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蛾眉蕨(原變種)

墨脫蛾眉蕨(原變種)

墨脫蛾眉蕨(原變種)是蹄蓋蕨科蛾眉蕨屬墨脫蛾眉蕨的變種。分布於雲南西北部(瀘水)及西藏東南部(察隅、墨脫、亞東、錯那)。生闊葉林下陰濕處。海拔2800-4000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粗壯,直立,連同殘留的葉柄基部直徑可達5-6厘米,先端連同葉柄基部被有紅褐色或深褐色、膜質、卵狀披針形大鱗片,鱗片長可達15毫米,寬3-4毫米;葉簇生。能育葉長70-115厘米;葉柄長10-30厘米,直徑3-5毫米,禾稈色,有時稍帶栗色,基部密被鱗片,向上片漸疏;葉片倒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48-85厘米,中部寬12-26厘米,先端羽裂短漸尖,下部逐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20-25對左右,下部5-7對逐漸縮短,近對生,上部的互生,平展或稍斜展,基部一對羽片耳形,長約1厘米,相距約4厘米,中部羽片狹披針形,長7-13.5厘米,基部寬1.2-2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往往最寬,近截形或闊楔形,寬可達2.5厘米,羽狀深裂達離羽軸不遠處;中部羽片的裂片15-20對以上,平展,長圓形,先端鈍圓或鈍尖,基部較寬,與羽軸上的狹翅相連,彼此以狹間隔分開,邊緣有明顯的鋸齒。
葉脈兩面略可見,在裂片上羽狀,側脈5-7對,單一,斜上。葉乾後草質,葉軸、羽軸及葉脈下兩面疏具細短節狀毛,上面疏被紅褐色短粗毛。孢子囊群長圓形或短線形,在葉、羽片先端的裂片基部上側偶有彎鉤形或馬蹄形,長1-2毫米,每裂片有3-6對,略接近;囊群蓋同形,淺褐色,邊緣齧蝕狀或微呈睫毛狀,宿存。孢子二面型,周壁表面具少數條狀褶皺。
墨脫蛾眉蕨(原變種)墨脫蛾眉蕨(原變種)

分布習性

分布於雲南西北部(瀘水)及西藏東南部(察隅、墨脫、亞東、錯那)。生闊葉林下陰濕處。海拔2800-4000米。模式標本采自西藏(墨脫)。

植物特點

本種與喜馬拉雅地區其他國家(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巴基斯坦等)產的大吉嶺蛾眉蕨(雜種)Lunathyrium×allantodioides(Bedd.)Ching(prosp.)(-AthyriumallantodioidesBedd.,FernsBrit.Ind.t.221.1867.——Lunathyriumallantodioides(Bedd.)ChinginActaPhytotax.Sin.9:72.1964.——Depariaallantodioides(Bedd.)M.KatoinJourn.Fac.Sci.Univ.TokyoIII.13:393.1984;NakaikeetS.Malik,Cryptog.Fl.Pakistan1:272,f.44.1992.——Athyriumthelypteroidesauct.non(Michx.)Desv.:Bedd.,Handb.FernsBrit.Ind.162.1883.——Aspleniumthelypteroidesauct.nonMichx.:ClarkeinTrans.Linn.Soc.IIBot.1:488.1890.)十分相近,但後者的模式標本具有大小不等的球形黑色“孢子”,明確說明它是個雜種,其間關係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印度以往用大吉嶺蛾眉蕨Lunathyriumallantodioides(Bedd.)Ching名稱報導的植物的染色體數目為n=40或80,應為其他種。Kato(1984)和C.M.Kuo(inTaiwania30:35.1985)認為中國西南和台灣產Depariaallantodioides(Bedd.)Kato,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植物之蹄蓋蕨科(五)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峨眉蕨屬物種

蛾眉蕨屬,葉片常為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基部兩側對稱,葉軸和羽軸上面的淺溝在相交處不能互通,葉軸、羽軸及葉脈常多少具有節透明的粗軟毛,囊群蓋呈新月形,很少為馬蹄形或彎鉤形,通常質地堅厚、拱起如蚌殼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