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節度使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天寶十節度使是唐天寶年間設定在邊陲的十個軍區長官。

唐天寶年間設定在邊陲的十個軍區長官。武德初﹐於緣邊及襟要地區的一些州治置總管府。以本州刺史兼總管﹐總攬附近數州軍事﹔七年(624)﹐改稱都督府。貞觀中行軍稱總管﹐駐守稱都督。後因四周邊警日繁﹐景雲時開始設定少數有一定轄區的節度使。節度使“加以旌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至開元時遍設節度(或經略)使於邊區。天寶初遂有沿邊十節度(實為九節度使﹐一經略使)之制。
范陽節度使﹐臨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寶時為范陽郡)﹐統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裴寬﹑安祿山。
平盧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治營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統轄平盧軍﹑盧龍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安祿山。
河東節度使﹐防禦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統轄天兵軍﹑大同軍﹑橫野軍﹑岢嵐軍﹑雲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嵐州(樓煩郡﹐今山西嵐縣北)三州郡兵﹐管兵五萬五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田仁琬﹑王忠嗣﹑韓休琳﹑安祿山。
朔方節度使﹐捍禦突厥﹐治靈州(靈武郡﹐今寧夏靈武西南)﹐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
河西節度使﹐斷隔吐蕃﹑突厥﹐治涼州(武威郡﹐今甘肅武威)﹐統轄赤水軍﹑大斗軍﹑建康軍﹑寧寇軍﹑玉門軍﹑墨離軍﹑豆盧軍﹑新泉軍﹑張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萬三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
安西節度使﹐又稱四鎮節度使﹑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治龜茲城(今新疆庫車)﹐統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管兵兩萬四千人。天寶時節度使為夫蒙靈﹑高仙芝﹑王正見﹑封常清。
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堅昆﹐治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轄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管兵兩萬人。天寶時節度使為來曜﹑王安見﹑程千里﹑封常清。
隴右節度使﹐備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樂都)﹐統轄臨洮軍河源軍﹑白水軍﹑安人軍﹑振武軍﹑威戎軍﹑莫門軍﹑寧塞軍﹑積石軍﹑鎮西軍﹑綏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萬五千人。天寶十三載又於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寧邊﹑威勝﹑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寧﹑曜武八軍。天寶時節度使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統轄團結營﹑天寶軍﹑平戎軍﹑昆明軍﹑寧遠軍﹑澄川守捉﹑南江軍及翼州﹑茂州﹑維州﹑柘州﹑松州﹑當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萬九百人。天寶時節度使為章仇兼瓊﹑郭虛己﹑鮮于仲通﹑楊國忠。
嶺南五府經略使﹐綏靜夷僚﹐治廣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統轄經略軍﹑清海軍﹐直轄廣管諸州﹐兼領桂﹑容﹑邕﹑安南四管諸州郡兵﹐管兵一萬五千四百人。天寶時裴敦復為五府經略使。至德元載改為節度使。
開元天寶年間是唐代節度使的權力逐漸擴大的時期。其表現為三方面。
節度使初置時僅統一方軍事﹐有的兼支度使(計軍資糧仗)﹐有的因邊區供養不足﹐開置屯田﹐以益軍儲﹐故又兼營田使。開元以後﹐節度使不僅統轄一鎮軍兵﹐漸有兼及民政﹑財政和監察的趨勢。如幽州(後稱范陽)節度使於開元十五年兼河北支度營田使﹐二十年兼河北採訪處置使﹐二十七年又增領河北海運使。平盧節度使在開元七年初置時﹐兼領經略﹑河北支度﹑管內諸蕃及營田使﹐又兼領安東都護﹔二十八年又兼押兩蕃(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經略處置使。河西節度使於開元二年兼隴右群牧都使﹑本道支度營田等使。開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任朔方節度使的牛仙客“兼關內道支度兼管營田﹑鹽池﹑押諸蕃部落副大使﹐兼採訪處置使﹑群牧都使﹑監牧度支營田閒廄宮苑五坊等使”。至天寶年間﹐節度使幾乎囊括邊州所有軍﹑政﹑財﹑監大權。
因邊疆聯防需要﹐常使一人兼攝數鎮。如朔方與河東鄰近﹐節度使常由一人兼領。開元二十六年牛仙客以朔方節度使兼河東節度副大使。隴右和河西毗連﹐開元二十六年李林甫以隴右節度副大使兼河西節度使。天寶五載以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兼河西節度使。同年﹐王忠嗣以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一身兼杖四節﹐“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天寶末安祿山即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起兵反唐。
初﹐節度使皆用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如開元中﹐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皆以節度使入知政事。天寶時李林甫為相﹐欲鞏固自己的地位﹐奏言“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胡人﹐胡人勇決習戰﹐且族寒無黨﹐厚待之“必能為朝廷盡死”。玄宗聽了他的話﹐於是安祿山(胡父突厥母)﹑安思順(昭武九姓胡)﹑哥舒翰(突騎施)﹑高仙芝(高麗)先後出任平盧﹑范陽﹑朔方﹑河西﹑安西﹑河東等道節度使﹐權傾邊陲﹐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至德以後﹐天下多征戰﹐內地要州刺史皆授以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