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茶文化

回族茶文化

回族茶文化常豐富,各地回族人普遍都有喜好飲茶的習慣。一些懂茶道的回族人很會品茶,認為如果茶香而不清則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只有鮮、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回族把飲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當節日或舉行婚禮等家裡來客人時,主人會熱情地給您先遞上碗茶,端上些油香、點心、乾果一類,讓您下茶。

(圖)茶爐茶爐

八寶茶

八寶茶回族人民待友接客的上等飲料,也叫三泡台,既講究茶料,也講究茶具。茶料以"窩窩茶"為最佳,茶具以"蓋碗子"為最好,用蓋碗沏茶稱為蓋碗茶。遇到貴賓,蓋碗子裡沏上窩窩茶,花木配以冰糖芝麻核桃仁桂圓柿餅花生葡萄乾(或其他果乾)、紅棗,俗稱"八寶茶",不僅香甜可口,而且能夠提氣補虛、強身健胃,是理想的健身飲品。

蓋碗茶

蓋碗茶是全國各地回族普遍喜歡飲用的一種茶。俗稱“三炮台”,民間叫盅子,上有蓋子,下有托盤,盛水的茶碗口大底小,精緻美觀。回族的人均壽命長,這主要得益於回族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其中之一就是常喝茶。回族的蓋碗茶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據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茶葉。夏天以茉莉花為主,冬天以陝青茶為主。有條件的還可用"碧螺春"、"毛峰"、"毛尖"、"龍井"等等。身體情況不同的人可選配不同的茶水。如清熱泄火可用冰糖窩窩茶,胃

(圖)蓋碗茶蓋碗茶

寒的人可用紅糖磚茶,消食的人可用白糖清茶。需要保健可常用"八寶茶",即除了放茶外,還放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枸杞等。一般回族家庭飲"八寶茶"配料不齊時,多飲用"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肉);有的飲"青四品"(陝青茶、白糖、柿餅、紅棗);還有的喜歡"紅四品"(磚茶、紅糖、紅棗、果乾)和"五味茶"(綠茶、山楂、芝麻、薑片、白糖)等。

油茶

北方又稱麵茶,雲南、四川一帶也叫油麵。油茶最初製作時要加少許茶葉,但現在則較靈活,有的加,有的不加。油茶是很好的滋補佳品,是回族民眾中常見亦受歡迎的一種飲湯,但在做法和味道上則有南北之分。如北方回族食鹹油茶,南方回族則喜喝甜油茶。
(圖)油茶油茶

回族製作飲用油茶的年代歷史久遠,據長者們說,這跟早期回回人入華經商和元朝統一中原行軍有關,是祖上就傳下來的手藝。回族人出門最發愁的是吃飯難。在遙遠的旅途中,無論是趕腳還是坐車,吃飯極不方便,油茶在很大程度解決了這一問題,可見油茶非常適合回族人的生活習慣。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對回族油茶介紹道:“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滾,用麵粉炒黃攪之,佐以椒鹽蔥桂之類,以凝冷成團。每摘少許,煎湯飲之,冬日最宜,體溫而適口。”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到武陟喝了油茶,即席賦詩讚曰:“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衝出安昌春。”雍正十三年(1723年),清世宗御駕河南喝了一頓回族牛油茶,讚不絕口:“懷慶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比美”。

北方鹹油茶一般先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攪入熬化牛(羊)骨髓油中,拌搓均勻入碗凝結成油坨以備食用。“油茶坨”可短期保存,且便於攜帶。食用時將將“油坨”削成碎末倒入碗中,加上白糖、桂花或青紅絲、鹽、醋、蔥花、姜粉等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也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大家喜愛。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回族的油茶,色黃味香,沖後碗內沒有疙瘩,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這樣既不燙嘴也能細品油茶的美味。

雲南、四川一帶,人們喝的油茶一般屬甜油茶(當然在煎煨時亦可根據個人口味,將糖換成鹽,熬成鹹油麵)。這種油茶(面)的製法亦很講究,但關鍵仍是“先做料子待取用”。事先備好主料麵粉(最好是糯米麵,玉米面亦可),將其置入鐵鍋內文火乾焙,當麵粉焙黃並散出香味,即把切碎的牛、羊骨髓油或油渣(七成枯)灑入鍋內,繼續焙炒,若見面面油潤酥黃即可。冷卻後,裝入壇罐內取食。烹製油麵時,將糖放進冷水鍋里(不能用開水,那樣會燙成僵硬的坨狀),隨即取少量油麵灑入,邊煨邊用筷子攪動,故稱“攪油麵”。根據個人愛好,亦可煮進雞蛋去。當糖水煮沸,一鍋香甜油潤的油麵就做好了。

根據個人口味和喜好,也可在沖油茶時加上花椒油、芝麻油、辣椒油、牛奶等。油茶營養非常豐富,含有脂肪、蛋白質、維生素、鈣、鐵等物質,喝時清香可口,喝後熱量倍增,且有健身補腦、開胃寬腸、延年益壽之功效。

罐罐茶

住在寧夏南部和甘肅東部六盤山一帶的回族有喝罐罐茶的習俗。
(圖)罐罐茶罐罐茶

在當地,每戶農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隻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壺,或燒森柴,或點炭火,這是熬罐罐茶必備器皿。清晨起來,主人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茶。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由於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對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因世代相傳,也早已習以為常了。

烤茶

流傳在雲南等回族聚居區。回族飲烤茶,茶葉選用青茶或焙制的綠茶。選用陶釉或純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邊或者是火爐上,用炭火(非明火)邊烘邊抖,直到茶葉呈赤黃色散發出噴鼻的香味,便恰到好處。精細的方法俗稱“百抖茶”,即是慢烤細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後,稍停片刻,便將滾開水徐徐倒入茶罐內,隨著茶水沸騰慢慢加添。這頭道茶味道濃量多,卻是香氣撲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後回甜甘純,有心舒胸暢之感,且賦有苦中有甜,以苦為樂的人生意義。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漲沸約十分鐘,倒在茶盅內再放進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後將另一水煮的泡薑糖水加入摻和,味道香甜帶辣,有健胃發功潤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後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幹練利落不能拖泥帶水之意。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漲沸後,稍加茉莉、金銀花、菊花的滿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蘊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間根植於玉洱銀蒼間所品味出的一種人生哲理,做人一輩子的三步曲。 

擂茶

流傳在我國湖南常州等回族聚居區。擂茶是用芝麻、黃豆、茶葉、綠豆等混合製作。回族人飲“擂茶”時,桌子上一般要擺上幾十盤茶點,並將盤子擺成字形,如“壽”宇等。客人飲茶時,要將原來的字形拆開,自己再擺成一個新字,如“喜”字等,然後主人勸茶、敬茶,客人才開始飲茶。

奶茶

流行在我國青海等回族聚居區。回族飲奶茶除了在茶罐內加伏茶,還要加鹽,待茶熬好後再加奶燒開,並放入花椒等佐料,待客時還要放兩粒燒熟或煮熟的大紅棗。

麥茶

流行於西北部分地區。過去許多回族因買不起茶葉,不少家庭都喜歡飲麥茶,將麥子炒成半焦,搗碎倒人茶罐中,佐以食鹽盛水熬煮。麥茶熬成後看似琥珀,其味如咖啡。現在飲此茶者已不多見。

總結

回族喝茶名目繁多,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需要,喝的茶也不相同,如夏天,多喝茉莉花茶;冬天,多喝陝青茶;清熱去火,可喝冰糖窩窩茶;腸胃寒氣,可喝紅糖磚茶;消食氣漲,可喝白糖清茶;保健滋補,可喝八寶茶,等等,不一而足。

回族除喜歡喝茶、待客敬茶外,還有與茶相關的饋贈送茶、聘禮包茶、結婚茶、齋日散茶等活動,也更富有情調。由此可以看出,喝茶已成為回族人的重要習俗。民歌“柳樹的影子不歇涼,要打個清涼的傘哩;寧可三天不吃糧,沒茶喝精神兒短哩”,更加生動地烘托出回族人對飲茶的喜愛情況。

相關詞條

回族 飲茶 油香 點心 乾果 八寶茶 冰糖 芝麻 核桃仁 桂圓 柿餅 花生 葡萄乾 紅棗 白糖 紅糖 碧螺春 毛峰 毛尖 龍井茶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