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斯墓

蓋斯墓

蓋斯墓位於新疆哈密市西郊的蓋斯墓又稱“聖人墓”、“綠拱北”。相傳,唐貞觀年間,應唐太宗李世民邀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蓋斯、烏外斯,萬嘎斯三人來中國傳教。萬嘎斯病逝廣州,蓋斯和烏外斯到達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歡迎。回國途中,烏外斯病逝於河西之回回堡,蓋斯則於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歿於星星峽,被草草掩埋。後來,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峽為其修建一座拱北陵墓。

基本信息

哈密蓋斯墓蓋斯墓
蓋斯墓稱“聖人墓”、“綠拱拜”,位於哈密市大營門西南的一座台地上。據傳,唐朝初期,先知穆罕默德派遣蓋斯吾外斯萬嘎斯等三賢來華傳教,三人都仙逝於中國。蓋斯病逝於星星峽,哈密王曾為其在星星峽修墓。1945年,哈密伊斯蘭教徒捐款將蓋斯遺骸遷葬於現墓中。相傳蓋斯墓遺骸長約六尺余,胸部肋骨之間皮肉相連,頦下的鬍鬚猶存。

蓋斯墓東西長22米,南北寬12米,通高15米,基座方形,圓形拱頂,遍覆綠色琉璃磚,四周為木柱支撐的迴廊,四角飛檐,是一座融阿拉伯漢族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物。墓地四周築圍牆,牆內載植各種樹木花草,環境尤為典雅幽靜。蓋斯墓有世界上保存不多的伊斯蘭教先賢的遺骨,是伊斯蘭信徒朝的重要聖地之一。

《新疆圖志》記載:“星星峽麓有回紇墓。土人為醵金建屋,覆其壟,禱輒回響,匾額充棟,亦有施錦幢墓上者,恆積尺許”。後來拱北被拆毀,民國28年(1939年)時由哈密伊斯蘭教徒發起,修建了蓋斯墓,將蓋斯遺骸由星星峽遷葬於此。

外觀

蓋斯墓蓋斯墓
蓋斯墓占地8畝,整個墓地為長方形(南北狹長)後部為蓋斯墓主體建築。蓋斯墓東西長22米,南北寬12米,通高15米,基座方形,圓形拱頂,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拱式圓頂,用綠色琉璃磚貼面,下部為方形;外部建有迴廊,南北各有7根,東西各有6根木柱支撐,四周有50公分高的木欄圍起,結構精緻,形體威嚴。遠遠望去就像是一顆光芒閃耀的綠瑪瑙,鑲嵌在哈密的綠洲上,是一座融阿拉伯與漢族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物,伊斯蘭信徒朝的重要聖地之一。墓前東邊建有平房為看墓人居住,西邊為朝拜者的大片墓地,墓地四周築圍牆,牆內栽植各種樹木花草,環境猶為典雅幽靜。

歷史

相傳唐代貞觀年間,穆罕默德派蓋斯、烏外斯、萬嘎斯三人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他們由水路而來,萬嘎斯病逝廣州,烏外斯和蓋斯到達長安並受到唐太宗的歡迎。後來二人回國復命,西行路上烏外斯病逝於嘉峪關外(玉門鎮)某地,後人為紀念他,叫此地為回回堡。蓋斯於唐貞觀九年(635年)死在哈密星星峽。當時星星峽邊卡大隊修築營房拆毀。1945年3月由哈密伊斯蘭教徒蔡建國、束毅初等人發起,由蔡建國、馬俊傑負責從星星峽將蓋斯遺骨遷入墓地並修建拱拜陵墓。

哈密著名旅遊景點

簡介哈密位於橫貫亞洲中部的天山山脈東端,也是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的地方。橫亘於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脈,雪峰綿綿,林海蒼蒼,天山極東部分在哈密境內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許多奇特地貌景觀。巴里坤湖、白石頭、口門子、鳴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廟爾溝、西黑溝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
景點松樹塘 哈密絲路烽燧 巴里坤湖 白石頭旅遊區 佛教寺 蓋斯墓 回王陵 口門子 拉甫去克古城 苗爾溝 柳條河鳴沙山 天山廟 五堡墓地 天山風景區 焉不拉克古墓群 哈密博物館 回王墓 天寶康樂中心

哈密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哈密市位於橫貫亞洲中部的天山山脈東端,並被天山分割為南北兩處,山南是哈密綠洲,山北為巴里坤草原伊吾河谷,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山東省的面積。是新疆僅次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區的第三大地州。哈密是多民族地區,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28個民族,總人數45萬人。
哈密也是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的地方。橫亘於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脈,雪峰綿綿,林海蒼蒼,天山極東部分在哈密境內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許多奇特地貌景觀。巴里坤湖、白石頭、口門子、鳴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廟爾溝、西黑溝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
景點 松樹塘 | 哈密絲路烽燧 | 巴里坤湖 | 白石頭旅遊區 | 佛教寺 | 蓋斯墓 | 哈密回王陵 | 口門子 | 拉甫去克古城 | 廟爾溝 | 柳條河鳴沙山 | 天山廟 | 五堡墓地 | 天山風景區 | 焉不拉克古墓群 | 哈密博物館 | 回王墓 | | 大河唐城| 西黑溝| 五堡魔鬼城喀爾里克冰川| 怪石山 |墩墩灣岩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