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女中

弘道女中

弘道女中是中國教會學校之一,解放前,杭州市私立弘道女中在教會學校中頗有名氣。1844年(清道光24年),美國基督教浸禮會教士和北長老會教士相繼到寧波、杭州進行傳教活動並設立學校。其前身有三個教會女校,1912年(民國元年)這三校合併,正式定名為“弘道女校”,校長由美籍李維義(女)擔任,現代著名女教育家—吳貽芳曾就讀該學校。

基本信息

成立

弘道女中弘道女中

杭州市私立弘道女中解放前在教會學校中頗有名氣,1844年(清道光24年),美國基督教浸禮會教士和北長老會教士相繼到寧波、杭州進行傳教活動並設立學校。弘道女中的前身有三個教會女校(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創辦在杭州天水橋的貞才女校,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創辦在杭州大塔兒巷的育才女校,美國基督教北浸禮會創辦在杭州珍珠巷的惠蘭女校)。1912年(民國元年)這三校合併,正式定名為“弘道女校”,校長由美籍李維義(女)擔任。1914年(民國3年)美籍惠而生(女)繼任校長,鑒於校舍分散,且屋宇簡陋,惠而生校長商懇於原創辦的三個宗教團體,要求撥款購地營造新校舍,這就是當時叫新市場,後來改稱學士路的東首弘道女中和附屬國小部、幼稚園校舍(現為浙江省婦女保健院和行知幼稚園所在地)的起源。以後隨著學校的擴大、學生人數的增加,經歷屆校長的努力,到1935年(民國24年)校舍基本完成。

管理

傳教士掌權

教會學校起初都由外國傳教士掌權,從貞才等三女校合併(1912年)到1927年(民國16年)共15年間,都由美籍人士任校長,共五任,其中裴德生任校長最久。(1916年到1925年)。由於這一時期發生了“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內反帝鬥爭形勢日益高漲,反映在教育方面是反對教會學校。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不得不同意各教會學校實行“新學制”和新學制課堂,教會學校自成獨立的教育系統,調整了課程,宗教課程相對減少。後來,中華基督教教育會又通過“將學校逐漸交還給中國人管理”,“由中國人做校長”。

弘道女中弘道女中

中國人校長

1927年(民國16年)秋季起由中國人自任校長。首屆中國校長是倪雪梅(女),她是1913年弘道女中第二屆畢業生,在她任內,弘道女校由原創辦的三個美國基督教團體移交給中華基督教華東大會及滬浙浸禮會兩個中國基督教團體接管,並正式更名為“杭州市私立弘道女子中學”,國小和幼稚園仍附屬於中學部。

任期最長的校長

校長周覺昧校長周覺昧

1929年(民國18年)秋季起,周覺昧(女)任校長,她是1919年弘道女中第八屆的畢業生。她任期最長,直到杭州解放。前後達20年之久。周覺昧任校長以後第一件大事是爭取向國民黨教育廳“立案”。到1931年(民國20年)順利批准。弘道女中初露頭角。

歷難

抗戰期間,弘道女中先遷建德,繼又去滬,與華東區基督教15所學校合併成為“華東聯合中學”,後又到紹興借越光中學(教會學校)校舍,和嘉興秀州中學、杭州惠蘭中學等校合辦聯合中學。1938年(民國27年)紹興淪陷,弘道女中被迫停辦。

復校

1945年(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弘道女中回杭復校。當時,校舍雖在,但內部一切設備損失甚大,圖書、儀器已經蕩然無存,課桌椅等也僅有200多件,而且還殘缺不全。鋼琴從原來30多架銳減至7架。所幸弘道女中在抗戰前已有相當聲譽,校友中有不少是在財政各界都有地位和相當實力的官員眷屬,她們出於對母校熱愛,都慷慨解囊資助,基督教原創辦的三團體也積極贊助,國民黨政府給予補助,學校很快恢復舊觀。到1946年(民國35年)秋季開學時,鋼琴又增加到17架。全校有高中部和國中部,高中部有三個年級三個班,國中部除三年級外,一、二年級都設春秋班,初一秋季班還有甲乙班,全校學生300多人,教師20多人(包括外籍教師5人)濟濟一堂,校園內又書聲朗朗,弦琴不掇了。

特點

弘道女中是個教會女校,除文化課外還有著她獨特的特點:

特點一

首先是該校宗教氣氛濃厚。宗教課是課程設施最為主要的一部分。讀經講道,早禱晚禱,唱詩禱告等,不一而足。甚至餐廳里貼著感恩禱告文,內容是“感謝天父賜我飲食……阿門”一類的語句,就餐前,師生齊集在餐廳由指定教師領讀,儀畢才能動筷進食。後來漸漸廢去這一儀式,改為個人默禱,閉著眼睛默默感恩祝頌上帝耶穌的賜食。
“安息日督禮儀,稽道宗,尤不可寬假”(“基督教在華傳教士大會記錄”P45),弘道女中一直這樣執行,要求師生在星期天都做禮拜,特別對住校師生如不去做禮拜則一律到教室集中“自修”,留校教師點名“值班”,不能外出,甚至連整理內務也不能進行。平時,常有老教友來規勸學生信教,並贈送“聖經”。每學期能發展多少教徒,是有關宗教團體對教會學校校長評績的根據。

特點二

弘道女中另一特點是教會委派一部分外籍教師到弘道女中任課。1946年(民國35年)前後,共有5位,她們都是獨身女教師,有的是神學院研究生,有的是“中國通”,在求學時代就是學習中文的大學生,她們發音正確,語調流利自然,對學生日常會話抓得很緊,高中英語課教師全用英語講課、對話,所以弘道女中英語這門課目質量比較高。學生畢業後如能進一步深造,進入外語系學習的人不少,以後就業在郵電航空等單位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特點三

該校再一個特點就是弘道女中還設家政課,傳授西方資產階級家庭日常烹調、飲食和服裝裁剪禮儀、鋼琴等,為學生畢業後理家、交際、做合格主婦創造條件。

特點四

弘道女中學生積極進取,富有愛國心,正義感強,曾團結一致,衝破校方無理阻撓,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於子三運動”。解放前夕,團結師生組織“應變會”(又稱安全委員會)努力護校,迎接解放。這裡特別要提的是當時擔任中共杭州工作委員會書記的陳向明同志(女)從1948年1月受上海黨組織的委託來杭後,就是以弘道女中歷史教師的職業為掩護,身穿藍旗袍,外套紅毛線衣,掛著“十字架”,表面看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實際上是我地下黨領導人,她在弘道女中領導杭州市學生運動,指揮“於子三”運動的健康發展。

合併

解放後,根據教育部指示,在杭州市各中等學校進行調整時,弘道女中奉命自1949年下半年起撤消,高中部併入惠興女中,國中部併入杭女中。

歷任校長

弘道女中歷任校長有李維義(美)、惠而生(美)、裴德生(美)、倪雪梅、周覺昧。

名人

民進名人,現代著名女教育家吳貽芳曾就讀該女中。

吳貽芳吳貽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