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分配

國民收入分配

國民收人分配廣義上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成果在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分配;狹義上指國民收入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生產單位和非生產單位以及居民中的分配過程。就中國而言,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終分配三個過程。

性質

國民收入的分配是社會分配關係的重要內容。國民收入分配的性質取決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和國家的階級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私有制占統治地位,國家政權掌握在資產階級手裡,因而國民收入的分配歸根到底是有利於資產階級的。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主體,國家政權掌握在人民手中,從總體上來說,國民收入能夠按照有利於廣大人民的原則進行分配,歸要到底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利益。當然,由於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國民收入分配在一定範圍向少數人傾斜也是存在的。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這種分配關係受到國家的調節,歸根到底是服從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原則

國民收入分配的原則主要是公平。國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方面。所謂經濟公平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根據在收入創造過程中要素的貢獻來決定收入分配的一種準則。所謂社會公平是指將收入差距維持在現階段社會各階層公民所能接受的合理範圍內。

因此,經濟公平與社會公平是兩種不同的公平準則,區別在於二者的著眼點和目的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經濟公平主要著眼於分配的規則或分配過程的公平合理;社會公平主要著眼於分配的結果,強調收入分配的結果要能為社會所接受。經濟公平的目的是分配的效率,因為只有以按要素貢獻為依據進行分配,才能調動人們要素投入的積極性,才有助於提高效率;而社會公平的目的是要緩解社會不同階層因收入差距帶來的矛盾,追求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展。

平等與效率的矛盾

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

①現代經濟學家認為,收入分配有三種標準:第一個是貢獻標準,即按社會成員的貢獻分配國民收入,即按生產要素的價格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標準能保證經濟效率,但由於各社會成員能力,機遇的差別,又會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第二個是需要標準,即按社會成員對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國民收入。第三個是平等標準,即按公平的準則來分配國民收入。後兩個標準有利用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於經濟效率的提高。有利於經濟則會不利於平等,不利於平等則會有損於經濟效率,這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平等與效率的矛盾。

②收入分配的平等可以用三種標準來衡量。一是勞動分配率,即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是洛倫茲曲線基尼係數;三是工資的差異率。

③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標,就是既要有利於經濟效率,又要有利於平等。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是貢獻標準,而收入分配的平等化總是則要通過其他政策來實現。為了實現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國都採用了一些有關的政策,這些政策包括:稅收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如果說稅收政策是要通過對富人徵收重稅來實現收入分配平等化的話,那么,社會福利政策則是要通過給窮人補助來實現收入分配平等化。

分配過程

初次分配

(圖)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國民收入在物質生產領域內部進行的分配。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分為兩個組成部分:一部分是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包括工資、獎金、福利費用和農民或其他勞動者的收入,它屬於生產者及其家屬個人消費所需的必要產品;另一部分是生產單位和社會的純收入,包括上繳國家的稅 金和利潤、支付的利息和企業稅後利潤、利潤留成或公積金公益金等,屬於國民收人扣除必要產品後的剩餘。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形成了國家企業集體、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的原始收入國 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關係到國家、生產單位和勞動者個人三方面的經濟利益,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進行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首先要正確規定必要產品和剩餘產品之間的比例,影響這一比例的因素主要有:國民收入的生產額、構成和增長速度,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和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平 均收入增長速度之間的對比關係等。其次要正確規定國家和生產 單位間對剩餘產品的分割比例再次就是要正確制定胡應的工資政策、價格政策、財政政策來保證上述兩個比例關係的實現。

再分配

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

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礎上的進一步分配。這種分配是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的。通過再分配所獲得的收入稱為派生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有:①財政支出。通過財政預算,一方面以利潤和稅金的形式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另一方面又把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通過財政補貼、支付非生產部門勞動者工資等形式分配到各部門、各地區去,以滿足社會生產,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進行行政管理和加強國防等方面的需要。②信貸。以償還為條件,通過籌集社會閒散資金貸放給使用單位來實現再分配的過程。③價格。國家通過指令性價格、指導性價格和市場調節價等多種價格形式,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此外,各種勞務付費、居民之間的饋贈、生產單位直接舉辦的各種福利事業,也可影響國民收入再分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後形成生產單位、非生產單位和居民的最終收入。

最終分配
國民收入的最終分配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後,最終分配到積累和消費兩個方面。主要是正確制定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使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需求總額同國民收入供給總額相平衡,使積累和消費的價值形態和實物形態相適應,並安排好積累基金內部和消費基金內部的結構,以保證生產的不斷擴大和民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是國民經濟中一個根本的分配比例,它體現全體社會成員的長遠利益和目前利益、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同時,它與國民經濟的其他重要比例(如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工業與農業、必要產品與剩餘產品等)有著密切的聯繫。在中國,安排好國民收人的最終分配、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係,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先生活,後生產,再建設的方針。在保證民眾生活水平穩定提高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積累率,做到既保證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保證生產建設的需要

中國現實

1998年中國政府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是17.5%,此後到2003年上升至20.2%,而居民所占比重則由1998年的68.1%下降到2003年的64.8%。此外,2004年、2005年兩年,國家財政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遠高於同期GDP增速,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則與同期GDP增速大體接近。由此推斷,最近兩年政府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保持擴大之勢,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的現象並沒有改變。

各國國民收入分配各國國民收入分配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國民收入分配在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的比例會有此消彼漲的變化,特別是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參照國際上通常的發展經驗,國民收入分配在政府方向的比例應該是逐步縮小才對,但在中國則恰恰相反,不是縮小而是呈進一步向政府傾斜的趨勢。對於這種有悖於一般發展規律的現象及其可能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潛在危害,需要予以高度重視。

影響

積極影響

中國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合理的,總體上有利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效率提高。具體表現在:

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

1、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隨著分配體制改革的深化,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體制正逐步形成,居民收入渠道增多,收入水平迅速提高。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支出隨之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化,對生產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同時也促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

2、促進企業自我發展,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不斷擴大,活力不斷增強,效益不斷提高。隨著企業自有資金積累的增多,企業將更多的自有資金投入到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中,以獲取更多的利潤,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的擴大再生產的機制。企業不斷擴大再生產是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的主要動力。

3、顯著增強政府調控能力,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保持政府所得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的適當比重,是克服市場失靈和加強巨觀調控的內在要求。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政府收入特別是中央政府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政府收入規模的擴大,大大增強了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平衡地區財力以及調節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的能力,同時也使政府有能力集中資金進行重大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如發行特別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

負面影響

現有的收入分配格局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仍存在許多問題,甚至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

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

1、企業所得比重偏低,積累不足。經過初次分配,企業可得到國民收入的1/3左右,但經過再分配後,企業的所得向政府和居民轉移,可得到的收入比重降到15%左右。企業所得比重偏低,一方面與企業競爭力不高和自身盈利能力不強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企業稅負較高有關。企業自身積累不足,致使企業生產經營過分依賴銀行貸款,不僅加大企業生產成本,而且影響經濟發展後勁。

2、地區間收入分配不平衡,差距不斷擴大。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收入,且其占全國的比重還在不斷上升,而中西部地區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趨勢,東中西之間差距不斷擴大。

3、城鄉間收入分配不均衡,差距不斷拉大。目前占全國40%多一點的城鎮人口獲取了全國近70%的收入,而占全國近60%的農村人口僅獲取全國30%的收入,收入明顯向城鎮傾斜,城鄉差距不斷擴大。

4、收入向高收入群體集中,貧富差距擴大。占人口80%的中低收入群體只獲得全國60%左右的可支配收入,而20%的高收入群體卻獲取了全國40%左右的可支配收入,並且高收入群體收入的比重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5、政府再分配調節力度不夠,社會保障欠賬較多。由於中國還缺乏健全的居民收入監控體系,個人收入不透明,偷漏稅現象普遍,政府無法全面地對居民收入分配進行再調節。由於國家財力不足、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小等原因,對低收入階層、農村居民、城市失業人口缺乏有效的保障。目前全國還有少部分農村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有許多因耕地被徵用而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沒有保障。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增多,部分居民家庭生活還比較困難。

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正在產生越來越明顯的不利影響: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和城鎮低收入群體擴大,嚴重製約了城鄉市場開拓和消費需求擴大,影響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二是由壟斷和不公平競爭帶來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民民眾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挫折,不利於效率的提高;三是民眾對分配不公和腐敗現象的不滿情緒增加,影響社會穩定。

調整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關鍵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分配

一是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適當提高扶貧標準。

二是提高企業職工工資水平,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推動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健全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改革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加強對壟斷行業企業工資監管。

三是從2008年1月1日起,再連續三年進一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

四是深化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繼續做好規範公務員津貼補貼工作。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五是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消費政策,拓寬服務消費領域,穩定居民消費預期,擴大即期消費。只有把經濟發展成果合理分配到民眾手中,才能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