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鎮

大村鎮

大村鎮位於山東省東南沿海、青島市西部,總面積151平方公里,人口5.1萬人,是青島西海岸面積最大,山水資源、砂石資源、土地資源、木材資源、人文資源最豐富的鄉鎮。

基本信息

小鎮歷史

大村鎮大村鎮
大村鎮人文歷史悠久,系丁氏家族和龍馬文化的發祥地,明末清初文學巨匠《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即為大村丁氏八世祖。其所著《醒世姻緣傳》洋洋百萬言,是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文學巨著之後,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的里程碑。大村人才輩出,是丁氏家族的發祥地。大村的丁氏家族僅明清兩朝就有進士51人,舉人33人,議敘官員69人,曾經出過“一門四進士”。大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龍馬文化的發祥地。就文學樣式而言,從古詩詞曲到小說劇本,從軍政論文到百科雜著,從書畫篆刻到民間技藝,無不放射著奇異的光彩。興來吟嘯動山川的詩歌,生花筆底龍蛇舞的書法,遊刃錚錚指漢秦的篆刻,丹雘隨心通造化的繪畫……這些讓大村又多了“年畫之鄉”、“剪紙之鄉”、“詩歌之鄉”、“書法之鄉”的美譽。鎮內民眾繼承了先輩優秀的文化傳統,自50年代起,先後有數十位作者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文學作品。2000年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農民書畫協會,現已發展會員80多名,豐富了農民的生活。2004年成立的“丁耀亢暨龍馬文化學會”,又為發展大村文化搭建了新的平台。“依偎於翠嶂之旁,即春風以遣興;躑躅於濂溪之上,托秋水而書懷”,濃厚的文化氛圍好比在大村青山綠水明柳的靈魂中滴下串串清露,動人動心。2004年,先後被授予山東省、青島市“文化工作先進鎮”稱號。

聰明的大村人緊貼時代需求,注重品牌的培育和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綠色無公害食品,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道路”。“大堯的蔥,雙墩的蒜,南家村的大地蛋(土豆)”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西南莊的青島龍馬經濟服務中心精心打造的“龍馬”牌綠色無公害產品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城市。“龍馬”牌山雞蛋、板栗、蘋果等產品在市場上小有名氣。坐落於石樓山下的青島海峰茶廠,在產品工藝上採用先進技術,在茶葉種植上採用新品種,在企業管理上實行“五個統一”的規範管理,精益求精,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泰峰”牌綠茶屢獲“中茶杯”、省、市名優綠茶評比特等獎、一等獎等稱號,其拳頭產品“泰峰”翠芽、“泰峰”綠劍色澤綠潤、清香馥郁、具有典型的生態自然香氣。全鎮現有茶園1500多畝。大村飼草資源豐富,發展養殖的,全身是寶,肉質鮮美,可直接出口歐美、韓日等國家,成為農民致富的新途徑。在林地利用上小有成績的新鄉人,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新香”牌林地雞早已經走進百盛等超市,端到城裡人的飯桌上。

地理屬性

大村鎮大村鎮
大村鎮位於赤水河北岸、地處川、黔交界,鎮東南都與二郎、土城、丹桂隔河相望、西北部與東新、石寶、金星緊密相連,距縣城66公里,幅員面積3093公頃、草地面積348公頃,轄有22個鎮機關、23個村民委、1個街村居委會、總人口27495人,國內生產總值已達399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5919萬元、農民純收入已達1389元。

全鎮海拔高度在680米—1380米之間,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礦產豐富,農作物盛產水稻、廣產玉米、紅糧、馬鈴薯等;經濟作物主要產烤菸、蠶桑、水果、中藥材逐漸培植為新的後續財源。已探明煤儲量逾億噸,可供大規模開採;硫金沙、瓷土、磷土儲藏量居全縣首位,亟待開發。此外,還有石灰石、古海玉、大理石等可作建築材料,豐富的森林資源更是大村人民安居樂業的綠色屏障。

作為龍馬文化和丁氏文化的發祥地,大村鎮山水如畫,歷史悠久且人文底蘊深厚,得天獨厚的自身優勢對旅遊文化產業項目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2005年7月份,以現代農民畫生產和教學為主的龍馬畫院項目入駐大村鎮後,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其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銷售數量從當初的每月不足30幅發展為現在的200多幅,成為該鎮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地方特色

大村鎮大村鎮
一花引來百花香。隨著龍馬畫院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單位和個人慕名前來該鎮洽談文化產業項目合作事宜,此次入駐的藏馬畫院便是其中成功的一例。該項目註冊資本30多萬元,主要從事木版年畫的創作、培訓和文化藝術交流,並進行國內外油畫、國畫複製等業務,將成為大村鎮的又一文化品牌

“城市雖雲勝,山鄉更可親”,大村鎮距青島前灣港50公里,距日照石臼港70公里,距青島機場80公里,距204國道10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入口10公里,距膠州火車站80公里,距黃島火車站55公里,交通方便,是鄉村旅遊、休閒養生的好地方。論山——藏馬山屬嶗山山脈,南北長近20公里。山體由花崗岩類岩體組成,主峰海拔432米,西坡多陡岩峭壁,東坡較平緩,山勢突兀,林木繁茂。遙望藏馬山,氣勢磅礴雄偉,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膠南西部。由於常年風化侵蝕和雨水沖刷,山峰尖峻挺拔,峰巒起伏,幽谷深壑,瀑布流鳴,雄中藏秀,名勝眾多。論水——白馬河發源於諸城市魯山東麓,河水清澈,兩岸風景秀麗,綠草茵茵,樹木濃郁,河水與青山綠樹交相輝映,自成特色。已規劃的藏馬山生態森林公園、藏馬山莊、白馬河田園生態旅遊區、天台山人文景觀區、集靈湖遊覽觀光、休閒度假、運動娛樂區更是給人一種嚮往,一種盼頭。“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龍馬之鄉將變得更具誘惑力。 

大村鎮確立了“生態立鎮、工業強鎮、開放興鎮”的工作思路,按照“既要謀勢,更要成事,激情創業,造福百姓”的執政理念,黨委政府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招商引資是第一任務”,強化“項目就是生命線”的意識,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工業強鎮的目標越來越近。大村鎮是目前膠南市西部的工業大鎮。主要工業產品有大型礦山專用傳輸帶、子午胎鋼絲、紡織機械、橡塑機械、鑄造機械、剪板機、拖拉機、板紙、服裝和食品等。2004年,全鎮工業企業113個,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4.57億元,銷售收入10.52億元,上繳稅金1815萬元,利潤總額798萬元。根據青島重工業基地(泊里)的發展需求和大村現有的工業布局、發展規劃以及大村的勞動力等資源分布特點等,規劃了1500畝的工業小區,主要安排機械加工、服裝加工、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等方面的企業入駐。目前,已騰出符合國家土地規劃的建設用地300畝,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2005年將培訓800名服裝工人,用於支持服裝加工企業。膠南市職業中專大村分校作為目前全市唯一座落於鄉鎮的國辦職業學校,擁有近千名學生的招生能力,可為本鎮企業提供所需的各種技術人才。隨著泊里重工業基地的興起,大村也將作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大鎮強勢崛起。

大村鎮大村鎮
大村鎮素有文化老區之稱,文化、科教、衛生事業發達,全民重教支教,教學條件充分改善,鎮內有歷史悠久師資雄厚的職業中學,更有聞名遐邇、環境優美的古藺第一所希望國小、鎮衛生院首創國家甲級一等醫院,人民民眾醫療衛生水平大大提高。廣播電視發展迅猛,全鎮建有電視衛星接收站80個,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

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搶占制高點,大村鎮加大基礎設施力度,完成了場鎮道路硬化,開通了行動電話,新建35千伏變電站,改造了大村河堤,啟動了農貿市場及農貿大街修建。

以大開發促大發展,立足大村實際,大村鎮黨委、政府科學制定全鎮經濟發展規劃,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除牢牢抓住烤菸支柱不放外,將努力建成10000畝蠶桑基地,5000時畝花椒基地,1000畝中藥材基地,同時實施“支部+協會”“基地+農戶”大力發展種養殖業,依靠科技,推廣良種法,提高種植水平,真正實現民眾增產增收。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贏得新發展。勤勞智慧的大村人民正在為建設美麗、富饒、文化的新大村而不懈努力,熱情好客的大村人民熱忱歡迎八方賓朋來此投資發展。

文化建設

大村鎮有個“新農村大學堂”

大村鎮大村鎮
在膠南市大村鎮駐地,有這樣一所校園———農民不用交學費,就能學到他們想學的知識和技能;來這裡上學得不到正規的學歷和文憑,走入社會之後卻能成為實用的技術人才;這裡稱不上是人才高地,卻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大村投資興業。當地農民都親切地稱她為“新農村大學堂”。如今,“新農村大學堂”已成為大村鎮招商引資的平台,農民教育的主陣地和組織農民的有效載體,一種和諧的新型黨群幹群關係正在形成。

“大學堂”走出去的幾百名農家大嫂,從家庭主婦搖身一變成了工廠的工人,從此,大村鎮的“農民大嫂”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品牌。不少服裝企業,正是看中了“農民大嫂”們熟練的服裝縫紉技能,才紛紛前來落戶的。“大學堂”打破了以前“先引進項目,再招工人”的傳統做法,讓人力資本成為招商引資的招牌,成為該鎮發展鎮駐地經濟的助推器。

其實,“農民大嫂”不過是新農村大學堂的一項內容,在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叫響“農民大嫂”品牌的同時,大村鎮根據實際和發展需要,在“大學堂”內開闢了技能實驗室、遠程教育服務中心、能人會所、信息中心、鎮黨校等多個教育服務板塊,集農村幹部黨員、能人教育、技術、技能培訓和科技信息推廣於一體,實現一處功能多用,推動全鎮新農村建設紮實開展。

特色產業

膠南大村鎮一村一品

山東省膠南市大村鎮封家小莊村支部書記封安軍樂得合不攏嘴,"這多虧了鎮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我們才有了現在的收穫。今天就有青島、上海的客戶來收購黑木耳,我自己種了5畝,純收入能達到5萬多元"。

近年來,大村鎮堅持產業結構調整,走現代農業致富的路子,演奏出一曲"政策扶持做後盾、一村一品促增收"的和諧樂章。該鎮積極引導各村根據村情實際,宜菜則菜、宜牧則牧、宜種則種,實現了一個產業帶動一方富裕、一個產業彰顯一方特色的現代農業轉型。目前,全鎮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專業村20餘個。

依託有利的人才資源優勢,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鼓勵農民林菌間作,聘請技術員下村指導,及時解決生產環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統一提供菌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包裝銷售,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市場風險,節約了農民"單打獨鬥"所造成的額外費用。目前,共發展33個村920戶農民種植食用菌。

大村鎮大村鎮
為解決農民生產中的"瓶頸"――資金難問題,大村鎮政府積極協調信用社為農戶提供貼息貸款,並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現代農業及食用菌產業的優惠政策,根據種植面積,分別給予不等標準的補貼,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力發展合作社經營,以服務廣大農戶為根本宗旨,為農戶提供信息交流互通、技術推廣培訓、協調貸款以及產品銷售等全方位服務。合作社採取社員自願入股方式,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提高農民在生產經營中的組織化程度,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與科研院校"聯姻",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把脈掌舵。今年年初,大村鎮與青島農業大學簽定了產學研共建協定。科技院校的加入,為大村鎮特色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專業村更專業,技術更進步,產業發展穩步升級。

以前村香菇、新鄉黑木耳大石嶺蔬菜等一個個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品牌產品,源源不斷地為農民帶來財富,讓農民看到了專業化生產的希望,嘗到了"一村一品"帶來的甜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