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黧豆

大山黧豆

大山黧豆(學名: Lathyrus davidii)別名: 茳芒香豌豆、山豇豆、大山黧豆、大豆花、大豌豆等。多年生草本。生於林緣、疏林下灌叢、草坡或林間溪流附近。嫩莖葉可作野菜。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山東、河南等地。

基本信息

大山黧豆大山黧豆

名稱

大山黧豆

別名

茳茫香豌豆、山豇豆、大豆花、大豌豆、江芒決明江、茫決明江、茫山黧豆、茳芒決明、茳芒決明香豌豆、茳芒山黧豆、茳茫決明、香豌豆、茳茫山黧豆、茫芒香豌豆、茫茫香豌豆、山黧豆、淘木-扎嘎日-豌豆、豌豆花、野豌豆、大豆瓣菜、大山髦黎豆、花兒拉木兒江、茫香豌豆、茳江香豌豆、茳芒山藜豆、茳茫香豌豆、落豆秧、芒香豌豆、茫茫山黧豆、香豌豆

大山黧豆大山黧豆

原形態

大山黧豆大山黧豆

多年生草本,高80-100cm。莖近直立或斜升,圓柱狀。葉直生;托葉大,半箭頭形,全緣或下緣稍有鋸齒;偶數羽狀複葉,小葉6-8片,上部葉軸頂端常具分歧的卷鬚,下部葉軸多為單一的卷鬚或成長刺狀;小葉片卵形或橢圓形,有時為菱狀卵形或長卵形,長4-10cm,寬1.5-6cm,先端鈍或圓形,具短刺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面無毛,下面帶蒼白色;葉脈網狀。總狀花序腋生,通常有花10餘朵;萼鐘形,萼齒三角形至錐形,花黃色,長1.6-2cm,雄蕊10,二體,子房無毛。莢果條形,兩面膨脹,長6-10cm,寬約5mm,無毛。種子多數,近球形,徑約3mm。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900的山地林下或林緣、草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山東河南等地。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茳芒香豌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thyrusdavidiihance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後採收,曬乾。

【大山黧豆性味】辛;溫
【歸經】肝經
【大山黧豆功能主治】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主痛經;有經不調。
【大山黧豆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種子:有鎮痛的功能。用於子宮內膜炎及月經痛。
【摘錄】《中華本草

【出處】始載於《東北植物檢索表》。

食用功能

【用途 】嫩苗可炒食、蘸醬、制罐頭及做什錦袋菜等。
【其它經濟價值】種子及全草入藥,主治病經、子宮內膜炎等。花序造型奇特,花期長,可用於花壇、花境的綠化,也可以做切花。莖葉柔軟,適口性良好,可做牛、馬、羊等家畜的飼料。全株可做綠肥。蜜源植物。
【成分】莖葉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粗灰分、無氮浸出物及鈣及磷等礦質元素。
【採收】4-5月採收10~30cm長的嫩莖葉。秋季採挖根狀莖,洗淨鮮用或曬乾備用。
【處理加工】將採收的嫩苗放到開水中悼一下,撈出在涼水中浸泡2~3小時,換2~3水後便可炒食和蘸醬食用.

山黧豆屬植物

山黧豆屬(Lathyrus Linn.),豆科、野豌豆族的4個族之一,本屬約有130種,分布於歐、亞及北美的北溫帶地區,南美及非洲也有少量分布。中國有18種,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地區,華東也有少量分布。本屬與Vicia之間比較難區別,但大部分種以其莖有翅、小葉具平行脈及花柱先端具刷毛等特徵與之區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