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壽鹿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甘、蒙、寧三省(區)交界處,總面積574公頃。公園地處騰格里沙漠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周圍被荒漠所包圍,享有“沙漠綠島”之美譽。壽鹿山以明、清時馴養白鹿的僧鋁居住於寺廟之中,以“壽比南山、鹿活千歲”而得名。古老的壽鹿山、崇崗隱天,對林瞥日,為人跡罕到之地,後人以斧伐道,僧侶而建造寺廟。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日益推進,這座燦若明珠的綠色寶島越發閃耀著誘人的光彩。

簡介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屬甘肅中部乾旱地區北部半荒漠地帶,由壽鹿山部分和昌嶺山景泰部分組成,前者位於景泰縣西南部,屬於祁連山東端支脈,海拔2200m-3200m,坡陡,坡度通常達30度-50度;後者則為昌嶺山西部,北靠騰格里沙漠,海拔2100m-2800m,坡度較前者平緩,一般在25度-30度左右。保護區面積11060㎡。

壽鹿山位於甘、蒙、寧三省交界處,公園地處騰格里沙漠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周圍被荒漠所包圍,享有“沙漠綠島”之美譽。這是一座三門四柱仿古式功能性牌樓,古樸雄偉的牌樓正中赫然雕刻著原中國道教協會名譽會長趙朴初先生的親筆題名“壽鹿山”。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公園優美的自然景區內,山體巍峨,蜿蜒生動,綠波蕩漾。公園內青海雲杉祁連圓柏天然林和油松、落葉松、青楊人工混交林以及由祁連杜鴿、錦雞兒、臘梅、高山柳等組成的天然灌木林,多姿多彩,生機勃勃。公園內馬麝、叢林貓、岩羊、狐、蒙古兔等野生動物徜徉林間,壽鹿苑內人工飼養的馬鹿、白唇鹿憨態可掬。還有蒼鷹、隼、啄木鳥、雉雞、柳鶯等鳥類。這裡春天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夏日青山疊翠,鳥語花香;秋季萬紫千紅、層林盡染;冬來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歷代文人學士總結有“壽鹿八景”:主峰獨秀突出,四面群山幽雅,被贊為“群巒聳秀”;“崖畔虹橋”,迂迴始達;“風幡兆瑞”可卜豐欠;“天梯雲路”,路峻高危;“古洞仙蹤”乃鹿女踏花古蹟;“石泉瀉玉”水自石出;夜靜風來,松聲如濤,是“夜半濤聲”,雖為盛暑,逢天雨即飛雪,此乃奇景“炎天飛雪”。登壽鹿山,但見沿途雲霧繚統,野勞幽香,似有“登天梯、踏雲路、入仙鄉”之感。舉目遠眺,景泰的一二期高揚程灌區、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寧夏的中衛縣茫茫蒼蒼、天地一線,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這裡主峰突兀、群峰幽雅、路峻高危、泉水清澈、松聲如濤、以峻秀挺拔,風景奇特而聞名遐爾。從景泰縣城西行35公里可到公園入口大門,這是一座三門四柱仿古式功能性牌樓,古樸雄偉的牌樓正中赫然雕刻著原中國道教協會名譽會長趙朴初先生的親筆題名“壽鹿山”。

隨著公園建設的日臻完善和森林旅遊熱的日益興起,壽鹿山森林公園更為人們所認識,大量遊客湧向這塊綠色寶地,年遊客量已達5萬人次。人們在這裡充分體驗滿目醉人的綠色,進行森林浴,呼吸新鮮純淨的空氣,陶冶情操,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樂趣。這裡又是白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生動的中國小生德育課常在這裡進行。公園內的壽鹿山餐樂園、良友民族山莊和壽鹿山度假村等餐飲網點可提供壽鹿山羊羔肉、鍋盔、蘑菇面片、乳豬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餐飲服務,蒙古包、藏包內還可享受具有民族特色的裕固族、藏族歌舞,成為人們休閒度假、調節精神、消除疲勞,沐浴森林溫馨的優美環境。壽鹿山森林公園,這座“綠色寶島”,是一處集森林旅遊、度假休閒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旅遊觀景勝地,是人們走向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的好去處。
在這裡能充分體驗滿目醉人的綠色,進行森林浴,呼吸新鮮純淨的空氣,陶冶情操,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公園內的壽鹿山餐樂園、良友民族山莊和壽鹿山度假村等餐飲網點可提供壽鹿山羊羔肉、鍋盔、蘑菇面片、乳豬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餐飲服務,蒙古包藏包內還可享受具有民族特色的裕固族藏族歌舞,成為人們休閒度假、調節精神、消除疲勞,沐浴森林溫馨的優美環境。

歷史由來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1980年,甘肅省人民政府232號檔案批准將壽鹿山劃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國家林業局926號檔案批准設立“甘肅壽鹿山國家森林公園”。

壽鹿山是祁連山向東延展的支脈,進入景泰縣境又分南北兩支,南支,史稱米哈山,又稱松山,因形似臥虎,又稱老虎山,其後又名壽鹿山。《創修紅水縣誌》云:“其名始於康熙以後”。《皋蘭縣誌》《甘肅輿地誌·卷二》都載:“壽鹿山崇崗隱天,鄧林蔽日,古老相傳,本人跡罕到之地。樵人以斧斤入,始見廟宇,不知何代所建,有僧偕白鹿於廟中,歲一出遊。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後,蹤跡絕矣!土人畫僧鹿於壁,因以名山”。壽鹿山原指老虎山一峰,後以點概面而統稱老虎山為壽鹿山。

壽鹿山南屏省府蘭州,北扼騰格里沙漠南緣,西接祁連雪峰,東眺黃河銀練。地處東經103°38′——103°57′,北緯37°01′——37°09′,分南北兩支並列向東延伸約3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5公里。兩山之間為老虎溝,山體周圍被荒漠戈壁所包圍。整體山勢南高北低,山嶺陡峭,溝谷深切,山脊呈波狀起伏,地形呈齒狀交錯。海拔在2300——3321米之間,比高在400-1000米之間。《白銀市志》地理64頁載:“壽鹿山亦名老虎山……主峰海拔3321米,為市境最高點。”

壽鹿山地處騰格里沙漠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其大地構造位置上屬祁連山褶皺系。自寒武紀以來,不同程度地發育了各個時期的地層,並經歷了加里東海西-印支,喜馬拉雅等多次造山運動,兩座山體為下古生物界變質岩及加里東期閃長岩體輝長岩脈,志留系變質石英砂岩火成岩組成。土壤母質為坡積殘積物。在母質、氣候、地形、生物、時間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在性質上有明顯差異的土壤類型。其類型依海拔由低到高呈現為:山地栗鈣土(海拔2300-2600米之間)——山地灰褐土(陰坡)、山地黑鈣土(陽坡海拔2600-2900米之間)

——亞高山草甸土(海拔2900-3321米之間)。

壽鹿山屬大陸性乾旱性氣候。其特徵是四季分明,冬季長夏季短,水熱同季,降水量少,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冬季少雪,年降水量在190-253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4.2℃-2.7℃,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480℃-1470℃,蒸發量1800毫米,絕對低溫-27℃,無霜期120天左右,乾旱度1.3-0.6,季風強,主害風為西北風。

壽鹿山植物分布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下降,植被類型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呈現如下生物帶:乾燥草本群落(海拔2300-2600米之間)——針葉木本群落(海拔2600-2900米之間)——亞高山草甸群落(海拔2900-3321米之間)。有草甸草場6.5萬餘畝。為縣境內第一大牧場。有天然喬木林1.63萬多畝,主要是青海雲杉,祁連圓柏等喬木;灌木林1.6萬畝,多生長高山柳、金臘梅、銀臘梅、祁連杜鵑、錦雞兒等;並產多種中藥材,主要有大黃、秦艽、益母等39科80多種;還有食用菌青頭蘑菇、野草莓等山珍。礦藏有金、銀、銅、鐵、石膏、石灰石、媒、磷礦粉等。明代在此山就有礦爐冶煉的記載,銅礦在解放前後陸續開採,從未停止。

壽鹿山水源史稱媼圍水,為四季河流,分南北兩派匯合後東流入黃河。《水經》注為溫(媼)圍水。史書記載: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馬隆討涼州(今武威市)鮮卑,西渡媼圍水;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4年)北魏太武帝伐北涼沮渠牡犍,有一路軍過媼圍水。壽鹿山南麓水源經喜集水沙河到蘆陽鎮東與北沙河水匯合,全長60多公里,流域約1500平方公里;北麓水源經寺灘橫沙河到蘆陽北沙河,再東流與南麓水匯合,全長80多公里,流域約2000平方公里。兩水匯合後,東流至索橋古渡口入黃河。據記載媼圍水流域林木茂密,牧草豐美,農業興旺。從考古發掘證明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到漢唐時期一直人口稠密。現在媼圍水已經乾涸,無常年流水河道,僅有源自林內的泉水51處,徑流量80.4升/秒,符合飲用水標準,部分泉水達到礦泉水標準水質。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壽鹿山在古代山深林密,禽飛獸走。曾稱米哈山,土蕃人謂肉為哈,意思是這山中多禽獸可以獵取肉食,故名米哈山。地方志書記載,山中有多種鹿、野馬、野驢、虎、豹等動物。清末民初,山中還有老虎生存,曾有虎下山叼走過崔家墩農戶家中飼養的生豬;上世紀五十年代,山中獵人還獵獲過金錢豹多隻;至於岩羊(也叫石羊)在以前是成百上千的羊群,至今還有幾十上百隻的羊群;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鹿的自然分布區,而今馬鹿已經失去了基本生存的環境,已向祁連山西部轉移,只留下了以前生存的骨骼、鹿角被人們頻頻發現;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據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劉志霄研究:

“馬麝在壽鹿山的密度高達65.91-71.11頭/平方公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叢林貓近期也有發現;此外還有狼、岩羊、赤狐、旱獺、草兔、環頸雉、石雞等多種野生動物。

壽鹿山雄偉挺拔,山勢險要,為蘭州以北的天然屏障,系龍沙戰略要地。據《創修洪水縣誌·手稿》記載,衛青霍去病收復河西後,漢武帝設河西四郡,趙充國將軍就曾屯兵老虎山陰,築老虎城。古絲綢之路的北道從索橋古渡過黃河,就沿壽鹿山北麓上涼州河西走廊。到明萬曆22年(公元1594年)由當時的兵部尚書兼三邊總督李汶(明史作紋)與甘肅巡撫田樂組織的大小松山戰役就是以壽鹿山為中心,運兵十萬,一舉收復了黃河以北大漠以南的失地,築起了從黃河索橋渡口到古浪泗水的四百里長城,壽鹿山南北兩麓城堡眾布,燧峰相望,至今殘垣猶存。

壽鹿山廟宇古建築群據王扶念先生考證,初創於大唐貞觀年間:

“唐王賜額,敬德監修,吳道子《墨龍三獻圖》《祖師圖》——民國初年被盜。”山上廟宇二十多座,六十餘間,總建面積3961.5平方米。整個建築群落依山借勢,布局合理,寬敞宏偉。特別是明清擴充修建的殿堂,全屬磚木結構,水磨雕磚,飛檐斗拱,畫粱雕棟。屋脊、檐背多有造型精美的“吻獸”、“鴟屋”和“吻龍”磚雕裝飾。殿堂的棟樑門窗柱壁全彩繪,或花草樹木,或山水人物,或飛禽走獸,或宗教神話,皆生動傳神,美不勝收。全山有圓雕、浮雕、泥塑仙佛424尊,加上坐騎動物共430多尊,各個雕塑精美,線條流暢,比例適度,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動之感。內牆壁上還有好多幅壁畫,大多數為水墨山水畫,也有部分彩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眾神扈蹕》圖、《老子出函谷關》等,次外還有明清以來文武官員和文人墨客書寫的各種匾額一百多塊,僅存九塊。可惜所有廟宇毀於“文革”期間,近年來又有所恢復。

壽鹿山是隴原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金城邱兆麟(貢生,曾任甘州府訓導)總結有《壽鹿八景》:主峰獨秀,群山幽雅,被譽為“群巒聳秀”;“崖畔虹橋”是臥橋懸空高掛;“風幡兆瑞”是卜豐歉的一種活動;“天梯雲路”指登山石階梯險峻高危;“古洞仙蹤”乃鹿女踏花古蹟;“石泉瀉玉”是泉自石中出,瀠回清澈;“夜半濤聲”是指夜深風來,松聲如濤;“炎天飛雪”是指盛夏暑天雨落雪飛的景象。並賦有八景詩,而後登臨者,步其原題,吟詠甚多。好多詩文真實地再現了壽鹿山的自然風光。

壽鹿山森林資源演替經歷了由盛到衰,由衰到逐步恢復的過程。唐代本地屬會州(即今靖遠縣會寧縣)管轄,據《重修靖遠縣誌》原會州志記載;“松山常年積雪”,“求桿霄蔽日之長林,諸大山皆有……”。至明朝景泰年間,這裡被蒙古韃靼松山部落占為牧地,萬曆年間收復,期間戰爭焚燒破壞森林較嚴重。戰後,明統治者為加強邊防實施了屯兵和移民開荒,建築用材和薪材都砍伐森林,致使森林資源銳減,林線上移,呈團塊狀分布。清朝謝威風還寫道:“系馬鎖罕堡,來登壽鹿山。千嶂森古柏,一線吐層巒……”;邱兆麟寫道:“一到招提俗慮刪,尤宜夜半聽潺湲。忽然四面濤聲起,盡在千岩萬壑間。”由此可見,清朝以前壽鹿山森林雖然遭到屢次破壞,面積萎縮,但是林木還茂密。令人遺憾的是近百年來,尤其是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原紅水王明璋勾結蘭山道,以籌集學校資金為名,大肆砍伐壽鹿山老虎溝一帶的山林,從水路運往銀川包頭等地牟取私利,致使老虎溝一帶的森林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黨政府為了防止紅軍北上西進,在黃河沿岸修暗堡,又一次大肆砍伐森林;1958年大煉鋼鐵使森林又一次遭到破壞;“文革”期間林木又被民眾盜伐。大片林木砍伐,致使水土流失,山體沙化,生態環境失去平衡。

壽鹿山森林資源規模型破壞在建國後基本終止,而且還逐步得到恢復。1958年成立林場後,採取了封山育林,保護天然林木更新的同時,進行了人工造林。尤其是1980年省人民政府劃定為自然保護區,並明確指出:“作為沙漠地帶森林分布和演替規律的科學考察場所……經營方針以管護為主,積極造林,因地制宜地進行撫育,不斷擴大森林資源,提高水源涵養能力。”至此,拉開了壽鹿山天然林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序幕。林區造林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採用天然林內的野生苗造林,據測定成活率在84%,又從外地購進苗木加快了造林速度。到2002年,人工造林面積累計達36000畝,保存面積9600畝。封育面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積61745畝,其中天然雲杉林12885畝、祁連圓柏1064畝、灌木林6745畝、人工林9560畝。通過封禁措施,封育區內植物種類增加,植被覆蓋度增大,野生動物數量回升,據調查:馬麝數量上升,《甘州動物物志》中無記載的叢林貓頻頻出現,多少年少見的錦雞也活動於林中。

1999年5月17日,壽鹿山省級森林公園經過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式向遊人開放,2005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壽鹿山的春天生機盎然;夏日青山疊翠,鳥語花香;秋季萬紫千紅,層林盡染;冬來白雪皚皚,銀妝素裹。在這“綠色寶島”休閒度假,是人們嚮往大自然,走進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的最佳場所。

傳說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這座山原來叫老虎山,後來傳說有一個老僧領著一隻白鹿到山中轉悠,不知道是哪朝、哪代、哪年、哪月,老僧和白鹿都不見了,以後,人們就把老僧和白鹿畫到廟宇的牆上。從此以後,人們就把老虎山叫做壽鹿山了。”
走進壽鹿山,但見群山巍峨聳峙,氣勢磅礴;崇崗隱天,鄧林蔽日;蒼松翠柏,波濤滾滾,使你真正領會乾坤之元氣,五行之靈光。我們沿著林間小道急不可待地登上山頂,眼前一片豁然,千里山色盡收眼底,萬般感慨隨心而生。頓覺天地之偉大,山川之雄壯。腳下是綠的山坡綠的溝,頭頂有麗日,藍天,白雲,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斑斑點點,如玉石瑪瑙散落其間,呈現出令人愜意的美妙絕倫的圖畫,就連那無色無味的空氣似乎也透著濃濃的綠意,一切真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人以德彰,山以影名。前人曾總結出壽鹿山有八大景觀。主峰獨秀突出,四面群山幽雅,被選譽為“群巒聳秀”。我們經半壓蒼苔半接空的“崖畔虹橋”,登上回看百折已千尋的“天梯雲路”,一邊尋覓,想見當年不染塵的“古洞仙蹤”,一邊觀看舒倦憑雅開與結的“風幡兆瑞”,一邊欣賞紛紛六雲降瓊瑤的“炎天飛雪”,游困了,走乏了,便在嵯峨石隙瀉玲瓏的“石泉瀉玉”邊喝一口清澈的泉水,頓覺身心清爽,精神百倍。每當夜幕降臨,側耳傾聽“夜半濤聲”,別有一番感悟。在壽鹿山觀日出絕不亞於泰山。早晨,東方欲曉,登上山頂,但見一輪鮮紅鮮紅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與這綠色的群山和絢麗的朝霞相映相襯,構成了一幅完美圖畫。每當夏秋季節,霧起雲涌,大有黃山雲霧之美。那霧時而淡薄,時而濃厚,變幻無常,令人捉摸不定,那山那樹在霧的籠罩中時而隱約可見,時而蹤影全無。降雨之後看霧,更是一番新景,只見那霧繚繞群山,時而似玉帶纏腰,時而似屏障遮目,身臨其境卻難識壽鹿山真面目。
壽鹿山風景迷人,如詩如畫,登上山巔俯瞰,沿山村莊盡在眼底。回眸群山,鍾靈毓秀。眺望黃河,迂迴暢流,似一條玉帶飄逸而過。景泰川百萬畝灌區條田阡陌,林網縱橫,恰似那江南風光。偶爾透過山隙,可見騰格里沙漠熠熠閃光,變幻莫測。再往東看,空曠的永泰川上一座雄渾的古城堡巍然屹立,與壽鹿山一脈相通,遙相呼應。更為奇特的是,古城的形狀,如同一隻巨大的烏龜,所以又被稱之為“龜城”,城中至今住著一百多戶人家,是我國現存的比較完整的幾座古城堡之一。
壽鹿山山林蔥鬱,重重疊疊,層層密密,山連著山,樹連著樹。名種灌木花草繪織出一片盎然綠意。眼前這無邊無際,五彩繽紛的繁花,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精美的地毯那么燦爛,山腳下那塊炎天不化的冰塊似白玉嵌在那裡,一條潺潺小溪從冰塊中緩緩流過,冰塊上下端竟有小枇杷花迎風招展,這種自然景觀實屬罕見。進入林中,陽光從重疊的枝丫中灑下道道光環,給人以身臨仙境的感覺,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吟詩作畫,高歌頌唱。原紅水知縣胡云梯在遊覽壽鹿山後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壽鹿名山勝五泉,連雲松柏可撐天”。原甘州府訓民邱兆麟首創了《壽鹿山八景詩》
壽鹿山不僅以奇特優美的自然景觀而著稱於世,更以多種珍貴動物和野生花卉而吸引遊客。山中動物時隱時現,竄上跳下,各種鳥兒婉轉啼鳴,盤鏇翱翔。1998年發現並捕捉的叢林貓,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是目前西北地區唯一發現叢林貓的林區。香子是壽鹿山的一大奇觀之一,它全身毛色土黃,只有早晚才出沒於林區邊緣,遊人很少看到。這些珍貴動物為美麗的壽鹿山增添了無限的神秘和光彩。
 
壽鹿山自然保護區壽鹿山自然保護區
壽鹿山因其美麗的神話故事、悠久的文物古蹟、幽雅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聞名遐邇。如今,甘肅省已將壽鹿山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並在1995年批准建立省級森林公園。現在壽鹿山主峰腳下已興建了一座占地數百畝的人工飼養鹿場,數十隻梅花鹿徜徉其間,或跳躍,或奔走,或靜臥,或戲耍,悠然自得,增添了無限逸趣。山下別致新穎的蒙古包點綴其間,似一團團花簇。人們在盡情遊覽大山,領略大自然風光之後,進入蒙古包聽裕固族姑娘唱一首悠揚的民歌,接受一條富有民族特色的潔白的哈達,品嘗壽鹿山特有的山珍青頭蘑菇,再來一盤手抓羊肉,喝幾盅青稞酒,那滋那味別有一番風味,別有一番情調,更有一番興致。
“蒼松翠柏映白雲,溪聲鳥語醉人心。入山頓忘人間事,登高遠眺別有情。”張長春的這首詩道出了我們游山的感悟。壽鹿山,你以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形神兼備的傳奇故事,光彩奪目的人文景觀,已成為人們嚮往自然,回歸自然的旅遊勝地,成為騰格里沙漠前沿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古絲綢路上散發著絢麗奪人的光彩。壽鹿山,你是大自然的精靈,人間的天堂!

相鄰景點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

郎木寺

山丹軍馬場

白塔山公園

張掖大佛寺

祁連山

天水石門山

天水街亭溫泉度假村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沙漠森林公園

相關詞條

五泉山公園

天佛寺

禮縣祁山堡

臨夏南關清真寺

文縣天池

仁壽山公園

渭源灞陵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