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廟

天山廟

天山廟位於天山之巔,海拔640米,南距哈密市60千米。登臨天山廟,天山美景一覽無餘。天山廟全稱"天山關帝廟",廟為方體建築,長12米,寬7米,巨木為梁,青磚為牆,牆中嵌有四根立柱;上、下共三層,現頂部已毀。天山廟扼絲路北新道的咽喉要衝,它的歷史上可上溯至漢唐,天山廟與漢、唐、清三代經營西域的歷史都有重大關係,原廟中存"聯額頗多"。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頂部修建關帝廟而得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廟始建於李唐,海拔2700米左右。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曾幾度被毀,但按史料和碑文記載,古廟歷史確實悠久。若想前往覽勝,就得沿哈巴古道,進南山口,然後順山路蜿蜒北上,約一個多小時,便可抵達北部山口,看到天山廟遺址和復建的天山廟全景了。
天山廟位於哈密北部天山頂,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頂部修建關帝廟而得名。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轉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門子。這裡海拔2700多米,雲巔鳥道,自古以來就是哈密通往巴里坤、伊吾的必經之路。建廟以前這裡稱“黑紺嶺”。唐貞觀十四年( 640年),候君集平定高昌時,行軍副總管左屯衛將軍、姜行本曾在此製作攻城器械,事華立記功碑於天山之嶺。元、明時期稱“闊石圖”嶺(蒙語:碑嶺)。

廟宇特色

現在的天山廟,僅存有三間磚木結構的空殿和一塊斷碑。遂使今人有“破廟殘碑映雪寒”的吟喔。天山路蜿蜒曲折有三十六盤,道旁山高林密,鷹囀鹿鳴。順盤山彎道,登上天山廟山頂,豁然天開,俯瞰山下,只見林海莽莽,雪光瑩瑩,一會兒朗月當空,一會兒雲遮霧罩,一會兒大雪紛飛。遊人旅客多駐足於此,領略一番大自然的奇妙景色。
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轉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門子。這裡海拔2700多米,雲巔鳥道,自古以來是東部天山南陽北陰的必經之路。建廟以前這裡稱“黑紺嶺”。廟旁原有小屋一間,內藏汗、唐和清代碑刻,站在山頂遠眺盤山公路,鳴沙山、巴里坤草原盡收眼底,真是一處自然、人文結合的旅遊景點。
天山廟位處北部山口的東側,周邊山勢巍峨,山體峻峭,左右對峙,凌空入雲。越往上行離雪線越近,所以這裡氣溫很低,氣候多變,山頂常被雲遮霧繞,時有六月飛雪的奇景出現。來到這裡的遊人都會真切感受到天山的博大與厚重,山谷的幽深與險峻,有人曾情不自禁產生過這樣的疑問,既然這裡環境如此艱險,古人又為何在這樣的境界修祠築廟?其實,不少人都知道,開拓於漢,暢通於唐的絲綢之路北新道,要翻越東天山西行,這裡自古就是必經的咽喉要地。漢代名將班超正是從這裡穿越,征戰匈奴而立下顯赫戰功;敦煌太守裴岑正是從這裡穿越反擊匈奴,一舉誅殺了呼衍王;唐代名將姜行本也正是從這裡翻越天山,進駐口門子、松樹塘,製作攻城器械,而後出擊高昌,大獲全勝。所以古人在這樣一處險關要地為紀念征戰將士取得的一次又一次重大勝利,修一座祠廟,建一處廂房、“禪室”,藏立漢石唐碑,讓征人避風躲雪也理在其中。從已發現的裴岑古碑的石刻中就有“立海祠以表萬世”的記載。

建築特點

至於漢唐時期的天山祠堂是何種原型?由於年代久遠很難想像加以復原,即便有所遺存,但在這樣風雪交加的高山之顛,歷經這樣久遠的歲月,不可能遺存到今。時至清代同治年間,哈密辦事大臣文麟在原有祠廟遺址,重建了天山廟,取名“天山關帝廟”,但不久天山關帝廟便毀於戰火。到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哈密辦事大臣明春又重修此廟,廟以巨木為梁,青磚為牆,古樸無華,結構堅實。從外表看,似座方型樓宇,平平常常,其貌不揚。可重修天山廟時,據說成千上萬塊青磚是用羊群一次一次零星馱運到山頂的,可見古人修建天山廟之良苦用心。

流傳聯額

在天山廟廳堂內,原存有許多“聯額”,據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跟隨甘肅總督楊遇春出關征討新疆準噶爾叛亂的文人方士淦寫的《東歸日記》中說:“聯額中由著名地理學家徐松所題最為貼切”。上聯是“赫翟震天山,通萬里車書,何處是張營岳壘”下聯是“陰靈森秘殿,飽千秋冰雪,此中有漢石唐碑”。因為當時在天山廟旁的廂房藏有漢代裴岑碑,唐代姜行本碑和清代福群王碑。後來這些古碑均被先後移走,存放到各級文物主管部門。但這些漢石古碑的傳聞,依然在民間流傳。
天山廟旁原有小屋一間,內藏漢、唐和清代碑刻,據方士淦《東妝日記》記載,廟內“聯額頗多”,其中有一副對聯為清人徐松所題:
赫濯震天山,通萬里車書,何處是張營岳壘?
陰靈森秘殿,飽千秋冰雪,此中有漢石唐碑。
最為貼切地道出了此廟的歷史地位和特點。這一帶為高山草甸夏牧場,站在山頂遠眺,盤山公路、鳴沙山、巴里坤草原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天山廟是位於海拔近3000米的天山之巔唯一的一座廟宇,地勢孤高,氣候瞬息萬變,六月下雪是平常事。在天山廟俯瞰天山九曲十八彎的盤山道,鬱鬱蔥蔥的松林、潔白的雪山、碧綠的草原、裊裊的炊煙,盡收眼底,心曠神怡。

民間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人們把這些古碑看作是能避水火之災的神靈之物,受到了民眾的保護,在漢民傳說中更帶有神話描述。文人方士淦在《東歸日記》中有這樣的介紹,古碑“自來不許人看,看則風雪立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伊犁領隊大臣到此,必看此碑,廟祝跪求不準,強進屋內,未及看完,大風忽起,揚沙走石,其趨馬下山,七十里至山下館店,大雪四日夜,深者丈余,馬廠官馬壓死者無數,行路不通,文書隔絕數日。吁!真不可解也。”著名詩人肖雄也曾在《天山碑》的詩作中寫到:“豐功又見大唐年,貝履高攀峻岭巔,卻怪登臨剛剔蘚,讀來風雪忽滿天。”古人為天山廟風雪的神化喧染,無疑又為天山廟這一勝景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其它相關

其實,天山廟由於地處特定的高海拔地理環境,氣候多變,陰晴難料,風雪無時,傾刻間一團雲霧就會帶來一場狂風雨雪,在這裡就見怪不怪了。至於看碑是否就會引來一場風雪,只不過是一種巧合,古人把這種自然現象加以神化罷了。但不可否認,這種神化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說對保護漢石唐碑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1年,馬仲英在攻打巴里坤的戰亂中,據說在路經天山廟時,其部下受不了山頂刻骨的風寒,就把重建的天山廟毀壞了一半,拆下樑柱作燃料取暖。到解放初,三層古廟只剩下殘缺不全的殘垣斷壁了。
在改革開放年代,哈密人為開發旅遊資源,並沒有忽略這個歷史悠久,具有天山第一廟稱譽的勝景,在既不主張人造景觀,又能使古廟得以延續,不被後人遺忘的思想下,有關部門採用中古佛廟造型,重建了天山廟,使這一高山寺廟文化重顯人間。

哈密著名旅遊景點

簡介哈密位於橫貫亞洲中部的天山山脈東端,也是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的地方。橫亘於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脈,雪峰綿綿,林海蒼蒼,天山極東部分在哈密境內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許多奇特地貌景觀。巴里坤湖、白石頭、口門子、鳴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廟爾溝、西黑溝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
景點松樹塘 哈密絲路烽燧 巴里坤湖 白石頭旅遊區 佛教寺 蓋斯墓 回王陵 口門子 拉甫去克古城 苗爾溝 柳條河鳴沙山 天山廟 五堡墓地 天山風景區 焉不拉克古墓群 哈密博物館 回王墓 天寶康樂中心

哈密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哈密市位於橫貫亞洲中部的天山山脈東端,並被天山分割為南北兩處,山南是哈密綠洲,山北為巴里坤草原伊吾河谷,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山東省的面積。是新疆僅次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區的第三大地州。哈密是多民族地區,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28個民族,總人數45萬人。
哈密也是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的地方。橫亘於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脈,雪峰綿綿,林海蒼蒼,天山極東部分在哈密境內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許多奇特地貌景觀。巴里坤湖、白石頭、口門子、鳴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廟爾溝、西黑溝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
景點 松樹塘 | 哈密絲路烽燧 | 巴里坤湖 | 白石頭旅遊區 | 佛教寺 | 蓋斯墓 | 哈密回王陵 | 口門子 | 拉甫去克古城 | 廟爾溝 | 柳條河鳴沙山 | 天山廟 | 五堡墓地 | 天山風景區 | 焉不拉克古墓群 | 哈密博物館 | 回王墓 | | 大河唐城| 西黑溝| 五堡魔鬼城喀爾里克冰川| 怪石山 |墩墩灣岩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