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寺[四川省]

天皇寺[四川省]
天皇寺[四川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皇寺,位於四川省彭山縣謝家天廟村,距縣城西12公里,原建於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嘉慶十二年(1807年)建寺外照壁。現存正殿系道光二十年(1845年)重修。1985年宗教政策落實後,法王寺成為彭山縣第一座開放寺院,恢復宗教活動。1986年公布為樂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依《法華經》經義,天皇寺更名為法王寺。“法王”是佛教對釋迦牟尼的尊稱,亦借指高僧。《法華經?譬喻品》:“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並公布為眉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寺廟占地約6944平方米,建築面積1353平方米,木結構三重四合院式群體布局,坐東向西,有前殿、廂殿、正殿、後殿及僧舍。這是古色古香的寺外照壁。。

基本信息

天皇寺天皇寺大雄寶殿
天皇寺為越西古傳十景之首,位於縣城北面4公里處零關古道東側。天皇寺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顛上,視野十分開闊,時登高望遠的好地方忘憂谷則在一條狹長的山谷里,這裡楠竹長的即密集又粗壯,翡翠般的竹林遮天蔽日,整個山谷更顯幽深遊人走在蜿蜒盤曲的小徑上,或躺臥在鬆軟舒適的竹葉上,觀山花翠竹,聽瀑聲鳥語,此時此刻,心靈得以全部淨化,即使有滿腹憂愁,也會變憂為樂。

基本簡介

天皇寺天皇寺
天皇寺在今四川謝家天廟村,距縣城西12公里,原建於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嘉慶十二年(1807年)建寺外照壁。現存正殿系道光二十年(1845年)重修。今存雙重四合院群體布局,座東向西,有前殿、廂殿、正殿、 後殿及僧舍,占地1353平方米。正殿為木結構單檐歇山式頂,覆以小青瓦,脊飾已毀。內為抬梁式十架椽屋,前後乳伏搭牽用四柱,面闊5間(22.8米),進深3間(18.5米),通高9.8米,前二金柱錫鎏金青龍,平梁與四椽間用雕花羅漢支撐,乳伏與搭牽用假斗拱,其上雕刻花卉和戲劇人物,檐下倒墩刻成蓮花形,殿內有壁畫,現為石灰塗抹。素麵台基高0.8米,施如意踏道4級。正殿內塑有“三身佛”。後殿塑文殊普賢觀音,及十二緣覺。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恢復佛事活動。建於竹海天花板岩最高處,海撥1000.2米,為竹海之巔。寺內主供天皇和天皇娘娘及七仙女神象,寺今已毀,僅存遺址。登寺遠眺,方園數十平方公里的萬嶺竹海盡收眼底,寺後壁岩萬仞,雲煙飄緲,可觀雲海日出,令人心曠神怡。

歷史回顧

天皇寺天皇寺大門
寺廟始建於何年現已無法確切考證,但以寺內所存乾隆46年(1778年)重修碑誌載文:“天皇寺越西古剎也,寺內壯麗莊嚴,屢遭流寇之害,兵焚古廟”,建寺年代可推至廟宇興盛的唐代。千百年來,天皇寺幾經災難,數度廢興。十年浩劫中,天皇寺再遭厄運,先是闢為“五·七”幹校,“五·七”戰士偕各路神仙改天斗地。後建為養雞場,浩浩雞群與諸多羅漢同舟共濟。是時,寺內的殿樓屋宇多被夷為平地。改革開放後,越西為發展旅遊業,把恢復天皇寺作為文化旅遊景點來建設,由統戰部牽頭,民間集資,披星戴月十多載,耗資百餘萬,次第落成觀音殿、祖師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寶殿、牌坊等,迎設菩薩神仙佛像奉祀。增修僧房、食堂、水池、公廁等設施,通電修路抽水上山,方便了遊人香客。寺外退耕還林,廣植花草樹木,與寺內鬱鬱蔥蔥的古柏連成一體。路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天皇寺又現昔日美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天皇寺,過去由於種種原因,“鎖在深閨少人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事業的發展,天皇寺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八方遊客、四海友人。現存正殿系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民國時期至1983年,一部份房舍曾作國小。該寺一直住有僧民。1985年由彭山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開放廟宇,恢復宗教活動。

景點簡介

天皇寺天皇寺觀音像
觀音像
寺內圓通大殿的千手觀音塑像,高達9米,據說是四川目前最高的室內觀音佛像。佛像頭戴貼金天冠,冠中鑲嵌一小佛,佛身著短袖寶繒,蛾眉上豎,鳳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閉。金壁輝煌的1048隻金手,每手中又有隻金眼,似瀑布屏風般展現兩側,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相傳千手觀音原為妙莊王的三公主,自幼聰慧過人,精通琴棋書畫。19歲那年,妙莊王把她許配一紈子弟,其不從,私自到白雀寺出了家。妙莊王為此大怒,特別關照寺里折磨她,讓她擔水砍柴推磨,做重活髒活。三公主忍辱修行,不屈不怨。妙莊王無計可施,惱怒之下火燒白雀寺,欲將三公主置於死地,火海中三公主得神虎相救去了普陀山。後來妙莊王生毒瘡病危無可救治,張榜求醫,有和尚揭榜開出藥方,需用親人一手一眼作藥引。三公主知道後不計前惡,割手挖眼為父治病。佛祖得知此事,感其孝誠,賜她千手千眼,封為“千手千眼觀世音”。

千手觀音側旁的臥蓮觀音,面目清秀,身著薄紗,遍體瓔珞,袒胸露肘,雙臂光潤圓滑,肌膚富有彈性,一枝含苞欲綻的荷花斜立身邊。觀音背倚藍天,左手輕撫蓮葉,右手放置右膝,蹺腳側身臥於水上蓮葉而悠然自得,好一幅美麗恬靜的佳人圖,讓人無不顧眄,所以又有人稱她為“風流觀音”。

最有趣的是大肚彌勒佛。佛身披袈裟,盤膝而坐,衣紋線條,塑工精細,其姿勢放逸,神情滑稽,雙目炯炯,大有佛法無邊,威嚴懾眾的佛祖風範。兩旁“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一笑了之;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的對聯,哲理奧妙,讓人無不參禪深思。

天皇寺天皇寺竹海
陽糯雪山
陽糯雪山雲遮霧罩,唯有海拔4791米的鏵頭主峰微露銀光鋥亮的鏵尖,在朝陽的輝映下折射出萬道金光。鳥瞰越西壩子,波光閃爍的河水,蜿蜒北流,潤育兩岸沃土,灌浥萬畝田疇;星羅棋布的村落,掩映於茂林修竹煙嵐翠靄間,田野稼禾青青,似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卷;宛如飄帶的烏金公路,穿峰越嶺,逶迤連線南北。入寺門,但見紅牆環繞古柏參天,殿堂巍峨屋宇壯麗,蟠龍柱朱漆繪丹,琉璃瓦飛閣畫棟。燭光閃閃,香菸徐徐,鍾馨聲聲,仙樂陣陣,善男信女,禮佛頌經。輕風拂面,心曠神怡。人在寺內走,如在畫中游,叫人幾疑身不在人境。

翠門關
翠門關,原為北宋時期修建的寨門,又稱為東大門,古名龍慶崖寨門。因該景區緊連寨門左面的山嶺,形狀宛若長龍而得名。翠門關是東面進入竹海的唯一通道。仿古關樓高10米左右,凌空建有一亭,名“忘言亭”,取陶淵明詩“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之意。門關內建有停車場、竹長廊、竹工藝品商店。登翠門樓,放目東眺,青山綿亘,浮雲飄渺,岩下田園風光盡收眼底,西睹茫茫竹海,神奇深邃。寨門右方岩上,有一方形巨石,上大下小,上大約4米見方,像一顆官家大印用後翻放在那裡,古稱“朝天印”。

天皇寺天皇寺青龍湖

青龍湖
青龍湖,是竹海中最大的一個湖泊。湖中小島與青山輝映,如青龍獻珠。島上毛竹蔥籠,花草芬芳,湖水碧綠,湖中水鳥結隊,游魚成群,在這裡泛舟、賞景,別有情趣。在青龍湖旁約0.5公里,有一明代佛寺,名古佛寺,又名古佛洞,建於明代。以佛教神祇為主,兼祀儒家、道家神祇,充分反映了“三教並祀”的特點。寺內供奉的釋迦牟尼三生像(去生、今生、來生)系明代塑造,今完好無損。另有玉帝殿。寺周名勝有:蓮花石、古鏡石、箱子石、七節石、撐腰岩等。

七彩飛瀑
七彩飛瀑,是竹海內最大的一個瀑布。是竹海邊沿的一個大斜谷,奇峰異石,山水相依,谷長100餘米,岩層四

天皇寺天皇寺七彩飛瀑
疊,落差200米,谷口面對百里平川,開朗明亮,日照強烈,四條溪河匯集於此,形成一個氣勢磅礴的四疊瀑布。第一疊瀑布寬15米,高40米,落入岩穴,迴蕩溢出,聲如鐘鼓回鳴;相距50米,形成第二疊瀑布,寬5米,高15米,飛入深潭,波旋迴轉;第三疊瀑布,寬10米,高53米,高峻雄奇,水霧數丈,每當太陽透過水霧,分解成七色,絢麗多姿,七彩飛瀑以此得名;第四疊瀑布,寬5米,高81米,穿峽出谷,一路歡歌。清嘉慶江安縣誌》載:“萬嶺菁,南北飛瀑,殆擬廬山”。。晴天中午,陽光透過水霧便折射出七色光環,形成斑斕繽紛的彩虹,七彩飛瀑也由此而得名。瀑布的旁邊有一岩腔,稱為“浩然洞”,河容數百人,上面有一大石頭,可以觀賞瀑布全景。

瀑布之右有大射圃(即大教場),距大射圃約2公里,有大營盤山,中營盤山,小營盤山。七彩飛瀑右,有落魂台,為一圓形大石,屹立岩邊,下臨萬仞深谷,人至此膽顫心驚,故名。距落魂台約1.5公里,有“五馬馱銀”,有五巨石,貌似俯臥的五匹的駿馬。蒼鷹石,亦名神鷹石,距五馬馱銀處約0.3公里,屹立於一峰岩沿,形如蒼鷹,俯瞰岩下。茶花山,距神鷹石約0.5公里,山形橢圓,面積約30餘畝,山上約有茶樹3000餘株,一般樹桿圍大約70公分,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竹海無處不生竹,唯有此山無一竹。回龍寺,在七彩飛瀑上面左邊,原名回龍廟,始建於清代。民國時毀。1996年重建。

天皇寺天皇寺
花溪十三橋
花溪十三橋原名潦水河,長約5公里,距萬里場鎮1公里。為以山居風光為特色的步行旅遊線。花溪兩岸翠竹林箐,農戶錯落其間,溪流蜿曲,橫架13道小橋,其中有8道為明、清兩朝所建。沿溪行,上一石徑小坡,穿入林箐,臨溪旁,有一深潭,名曰照影潭,大約3畝,潭水碧綠,澄明如鏡,人臨其上,眉發清晰。再往前往,穿過一道一米餘寬、半米餘厚的明代石橋,進入花溪的源頭處,其狀酷似陶淵明之《桃花源記》中武陵源地。初入狹,內寬廣。寬約1.5平方公里,流水清澈見底,黑色的琴蛙、木淮和金色的竹蛙散布其間,歷歷可數。在懸岩石壁上,兩道瀑布從兩個不同的方向直瀉其下,在10米處合二為一,人稱“夫妻瀑布”。瀑下有小潭,穿入陰河,如鐘鳴古磬之聲,是為古磬石。距江安縣萬里場鎮約1公里處,有白堊紀晚期魚化石群,距今6500餘萬年。
天皇寺天皇寺天寶寨

天寶寨
江安縣萬里鎮西行4公里,即到天寶寨。位於竹海中心的東南面。清鹹豐七年(1857)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10萬精銳之師從安慶入江西,轉湖南決心取四川,扼長江上游,建立根據地。鹹豐末年到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軍七進四川,石達開本人四進三出。

清王朝對太平軍的入川驚恐不已,旨令四川在險要軍事要地修築堡寨,因此黃傘洞被選中建寨,於同治二年(1863)建成。因洞臨近黃傘石,得名黃傘洞,建寨後依洞名為寨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民國早期,匪盜為患,地方官紳又將寨作為抗匪防盜要寨,因寨險絕,防禦條件甚佳,取“物華天寶”之意,故又改名天寶寨。古寨依天然石洞築構,長約2000米,高20餘米,寬10米。寨的底部、頂部、里壁均系天然磐石,為長廊形半邊洞,下臨萬仞陡岩,寨依洞成。全寨由14道寨門組成,每道寨門之間形成一洞,洞的石垣上有瞭望孔、槍眼、箭垛,寨內能容萬餘人。

三十六計石刻
江安縣旅遊局為突出天寶寨古寨特色,增添古寨風采,投資110萬元,將中國古代兵法精華《三十六計》刻於寨內石壁之上。1997年6月竣工,採用高浮雕刻技,一計一圖,刻工精細,面積約1000平方米左右,是中國第一個以《三十六計》為題材的石刻藝術藝術長廊。

觀景勝地

天皇寺天皇寺
另一處觀賞竹海的好地方便是龍吟寺,它位於九龍山頂,據萬嶺鄉不遠。現這裡尚留存石佛像41尊,雕工精細,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龍吟寺所處地勢較高,您站在這裡不僅可以觀賞茫茫竹海,而且還可遠眺長江雄姿。又名龍尾寺,座落在海撥980米的九龍山上。這裡四面翠浪起伏,浩渺連天,天風吹盪,竹濤聲聲,恍若龍吟,故名龍吟寺。龍吟寺位於翡翠長廊東北方三公里處,寺廟占450平方米,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曾有正殿、下殿、側殿。清朝嘉慶年間漲惠和尚修。1959年被折毀,還剩基石、台階和石門框。框上有對聯:“雙樹插青雲龍吟虎嘯,四邊連空碧乾端坤倪”。

龍吟寺現還存有佛像41尊。正殿的蓮花寶座上有三尊大佛,莊嚴肅穆,有威武之感,與一般寺廟所塑的慈祥文靜的佛像風格不同。據四川省文化部門和史館的專家考證,有近似西藏的風格。兩側的羅漢、或坐或倚,或笑或思,形態萬千。前殿、後殿和兩個廊坊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韋陀天、靈宮等塑像。這些塑像雕刻工藝精巧、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極富有生活氣息。龍吟寺後山門下的半山腰有個睡佛洞,洞內石佛橫臥。其雕鑿於何年何月,為什麼在半山腰中雕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和考證。龍吟寺石刻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貼身感受

天皇寺天皇寺竹海
沿水泥盤山公路來到天皇寺。極目眺望,陽糯雪山雲遮霧罩,唯有海拔4791米的鏵頭主峰微露銀光鋥亮的鏵尖,在朝陽的輝映下折射出萬道金光。鳥瞰越西壩子,波光閃爍的河水,蜿蜒北流,潤育兩岸沃土,灌,萬畝田疇;星羅棋布的村落,掩映於茂林修竹煙嵐翠靄間,田野稼禾青青,似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卷;宛如飄帶的烏金公路,穿峰越嶺,逶迤連線南北。入寺門,但見紅牆環繞古柏參天,殿堂巍峨屋宇壯麗,蟠龍柱朱漆繪丹,琉璃瓦飛閣畫棟。燭光閃閃,香菸徐徐,鍾馨聲聲,仙樂陣陣,善男信女,禮佛頌經。輕風拂面,心曠神怡。人在寺內走,如在畫中游,叫人幾疑身不在人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