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LASG)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85年,是中國科學院首批邊建設、邊開放的實驗室之一。

概述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LASG)成立於1985年,同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1989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前兩任主任曾慶存院士和吳國雄院士的領導下,LASG成為蜚聲國內外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研究機構,並在1988、1992、1996和2000年的國家評估中,成為連續4次獲得優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05年在第5次國家評估中再次獲優(免評)。LASG於1990年被國家計委和中科院授予先進集體稱號,1994年獲國家計委金牛獎,2004年獲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畫先進集體”(金牛獎)。吳國雄為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Bin Wang為學術委員會海外主任,王斌為實驗室主任。

LASG自1996年以來新當選中科院院士4人,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2人,培養傑青8人,海外青年學者合作基金4人,中科院“百人計畫”5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3人、中科院十大傑出青年3人、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5人,中青年973項目課題負責人11人。目前,LASG在崗科研人員51人,研究生約120人,是一支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體的研究隊伍。LASG設定了地球氣候系統模式、天氣氣候動力學天氣氣候可預報性和地球流體力學四個創新團隊,配備了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的支撐隊伍。自2001年至今,LASG資助開放課題85項,邀請訪問學者439位,聘請海外博士生合作導師12位,客座研究員17位,特聘研究員8位,他們為LASG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LASG的奮鬥目標就是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並在重要的國際研究計畫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發展大事記

2009年4月22日至26日,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在江西景德鎮市召開了“第七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是我國動力氣象學的傳統盛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此次會議由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氣象學會聯合舉辦。穆穆院士做特邀報告2009年4月22日至26日,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在江西景德鎮市召開了“第七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是我國動力氣象學的傳統盛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此次會議由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氣象學會聯合舉辦。穆穆院士做特邀報告

2009年
1、LASG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獲第二次延續資助,成為本領域唯一獲得連續三期資助的群體項目(吳國雄、王斌)
2、 LASG申請的973項目獲資助(王會軍
3、劉屹岷獲傑青
4周天軍當選WCRP亞澳季風工作組(AAMP)成員
5、 李建平當選國際氣候委員會(IAMAS ICCL)委員和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IAMAS ICDM)委員

2008年
1、吳國雄獲何梁何利科技獎
2 、穆穆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3、Bin Wang當選美國氣象學會理事
4、 王斌當選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耦合模擬工作組(WGCM)委員
5、李建平任東亞氣候國際計畫(AMIP/EAC)共同協調人

2007年
1 、吳國雄作為第一位來自亞洲的學者當選IAMAS主席
2、穆穆當選中科院院士
3、吳國雄、劉屹岷、李建平、宇如聰、周天軍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4、石廣玉作為第一個日本以外的學者獲日本氣象學會最高獎-藤原獎
5、陸日宇獲傑青
6、李建平任亞洲季風年國際計畫項目辦公室主任

2006年
1、LASG申請的973項目獲資助(吳國雄、李建平
2、LASG 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獲延續資助(吳國雄、王斌)
3、宇如聰(2004年以前為LASG成員)獲傑青
4、王斌任世界氣象組織大氣科學委員會委員
5、 段晚鎖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勵

2005年
1、曾慶存、王會軍、周廣慶俞永強等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穆穆、王斌被授予全國優秀博士後稱號
3、LASG成功主辦大型國際系列會議-IAMAS 2005

2004年
• 以LASG研究人員為主體的研究團隊獲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項目的資助(宇如聰)

2003年
1、王斌撰寫的研究案例獲計算機世界最高榮譽獎-21世紀成就獎
2、黃榮輝、張學洪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3、吳國雄當選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學會(IAMAS)執行局副主席
4、李建平獲傑青

2002年
1、以LASG研究人員為主體的研究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的資助(吳國雄、王斌)
2、李崇銀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3、張人禾(2001年之前為LASG成員)獲傑青

2001年
1、李崇銀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趙思雄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3、穆穆等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4、王會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傑青”)
5、劉屹岷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勵

組織結構

主 任: 王斌 (主持LASG全面工作)

副主任: 穆穆 李建平 吳津生 周天軍

支部書記: 王軍

主任助理: 王暄

學術委員會

主任: 吳國雄
海外主任:Bin Wang

成員

姓名 職稱 學委會職務 專業 工作單位
吳國雄 院士 主任 氣候動力學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
Bin Wang 教授 海外主任 物理海洋學 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
王會軍 研究員 副主任 氣候動力學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
宇如聰 研究員 副主任 天氣動力學 中國氣象局
張人禾 研究員 副主任 天氣動力學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黃榮輝 院士 委員 天氣動力學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
李崇銀 院士 委員 大氣動力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
符淙斌 院士 委員 全球變化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
許健民 院士 委員 衛星氣象學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胡敦欣 院士 委員 物理海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董文杰 研究員 委員 氣候學 國家氣候中心
譚鐵牛 研究員 委員 圖像處理 中科院自動化所
袁亞湘 研究員 委員 計算數學 中科院計算數學所
戴永久 教授 委員 陸面生態學 北京師範大學
王斌 研究員 委員 氣候數值模擬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

研究方向及領域

1、研究和發展地球流體(大氣和海洋)巨觀演變規律和機理的系統理論;
2、研究天氣和氣候動力學理論,掌握天氣、氣候系統變化規律及其異常的發生機制,進行數值模擬並發展模組化數值模式系統,為提高預測能力,預防和減輕天氣、氣候災害,合理利用氣候和水資源提供新理論新方法。

1、模式系統發展與研究
1)大氣、海洋環流模式與陸面過程模式及相關的物理過程參數化方案;
2)耦合系統模式;
3)數值模式的評估和改進。

2、天氣和氣候動力學
1)東亞季風系統動力學;
2)氣候變化理論;
3)全球變化的區域氣候回響機制;
4)中小尺度動力學基礎研究。

3、天氣、氣候預測的新理論、新方法及其試驗
1)跨季度氣候預測;
2)集合預報、資料同化、可預報性研究和敏感性分析;
3)數值模擬。

4、地球流體力學
1)非線性動力學;
2)計算地球流體力學。

研科研項目

2008年12月19日下午,第七屆LASG氣候系統模式發展研討會在大氣物理所科研樓一樓報告廳召開。2008年12月19日下午,第七屆LASG氣候系統模式發展研討會在大氣物理所科研樓一樓報告廳召開。

1、中國重大氣候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
項目性質: 973
項目編號:
來源: 科技部
主要負責人: 黃榮輝
起止年限: 1999-2000(延長)

2、大規模科學計算研究
項目性質: 973(數學所)
項目編號: G1999032801
來源: 科技部
主要負責人: 王斌
起止年限: 1999-2000(延長)

3、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研究
項目性質: 973項目
項目編號:
來源: 氣候中心
主要負責人: 石廣玉
起止年限: 2000-2005

4、 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
項目性質: 973項目
項目編號:
來源: 同濟大學
主要負責人: 俞永強
起止年限: 2000-2005

5、我國重大天氣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
項目性質: 973(氣科院)
項目編號:
來源: 科技部
主要負責人: 鍾青、宇如聰、趙思雄等
起止年限: 1999-2000

6、中高緯地區大氣環流變動與氣候年際和年代際變化
項目性質: 院創新重要方向
項目編號: KZCX2-203
來源: 中國科學院
主要負責人: 王會軍
起止年限: 2000-2002

7、非線性最佳化理論與方法及其在厄爾尼諾可預報性研究和中國暴雨預報中的套用
項目性質: 院創新重要方向
項目編號: KZCX2-208
來源: 中國科學院
主要負責人: 穆穆、王斌
起止年限: 2000-2002(3)

8、亞洲季風區海-陸-氣相互作用對我國氣候變化的影響
項目性質: 院創新重要方向
項目編號: KZCX2-SW-210
來源: 中國科學院
主要負責人: 吳國雄
起止年限: 2001-2004

9、
項目性質: 院百人計畫
項目編號:
來源: 中國科學院
主要負責人: 朱江
起止年限: 2000-2002

10、
項目性質: 院百人計畫
項目編號:
來源: 中國科學院
主要負責人: 謝正輝
起止年限: 2001-2003

11、風送的沙塵形成、輸送機制及其對氣候環境影響
項目性質: 院重大國際合作
項目編號:
來源: 中國科學院
主要負責人: 石廣玉
起止年限: 2001-2003

12、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技術
項目性質: “十五”攻關
項目編號: 200113A603B-04
來源: 科技部(海洋局)
主要負責人: 周廣慶
經費(萬): 45
起止年限: 2001-2003

13、中國氣象數值預報系統技術創新研究
項目性質: 氣科院“十五”攻關
項目編號:
來源:
主要負責人:
起止年限:

14、 項目性質: 氣科院“十五”攻關
項目編號: 2001BA607B0(3)
來源: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主要負責人: 宇如聰
經費(萬): 60
起止年限: 2001-2003

15、中國氣象數值預報系統技術創新研究
項目性質: 氣科院“十五”攻關
項目編號: 2001BA607B0
來源: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主要負責人: 王斌
起止年限: 2001-2003

16、夏季副熱帶高壓變化及其影響天氣氣候異常的機理
項目性質: 國家基金重點項目
項目編號:
來源: 國家基金委
主要負責人: 吳國雄
經費(萬): 195
起止年限: 2002-2005

17、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技術
項目性質: "十五"攻關
項目編號:
來源: 科技部
主要負責人: 周廣慶
起止年限: 2001-2003

18、亞洲季風區海-陸-氣相互作用對我國氣候變化的影響
項目性質: 院方向性項目
項目編號:
來源: 中國科學院
主要負責人: 吳國雄
起止年限: 2001-2004

19、全球定位衛星系統與全球大氣預報模式的資料四維變分同化
項目性質: 傑出青年基金
項目編號: 49825109
來源:
主要負責人: 王斌
起止年限: 1999-2002

20、關於季節和年際氣候預測和植被-氣候相互作用的研究
項目性質: 傑出青年基金
項目編號: 40125014
來源:
主要負責人: 王會軍
經費(萬):
起止年限: 2002-2004

21、中尺度資料同化與降水定量預報研究
項目性質: 海外青年學者合作基金
項目編號: 49928504
來源:
主要負責人: 鄒曉蕾(王斌)
起止年限: 2000-2002

獲獎成果

重要獲獎成果
獲獎項目名稱: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副熱帶高壓和我國氣候的影響
LASG獲獎人員:吳國雄、劉屹岷、李建平、宇如聰、周天軍
獲獎時間:2007年
獲獎項目: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獲獎項目名稱:我國梅雨鋒暴雨遙感監測技術與數值預報模式系統
LASG獲獎人員:宇如聰(第2完成人)
獲獎時間:2006年
獲獎項目: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獲獎項目名稱:氣候數值模式、模擬及氣候可預報性研究
LASG獲獎人員:曾慶存、王會軍、周廣慶、俞永強(第1、2、4、5完成人)
獲獎時間:2005年
獲獎項目: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獲獎項目名稱:BDA技術在上海颱風業務模式系統中的套用
LASG獲獎人員:王斌(第1完成人)、趙穎(開放課題客座)
獲獎時間:2005年
獲獎項目: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獎――成果套用獎一等獎

獲獎項目名稱:AREMS中尺度暴雨數值預報模式系統
LASG獲獎人員:宇如聰(第1完成人)
獲獎時間:2005年
獲獎項目: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獲獎項目名稱:南海上層海洋環流、熱結構的季節和季節內特徵及形成機制
LASG獲獎人員:李薇(第6完成人)
獲獎時間:2005年
獲獎項目: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研究進展 

(一)氣候理論及氣候數值模擬研究
1)1995年圍繞著“八·五”計畫攀登A項目及科學院重大項目KY85-10的課題組織研究。進展已在上文敘述。
2)為承擔“九·五”氣候攻關及攀登項目進行了研究。
3)在國際上首先發展和完善跨季度短期氣候變化預測系統。

(二)大氣環流中長期演變過程的研究
1)把青藏高原地—氣系統物理過程與大氣的低頻振盪聯繫起來,去研究亞洲季風爆發
2)研究季風和ENSO的相互作用,指出西太平洋地區西風異常能激發出El Nino事件發展。發現在不同季節ENSO對亞洲低緯環流的異常有不同影響。
3)開展副熱帶高壓帶變異機理的研究。
4)開展中層大氣行星波輸運作用動力研究。
5)進行中國旱澇與大氣環流擾動頻譜異常的研究,發現了年代際變化的許多明顯證據。

(三)中尺度對流災害性天氣及颱風的數值模擬研究
1)完成85-906颱風暴雨攻關項目的結題工作。
2)進一步完善IAP REM暴雨模式,對汛期24小時小雨以上的預報的Ts評分達0.52。
3)對國外先進的MM5模式進行開發和改造。

(四)氣候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
1)深入研製具有我國特色的“多孔介質混合擴散陸面過程模式”。對引進的SSIB模式進行改造,成為可多年積分的方案。上述模式均與AGCM耦合,在國際上實現全耦合多年積分。
2)實現並改善太平洋細格線及全球多層(29層)海—氣耦合模式的多年積分,並成功地進行了模擬試驗。
3)建立氣候—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模式。
4)對污染物跨國輸送進行模擬研究,證明污染物局地源是最嚴重的污染物局地增長因子。

(五)海洋動力學的數值模擬研究
1)進行了大洋環流數值模擬,得到合理的中高緯溫鹽環流和低緯風吹流
2)發展了斜壓近海海流模式。
3)發展了多重斜壓自適應格線進行颱風路徑預報。

(六)計算和理論地球流體力學
1)研究了球坐標系下三維地轉運動的非線性穩定性,在垂直平均整層無輻散近似下,首次給出相應的 Arnol'd第二定理。
2)研究辛幾何算法在偏微分方程數值求解中的作用,提出了世界先進的辛運算元法。

技術報告

No.1 Documentation of LASG-REM(1994年9月)
Yu Rucong

No.2 GrADS氣象圖形系統使用方法(1995年3月)
張洪

No.3 氣候診斷和預測研究方法和實踐(1997年8月)
胡增臻

No.4 最新存檔資料內容及調用方法(1997年11月)
簡文生、程新金

No.5 氣候資料庫數據集介紹(1999年12月)
簡文生

No.6 北太平洋環流及其若干問題的研究(2001年7月)
管秉賢李榮鳳、游小寶

No.7 NCAR氣候系統模式發展計畫(2001年12月)
LASG譯

No.8 On Indice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2002年6月)
Jianping Li, Julian X. L. Wang

No.9 計算地球流體力學講義(2002年12月)
季仲貞

No.10 LASG Annual Report-2002(2003年3月)
LASG

No.11 LASG/IAP氣候系統海洋模式(LICOM1.0)參考手冊(2004年2月)
劉海龍、俞永強、李薇、張學洪

No.12 LASG Annual Report-2003(2004年3月)
LASG

No.13 AREM暴雨數值預報模式(2004年4月)
宇如聰、徐幼平

No.14 ALGCM (R42)氣候系統大氣模式(ALGCM 2.0.2)參考手冊(2004年7月)
王在志、吳國雄、吳統文、王鵬飛、包慶、劉屹岷

No.15 GrADS實用手冊 (2005年1月)
LASG 編 (王軍)

科學傳播

2009年2月26-27日召開的項目啟動會上與英方合作者討論2009年2月26-27日召開的項目啟動會上與英方合作者討論

大氣所LASG於2009年11月12-17日成功在南京、北京分別舉辦了中英“氣候變化信息在中國生態服務與脫貧中的套用”(英文簡稱ESPA)培訓會議。

ESPA(Ecosystems Services & Poverty Alleviation)項目是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atur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uncil,簡稱nerc)組織的“生態扶貧: 增強開發中國家的研究能力”項目(網址:http://www.espachina.org/index_main.asp?s=1 )中的子項目,由英國國際發展部、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和經濟與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共同資助,旨在增強開發中國家的研究能力,以應對以扶貧為目標的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管理中出現的複雜問題。

LASG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作為中國的合作單位參與了該項目2008年的申請、論證和籌備過程,在2008年底項目獲批後於2009年參與到項目的執行中。LASG具體負責兩個針對高層次研究人員的培訓班,第一個培訓班於11月11-12日在南京舉行,第二個培訓班於11月16-17日在北京舉行。培訓班最大的特點就是跨學科研究。參加培訓的60多名學員並不全都具有氣象學背景,但在他們的研究工作中急需用到氣候信息,如農林牧研究人員、城鄉規劃研究人員、水利工作者、寄生蟲病研究人員等。培訓內容包括:如何獲取氣候信息;如何評價並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這些信息;中國北部和南部的氣候變化預估和預測;在中國觀測到的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模式和農業氣象模式的介紹等,並進行上機操作培訓和討論交流,使得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了解如何在研究中使用氣候信息,增強研究能力,以促進各自領域的研究,從而為生態扶貧服務。

在北京和南京分別舉行的培訓內容一致,均由大氣所LASG主要負責與英方聯繫,制定培訓日程及指導課件安裝。南京的培訓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WMO-RTC培訓中心舉辦,得到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培訓中心的大力支持,副校長牛生傑參加了開幕式並致辭。

兩個培訓班的授課人有來自英國Met Office的Dr. Richard Jones、Dr. Simon Wilson、英國利茲大學的Dr. Andrew Challinor、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吳國雄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許吟隆研究員和潘婕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何金海教授和智協飛教授。

參加ESPA項目的LASG主要項目負責人為吳國雄院士和周天軍研究員,林征為項目協調員,負責與英國專家和農科院的聯繫以及培訓班的具體策劃工作,王軍等LASG工作人員和研究生劉曉娟、李超、蔡瓊瓊為培訓環境的搭建和上機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後勤保障。英國專家對大氣所LASG的學術和組織能力印象深刻,建議明年在大氣所舉辦一期時間更長針對性更強的PRECIS模式培訓班,並希望與LASG在模式研發和套用、及氣候變化適應與應對研究上進行更深入的合作。

大氣所LASG通過參與該項目及舉辦這兩次高級培訓班,在作為國家級開放實驗室如何向公眾傳遞科學信息和成果,使之服務社會方面作出了良好的探索,更有助於大氣所更加關注氣候變化研究成果的轉化和運用,促進跨學科研究,更好地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論文論著

1. 陳昊明,周天軍,宇如聰,包慶,2009,LASG/IAP耦合模式FGOALS_s模擬的東亞夏季風,大氣科學,33(1): 155-167。

2. 吳波,周天軍,Tim Li,包慶,2009,耦合模式FGOALS_s 模擬的亞澳季風年際變率及ENSO,大氣科學,33(2): 285-299。

3. 李博,周天軍,吳春強,包慶,2009,大氣環流模式和耦合模式模擬的降水-海溫關係之比較,大氣科學,33(5): 1071-1086。

4. 張麗霞,周天軍,吳波,包慶,2008,氣候系統模式FGOALS-s1.1對熱帶降水年循環模態的模擬,氣象學報,66(6),968-981。

5. 周天軍,李立娟,李紅梅,包慶,2008,氣候變化的歸因與預估模擬研究,大氣科學,32(4): 906-922。

6. 包慶,Bin WANG,劉屹岷,吳國雄,2008,青藏高原增暖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大氣環流模式數值模擬研究,大氣科學,32(5): 997-1005。

7. 王在志,宇如聰,包慶,周天軍,吳國雄,劉屹岷,王鵬飛,2007,大氣環流模式(SAMIL)海氣耦合前後性能的比較,大氣科學,31(2): 202-213。

8. 包慶,劉屹岷,周天軍,王在志,吳國雄,王鵬飛,2006,LASG/IAP 大氣環流譜模式對陸面過程的敏感性試驗,大氣科學,30(6),1077-1090。

9. 周天軍,王在志,宇如聰,俞永強,劉屹岷,劉海龍,包慶,王鵬飛,李薇,吳國雄,吳統文,2005,基於LASG/IAP大氣環流譜模式的氣候系統模式,氣象學報,63(5), 702-715。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公交路線:
21路: 北京西站→鐵路醫院→黃亭子→軍事博物館→木樨地→經委會→三里河→三里河東口→社會路→兒童醫院→月壇→阜成門→阜成門北→車公莊→西直門→索家墳→明光村→學院路→薊門橋→北土城路→塔院→迎春園→牡丹園→北辰路→安貞西里→中國科技館 點擊查看21路站點圖

113路: 民族園路→華嚴北里→北土城西路東口→安貞西里→中國科技館→安華橋南 →安華西里→外館斜街→蔣宅口→地壇西門→安定門→地壇→蔣宅口→外館斜街→安華里→甘水橋→蔣宅口→地壇→安定門→交道口→寬街→張自忠路→小街→十條豁口→中街→工人體育館→體育場→三里屯(麒麟大廈)→農展館→白家莊→呼家樓→光華路→大北窯

645路: 大峪→雙峪→侯莊子→麻峪北口→麻峪→石熱→石景山→金頂街→蘋果園捷運→楊莊→楊莊東口→晉元莊→龔村西口→龔村東口→沙石廠西站→沙石廠→阜玉路→鐵家墳→五孔橋→定慧寺→釣魚台→八里莊→馬神廟→白堆子北站→四道口南站→白石橋→國家圖書館→民族大學→大慧寺→大柳樹南站→大柳樹北站→皂君廟→四道口→明光村→小西門→學院南路東口→鐵獅子墳→北太平莊→牡丹園牡丹園東站→健德門橋→北土城西路東口→華嚴西里(單行)→民族園路(全程票價3.50元 5:30~21:00) (原921路)

653路: 北苑家園→大羊坊東站→大羊坊→北苑北站→北苑→辛店村→大屯北站→華匯商廈→慧忠北里→大屯→炎黃藝術館→安慧北里→奧體東門→安貞西里→北辰路→健德門橋→牡丹園→牡丹園西→塔園小區→知春路→知春里東站→知春里→海淀黃莊→人民大學→農科院→魏公村→民族大學→北京圖書館→白石橋→外文印刷廠→老虎廟→花園村→阜成路→八里莊→釣魚台→定慧寺→八里莊路→恩濟西街 (全程票價2.5元)

849路: 青塔小區→蔚園→新園村→永定路→沙窩→沙窩村→西翠路口→西翠路→定慧寺→釣魚台→八里莊→阜成路→花園村→紫竹院→萬壽寺→魏公村西口→魏公村路→農業科學院→皂君廟→四道口→四道口東站→明光村→小西門→師範大學→北太平莊→牡丹園→健德門橋→北辰路→安貞西里→小關→安慧北里→炎黃藝術館→秀園→大屯→大屯北站→北苑→大羊坊→立水橋→立水橋北站→城鐵立水橋站→天通苑→街心花園→天通苑小區→東大門→東一區→塔樓→東三環島→東三區→白坊→天通北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