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寺

天然寺

湖北黃岡浠水縣天然寺系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天然寺現存山門石基、鐘樓、鼓樓、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詩"石刻。目前,我縣政府正多方籌措資金,修復天然寺廟,以使再現昔日風貌,供旅遊愛好者觀光嘗景。

天然寺概況

浠水天然寺簡介

天然寺天然寺
湖北黃岡浠水縣天然寺系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天然寺現存山門石基、鐘樓、鼓樓、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詩"石刻。目前,我縣政府正多方籌措資金,修復天然寺廟,以使再現昔日風貌,供旅遊愛好者觀光嘗景。
湖北省浠水縣“天然寺”的全稱應是“三祖天然禪寺”。這是因為它由中國佛教禪宗第三代祖師僧璨開山的,法號“天然”的和尚興建的,繼承和弘揚禪宗佛法的道場,或曰寺廟。
僧璨祖師(?—公元606年),俗家住舒州獨山(今安徽安慶境內),我國歷史上北周(557-581年)至隋朝(581—618年)期間人。受二祖慧可傳法成為第三代祖師。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周武帝宇文邕詔書滅佛,下令全境誅滅沙門。

三祖天然禪寺

水陸交通暢達,泰春山南臨長江,水路上可入川,下可至滬;京九線從蔣家山北麓穿過,而恰是全線中點,南通香港,北達京都;天然寺又恰在黃岡市佛教旅遊線的中點,從黃州赤壁到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之間,與其一線穿珠,離浠水縣城只有20公里。無論人們去朝聖,還是遊覽,都快捷便利。
三祖天然禪寺源遠流長,儘管因世道滄桑而幾度興衰,然而,更喜當今盛世,佛事興隆,現為湖北省重點開放寺院,不愧為勝古追今的佛教聖地。
三祖禪宗天然寺是由中國佛教禪宗第三代祖師僧璨開山,法號“天然”的和尚興建的。
僧璨祖師,俗家住舒州獨山(今安徽安慶境內),我國歷史上北周至隋朝期間人。受二祖慧可傳法成為第三代祖師。據《中國禪宗佛祖全傳?三祖僧璨禪師》之記載: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僧璨大師看到天下大定,四海昇平,暗自思忖:佛法不能封閉在山谷里,袈裟也不能藏在布包內。昌明修佛法,盛世出佛才。當年慧可大師曾叮囑,躲過劫難,相機弘法。現在劫難已過,正是相機弘法之時了。況且自己已入垂暮之年,還得挑選佛才,以傳法嗣。不若出外雲遊一段時日,看看外面的世界,再作打算。主意一定,他立即喚來主事僧智善,說明自己的打算,交代他守好寺院,護好佛法,保持香火,潛心靜修。翌日,即手托盂缽、腳蹬芒鞋,離開山谷寺,往長江流域一帶的蘄州雲遊。僧璨沿長江溯流而上,在彎彎曲曲的崎嶇山道上,經歷 了三個日出日落,來到蘄西的一座奇異的山峰。此峰天墜地出,林涌綠浪,節節起伏,宛若游龍。石洞如窟,多彩多姿,是個難覓的幽靜仙境。僧璨觀之良久,不忍離去。看看天色已晚,又無寺院可以掛單,正好憑藉此山石窟一宿。便運用輕功,飄然而行,不一刻就達山腰一石窟旁,竟發現石窟上有一碑記,一看,才知此山名泰春山,乃浠水一大名勝。如此勝境,僧璨大師不忍離開,於是就在山洞裡住了下來。周圍寺院的僧徒聽說泰春山來了一位高僧,紛紛前來拜謁。僧璨大師一一接待,不厭其煩與之說禪,更引起四方弟子奔趨禮拜。當然,僧璨大師不忘對眾宣講《楞伽經》的大道妙義,使《楞伽經》第一次傳播到了長江流域,也使《楞伽經》的地位在南方佛門弟子的眼裡,有了很大的提高。據說僧璨大師在這裡接引的眾多弟子中,有一個名叫善辯的和尚,悟性較高,甚得僧璨的喜愛。四年後,僧璨大師離開泰春山繼續雲遊去了,便由這位善辯和尚住在這裡住持,講演僧璨大師所傳授的《楞伽經》,至六世傳丹霞和尚,始創禪林。因丹霞和尚法名天然,遂取名天然寺。

天然寺外景

天然寺自唐代建寺以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明朝萬曆年間,重修大雄寶殿,寺廟規模浩大,能容千人,廟宇增至5棟,有天王、大雄、般若、韋陀、三祖等殿,寺里還有經堂、禪堂、穿堂、齋堂、客堂,總計99間,廟田百餘擔,竹林數十畝。僧尼數十人,佛事活動頻繁,梵音傳播大陸各地,乃至海外。解放後,天然寺得到多方保護與修繕。1962年和1964年,省政府共撥款3萬元修復寺宇,時任湖北省長的張體學兩次視察天然寺。 “文革”期間,佛像全被搗毀,天然寺僧尼全被趕出寺門,財產也全部被沒收。1977年,天然寺的大雄寶殿、三祖殿等古建築被拆,改建成一個四合院,由天然林場職工居住,只保存了鐘鼓樓、張體學避難房。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貫徹落實,天然寺逐步得到恢復。1982年,原省政協主席林少南視察天然寺時建議恢復天然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佛協會長趙朴初要求天然寺修建禪堂,並親筆為天然寺題寫了寺名“天然禪寺”。1994年12月浠水縣人民政府正式發文批准開放天然寺為佛教活動場所,並責令天然林場限期退場還寺。1996年7月,省佛協會長昌明大師派高徒隆可法師為天然寺住持,率眾督修天然寺。現已建起大雄寶殿、觀音殿、祖師殿、地藏殿、伽藍殿、涅盤堂、齋堂、客堂、上客堂、放生池及住宿樓、伙房、龍泉井等建築群,並從緬甸請回了白玉羅漢18尊。天然寺已初具規模。

天 然 寺 八 景 詩

林吉道人(清)
望 江 石
水色連天四望遙,環江飛練浸青霄。
縱橫帆影情無限,何異重樓伏海潮。
蘭 江 照
蘭照暉暉愛晚晴,當門一派水雲明。
舟帆歷亂風無際,上下飛揚畫不成。
青 獅 山
崢嶸不住五台山,抖奮金毛蘄水間。
風雲雄威天際吼,頓令無處避狐閒。
洗 手 池
徑曲松幽建寶池,月留千載照清漪。
源流祖脈宗風正,遺響悠悠不盡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