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緋胸鸚鵡

大緋胸鸚鵡

大緋胸鸚鵡(學名:Psittacula alexandri),中國民間又稱鸚哥、鶯哥。紅嘴、綠背,喉、胸橙紅色。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體長為22—36厘米,體重為85—168克。擅長學習人語。主要食物為植物種子、水果、漿果、栗子、花朵、花蜜。繁殖期從2月到3月,每次產卵3-4顆,孵化期21—24天,羽化時間7至8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大緋胸鸚鵡是中國所有鸚鵡科鳥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全長約46cm。頭部亮紫藍而稍沾綠色,前額基部有一道黑色狹紋,向兩側伸達眼先,背羽及翅表呈亮翠綠色;兩翅覆羽演染黃綠色;喉部兩側具寬闊的黑斑;胸和腹部呈灰紫紅色,雄鳥濃艷,雌鳥淺淡;中央尾羽特別修長,羽片中央渲染亮藍色。虹膜淡灰黃色。雄鳥嘴紅色,下嘴黑色;雌鳥上嘴黑色。腳灰綠色。

大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

目前共有8種已知亞種,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33到38公分不等。

歷史起源

大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
據專家考證,中國歷史上鸚鵡的種類及其分布的變遷是十分巨大的,就分布的緯度來說,已經從北緯39度南南移到北緯31度。從分布的地區來說,就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以前,黃土高原西部的蘭州、賀蘭山、隴山到黃河中游的陝西,都尚有鸚鵡棲息,而現在這些地區的鸚鵡則均早已絕滅;另外長江流域從雲南東北部、貴州西北部、四川盆地,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南部和浙江東部等地,在清朝初年以前,也都有鸚鵡棲息,後來也於清朝中葉以後絕跡。大紫胸鸚鵡目前僅棲息在中國廣西、四川、西藏東部和雲南等地區,分布的範圍也比從前大大地縮小,數量更是十分稀少。大紫胸鸚鵡在國外也僅見於印度北部。

中國鸚鵡分布範圍的歷史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國氣候森林分布的歷史變遷的結果。中國的鸚鵡均屬於森林鳥類,主要營樹棲生活,由於中國古時候北方氣候比較暖熱,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的分布範圍也較為廣闊,在黃土高原西部、長江上游、雲南西北部、貴州西北部、湖南西南部和安徽南部等地,都生長著大片的原始森林,所以鸚鵡在中國的分布區域遠比現在大得多。隨著北方氣候趨於寒冷,特別是從清朝乾隆年間以後,上述地區的森林不斷遭到破壞,無疑也使鸚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條件,從而也導致這些地區的鸚鵡也隨著逐漸絕跡。

生長習性

棲息環境和習性:這種鸚鵡主要棲息於低地的各種型態開闊林區、山麓丘陵約2000米的地區;也會前往紅樹林區、椰子樹林區、農耕區、公園、花園和郊區等地。他們的平均壽命為25年。他們平時會組成10到50隻左右的群體漫遊活動,大部份被人看見都是低飛於樹林間或是前往鄉村地區,到了目的地就會棲息於高大的樹枝上,飛翔的時候相當吵雜,只有覓食的時候會很安靜;他們有著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決定,以往大緋胸鸚鵡數量很多的時候,曾經有過上萬隻的大緋胸鸚鵡在農作物豐收的季節前往農耕區覓食稻米的紀錄;偶爾會和同屬中的灰藍頭鸚鵡(slaty-headedParakeet)一起集結前往稻田覓食,它們飛行的速度比同屬中所有的鸚鵡都慢,叫聲相當刺耳,類似小喇叭般,很遠就可以聽見。一般來說,成年的大拍胸鸚鵡雄性為紅色的嘴巴,雌性為黑色的嘴巴,而小時候很難分辨出來,因為都是黑的。

大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

它們在當地許多地區是最常見的鸚鵡,但是近年來泰國的族群數量直線滑落,印尼爪哇與巴厘島的族群已經絕種,走私野生鳥是主要原因;它們通常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地區,在尼泊爾的族群很少出現在345m以上的地區,棲息地包括了乾燥的森林、潮濕的落葉性叢林、紅樹林、椰子與芒果園、農田、公園及郊區等地,群居性,平時約6-10隻左右群聚,但不常超過50隻,在喜愛的食物(如芒果、稻米)充足時會大批聚集,有時與青頭鸚鵡(Slaty-headedParakeet)及灰頭鸚鵡(Finsch';sParakeet)一起活動,天然食物包括了水果、花蜜、花、無花果、堅果、漿果、種子、樹葉、穀物(如稻米及玉米)等,有時造成農民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稻米田,築巢在天然樹洞或啄木鳥的舊巢穴中,窩卵數約為2-4顆;新進的鳥兒在初期較為敏感,但在適應環境後會十分健壯,有時會吵鬧,飼養或繁殖它們時,除非有大鳥舍,不然還是建議成對飼養。

飼養管理

大緋胸鸚鵡的飼料主要是玉米稻穀及少量的麻籽葵花籽蔬菜水果。餵養大緋胸鸚鵡應目的在於教說話,所以,應放在鸚鵡架馴養。在腳上套一腳環,用細鐵鏈栓牢。在每日清晨遛鳥,同時訓練說話。與八哥不同的是,訓練之前不用“捻舌”。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西藏東南部波密卓瑪、札木、芒康、察隅、朗縣、林芝東火、則拉、朗貢、桑昂曲北、科麥、打林、曲松、四川西部美姑、寶興、木里、康定、丹巴、雅江、巴塘、雲南西部臨滄、雙江、景東景谷、雲龍、德欽、中甸、麗江,西南部西雙版納勐海勐阿,昆明等地均為留鳥。

大緋胸鸚鵡分布大緋胸鸚鵡分布

印度阿薩姆東北部。

繁殖要點

大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

野生繁殖

棲息于海拔2000~3700m的溫帶和寒溫帶山地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松林和杉林地帶。十餘只或數十隻結群在林間活動,啄食松、杉及栗的種籽;嗜食胡桃、板栗。在山地玉米成熟季節,偶見成群飛入耕作地中盜食。繁殖季節依照不同緯度和氣候在各地均有所不同。在印度、緬甸、安達曼群島的繁殖季為12月到隔年4月;在爪哇島除了4月整年都可以繁殖。會在空心的樹幹或是枯死的樹洞中築巢,啄木鳥和巨嘴鳥使用過的巢也是它們築巢的理想地點。在樹洞中築巢,每窩產卵3~4枚。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困難度不高,國內每年都有不少幼鳥在鳥店販賣,但無論成、幼鳥大多是野外抓的野生鸚鵡,繁殖期約在2-3月間,有可能更早或較晚,一次約產3-4顆蛋,孵化期約21-24天,7-8星期羽毛長成。

人工繁殖的大緋胸鸚鵡大多從3月開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40公分的厚木巢箱。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22天,幼鳥羽毛長成為7周,幼鳥在離巢後14天就可以獨立。由於大緋胸鸚鵡母鳥非常強勢,領域性和支配性都明顯強於公鳥許多,因此時常發生兇悍的母鳥咬傷甚至咬死公鳥的情形,飼主在配對的時候應該循序漸進,切勿貿然將兩隻不熟悉的鳥關入同籠,以免發生慘事。有時已經配對好的種鳥,母鳥也會忽然凶性大發,常有母鳥在育雛中無端將公鳥咬死的情況發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飼主最好多加留意公母鳥互動情況,只要有互相攻擊的情況就應該立刻隔離。

相關資料

中國主要的學舌鸚鵡就是大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的體型比起緋胸鸚鵡要大,翼下覆羽是葡萄色,大緋胸鸚鵡產於四川,四川的丹巴鸚鵡就是大緋胸鸚鵡,丹巴鸚鵡馳名中外,當年送給毛主席的鸚鵡就是丹巴鸚鵡。

大緋胸鸚鵡多是上架飼養,性格溫順,市場上的成年鳥多為雌鳥,上嘴黑色,而雄鳥的上嘴則是紅色的,國內的觀點飼養學舌鸚鵡還是以雄鳥為好,但是學舌其實與性別無關,每隻鳥的領悟力不同,雌鳥性格溫順,更容易與人親近,反而容易馴化。大緋胸不但可以用來學舌,很多馬戲團還用他們來表演,儘管與其他幾種鸚鵡比起來他們的羽色要素淡的多,可是耍起雜技來可是相當的吸引人,小巧的身材更顯靈活。

大緋胸鸚鵡飼養也比較容易,在《鸚鵡的飼養與調教》一書中有詳細記載,注意不要養成偏食習慣,大緋胸鸚鵡在人工飼養下可以繁殖,不過一般家庭條件下還是不要嘗試為好。

亞種分化

1.MoustachedParakeet(Psittaculaa.alexandri)

2.KangeanMoustachedParakeet(Psittaculaa.kangeanensis)

3.Dammerman'sMoustachedParakeet(Psittaculaa.dammermani)

4.IndianRed-breastedParakeet(Psittaculaa.fasciata)

5.AndamanMoustachedParakeet(Psittaculaa.abotti)

6.SimeuleanMoustachedParakeet(Psittaculaa.cala)

7.BabiMoustachedParakeet(Psittaculaa.major)

8.NiasMoustachedParakeet(Psittaculaa.perionca)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精彩圖片

大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
大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

相關詞條

環頸鸚鵡 無花果鸚鵡 麒麟鸚鵡 小緋胸鸚鵡藍頭鸚鵡 橫斑鸚哥 白腹凱克鸚鵡 麥瑟米倫氏鸚鵡

鸚鵡分類

介紹各類鸚鵡知識。主要包括:金剛鸚鵡、葵花鸚鵡、亞馬遜鸚鵡、非洲鸚鵡、錐尾鸚鵡、澳洲鸚鵡、紐西蘭鸚鵡、亞洲鸚鵡、吸蜜鸚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