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爾霍夫

基爾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定律是電路理論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概括了電路中電流和電壓分別遵循的基本規律。它包括基爾霍夫電流定律(KCL)和基爾霍夫電壓定律(KVL)。

 基爾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德國物理學家。1824年3月12日生於柯尼斯堡;1847年畢業於柯尼斯堡大學;1848年起在柏林大學任教;1850~1854年在布累斯勞大學任臨時教授;1854~1875年任海德堡大學教授;1874年起為柏林科學院院士;1875年重回柏林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直到1887年10月17日在柏林逝世。

當他21歲在柯尼斯堡就讀期間,就根據歐姆定律總結出網路電路的兩個定律(基爾霍夫電路定律),發展了歐姆定律,對電路理論作出了顯著成績。大學畢業後,他又著手把電勢概念推廣到穩恆電路。長期以來,電勢與電壓這兩個概念常常被混為一談,當時都稱為“電張力”。基爾霍夫明確區分了這兩個概念,同時又指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繫。

在光譜研究中,他與本生合作,開拓出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光譜分析,採用這一新方法,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銫(1860年)和銣(1861年)。

1859年,他把食鹽投人火焰,得到了強烈的鈉亮線。如果再讓陽光通過這一火焰投射到稜鏡上,當陽光較弱時鈉亮線依然存在,當太陽光強超過某一強度時,亮線消失,在同一位置出現暗線。他從熱力學角度對光的輻射與吸收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了能夠從理論上闡明這個問題,他引人輻射本領、吸收本領、黑體等概念,從而建立了熱輻射定律。這項工作成為量子論誕生的契機。他大膽提出假設:太陽光譜中的暗線,是元素吸收的結果,該元素能夠輻射與暗線同一波長的亮線。套用這一原理於天體,就能確定外層空間的化學元素含量與分布。他用這一方法研究了太陽的組成,發現太陽所含元素與地球上的若乾元素相同,促使天體物理學得到發展。

他還討論了電報信號沿圓形截面導線的擾動;對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給出更嚴格的數學證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