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LASG)成立於1985年,同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1989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前兩任主任曾慶存院士和吳國雄院士的領導下,LASG成為蜚聲國內外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研究機構,並在1988、1992、1996和2000年的國家評估中,成為連續4次獲得優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05年在第5次國家評估中再次獲優(免評)。LASG於1990年被國家計委和中科院授予先進集體稱號,1994年獲國家計委金牛獎,2004年獲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畫先進集體”(金牛獎)。吳國雄為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Bin Wang為學術委員會海外主任,王斌為實驗室主任。

簡介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LASG)成立於1985年,同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1989年晉升為國家重

徽標徽標

點實驗室。在前兩任主任曾慶存院士和吳國雄院士的領導下,LASG成為蜚聲國內外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研究機構,並在1988、1992、1996和2000年的國家評估中,成為連續4次獲得優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05年在第5次國家評估中再次獲優(免評)。LASG於1990年被國家計委和中科院授予先進集體稱號,1994年獲國家計委金牛獎,2004年獲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畫先進集體”(金牛獎)。吳國雄為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Bin Wang為學術委員會海外主任,王斌為實驗室主任。

研究方向

根據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知識創新時期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新要求,實驗室當前的研究方向為:研究和發展地球流體(大氣和海洋)巨觀演變規律和機理的系統理論;研究天氣和氣候動力學理論,掌握天氣氣候系統變化規律及其異常的發生機制;發展模組化地球系統模式和區域模式系統,開展數值模擬研究,為提高預測能力,預防和減輕天氣氣候災害,合理利用氣候和水資源提供新理論新方法。

重點研究領域

實驗室的重點研究領域為:1)地球系統模式研發與套用研究;2)天氣氣候動力學;3)天氣氣候可預報性;4)地球流體力學,並確定氣候問題的研究為未來5年的重點研究內容。

傑出人才

自2001年以來,實驗室的重擔落到了年青一代領導班子身上,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在原來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取得可喜的成績。2001年,李崇銀當選中科院院士;趙思雄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穆穆等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王會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簡稱“傑青”);劉屹岷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2年,LASG研究團隊獲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的資助;李崇銀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張人禾(2001年之前為LASG成員)獲傑青。2003年,LASG學術顧問葉篤正榮獲國際氣象最高獎-IMO獎;王斌撰寫的研究案例獲計算機世界最高榮譽獎-21世紀成就獎;黃榮輝張學洪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吳國雄當選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學會(IAMAS)執行局副主席;李建平獲傑青。2004年,LASG研究團隊獲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項目的資助。2005年,葉篤正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曾慶存等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穆穆、王斌被授予全國優秀博士後;LASG成功主辦大型國際系列會議-IAMAS2005。2006年,吳國雄、李建平申請的973項目獲資助;LASG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獲延續資助;宇如聰(2004年以前為LASG成員)獲傑青;王斌當選世界氣象組織大氣科學委員會委員;段晚鎖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7年,吳國雄作為第一位來自亞洲的學者當選IAMAS主席;穆穆當選中科院院士;吳國雄等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石廣玉作為第一個日本以外的學者獲日本氣象學會最高獎-藤原獎;陸日宇獲傑青;李建平任亞洲季風年國際計畫項目辦公室主任。2008年,吳國雄獲何梁何利科技獎;穆穆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Bin Wang當選美國氣象學會理事;王斌當選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耦合模擬工作組(WGCM)成員;李建平任東亞氣候國際計畫(AMIP/EAC)共同協調人。2009年,LASG的“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獲第二次延續資助,成為本領域唯一獲得連續三期資助的群體項目;王會軍申請的973項目獲資助;劉屹岷獲傑青;周天軍當選WCRP亞澳季風工作組(AAMP)成員;李建平當選國際氣候委員會(IAMASICCL)委員。

獲獎

LASG迄今共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項,其中國家獎10項(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中科院一等獎11項(自然科學獎6項,科技進步獎5項),多次參加各類國際模式比較計畫、在大型重要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主辦大型重要國際系列學術會議,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擔任職務、參與國際研究計畫的決策等,使得實驗室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科研隊伍

LASG自1996年以來新當選中科院院士4人,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2人,培養傑青8人,海外青年學者合作基金4人,中科院“百人計畫”5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3人、中科院十大傑出青年3人、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5人,中青年973項目課題負責人11人。目前,LASG在崗科研人員51人,研究生約120人,是一支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體的研究隊伍。LASG設定了地球氣候系統模式、天氣氣候動力學、天氣氣候可預報性和地球流體力學四個創新團隊,配備了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的支撐隊伍。自2001年至今,LASG資助開放課題85項,邀請訪問學者439位,聘請海外博士生合作導師12位,客座研究員17位,特聘研究員8位,他們為LASG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奮鬥目標

LASG的奮鬥目標就是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並在重要的國際研究計畫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