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遺址

大沽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於渤海的交匯處。大沽口是北方的海防要隘,自古就是入京的水道咽喉,歷史上被稱為“津門之屏”。

簡介

大沽炮台遺址大沽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於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戶,海河要隘。

炮台始建於明代後期,清代多次進行修正。中國軍民冊曾在這裡多次浴血抗擊外國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間,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國主義列強入侵,1858年(鹹豐八年)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華戰爭使天津淪為半封建、辦殖民地,開闢為通商口岸;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並拆毀了大沽口炮台。在1997年將炮台遺址整修對外開放。

背景描述

大沽炮台遺址大沽炮台遺址

大沽口炮台現存炮台3座,以威、鎮、海三字命名。大沽口炮台已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重要遺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嘉靖年間,為了抵禦倭寇 ,加強大沽口海防戰備,開始構築堡壘,正式駐軍設防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型炮台。

大沽口炮台是中華民族抗擊侵略,不畏強暴的歷史見證。從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間,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外國列強為奪取在華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於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後四次對大沽口發動侵略戰爭。他們依仗“船堅炮利”把大沽地區置於其鐵蹄蹂躪之下,甚至進逼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侵略者槍炮威逼下,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面對強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區軍民,在四次大沽口保衛戰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同入侵之敵進行了殊死搏鬥,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勇敢堅強的民族氣概。其中著名將領羅榮光就是諸多為國捐軀英烈中的代表。為此,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於1859年寫下《新的對華戰爭》一文,嚴厲譴責侵略者挑起“海盜式”的戰爭,熱情讚許中國抵抗是“有理”的正義行動。

1901年根據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清政府被迫將大沽口炮台拆毀。現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兩座遺址,其他炮台已蕩然無存。近百年來,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他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歷史見證。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志士到此憑弔,激發心中的愛國主義熱情。毛澤東主席解放前後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台,體現了偉人對大沽口炮台的重視和關心。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為了抵抗倭寇,開始在此築壘設防。
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兩岸各建炮台1 座,南岸炮台位於東大沽以東,稱南炮台;北岸炮台位於于家堡以南,稱北炮台。
清鹹豐八年(1858)增設海口六營,於大沽口南北兩岸修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二座,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炮台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高10—15米,周圍築堤牆,沿牆修蓋土窖,布滿了槍門炮眼,堤外挖有壕溝,置有木柵欄。
光緒元年(1875)李鴻章在大沽、北塘等處又增建若干炮台,到光緒十年(1885),大沽共有炮台52座。中國軍民曾在這裡多次浴血抗擊外國侵略者(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民曾在此進行了反抗殖民侵略軍的“大沽口保衛戰”;1900年天津義和團和守台的愛國將士在此抗擊過八國聯軍的入侵)。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間,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國主義列強入侵。1858年(鹹豐八年)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華戰爭使天津淪為半封建、辦殖民地,開闢為通商口岸,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並拆毀了大沽口炮台。
毛澤東同志解放前後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台——1919年3月送赴法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去上海,由北京出發,專程到天津下車到大沽口炮台參觀憑弔;1954年4月23日毛主席視察天津新港鹼石後再次來到大沽口炮台並留影紀念。1997年7月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原“威”字炮台遺址建成大沽口炮台遺址紀念館,並對外開放。紀念館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文字、圖表、歷史照片、實物展現了大沽口炮台的歷史過程。大沽口炮台現存炮台3座,以威、鎮、海三字命名。
為了紀念在四次大沽口保衛戰中為國捐軀的先烈,市政府在1997年又建立了“大沽口炮台遺址紀念碑”。 大沽口炮台已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重要遺物,大沽口炮台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天津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