地率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持續加強小城鎮建設,推進各鎮區市場、小區、道路、給排水設施、綠化、亮化以及示範街建設,2014年投資達到7.3億元。

生態建設
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城市生態品牌,創造可持續發展優勢。2011年以來,累計投入10多億元,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以及城市水生態環境等項目建設;每年新增500萬元環保專項資金,用於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環保系統能力建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支出。
樹立全域宜居的理念,啟動全域規劃編制。全面開展全國文明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四城同創”,省級文明城市創建達標並授牌。加強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申報創建工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7.8%,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6%。突出水鄉園林特色,“以文為魂、以水為脈、以綠為韻”,加強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完成東湖、西湖改造,啟動天門河清污工程,實施後壕改造工程,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的水鄉園林城市風貌逐步形成。加強城市標準化管理,天門被評為2013年度全省城市管理工作先進城市。2014年在2014(第六屆)中國國際生態競爭力大會上被授予“2014年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

社會保障
2013年末,全市從業人員為79.8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人員0.985萬人,完成省布任務的107%;城鎮登記失業率2.16%;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0.342萬人,完成省布任務0.2萬人的171%;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8.6萬人,完成市布任務350%。組織各類培訓1.1234萬人,完成全年任務0.8萬人的140%。2013年各項社保基金總收入92065萬元,較上年減少1%,其中保費收入59152萬元,較上年減少17%,完成省布任務的120%。總支出94609萬元,較上年增長23.1%。

教育

天門教育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恢復、調整、改革和發展,已基本形成功能齊全、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大教育格局,正在積極構建普教、成教、職教相互聯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基礎教育

學前教育
城鎮基本普及三年教育,農村基本普及一年教育,全市適齡兒童入園入班率,城鎮為100%,農村為95%。2000年,被原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幼兒教育先進市”的稱號。天門市幼稚園於2005年6月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湖北省級示範幼稚園”。義務教育: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為100%、99.25%,鞏固率分別為100%和98.64%。1997年通過省政府“普九”驗收,成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市;2005年11月,通過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普九”複查驗收,被授予“普九”複查綠色合格證。
義務教育

天門市境內初級中學名單 
天門市實驗初級中學 天門杭州華泰中學(國中部) 湖北省天門市竟陵初級中學
湖北省天門市九真初級中學 天門市盧市鎮盧家口初級中學 天門市多祥初級中學
天門市岳口鎮天南初級中學 天門市麻洋初級中學 天門市石河初級中學
天門市張港初級中學 天門市南河初級中學 天門市淨潭中學 
天門市皂市五華山初級中學 天門市皂市陽光初級中學 天門市黃潭鎮黃潭初級中學 
天門市小板鎮小板中學 岳口初級中學 天門市馬灣鎮馬灣中心中學
天門市多寶一中 乾驛國中分校 天門市江漢學校(國中部) 

普高教育

天門市境內高級中學名單 
湖北省天門中學 湖北省天門實驗高級中學 天門杭州華泰中學(高中部)
天門市竟陵高級中學 天門市高中復讀中心 天門市漁薪高級中學
天門市皂市高級中學 湖北省天門市盧市高級中學  天門市乾驛高級中學
天門市張港高級中學 天門東方高級中學 天門市九真中學
天門市岳口高級中學 天門市江漢學校(高中部)  五華山中學
湖北省天門中學湖北省天門中學

湖北省天門中學是一所享譽全國的省級示範高中,始建於1912年,坐落在茶聖陸羽故里——湖北省天門市竟陵鍾惺大道西端,是湖北省園林式學校、省級示範中學、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2年迎來建校100周年華誕。

特殊教育
以天門市特殊教育學校為載體,採取聾啞盲兒童集中學習、弱智兒童隨班就讀的辦法,使全市殘病兒童少年的入學率達到了98%。2005年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市”。

高等教育

全市職業教育在辦學體制、辦學條件、辦學規模、師資力量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天門職業學院、湖北省輕工技校天門分校、市經委幹校聯合辦學、校企合作辦學的改革步伐加快。全市職校招生5055人。
天門職業學院是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學院占地面積80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設有護理、康復治療技術、眼視光、茶文化、酒店管理、動漫設計與製作、自動化生產設備套用、數控技術、套用電子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汽車檢測與維修11個專業。

文化

城市精神

敢為人先,敢闖天下,開放包容,誠實守信

市樹市花

欒樹桂花

地域文化

天門文化底蘊厚重,特色鮮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歷史文化有:填補歷史空白的“石家河文化”、名揚海內外的陸羽茶文化、“敢為人先、敢闖天下”的僑鄉文化、聲名遠播的“狀元”文化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繁育出異彩紛呈、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天門民俗文化,使得天門榮膺“中國蒸菜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即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帶。為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年代距今約4600~4000年。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當時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誌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

陸羽茶文化

茶聖陸羽石像茶聖陸羽石像

天門是茶聖陸羽故里,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歷史悠久,陸羽是天門最大的品牌資源。2013年,天門提出“擦亮天門陸羽品牌,打造中國茶城”的口號,通過舉辦紀念陸羽誕辰的活動,弘揚陸羽文化,擴大了茶聖故里的知名度。同時,天門大力普及茶文化知識,推廣品茶飲茶的風尚,把品茶飲茶、宣揚茶文化作為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理念。
在弘揚茶文化的基礎上,天門同步大力發展茶產業文化鏈,成立了茶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編制了《天門市茶及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投資1.5億元改造了以紀念茶聖陸羽為主題的陸羽故園,並規劃配套建設竟陵唐街、茶博物館、茶文化交流中心、茶產品交易中心等茶產業項目,努力打造成一個集觀賞茶基地、茶植物園、體驗茶藝、茶生產、交流茶文化交流、茶產品交易、加工茶系列產品生產及加工於一體的“茶城”。

湖北省天門市陸羽研究會

僑鄉文化
天門是中國內地最大的僑鄉、全國著名的內陸僑都、湖北省重點僑鄉。據不完全統計,天門有30多萬華僑旅居海外44個國家和地區,有40多萬人外出經商,湧現出了如曾任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會長和馬來西亞勞工部長、交通部長等職的著名僑領李三春、曾任WHO食品安全系主任,先後獲“世界科學成就獎”和“國際成就獎”等殊榮的美籍華人、世界著名毒理學家魯超,原斯(錫)中友協副會長、斯里蘭卡愛國僑領張德煥先生等眾多知名人士,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和平友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門華僑出國始於18世紀末,先後經歷了北上(歐洲)時期、南下(東南亞)時期和新移民時期等幾個階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身處內陸腹地的天門人憑著不甘寂寞、敢於拼搏的創業精神闖蕩世界,安家立業。目前有8萬多名華僑、華人旅居在海外44個國家和地區,在僑鄉文化的薰陶下,“敢為人先、敢闖天下”的僑鄉精神,成為天門人對外開放、改革創新、創業致富的精神砥柱。“天門人闖天下”,被譽為可與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下南洋相提並論,成為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典範。

“狀元”文化
天門是著名的狀元搖籃,天門自古有“狀元之鄉”的美譽。明清兩代共有進士、舉人468人。明代在天門乾驛陶家巷高官顯宦之眾極一時之盛,時人稱“一巷兩尚書(戶部陳尚書,禮部魏尚書),前面一天官(吏部尚書周嘉謨),座後一祭酒(國子監祭酒魯鐸)”。清代嘉慶十六年狀元蔣立鏞,其父、子、孫、曾孫連續五代高中進士、兩登鼎甲,世所罕見。1977年我國恢復聯考制度以來,天門共為國家輸送大學生20餘萬人,《人民日報》記者撰文盛讚“江漢才子出天門”,著名作家秦牧因天門連續多年奪得聯考全國之冠,稱天門為全國聯考“狀元縣”。

古代文學
竟陵派,竟陵八友

民間藝術

天門糖塑天門糖塑
天門擁有的民間藝術在江漢平原是最為豐富的。荊州花鼓戲、江漢皮影天沔糖塑等民間藝術在天門民間以致江漢平原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其中天門漁鼓、天門歌腔、天門說唱、三棒鼓、蓮花落等以其音樂鏇律優美,曲調豐富,演唱不拘一格,富於變化更是聞名全國。天門市於2010年12月3日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了“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2011年11月,天門市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湖北省天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荊州花鼓戲(荊州申) 江漢平原皮影戲(潛江申) 天門糖塑
天門漁鼓 天門民歌 天門說唱
天門三棒鼓 天門蒸菜製作技藝 陸羽傳說
天門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徐苟三傳奇 天沔小曲(湖北小曲;碟子小曲)
天門紙花 天門傳統茶點製作技藝 唐手拳
註:粗體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收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方言

天門話
天門方言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官話區的武(漢)天(門)片,也稱天(門)漢(陽)方言,是湖北方言的代表。作為南方官話,天門方言除了擁有官話共有的特性外,還擁有和北方官話截然不同的特徵。天門方言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並具有一些北方方言沒有、或不同的詞語。

旅遊

景點

天門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6處,文物保護單位總量居湖北省縣市之首。

主要旅遊景點(Main View Spots)
景點 位置 類別 備註
天門東湖公園 東湖 湖泊生態景觀 民俗文化休閒公園
陸羽故園 西湖 人文主題紀念公園
沉湖 沉湖農業綜合示範區 十大湖北頗具網路人氣湖泊 ;省級濕地公園(張家大湖為聯合國自然保護對象 )
張家大湖 九真鎮
雷八家遺址 佛子山鎮 古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龔家大灣遺址
神祖台遺址
冢子台墓群 古墓葬
佛祖山 山地、丘陵 大洪山余脈 
五華山 皂市鎮
白龍寺 歷史遺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笑城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鍾惺墓 名人墓
譚元春墓 黃潭鎮
西塔寺 西湖 佛寺 陸羽故居
西湖基督教堂 教堂 城區最大教堂
石家河遺址 (石家河考古遺址公園) 石河鎮 歷史遺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河殉難烈士紀念碑、亭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家場遺址
龍咀遺址
陸羽文學泉井—景陵古城牆 文學泉道
胡家花園 孝子裡
丹台井 元春街
中共襄河、襄北地委舊址 拖市鎮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天門廣播電視發射塔 東湖 現代建築 江漢地區最高建築(高度200m)
茶經樓 西湖 古今“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漢江興隆水利樞紐 多寶鎮 南水北調工程;引江濟漢工程;漢江下游唯一的水利樞紐
陸羽廣場 陸羽大道 市政廣場 江漢地區最大市政廣場
天門市革命歷史紀念園 園林紀念公園 綜合紀念公園 
天門市博物館 西湖路 博物展覽館 在建,計畫2015年建成 
陸羽紀念館 西寺路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中國(天門)棉花博物館 華中棉紡交易中心二期 中國規模最大的棉花博覽館

特色街區

中心城區主要旅遊購物場所(Shopping Malls) 
慣用名稱  外文名 位置
天門新城中央商務區 Centre Business District (CBD) of Tianmen 中山大道/西湖路/鍾惺大道
天門世貿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of Tianmen 鍾惺大道/接官路
印象西江·天街 Empression Xijiang·Sky Street(RBD) 西寺路/古城堤路
竟陵唐街 Tang Street of Jingling  古城堤路/西湖路
寶安商業廣場 Bao‘an Business Square  東湖路/人民大道/鴻漸路/元春街
羅馬商業廣場 Rome Business Square 元春街/衙門路
孝子裡-沿河街商圈 Xiaozi Li-Riverside St. Business Round 人民大道
南湖-人民大道商圈 Nanhu-Renmin Rd. Business Round 人民大道
勝利二路 Shengli the Second Way 元春街/人民大道
陸羽廣場步行街 Pedestrian Mall of Luyu Square  鴻漸路/古城堤路
城南家私建材城 Market of Furniture&Building Materials of the South City 大橋路/鍾惺大道
義烏小商品市場(天門) Yiwu Small Commodity (Tianmen) Market 義烏路
特色街區(Special Blocks) 
街區名稱 景觀特色 景點
文學泉道/後壕仿古步行街 臨水景觀 後壕帶狀公園;文學泉;天門古城牆殘垣 
古城堤路 蒸菜文化;唐朝文化 天門蒸菜美食街;印象西江;櫻花大道;唐街;博物館
陸羽大道 市政機關駐地 陸羽廣場;市政府;市民中心 
東湖路,西寺路,西湖路 景觀大道 東湖/西湖
孝子裡,沿河街,鴻漸關 老天門的縮影 胡家花園

地方美食

天門美食天門美食

天門市素稱“魚米之鄉”,物產豐富,特產眾多,美食文化極富特色。黃潭米粉、蔣場香乾、岳口芋環、張港火燒粑、五彩義河蚶、桶爐鍋奎、天門花糕、皇嘗餅、橘瓣魚丸、炮蒸鱔魚、天門九蒸、元春魚、鍾惺鰍、蟹黃魚翅、襲美火鍋、龜肉湯、清燉魚等一百多種傳統小吃和名菜,均受到人們的追捧。

黃潭米粉
天門特色早點——黃潭米粉,湯為糊狀、粉細而軟,味美,配根油條十分經典。發源地為天門黃潭鎮

桶爐鍋奎
鍋奎是麵食,以白面在鏊鍋中烤成。鍋奎品種很多,有蔥鍋奎、砍鍋奎、鴨子鍋奎、沖擔鍋奎、油炸鍋奎、豬油鍋奎等等。把砍鍋奎的兩皮掰開,夾入一根油條混吃,被視為最好的早點。

天門三蒸

天門三蒸天門三蒸

天門三蒸”,據說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最初,居住在江漢平原的農民們在那災荒不斷、戰亂頻發的境況下,為了填飽肚子,只好把一點點穀物磨成粉,弄點野菜拌成菜糊充飢;後來,又用蒸籠或甑蒸熟拌有穀物粉和佐料的野菜(地米菜之類)或自種的蔬菜(茼蒿、白菜、蘿蔔等);再後來,由於生活的改善,逐步用穀物粉和佐料拌動物的肉(豬、雞、牛、魚等)蒸熟了食用。
不過,以上這種蒸食方法,只是“天門三蒸”的一種——“粉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粉蒸茼蒿。還有一種在天門很有名的“竹蒿打老虎”,亦稱“壓桌”的菜,就是用蓮藕、豬肉相混後拌上米粉、佐料上籠蒸熟而成。
“天門三蒸”的另一種蒸法——“清蒸”,是把食物放入調好佐料的湯(水)中,再入籠蒸熟後食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蒸全雞和清蒸鯿魚。
“天門三蒸”還有一種方法——“炮蒸”。這種方法,現在只有在天門還有廚師會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炮蒸鱔魚,該菜又以乾驛地區做得最佳。
至於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甚至有的“三蒸館”廣為宣傳的“蒸肉、蒸魚、蒸菜”或“葷蒸(肉魚類)、素蒸(蔬菜類)、混蒸(肉、魚、蔬菜合在一起蒸,現在流行於多寶、胡市等地,‘甩蒸籠格子’就是最具特色的混蒸菜餚)”這些只是粉蒸所用的原料或成品,而不是“三蒸”的全部內涵。如今,“天門三蒸”除了“炮蒸”外,其他兩種方法,可以說在天門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做,並且都很地道。可見“天門三蒸”名副其實。

特殊節慶

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

第一屆中國(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2010)

4月27日18:00天門市人民政府舉辦歡迎晚宴
4月28日9:30首屆中國(天門)美食文化節開幕式14:30廳市合作簽字儀式,20:00文藝演出
4月29日8:00--11:30招商項目推介、青年廚師技藝比武,14:30首屆中國(天門)美食文化節閉幕式、頒證、授獎
4月30日天門蒸菜和全國各地知名傳統風味小吃展銷。

第二屆中國(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2011)
2011年12月29日,第二屆中國蒸菜美食文化節在蒸菜之鄉湖北天門舉辦。本屆蒸菜節活動紛呈,228道金雕細琢、營養價值豐富的蒸菜吸引了上萬全國各地的賓客和當地市民前來品嘗。

第三屆中國(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2012)
2012年9月29日,由中國烹飪協會湖北省商務廳主辦,湖北省烹飪酒店行業協會協辦,天門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三屆中國蒸菜美食文化節在天門市隆重舉行。

2010年4月28日
天門市隆重舉辦了首屆中國(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在這屆蒸菜節上,天門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蒸菜之鄉”稱號,揭開了天門蒸菜產業化發展的序幕。
2010年12月
湖北省鄂菜烹飪技術比賽首次將蒸菜、煨湯列入獨立比賽項目,天門市派出15名蒸菜好手參賽;2011年6月,天門市有關部門聯合請來多名天門籍中國烹飪大師、湖北烹飪大師到駐點村現場傳授天門蒸菜製作技巧及相關烹飪知識,在民眾中倡導健康飲食觀念,提升蒸菜文化素養。
2011年12月28日
天門市隆重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高規格的全國蒸菜邀請賽、蒸菜理論交流會暨《天門蒸菜與健康》首發式、獨具地方特色的拜師儀式、投資2600萬元的集餐飲、品茶、觀賞於一體的天門蒸菜美食街等,讓來自全國各地的來賓耳目一新。
2012年1月
由天門市蒸菜美食文化協會制定的《天門蒸菜製作標準》完成。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國家名廚專業委員會主任高炳義表示,這是國內首部系統、成熟的地方蒸菜製作標準。
2012年9月29日
上午,第三屆中國(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開幕儀式,在新落成的天門美食文化街舉行。來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匯聚一堂,共同欣賞和品嘗天門的蒸菜文化。本屆蒸菜節主題為“千年食蒸,健康人生”。當天有來自天門各大餐館的200多道蒸菜精品出展,此次參展品種有粉蒸、清蒸、扣蒸、炮蒸、釀蒸多種做法,以其獨特的烹飪技藝、風味特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深受大家喜愛。
天門市現有中國烹飪大師3名、湖北烹飪大師6名、湖北烹飪名師7名、高級烹調技師20名、高級烹調師50名、中級烹飪師500餘名。

酒店住宿

湖北省天門市城區著名旅遊飯店

華泰飯店 級別:5星級; 地址:天門市義烏路1號
君佳酒店(東湖)級別:3星級;地址:天門市東湖路12號
君佳酒店(北湖)級別:4星級(未評);地址:天門市陸羽大道36號
華僑大酒店 級別:3星級;地址:天門市元春街5號
金穗賓館 級別:2星級;地址:天門市陸羽大道26號

交通

公路

天門公路天門公路

湖北省天門市境內重要公路 
國道:348國道 240國道 347國道
省道:106省道 107省道 213省道 214省道 247省道 248省道 342省道 346省道
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公路 滬蓉高速公路 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在建)
其他道路:環城線(西環路,隨岳高速公路連線線,北環路,三鄉路) 武荊高速(G42滬蓉高速)連線線 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連線線

天門地處江漢平原北部。以天門為中心,150公里半徑範圍內涵蓋了湖北省80%的地區和縣市,800公里半徑範圍內覆蓋全國80%的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天門東距武漢城區90公里,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1小時左右的車程。漢宜鐵路的建成通車使天門進入動車時代;隨岳高速公路、武荊高速公路交叉過境天門,使天門融入高速公路網路;天仙一級公路、武荊高速公路天門連線線和荷沙公路乾驛至竟陵段的全面完成,暢通了天門對外銜接的快速出口。

公交

2014年,天門市城區擁有8條市內公交線路。
(加*號線路開行夜班)
*1路:(漢北橋—楊林)
*2路:(客運中心站—客運中心站)
*3路:(陸羽—侯口)
4路:(二橋—小板)
5路:(天門中學—中百倉儲)
6路:(南洋客運站—漢旺世紀城)
7路:(卓爾棉花—市委黨校)
8路:(漢北橋—義烏商貿城)

鐵路

湖北省天門市境內鐵路線及車站 
車站 所在鐵路線 車站等級 運輸任務
天門南站 滬漢蓉高速鐵路 二等站 旅客(至全國);貨物
天門站 長荊鐵路 四等站 旅客;貨物
(站名待定) 武天城際鐵路 (待定) 旅客(至武漢)
天門東站 江漢平原貨運鐵路 (待定) 貨物(至仙桃、潛江)

天門站(TianmenRailwayStation)
天門站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皂市鎮,建成於2002年,距天門市區約28公里,隸屬武漢鐵路局宜昌車務段管轄。現為四等站。
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櫃貨物發到。

天門南站(TianmenSouthRailwayStation)
天門南站位於湖北省天門市天門工業園,建成於2012年,是隸屬於武漢鐵路局漢口車站管轄的二等站。
天門南站在滬漢蓉高速鐵路上,是漢宜高速鐵路沿線車站中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之一。辦理客貨運作業。

天門東站(TianmenEastRailwayStation
江漢平原貨運鐵路(天門至仙桃鐵路支線)-天門東站(在建)。辦理貨運。

武天城際鐵路(Wuhan-TianmenIntercityRailway)
武天城際鐵路:已納入湖北省“十二五”交通發展規劃。
在新修編的湖北鐵路網發展規劃中,提出將武漢至天門城際鐵路延伸至荊門。武天荊城際鐵路從武漢出發,經過天門,途經京山、鍾祥,到達荊門。預計2015到2017年間,將建設武漢至天門城際鐵路,全長116公里,設站10個。

航空

四通八達的交通四通八達的交通

天門城區距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約75km,1小時可到達。
發展民航事業將是天門市下一步交通發展的重點,也是天門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亮點。湖北省“十二五”規劃已將天門通用機場建設納入全省機場發展規劃。2013年1月,有關人員來到天門市楊林辦事處、盧市鎮等有關地段,對通用機場初步選址進行了考察。這些地段距離城區較近,地勢平坦開闊,適宜建設機場。天門市政府表示,將全力支持天門通用機場建設,加快與武漢城市圈融合的步伐,構建輻射江漢平原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水運

全市通航里程總計339.4公里。其中漢江通航里程142.2公里,等級4級;漢北河楊峰至嚴家三灣,通航里程90.6公里,等級6級;皂市河鄧李至水陸里,通航里程22公里,等級6級。北支河呂巷至萬台通航里程50.6公里,等級7級;南支河程井口至淨潭通航里程9公里,等級7級;沉湖及其他乾渠23公里,等級7級。內河230公里航道的水源主要來源於天然降雨,流域面積為8855平方公里,年降雨量1135毫米,漢北河水流量年平均為23立方米/秒。年平均水位24米,航道年平均水深1.6米,最大航道水深1.9米。年通航時間8個月(4-12月)。
漢江天門港區
天門港天門工業園港區工程是天門市招商引資水運工程項目,工程總投資2.1億元。本項目位於天門市天門工業園西側,東距天門工業園中心約4km,漢江下游天門河段仙北段東岸,對應漢江乾堤堤防樁號為漢左147+180~147+590。設計標準為平原二類碼頭,擬新建1000噸級(水工結構按靠泊2000噸級船舶設計)件雜貨泊位2個,年設計件雜吞吐題為55萬噸;新建1000噸級(水工結構按靠泊2000t級船舶設計)散貨泊位2個,年設計散貨吞吐量為130萬噸;新建相應配套的堆場、道路、倉庫、裝卸、運輸機械設備和供水、供電等設施。

城市榮譽

榮譽稱號 獲得時間(最近時間)
省級文明城市 2014年
省級衛生城市 2012年
省級園林城市 2009年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14年
全國文化先進市 2014年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2014年
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2014年
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 2014年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2013年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1年
中國蒸菜之鄉 2010年
中國曲藝之鄉 2011年
全國產糧大市 2013年
全國百強縣 1991;2001;2002
狀元之鄉
內陸僑都
中國茶城
中國衣都
中國棉都
生態天門生態天門

天門市瞄準大城市的定位,秉承宜居城市的理念,突出山水園林城的特色,以“一河兩湖”(天門河、東湖、西湖)為重點,打造城水相依、城水和諧的水鄉園林風貌,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繼2014年8月首次創建即獲得“省級文明城市”稱號後,9月13日,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召開的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現場會上,我市又取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資格。因天門在本屆省級文明城市評選過程中創建工作紮實有效、綜合成績排名靠前,省文明辦推薦天門市成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省共有5個縣級城市(仙桃,天門,潛江,宜都,大冶)獲得提名資格。

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國家林業局舉辦的2014(第六屆)中國國際生態競爭力大會於10月25日在山東煙臺舉行,天門市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生態競爭力大會上被授予“2014年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成為湖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友好城市

國際

日本神棲町(今茨城縣神棲市,1993.06.02.)

國內

湖北省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1992.5.22.)
湖北省秭歸縣(1992.12.17.)
福建省福清市(2001.03.2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市(200104.30.)
浙江省諸暨市(2006.10.14.)
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2009.01.17.)
河南省濟源市(2014.11.21.)

著名人物

古代

朝代 (Dynasty) 人物 (Names)
春秋 令尹子文(生辰年不詳)
東漢 劉焉(? -194) 劉璋(? -220)
狄仁傑(630-700) 陸羽(733-804) 皮日休(834~839 - 902以後)
魯鐸(1461-1527) 鍾惺(1574-1624)  譚元春(1586-1637?)
蔣立鏞(1782-1842) 胡聘之(1840-1912)

代表名人
陸羽(733- 804):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善於書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流芳千古,被譽為“茶聖”。

現代

沈鴻烈沈鴻烈

沈鴻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門人。國民政府山東省主席,國民黨海軍上將。
黃龍飛(1984~2013):中國空軍某部飛行大隊副營職中隊長,殲-8英雄。湖北省天門市竟陵辦事處官路社區人。2013年12月12日19時11分,黃龍飛架殲-8飛機在夜間飛行訓練時失事,墜於浙江省安吉縣報福鎮湯口村一山頭。
張業遂:男,1953年10月生,湖北省天門市人,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
謝伏瞻:男,1954年8月生,湖北省天門市人,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現任河南省省長。
陳東升:男,1957年12月生於湖北省天門市,湖北省天門中學校友,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兼CEO,嘉德國際和宅急送的創始人。
劉大軍:男,1972年生,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西河村農民,2011年底被長春市委、市政府授予“長春市好市民”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