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耙點病

大豆耙點病

大豆耙點病主要為害葉、葉柄、莖、莢及種子。葉染病生圓形至不規則形斑,淺紅褐色,大小10~15mm,病斑四周多具淺黃綠色暈圈,大斑常有輪紋,造成葉片早落;葉柄、莖染病生長條形暗褐色斑莢染病病斑圓形,稍凹陷,中間暗紫色,四周褐色,嚴重的豆莢上密生黑色霉。

基本信息

簡介

大豆耙點病大豆耙點病
受害植株早期落葉,豆莢品質下降。主要為害葉、葉柄、莖、莢及種子。

主要症狀

大豆耙點病大豆耙點病

大豆耙點病,主要為害葉、葉柄、莖、莢及種子。葉染病生圓形至不規則形斑,淺紅褐色,大小10~15mm,病斑四周多具淺黃綠色暈圈,大斑常有輪紋,造成葉片早落;葉柄、莖染病生長條形暗褐色斑;莢染病病斑圓形,稍凹陷,中間暗紫色,四周褐色,嚴重的豆莢上密生黑色霉。

耙點病是大豆上的常見病害,全國普遍分布,除為害大豆外,尚可侵染蓖麻、棉花豇豆黃瓜菜豆、小豆、辣椒、芝麻、番茄西瓜等多種作物。

典型症狀

葉片

病斑淺紅褐色,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10~15毫米,四周黃暈,病斑較大時會有輪紋,造成葉片早落。

葉柄與莖

病斑褐色,長條形。

豆莢

病斑圓形,稍凹陷,中間暗紫色,四周褐色,嚴重時豆莢上密生黑色霉狀物。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菌源,也可在休閒地的土壤里存活二年以上。

發病條件

多雨和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利其發病。除為害大豆外尚可侵染蓖麻、棉花、豇豆、黃瓜、菜豆、小豆、辣椒、芝麻、番茄、西瓜等多種作物。

病原特徵

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etCurt.)We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根束生,直立或分枝,褐色,具1~20個隔膜,基部細胞膨大,大小45.5~385.0×7~10.5(μm);分生孢子圓筒形至棍棒形,淡褐色,正直或微彎,臍部明顯,平截形,大小變異很大,42~210×7~14(μm),有3~15個隔膜,孢壁較厚,單生或2~6個串生。在老的培養物里形成近球形、無色的厚垣孢子,大小16~30×14~20(μm)。該菌在大豆和豇豆上致病性不同,可能有兩個生理小種。

防治方法

整地理墒

選用排水良好高燥地塊,與非寄主植物實行三年以上輪作。下種前深翻土地,施足底肥,灌好底墒。選用抗病品種,用新高脂膜拌種,能有效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適期播種,合理種植。

肥水管理

①根據苗情,及時施肥,保證NPK比例匹配合理,同時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肥效。

②澆水要根據土壤濕度和氣溫確定。雨後須及時排水

③要在花蕾期、幼莢期和膨果期噴施菜果壯蒂靈,可強花強蒂,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授粉質量,促進果實發育。

藥劑防治

做好田間監測,發病初期,要按植保要求用針對性藥劑加新高脂膜進行防治。

選種抗病品種,從無病株上留種並進行種子消毒。實行3年以上輪作,切忌與寄主植物輪作。秋收後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殘體,進行秋翻土地,減少菌源。

發病初期及時施藥防治,可以用下列殺菌劑:
50%噻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66%敵磺·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50%咪鮮胺錳絡化合物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
用藥液40kg/畝均勻噴施,視病情間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