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肥胖症

大腦肥胖症

“大腦肥胖症”,指的就是注意力分散,屬於一種大腦認知上的流行病。這種疾病會制約人們的思考、聯想和想像能力,並由此引發自閉等病。

理論研究

蓋瑞·斯莫爾教授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腦神經學家。他一生的研究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運作。最近10年(2000年—2010年),他最關心的一個課題是數位技術對人類大腦與行為的影響,而研究的動機正是來自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妻子寫部落格,兒子玩遊戲,女兒發簡訊,在一個腦神經學家的眼中,這些小事意味深長。

雖然科學還不能提供人類大腦結構變化的確切證據,但按照他的假設,大腦的功能在過去20年間的改變,很可能比過去數千年的變化更大。數位技術對於大腦進化的意義,可以與30萬年前人類祖先第一次學會使用工具相提並論——工具的使用導致了大腦額葉與前額葉皮層區的急劇變化,從而促進了語言社交功能的進化。

實驗

他做過一個實驗,研究經常上網的人和從未上網的人的大腦在使用搜尋引擎讀書時的不同反應。結果發現,當閱讀書面文字時,上網高手與上網生手沒有表現出任何區別。而當在Google上搜尋時,兩組實驗對象的大腦神經激活表現則明顯不同——上網高手在大腦左前區的一個特定網路,即被稱為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區域(其功能是控制我們的決策和整合複雜信息的能力)很活躍,而上網生手的大腦在這一區域的活動甚微。但是,在網際網路上僅活動5天之後(每天1小時),Google就在他們的大腦中激活了這一區域。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我們在電腦前每度過1小時,用傳統方式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就減少將近30分鐘。隨著控制人類交流的大腦神經迴路的退化,我們的社交技巧將變得笨拙不堪,我們經常會曲解甚至忽略微妙的非語言信息。

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克奇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對象是200個17歲到23歲的年輕人,他們的任務是識別一個人從中立表情迅速變到快樂表情或者悲傷表情。結果發現,絕大部分人更容易識別快樂表情。但是,在他們玩一段時間的暴力遊戲後,就喪失了識別能力。

警示意義

這些實驗並不意味著網路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其的警示意義在於:如果大腦對於每天1小時的網路搜尋刺激就如此敏感,那么當我們為此花上更多的時間又將發生什麼?年輕人每天平均花11個小時在高科技玩具與設備上,他們的大腦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表現特徵

1、注意力匱乏,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不知道自己做什麼。

2.、每天在網上的時間超過數小時,但每個3分鐘會被打斷一次,即使不被打斷,自己也會打斷自己。而注意力每次被打斷,往往需要15分鐘才能恢復。

3、只要坐在計算機前,你很容易就忘了自己要做什麼,因為總會有比你手頭的工作更刺激,或更有趣的事情冒出來,而真正的工作時間是在自己洗澡或上床的時候。甚至連PPMEET開會的時候都能同時處理一些其他文檔。

4、注意力渙散是很多精神疾病的徵兆,包括精神分裂症,多動症。

5、人們總是想著能同時做很多事情,比如邊開車邊發簡訊之類的,大家和電腦一樣,都成為多任務處理了。

6、注意力分手那會使我們大腦出於高度緊張,不斷忙碌,分散心裡關注每件事情和每個地方。

形成因素

科學還不能提供人類大腦結構變化的確切證據。科學還不能提供人類大腦結構變化的確切證據。

注意力匱乏

從某種角度而言,大腦對信息的渴求,與對美食海洛因沒什麼區別。這些尋求刺激的欲望是由大腦的神經傳遞素多巴胺控制的。它能產生非常強烈的衝動,使我們不顧痛楚或疼痛也要滿足自己獵奇求新的欲望。

1971年,當計算機還像卡車那么大時,經濟學家郝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就對現代人的注意力匱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診斷: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斂必然意味著注意力的匱乏與欲求。

注意力渙散是很多精神疾病的徵兆,包括精神分裂症多動症。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現代人多少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匱乏症。

為了生存,人類發展出了兩種注意力。一種是由外界刺激驅動的注意力,自下而上的,比如有人在你背後摔一個玻璃杯,立刻會引起你的注意力。另一種是自上而下,主動控制的注意力,就像你用來強迫自己閱讀福克納小說的精神力。

一心多用

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威爾(EdwardM.Hallowell)說,一心多用就像打網球時用3個球。你以為自己同時在做兩件事情,其實只是在兩個任務之間快速切換,每切換一次就浪費一點時間效率

神經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是通過不同的通道處理不同的信息的——語言通道、視覺通道、聽覺通道等等。每一種通道每次只能處理一定量的信息流。如果某個通道負載過多,大腦就會變得低效率,容易出錯。比如開車時打手機,兩種任務在一系列通道上製造衝突——開車和撥號都是手動任務,觀察路況和閱讀手機螢幕則同時占用視覺通道。事實上,即使通過無線耳機說話也是很危險的。如果對方在手機中跟你描述一種視覺場景——比如一個裝滿家具的房間,這種視覺信息就會占據你的視覺通道,從而妨礙你觀察路面情況的能力。

除非多種任務是在完全不同的通道中進行,比如疊衣服(視覺—手動)的同時聽股票信息(辭彙任務)。但現實中符合這種情況的很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與執行多任務相比,大腦在執行一個連續性任務時表現更佳。

但是,到了網路上,多任務處理的欲望會變得很難克制。一個意外的搜尋結果、一封陌生人的郵件、一個朋友剛剛更新的狀態,一段Youtube搞笑視頻……這些小小的隨機的興奮和刺激會一次次啟動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系統,刺激越多,思考越快;思考越快,則自我感覺越良好。很多人每次上網平均要打開8個視窗,每隔25秒鐘從一個連結跳到另一個連結,就像巴甫洛夫的狗。

影響範圍

一心多用一心多用

注意力的持續分散會令我們的大腦處於高度緊張。我們不斷忙碌,追蹤一切,分散心力關注每件事以及每個地方。我們時刻在掃描周圍的環境,時刻對新接觸的一丁點令人興奮的訊息保持警覺。蘋果公司的前雇員林達·斯通將現代人的這種精神狀態稱為“持續性的局部注意力”,與之相伴隨的是一種“多任務處理”的強迫症,我們想更快,一次性處理更多的事情。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大腦每秒鐘只能處理110位元組的信息,一生也不過1730億個位元組。與計算機相比,這個速度實在低下。所以,注意力就像精神上的金錢,是一種有限資源。你選擇如何使用這些注意力,很大程度上也選擇了你的精神狀態、工作效率、事業前景。

當我們的大腦被某種新鮮的刺激所吸引時——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比如監視器上一個新的或者閃光的東西出現,就會自動贏得大腦的注意力——前額葉皮質區的神經元能同時傳送競爭性的信號。

數位技術將人類的一切東西推上了快車道。為了適應環境,我們的大腦正在學會如何更有效率地處理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年輕的“數字土著”,正在發育中的大腦比成熟大腦對周圍環境的刺激更加敏感,也更脆弱。

他們的大腦正在為高速的網路搜尋、網路社交發展新的神經布線。他們的心智反應更快,更適應信息過載和多任務處理的文化。他們能同時用6種不同的媒體進行34個對話,一些視頻遊戲還可以改善他們的周邊視覺能力。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大腦中顳葉的移情功能、額葉部位的複雜推理功能都在退化。

與很多科學家一樣,蓋瑞·斯莫爾對於數位技術的憂慮在於,人們在獲得信息的速度和廣度的同時,也在失去一些對人類來說更加意義深遠的東西,比如深度思考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獨處的能力、不被刺激的能力……

應對之策

大腦肥胖症人類從來是走神的專家。有人開玩笑說,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走神,讓我們不至於老想到死亡。

1、就像節食一樣,控制大腦對新鮮刺激的渴望是可能的,但必須經過嚴格管理和自我控制。

2、可以構想未來的健身房,除了鍛鍊肌肉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連線大腦的裝置,根據伽馬波的路線鍛鍊怎么集中注意力。

3、低科技的辦法,比如冥想。已經有研究證明,佛教中的冥想訓練能提高前額葉皮質區神經元同步信號的能力,強度比常人高出30倍。

4、打盹20分鐘到30分鐘也能刷新你的大腦,極大改善你的注意力狀態。但最佳狀態要在小睡60分鐘後才出現,因為60分鐘恰好是大腦進入快速眼動睡眠所需要的時間。

5、還有一些簡單的小技巧。比如大腦很難不注意到聲音,尤其是別人的聲音,所以你去哪裡都可以帶一個耳塞。當身處吵鬧的捷運時,戴上耳機就能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刺激庇護所”。

6、你也可以制定嚴格的時間管理制度,比如每天花90分鐘集中精力在你最重要的任務上。然後,當前額葉皮質需要休息時,處理一下電子郵件,打打電話,喝杯咖啡,然後再集中精力做另外一件事情。

7、或者安排技術免疫日——周一無郵件日,周二無計算機日,周三無簡訊日等等,省下來的注意力可以用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際關係。

8、神經興奮類藥物也是一種解決方案,比如治療多動症的藥物Adderall。《Slate》上有一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試用這種藥時的感受,“就像被一隻放射性蜘蛛咬了一口”,他連贏了數場桌球賽,吞下了好幾本厚厚的教科書,大腦中那個總是讓他心痒痒是否有新電子郵件的開關好像被關掉了。但是也有人指出,這種藥物會阻礙創造性的思維,只適合在一些進行一些機械任務時服用。長期服用Adderall的後果和對速度上癮的後果是一樣的——神經迴路逐漸耗乾。

當代常見綜合症

科技化的生活出現了眾多的“綜合症”。 當今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勢必對軀體和精神狀況產生不良影響,如不注意調節,導致心理失衡,使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則抵禦疾病的能力明顯下降。反覆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疾病。
拖延症
恐剩症
恐夏症
虛構症
聖誕綜合症
大腦肥胖症
考試綜合症
家庭高尚病
考后綜合征
疲勞綜合症
頸肩綜合症
假日綜合症
夜餐綜合症
熬夜綜合症
便當綜合症
時間綜合症
肝肺綜合症
戀母綜合症
電腦綜合症
長假綜合症
節后綜合症
經期綜合徵
論壇綜合症
信息綜合症
電視綜合症
快遞依賴症
鏡子綜合症
動物恐懼症
職業倦怠症
三電綜合症
政績焦慮症
網聊依賴症
大自然缺失症
秘書依賴症
考前焦慮症
教材潔癖症
購房焦慮症
開學綜合症
衣領綜合症
宇宙綜合症
辭賦綜合症
手機恐懼症
巴黎綜合症
親密恐懼症
聯考后綜合症
雷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綜合症
唐納氏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
經前期綜合症
辦公室綜合症
建築物綜合症
絕經期綜合徵
手足口綜合症
IT虛榮綜合症
蹭涼綜合症
職業倦怠症
假前綜合症
世界盃綜合症
LIMA綜合症
人身變換症
學者綜合症
廣場恐懼症
彼得·潘綜合症
閩希豪生綜合症
快樂木偶綜合症
倖存者綜合症
假期綜合症
飛機綜合症
格斯特曼綜合症
司湯達綜合症
壞訊息綜合症
被愛妄想症
假期綜合症
偏側空間失調症
時差綜合症
雙曲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
春天綜合症
真命天女症
名人經濟綜合症
手機上網綜合症
世界盃後遺症
周一綜合症
女超人綜合症
辦公樓綜合症
大雄-胖虎綜合症
道林格雷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MUNCHHAUSEN綜合症
搜尋依賴症
科塔爾綜合症
耶路撒冷綜合症
不寧腿綜合症
阿斯伯格綜合症
外地口音綜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
第歐根尼綜合症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
盆底痙攣綜合症
蒙被過暖綜合症
辦公易怒綜合症
重複使力傷害症
格林巴利綜合症
胸廓出口綜合症
愛德華氏綜合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電腦視覺綜合症
假期失憶症
經濟艙綜合症
微笑抑鬱症
年末抑鬱綜合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