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tall poppy syndrome)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一個流行用語,用來形容一種在社群文化中,集體地對某類人的批判態度,屬於意識形態表達的一種方式。當任何一個人在社會上達到某程度上成功的時候,而惹來社群中不約而同的,自發性的,集體性的批評。通常,這種批評也會從社區領袖們口中而出,亦帶有反智主義,特別是對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

基本信息

釋義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及其綜合症源自澳大利亞英語,指在社群中試圖剷除被認為過於成功或出眾的人們的傾向,就像把高大罌粟花割去以看起來平整。澳大利亞人一般不喜歡別人做得太好,或者用另一個澳大利亞辭彙來形容就是big-notethemselves,即自我吹噓。

詞源

這個用語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學》第5卷第10章與義大利歷史學家李維《羅馬史》第1卷。亞里士多德寫到:希臘哥林多暴君Periander向米利都暴君Thrasybulus用行動來獻計:將粟米的頂部切去。意思即是:“我們一定要經常將最成功的人剷除。”另外,李維亦提到羅馬暴君LuciusTarquiniusSuperbus兒子Sextus的信使向他傳遞他兒子的信息:“我已控制大局,下一步應該怎樣做?”父親一言不發,走到花園裡拿著一條棍子用力一掃,把最高大的罌粟花頂部切去。信使等得不耐煩,乾脆回程把他所看見的告訴暴君的兒子。Sextus聽到這件事後,意會到他父親希望他能夠將Gabii這地方最具勢力的人士殺掉。

發展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第一條有關tallpoppy在澳大利亞語中的記錄可追溯至1871年,出現在一篇有關維多利亞殖民地首席秘書的新聞報導中,他將該詞帶入政府報告。該詞在20世紀仍在澳大利亞使用,用來形容引人注目的成功人士,但有證據表明,這些稱為高大罌粟花的人們常常被人嫉妒甚至遭到憤恨。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tallpoppysyndrome)首次出現在1979年《澳大利亞精英》的一篇學術標題中,其最初形式是cut-down-the-tall-poppy-syndrome。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澳大利亞人寧願接受平等的精神(一定程度上有些平庸的風氣),也不願讚頌成功。

到1980年初,詞組tallpoppysyndrome成為常用辭彙,使用的增長可能是由於澳洲政治和經濟的變化,因為澳洲經歷了經濟變革,並解除了貨幣管制,以便在國際上參與競爭。這就創造了個人成功的機遇,許多澳洲人抓住了機會。終於,新的時代到來,高調展示商業交易、更為自負,並為財富慶祝。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這一術語開始把焦點放在那些批評別人成功的人身上,並嚴厲訓斥他們。澳洲首屈一指的財經報紙《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在1983年評論道:“這難道不是澳洲‘高大罌粟花綜合症‘在工作中的又一實例嗎?......建議因其努力而對這些精英在財務上進行懲罰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的方法。(1月18日,第11版)”

由於這個辭彙在澳大利亞英語辭彙中已經根深蒂固,對高大罌粟花的批評常常指向名人,海外成名的演員運動員常常成為高大罌粟花綜合症的目標。

用法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由於移居至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移民,普遍相信每一個人不論出身富貴或寒微,都應該受到敬佩和尊重。他們普遍有一種“平等主義”待人態度,這個意識,在澳大利亞人怎樣地看重集體談判權和工人權益這兩件事上,表露無遺。他們普遍不應同“出身決定一切”的理念。這一種反勢利的態度,很可能源自澳大利亞人對英國人階級觀念的反抗。

這種現象在外國人的眼中,通常被看為對有成就的人發出的怨氣。贊同這態度的人,通常會告訴你他們只是攻擊那些自認為很成功而半點謙卑也沒有的人。從能夠看見的例子中顯示,人們並不鄙視他人成功,鄙視的反而是這些人的勢利,自視過高和自以為有學識態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很多成功的人,例如:澳大利亞實業家嫡·史密斯與史提夫·天道爾,都沒有受到這種敵意對待。澳大利亞人比較喜歡支持處於劣勢的弱者。 

在現今的澳大利亞社會裡,當有公眾名人政客受到攻擊和批評時,人們便會將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用作解釋,雖然明眼人一看便看到這個受到攻擊的名人是咎由自取的。批評者批評澳大利亞人這種態度,跟美國人對成功人士善慕和敬佩的態度大相敬庭。

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例如北歐、蘇格蘭、荷蘭、加拿大和日本等。

意義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道出了澳洲人的矛盾心理,即如何與那些脫穎而出、如此成功的人們打交道的矛盾。一方面,我們喜歡取笑那些炫耀自己成功的人(尤其是他們似乎沒有為自己的所得付出太多努力),然而,我們的憤恨和嫉妒意味著我們不願讚揚那些真正努力工作而成功的人們。在這樣一種文化中,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看起來是澳洲價值觀的核心,它讓人們很難處理與社群中高大罌粟花之間的關係。

事例

2017年7月,澳大利亞喜劇演員瑞貝爾·威爾森(RebelWilson)在對她的誹謗案中勝訴。她起訴了幾家知名的澳大利亞雜誌出版商,因他們刊登文章指責她在年齡和背景信息上撒謊。在推特上,威爾森諷刺性地感謝“澳大利亞黑幕媒體”,稱其為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澳大利亞當地人可能會確切地知道威爾遜評論的意思,但更多其它國家的讀者很可能一直在撓頭,搞不清楚她在說些什麼。

當代常見綜合症

科技化的生活出現了眾多的“綜合症”。 當今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勢必對軀體和精神狀況產生不良影響,如不注意調節,導致心理失衡,使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則抵禦疾病的能力明顯下降。反覆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疾病。
拖延症
恐剩症
恐夏症
虛構症
聖誕綜合症
大腦肥胖症
考試綜合症
家庭高尚病
考后綜合征
疲勞綜合症
頸肩綜合症
假日綜合症
夜餐綜合症
熬夜綜合症
便當綜合症
時間綜合症
肝肺綜合症
戀母綜合症
電腦綜合症
長假綜合症
節后綜合症
經期綜合徵
論壇綜合症
信息綜合症
電視綜合症
快遞依賴症
鏡子綜合症
動物恐懼症
職業倦怠症
三電綜合症
政績焦慮症
網聊依賴症
大自然缺失症
秘書依賴症
考前焦慮症
教材潔癖症
購房焦慮症
開學綜合症
衣領綜合症
宇宙綜合症
辭賦綜合症
手機恐懼症
巴黎綜合症
親密恐懼症
高考后綜合症
雷爾氏綜合症
美尼爾綜合症
唐納氏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
經前期綜合症
辦公室綜合症
建築物綜合症
絕經期綜合徵
手足口綜合症
IT虛榮綜合症
蹭涼綜合症
職業倦怠症
假前綜合症
世界盃綜合症
LIMA綜合症
人身變換症
學者綜合症
廣場恐懼症
彼得·潘綜合症
閩希豪生綜合症
快樂木偶綜合症
倖存者綜合症
假期綜合症
飛機綜合症
格斯特曼綜合症
司湯達綜合症
壞訊息綜合症
被愛妄想症
假期綜合症
偏側空間失調症
時差綜合症
雙曲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
春天綜合症
真命天女症
名人經濟綜合症
手機上網綜合症
世界盃後遺症
周一綜合症
女超人綜合症
辦公樓綜合症
大雄-胖虎綜合症
道林格雷綜合症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MUNCHHAUSEN綜合症
搜尋依賴症
科塔爾綜合症
耶路撒冷綜合症
不寧腿綜合症
阿斯伯格綜合症
外地口音綜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
第歐根尼綜合症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
盆底痙攣綜合症
蒙被過暖綜合症
辦公易怒綜合症
重複使力傷害症
格林巴利綜合症
胸廓出口綜合症
愛德華氏綜合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健康食品痴迷症
電腦視覺綜合症
假期失憶症
經濟艙綜合症
微笑抑鬱症
年末抑鬱綜合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