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元中學

培元中學

泉州培元中學是1904年由英國基督教長老會募捐,聘請英國人、劍橋大學畢業生安禮遜(A.S.Moore.Anderson)來泉州創辦的。辦學初期,曾得到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關懷。1920年1月,孫中山先生帶頭向培元中學捐款,並親題“協興教育”於捐冊扉頁;1920年11月5日,親筆題寫“共進大同”贈勉培元中學。1980年5月,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又親筆題寫“為國樹人”贈勉培元中學。同時,學校還得到華僑和各界人事的資金支持,成立了多個獎學基金,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學校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素質教育模式,爭取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

基本信息

概況

簡介

泉州培元中學是1904年由英國基督教長老會募捐,聘請英國人、劍橋大學畢業生安禮遜(A.S.Moore.Anderson)來泉州創辦的。辦學初期,曾得到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關懷,1920年1月,孫中山先生帶頭向培元中學捐款,並親題“協興教育”於捐冊扉頁;1920年11月5日,親筆題寫“共進大同”贈勉培元中學。1980年5月,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又親筆題寫“為國樹人”贈勉培元中學。兩位偉人的題詞是培元中學的殊榮,也是長期以來對培元中學師生的鼓舞和鞭策。

培元中學安琚英樓培元中學安琚英樓

培育人才

培元中學創辦以來,培養出無數人才,遍及全國及世界許多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培元中學有許多畢業生成為著名的專家、學者、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如: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文裕院士,原燕京大學教授謝毓銘,原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復旦大學首席教授蘇東水,同濟大學教授黃烈德,原中國音協主席李煥之,原廈門大學校長林祖庚,原福州大學、集美大學校長黃金陵,原吉林大學教授蔡鎦生院士,原東南大學校長陳篤信,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陳火旺院士,香港著名實業家、社會活動家黃保欣、呂振萬、莊瑞傑、駱志鴻,泰國僑領李引桐,印尼僑領李尚大,菲律賓僑領王金炳等,他們都為國家的建設和教育事業作了很大貢獻。

僑資辦學

學校積極開創僑資辦學新局面。1979年3月,經政府批准,復稱“培元中學”。1980年2月,成立校董事會,推舉莊明理為董事長,張文裕、張楚琨、蔡鎦生、王慶元、高明軒為副董事長。1983年7月,培元中學被確定為福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僑校之一。海外校友恢復了與母校的聯繫,並以極大的熱情支持母校的復興工作,為母校興建校舍,添置教學設備,設立獎學、獎教金,學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各界支持

1994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親筆為培元中學90大慶題寫賀詞:“為振興中華培養優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1994年10月,培元中學第二屆董事會成立,推舉黃保欣為名譽董事長,呂振萬為董事長。

1996年,培元中學被確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進一步激發了全校師生和廣大海內外校友的辦學熱情,海外校友繼續捐資辦學,為學校興建校舍,捐贈教學設備,設立獎教獎學基金,學校全體師生再接再厲,不懈努力,加大教改教研力度,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鞏固了一級達標的成果,並將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台階。

2002年6月,培元中學第三屆董事會成立,推舉黃保欣、呂振萬為永遠名譽董事長,李引桐、梁靈光、莊瑞傑為名譽董事長,駱志鴻為董事長。

改革成效

該校於1996年被確認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1996年以來,該校進一步加強兩個文明建設,實施高中課程改革,深化教學領域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取得較大的成效:

(一)學校兩個文明建設更上新台階
1997年,該校被評為福建省“軍民共建先進集體”, 1999年,被評為福建省軍民共建“三掛鈎”先進集體,2000年,被評為“福建省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2001年被評為泉州市綠色學校,1991-2002年,連續5屆(第4屆-第8屆)被評為福建省文明單位、文明學校,培元校友素有“愛校如家”的優良傳統,1996年,學校通過一級達標,增強了廣大校友辦好培元中學的信心,他們對母校的事業倍加關注,為了促使母校早日騰飛,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支持母校的建設。

2002年6月,培元中學第三屆董事會成立,推舉黃保欣、呂振萬為永遠名譽董事長,李引桐、梁靈光、莊瑞傑為名譽董事長,駱志鴻為董事長。新一屆董事會以更大的熱情支持母校的新世紀發展。校友對母校的捐資從不間斷。近兩年落成的有呂振萬綜合樓、保欣廣場、梓輝運動場等,2002年,在海外校友的支持下,學校徵用了原泉州第五塑膠廠廠房,擴大校園面積10畝,目前,學校在建項目有駱忠信教學樓、東方樓等。

培元中學梓輝運動場培元中學梓輝運動場

(二)實施高中課程改革
2000年,省教育廳召開“研究性學習”研討會,學校立即規劃、擬定實施方案並在該年入學的高一年段開展這項活動。首先成立課題中心組,籌劃該年段研究性學習活動計畫,先後召開年段會、班會、講解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提高教師學生參加這一教科研活動的自覺性。在班主任、科任教師的指導下,成立六十幾個小課題組。學生們走進實驗室、電腦室、圖書館,進行科學實驗,查詢有關資料,走出校門,走向城市的大街小巷、工廠、商店開展社會調查,訪問技術人員、學者、社會賢達。研究性學習培養了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開拓學生視野,增長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當年被確定為“泉州市十項重點科研課題”。2001年5、6月,市教科研究進行中期檢查,肯定我校研究性學習開展得有聲有色。2001年9月,我們又在高一年段開展這一活動,我們調整活動方案,把研究性學習、選修課、活動課結合起來,把研究性學習規範化,並將學生優秀論文彙編。我校“研究性學習”獲得泉州市優秀科研成果獎。2002年我校申請國家級“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這一課題科研一年後,初見成效,已準備中期檢查。同時我校莊勇老師作為Intel未來教育主講教師和其他教師一起承擔市直學校Intel未來教育培訓工作。為學校開展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學校除按《課程計畫》的規定開設學科型的選修課外,開設的校本選修課繼續堅持拓展型課程以“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培養興趣,主動發展”為重點,致力於“實踐操作,探索方法,培養能力,發展特長”。全校每學年能開設五十多門選修課程供高中學生選擇。選修課有教師,有教案,有考核,教學內容符合要求。學校把拓展型選修課分為理科科系,人文科系,學習策略,技術技能,體育藝術五個系列。既有長期課程,也有學期課程和微型課程;既有綜合,也有專題;既有選修班,也有興趣小組。力求類型多種,組織多樣,內容豐富,特別注意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及涵蓋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人口教育,地方、歷史、地域、資源、新科技知識及環保教育。選修課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因勢指導,學校統一安排,力求滿足各類學生髮展個性,培養特長的需要。

培元中學莊瑞傑樓培元中學莊瑞傑樓

(三)積極開展教改教研活動,深化教學領域改革
學校注重培養教研教改方面的創新意識,積極參與和開展教育科研活動。英語科及數學科率先試行“張思中教學法”與“自學—指導法”,以此帶動全校的學科教學改革,這兩個教改項目實行多年,已在全校推廣,成果顯著。我校曾經兩次與省外語學會、市中學外語教學研究會合作舉辦張思中外語教學法培訓會,推廣張法教改試驗經驗,由我校教師作主題發言,開設觀摩課,受到與會教師好評。學校《大面積提高中學外語教學質量實驗研究》課題受到國家教委表彰,陳毓鵬老師榮獲全國教育科研研究貢獻一等獎,英語教師謝欣欣、許麗娜、趙竑受到教育部科教所表彰,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教師”。

目前學校參與的國家及省級科研課題有:“中學階段學好一門外語”、“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在教學手段上推陳出新,大力推行現代教育技術。學校特別重視對青年教師培養指導,有培養指導的計畫措施,從97年起開展兩年一屆評選學校“十佳青年教師”活動,有力促進了青年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長。

學校擁有一支老中青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校長黃錦衣任泉州市物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副校長潘龍溪任省物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陳毓鵬被評為特級教師,近二、三年來又湧現一批教學新秀,繼2000年李寧老師獲福建省思想政治課一等獎後,鄭竹瑜老師又獲省思想政治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第一名,2003年10月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決賽,信息技術課教師王全井有關計算機論文獲福建省一等獎、全國三等獎。王仁傑、黃開連在全國中學英語教師技能大賽獲福建省賽區三等獎。目前我校有五位教師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地把培養能適應21世紀挑戰的“四有”人才作為學校的辦學目標,面向全體學生,積極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學校充分發揮學校師資力量強、教學設備設施完善,海外校友眾多和僑資辦學的優勢,按照鄧小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三個面向”精神,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益,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堅持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深化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

學校按要求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各年段開設有手工製作、園藝、英文打字、木工、電工初步、電子製作、機械製圖、計算機等勞技課程。開設藝術欣賞課,培養學生藝術鑑賞能力。開展美術、書法、攝影、集郵展覽,開展歌詠比賽、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組織花棚文學社、大同史學社、培元藝術團等各種學社活動。通過各類選修課、課外興趣小組和各種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同時,充分利用學校電腦設備,舉辦網際網路夏令營,學校的電腦室向學生開放,幾年來學校學生參加全省中學生信息技術統一考試均取得優異成績。如99年優秀率為81%;2000年優秀率為66%;2001年會考優秀率為81%;2002年會考優秀率超過國家級示範性高中要求30%。學生參加各種省市競賽共10人次獲得好名次。

通過信息技術課的開設及多次舉辦電腦培訓,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套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並將網際網路套用在研究性學習中,能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豐富的資源優勢擴大知識面,並通過對信息的搜尋、整理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與互相協作的能力。

學校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一貫重視音樂和美術的教育和教學工作,把藝術教育納入學校工作日程的安排,由校領導、政教處、團委會、美音教研組、年段長班主任通力協作,計畫藝術教育教學及活動的安排,對藝術教育有專項撥款,用於擴建樂器、器材,更新、增設資料、服裝道具等,學校藝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根據省教委頒發的課程計畫,開足開好國中音樂美術課、高中藝術欣賞及第二課堂的研究性學習。一年一度的班班有歌聲“紅五月”歌詠比賽,每學年開展的科技文化節活動,有科技活動、趣味體育項目比賽、美術作品比賽、主持人大賽、國中各班藝術節目比賽、高中的課本劇、英語小話劇比賽以及大型藝術節聯歡晚會等;還選拔優秀節目到軍民共建單位市武警支隊、解放軍180醫院慰問演出;舉辦美術、書畫展覽;組織學生參加市教委舉辦的音樂美術書法競賽,均獲得優秀成績;組織高中畢業生報考高等藝術院校,每年都有學生被錄取。通過各種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鑑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該校成立心理諮詢中心以來,不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設,已初步形成了硬體、軟體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系統,是國家、省、市三級心理健康實驗基地。

辦學史

建立——解放初期

泉州培元中學是1904年由英國基督教長老會募捐,聘請英國人、劍橋大學畢業生安禮遜(A.S.Moore.Anderson)來泉州創辦的。 清光緒年間,孫中山先生在英國倫敦活動,宣傳革命,被清政府派人秘密逮捕,監禁在清政府駐倫敦公使館,準備押送回中國處治。當時,安禮遜的父親任倫敦警察總監,同情中國革命,得知此事,便會同英國外交部出面干涉,迫使清公使館將孫中山先生釋放。安禮遜因此認識了孫中山先生。

安禮遜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創辦培元中學,任學校總理到1920年辭職,退任學校董事後,一直為辦好培元中學,為中國培養人才而盡心盡力。辦學初期,學校經費由英國長老會募捐得來,後來,安禮遜多次親赴東亞南各國,廣泛發動華僑捐資辦學,學校經費來源,實際上主要為華僑捐資。

1913年春,學校購得泉州市西北隅花棚下原清政府火藥庫遺址(培元中學現校址),同時建“倫敦樓”。該樓後來因為旅居馬六甲的華僑鄭成快先生捐白銀二萬元翻新加層,更名為鄭成快樓。鄭成快樓作為學校的辦公樓,一直使用到1989年8月,因遭暴風雨部分倒塌,不得不拆除。當時,學校曾多方與鄭成快先生的後裔聯繫是否由他們重建,未獲答覆,遂由市政府撥款在其原址建七層實驗樓一座。1992年,培元中學畢業生,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文裕先生臨終留下遺囑,將三萬元存款捐給母校培元中學。學校為激勵培元學子學習張文裕先生的崇高精神,愛祖國,愛科學,獻身“四化”建設,用張文裕先生的捐款設立“張文裕獎學金”,將這座實驗樓命名為“張文裕科學實驗樓”。

培元中學張文裕實驗樓培元中學張文裕實驗樓

培元中學建校以後,得到海外華僑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日見興旺。特別值得一提得是,1920年1月,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帶頭向培元中學捐大洋20 元,並親題“協興教育”於捐冊扉頁,同年11月,孫中山先生親筆為培元中學題詞“共進大同”。1980年5月,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又親筆為培元中學題詞“為國樹人”。擁有兩位偉人的題詞,是培元中學的殊榮。

在孫中山先生的倡導和校方多方奔走下,海外華僑捐資不斷。1919年,菲律賓華僑蔡晉益、葉壽等捐資在花棚下(培元中學現校址)建“菲律賓樓”;1920年2月,安禮遜赴印尼捐款,共得12萬盾、其中黃仲涵2萬盾、許漢利2萬盾、黃奕住1萬盾;1921年4月,學校購得泉州東門廣平倉新校址(現泉州市委黨校),印尼華僑蔣報企、蔣報擦等捐建“泗水樓”大校舍;1921年,華僑吳記霍在花棚下建“吳記霍堂”;1922年1月,安禮遜赴緬甸仰光、印尼爪哇幕捐,得2萬8千盾;1922年9月,中營下第二國民國小(培元附小)建“黃仲涵樓”大校舍;1923年4月,印尼華僑張氏兄弟捐資在花棚下建“張遠記堂”;1925年2月,安禮遜第二次赴菲律賓募捐,得比索一萬七千餘元;1926年10月,校友發起捐款為學校建圖書樓,命名為“安禮遜圖書樓”,以紀念安禮遜對培元中學的貢獻。“安禮遜圖書樓”樓高五層,造型獨特,當時在泉州屬罕見的建築,至今已經歷了七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仍在校園中巍然屹立。

1929年4月,培元中學校友執委會倡議推舉成立校董會,校董會由英國長老公會、閩南基督教會、培元校友會組成,推舉謝玉銘、呂振中、黃嘉惠、潘清白、陳清源、吳祝三、許錫安七人為校董。

1940年,許錫安先生辭去校長職務,任校董會主席,由王慶元接任校長。許錫安和王慶元均為培元中學高中畢業生,許錫安191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1920年3月接安禮遜任培元中學校長。王慶元畢業於協和大學,在協和大學任教,受聘回母校就任校長。

1940年9月,泉州解放,1951年,培元中學改為公辦,更名為“泉州第二中學”。1956年,許錫安先生在台灣彰化創立“私立彰化培元中學”,許錫安先生的妹妹許逾雪女士在菲律賓馬尼拉創辦菲律賓培元中學。海外校友與母校聯繫中斷。

復稱-2004年

1977年,“十年浩劫”後的泉州二中(培元中學),這所座落在泉州市西北隅花棚下的學校瘡痍滿目。當年被作為武鬥據點的圖書樓可見彈痕累累,所有的教室幾乎沒有一間有完整的門窗。1913年海外校友捐建的“鄭成快樓”是唯一的辦公樓,學校原有的檔案資料、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更是蕩然無存。撥亂反正,當務之急就是培養人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給這所古老的學校帶來了生機。

培元中學建於1904年,曾經是泉州地區的最高學府,以教育質量高而蜚聲海內外,培元中學的畢業生遍布全國和世界各地,有許多成了著名的專家、學者、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更為可貴的是,培元校友一向具有愛祖國愛家鄉愛母校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的春風激發了海外校友幾十年來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海外各地校友紛紛成立培元校友會,並相繼回鄉探望久違的母校,與學校領導共同探討復興母校大計,他們熱切希望母校早日再創輝煌,為改革開放的祖國培養優秀的人才。

1979年3月,在海內外校友的支持下,經上級批准,泉州二中復稱培元中學,翻開了僑資辦學的新的一頁。

重建、修建、擴建

陳碧樞校友是最早回母校的海外校友之一,母校的現狀使他感到痛心,他決心為母校的復興而盡力。他本人並不十分富裕,但還是慷慨地贈給母校一輛“三菱”小汽車,並積極聯繫海外校友捐資建設母校。

1982年10月,他與呂振萬、黃保欣、李引桐、李尚大、周清河、莊清宣等校友,率先為母校建造了一座高5層,共20間教室的教學大樓“香港樓”。

1983年2月,校友王善榜先生髮動菲律賓校友集資重建“菲律賓樓”;1989年8月,香港校友韋梓輝捐建福利樓“安琚英樓”,並於1994年擴建;1989年9月,菲律賓校友集資建造3層樓的圖書閱覽廳;1989年9月,莊永楷先生和台灣校友楊偉南合資建造培元中學新大門;1991年4月,香港校友莊瑞傑捐建“莊瑞傑樓”,內設梯形教室,音樂、美術專用教室及5層辦公大樓,1993年又增建“慧菁園”;1992年9月,台灣校友楊偉南捐建福利樓“陳勸勉樓”;1993年5月,台灣校友劉炳鳳捐建高7層的“維乙科技樓”;

1994年10月,校董會推舉黃保欣為名譽董事長,呂振萬為董事長,黃保欣呂振萬均為香港知名的企業家和政治活動家。

1995年9月,台灣曾燕貴校友捐資百萬重修“安禮遜圖書樓”;1996年9月,香港校友黃保欣捐建高7層,共31間教室,下設地下停車場的“黃潤蒼教學樓”。

2002年6月,培元中學第三屆董事會成立,推舉黃保欣、呂振萬為永遠名譽董事長,李引桐、梁靈光、莊瑞傑為名譽董事長,駱志鴻為董事長。

2002年6月,黃保欣先生捐資修建的“保欣廣場”竣工;呂振萬先生捐資一百五十萬元興建“呂振萬綜合樓”竣工;韋梓輝副董事長捐資六十萬元助建的“梓輝運動場”竣工;駱志鴻董事長捐資助建的“駱忠信教學樓”奠基。

2003年,李念萱先生捐資100萬新台幣,設立文科獎學金。

2003年,李繼祥先生捐資100萬元建造東方樓。

2003年10月,王金炳先生捐資100萬元重建菲律賓樓。

2003年11月,薛志榮先生捐資20萬元裝修安禮遜圖書樓。

校友捐贈的教學設備有:1986年,香港校友韋梓輝捐贈收錄機、速錄機和全套語言實驗室設備,捐資修建足球場和“梓輝亭”;1994年,校友陳遊記捐資建電腦室;僑胞李峻峰莊永楷先生捐贈“豐田”小汽車;海外校友還捐贈了電視機、電影機、攝像機、複印機、英文打字機和圖書儀器、銅管樂器等;在母校爭取一級達標需要添置儀器設備時,呂振萬董事長和李尚大校友各捐贈人民幣25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陳碧樞校友病逝後,他的夫人許天真女士仍然關心培元中學,而且於1991年集資對“香港樓”進行外部裝修。劉炳鳳校友病逝後,他的夫人曾春元女士還多次訪問學校,並表示將繼續關心支持培元中學。

校友們還意識到,一所學校,光有漂亮的校舍和先進的設備是不夠的,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於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為了改善教師待遇,穩定教師隊伍以及激勵學生勤奮學習,校友們除了為母校建造福利樓,利用福利樓的收入作為教師的崗位津貼外,還先後為母校設立各種獎教獎學金。

獎學基金

1、新加坡校友獎教獎學金(3.5萬元),用於獎勵教學成果顯著的教師及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

2、張文裕獎學金,由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培元校友張文裕先生給母校的捐款設立科技獎(4.4萬元),用於獎勵學業特別優秀的學生及其指導教師;

3、海天獎學金(一)(每年3萬港元),由台灣校友陳上典先生設立,用於獎勵初高中優秀畢業生;

海天獎學金(二)對每年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五所全國重點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中的前五名,每人每年獎勵港幣五千元,直至大學畢業。

4、李引桐獎教獎學金(每年3.5萬元),由泰國校友李引桐先生設立,用於獎勵教學成果顯著的教師及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

5、駱忠信教育基金(每年6萬元),由培元中學香港校友會理事長駱志鴻先生設立,用於獎勵教學成果顯著的教師;

6、東方教育基金會(每年10萬元),由香港李繼祥先生設立,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7、安琚英獎教基金,(每年十萬元),由香港校友韋梓輝先生設立,用於慰問離退休老教師和獎勵教學成果顯著的教師。

8、李念萱文科獎學金,(100萬新台幣),用於獎勵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等文科優秀生。

左起:蔡向陽、楊一彪、江毅、楊帆左起:蔡向陽、楊一彪、江毅、楊帆
歷任校長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歷任校長
歷任書記歷任書記
歷任書記歷任書記
歷任書記歷任書記
歷任書記歷任書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