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佛畫

大漠佛畫描述的是党項人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異常頑強兇猛,曾多次打敗遼、宋軍隊,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簡介

党項是中國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稱党項羌,共分為8部,以拓跋氏最為強盛。1038年,党項拓跋氏首領元昊稱帝建國,史稱“西夏”。元晨自稱是北魏拓跋鮮卑的後裔。早期的党項人不事農業,衣、食、住皆仰賴畜牧,天文字曆法,以草木枯榮計算歲月,崇拜天神,死後火葬。此外。党項人還特別崇尚白色,故自稱“大白上國”
党項人以姓為部落,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須互相幫助,當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復仇,未復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類,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復常態。因此,党項人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異常頑強兇猛,曾多次打敗、宋軍隊,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詳細信息

西夏建國後,党項族的勢力不斷發展,其疆域方圓2萬餘里,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西夏的首都為今寧夏銀川,當時稱“慶興府”。今內蒙古阿拉善與鄂爾多斯及西部的巴盟一帶,皆屬西夏所轄。著名的西夏遺址有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窯石窟寺、阿盟額濟納旗西夏黑城、伊盟達拉特旗城塔古城及巴盟臨河高油房古城等。
西夏有畜牧業、農業、製鹽業、建築業、手工業和商業,其統治制度為蕃漢分治,有蕃官和漢官。國家制訂有成文法典,實行科舉制度,還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和步兵。
1036年,西夏仿漢字創製西夏文,並彙編字書12卷,定為“國書”,上自佛經詔令,下至民間書信,均用西夏文書寫。為方便人們學習西夏文,還印行了字典。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經卷和手書作品,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多有發現。
西夏國的範圍是草原、西域和中原地區相互聯繫的多角地帶,這裡是多種文化相互交流匯合的地區。因此,中原的漢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對党項族有深刻的影響,形成其獨具特色的文明。
党項族篤信佛教,其佛教藝術頗著名。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壁畫藝術的寶庫。在額濟納旗黑城、綠城子發現的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菩薩等,是荒漠中的重大發現。
近一個世紀以來,在內蒙古額濟納荒漠發現了大批西夏文物。著名的有黑城遺址出土的西夏彩繪、彩塑和文書、佛經,綠城遺址的古廟、西夏墓群及彩塑,在乾涸的湖泊或河道兩岸還發現許多西夏人廢棄的村落、農田和水利設施遺址。這些發現昭示著西夏國北方地區昔日的繁榮。
在黑城遺址中出土著名的西夏文字典《音同》與《番漢合時掌中珠》,使西夏文研究者得以識讀西夏文材料。在黑城遺址中出土的西夏文、漢文佛經殘頁,是用雕版印刷的,佛像和經文雕刻得極為秀麗端在。
西夏於1227年亡於蒙古汗國,其都城周圍因雙方反覆爭奪,戰爭異常激烈,使西夏文物損失很大,故流傳至今的為數不多。
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由於較早為蒙古軍所攻占,所以城址保存較好。加之氣候乾燥,人煙稀少,許多西夏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在巴盟臨河市高油房西夏古城中,出土大量西夏錢幣以及金銀器窖藏和西夏文銅印。這座古城位於蒙古高原通過河套進入寧夏平原的交通要道上,這些文物估計是西夏人倉猝撤退時掩埋的。在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窯石窟內亦發現西夏中期的佛教密宗壁畫,為珍貴的藝術作品。此外,曾在額濟納旗小廟遺址中發現15尊道教人物塑像,工藝水平極為高超,也為研究西夏的宗教情況提供了新材料。而從綠城寺廟中的彩塑佛像殘件分析,得知雕像是用絲麻混土或草拌泥制胎,然後塗上礦物顏料,所以能在荒漠中歷經800餘年而不朽壞。
西夏墓葬除小型火葬墓外,在伊盟準格爾旗還發現磚室壁畫墓。在額濟納旗黑水城發現塔墓,內有僧人屍體坐於高台上,這是一種獨特的葬制,應與佛教密宗儀軌有關。
在伊盟伊金霍洛旗,發現醬褐釉剔花瓷器,造型古樸,花紋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藝品中有特色的精品。
在阿盟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發現許多党項族早期的岩畫,有家族圖、狩獵圖和放牧圖。
在內蒙古西部地區,還發現許多西夏時期的帛繪彩畫殘片、銅鏡、符牌、文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