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婚禮

回族的婚禮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 回民請媒人一般要兩個以上,一個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個代表女方家的媒人。 女方家在送客人時,還要給男方家以適當的回贈禮,表示意志堅定,決不反悔。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卸擔兒”,認為這是“終身大事”,是老人的責任。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但由於回民分布在全國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據史書記載,回族的婚姻習俗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如娶妻,要經過請媒人提親,送禮,寫婚書,擇吉日成婚等程式。

提親

回族當中有句俗話:“一家女兒百家奔。”當回族姑娘長到十六七時,就有人上門提親。提親一般都是男方家通過各種途徑看準女方家的姑娘後,請媒人去提親。回民請媒人一般要兩個以上,一個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個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親時,要帶上茶、糖等四色禮,並通報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經濟狀況和教派等情況,有的還詳細介紹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藝等,女方家長聽後覺得大體合適,便給男方家媒人給話。女方家也請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並由男女雙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親戚朋友家見面,看男女雙方相互能否看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上相貌人品。見面後如無反對意見,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帶上四色禮,小伙子還要帶上見面錢,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見面。姑娘一般由姑媽或嫂嫂領著當面看女婿,媒人此時問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時給姑娘見面錢,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則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見面錢後還給小伙子回贈小禮品。過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說婚姻事,不敢張口說同意不同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或媒人就觀察表情,如果低頭微笑,就說明同意;如果沉臉、哭泣或發脾氣,則說明不同意,就不強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辦的婚姻。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現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認識,彼此也了解,互有愛慕之心,但還要請媒人給雙方家庭說明情況,走個過場,否則會受到諷刺。回民擇偶不“合八字”,不管是自由戀愛的,還是經人介紹的,只要雙方表示同意,則要儘快準備“定茶”。

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說色倆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選擇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準備回民喜歡喝的花茶、綠茶、陝青茶、龍井毛尖等各種高中檔茶葉,還要準備一些紅糖、白糖、桂圓肉核桃仁葡萄乾紅棗、花生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米、芝麻等等,然後分別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個小包上放一條紅紙,表示是喜慶的事。另外,還給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體、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雞、宰羊,以糖茶、宴席熱情款待。吃完宴席,雙方當著眾親戚朋友的面,互道“色倆目”,表示這門婚姻大事已經定下和許諾,今後一般不再變更和許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時,還要給男方家以適當的回贈禮,表示意志堅定,決不反悔。

插花

回族也叫“定親”,有的地方還叫“提盒子”,也叫納聘禮,意思是為姑娘插朵美麗的花。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親茶”以後,媒人根據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納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麥哈爾”,並適當購置一些化妝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裝或布匹材料、手錶、腳踏車、錄音機等等,以及送相當的裝飾品,如手鐲、戒指、耳環等,還要準備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贈送聘禮,則婚姻無效。這些東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長輩或同輩婦女去陪同購買。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帶領,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嬸子跟隨。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禮。女方家還要炸油香、宰羊、過“爾麥里”。“爾麥里”,即由男女雙方請的阿訇或懂得伊斯蘭教義的人,誦讀《古蘭經》有關章節,其餘人聆聽。“爾麥里”過後,兩家人和親戚一起赴宴,這時相互寒暄,講婚配和攀親的重要意義。最後由雙方商量結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準備。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插花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將一對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飯、幹活兒,增進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沒有規定,一般是根據男方的經濟條件量力而行,不強迫。通常情況下,不得少於一兩純銀,但無論多少都要履行這一習俗。回民認為,贈送聘金,一方面是為了防止男子對婚姻大事不嚴肅,朝三暮四,隨意離婚,從經濟上有所牽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項措施。長期以來,在回族當中形成了男子如果無理提出離婚或中斷婚姻關係,男方所贈的聘禮和東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於受中國封建社會買賣婚姻的影響,所索聘禮越來越多,數額越來越大,給家庭貧窮者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困難。

娶親

回族青年男女結婚不看黃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陰曆雙日為佳期。在結婚的前一兩天,由男方帶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饅頭、油香若干個,送到女方家去,這叫催裝禮,意為請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證姑娘過門後,好光陰賽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裝禮後要儘快做準備。結婚當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較遠,接親車要早點出發,主要是怕與懷孕的婦女相見,要圖吉利。寧夏涇源等回族聚居區在娶親這天,男方家還要請一位結婚不久的新媳婦去接親,臨去時還要帶些核桃之類的東西,到女方家後先把核桃之類的東西撒到院子裡,乘人不注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意時趕忙到客屋吃飯;之後,陪同新娘上車。女方家一般在結婚頭一天要設宴款待親戚朋友和鄰里鄉親。來的人一般都要給新娘送衣服、襪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錢,回民管它叫“填箱”。結婚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淨,這叫“離娘水”。要絞臉,用交*的線絞掉臉上的汗毛。梳妝完之後,要穿上紅色的棉襖,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要穿上,這叫“厚道”,主要是講究吉慶,如果穿得太薄,則認為是“薄情寡意”,頭上要搭上一塊紅綢子或紅紗頭巾,將新娘的面孔蓋得嚴嚴實實。然後從近鄰和親友中請幾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兒女雙全的人去送親,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親途中,若遇其他娶親人馬,新娘子要互相交換腰帶,以防“沖喜”。
接親車快到男方家大門口時,新郎要由姐夫帶上跑步迎上去,圍著接親車轉一圈,故意碰一下車,這叫“撞親”。到大門口時,恭賀新喜的人要自動排成兩行,迎接新娘和送親的賓客,並向來賓道“色倆目”問好。然後將賓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還要從新房門口到大門口,鋪上紅氈或毛毯子,沒有條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著新娘走進洞房。無論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時,將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進院裡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給了開箱錢或搭門帘錢後,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頭上的“搭婦巾”。

念“尼卡哈”及其他

當新娘子人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後,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設一張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地下鋪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聽阿訇的教誨,阿訇宣讀《古蘭經》有關片斷,再用漢語作一番解釋,其大意是:結婚是成人的標誌,是夫婦做人的開始,從此做人應盡種種責任;要嚴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謙虛,主持家務,奉公守法,上進求學等。然後阿訇面對證婚人問新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郎:“你願娶她為妻嗎?”新郎如願意則應馬上表態。再問新娘:“你願意嫁給他嗎?”新娘如表示願意,阿訇就宣布,從今天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新郎、新娘互敬互愛,白頭到老。證婚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準備人洞房時,教長或家長將早已準備好的果子、糖、棗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為感謝真主賜給的良緣,祝新郎、新娘長生到老,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時,將喜棗、喜糖等撒向圍觀的民眾,以表示喜慶的施捨,眾人皆從地上搶著揀,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這種撒喜的習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據《清源全氏族譜》“麗史”篇載,“西域回回那兀吶,選民間女子入其室,為金豆撒樓下,命女子攫取以為戲笑”。可見過去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黃金來撒喜,後來勞動人民因沒有黃金,就用自己喜愛的棗子、糖、花生、核桃等來代替。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撒喜以後,開始耍新郎,不能讓他隨便進洞房,新郎一般要請姐夫等人保駕或掩護,準備衝進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擋住了,要將鍋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時才放進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當新娘人洞房後,眾鄉親把公婆簇擁到院子裡,耳朵上掛兩串紅辣椒,頭上戴上破草帽,脖子裡掛一個銅鐘,反穿皮襖,倒騎毛驢,在眾人的逼迫下,讓公婆騎上毛驢轉圈圈,逗笑話。回族民眾認為,結婚三天沒大小,不耍不熱鬧。山東泰安和曹縣的回民婚禮習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帶領下,和婆家所有的親戚見面,新郎拿著墨碗隨從,新娘見一位親戚,用毛筆在他臉上畫一下,誰的臉上畫得最多,誰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當天晚上的晚飯由新娘做長面,以示茶飯水平。吃過晚飯,開始鬧洞房,大家民主推薦一位能說會道、幽默風趣的人當司儀,出點子,串節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聲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塊糖、說繞口令等各種節目。
鬧房結束後,新郎、新娘要交換禮品。新郎要給新娘送一個裝著20元或50元錢的小紅包,新娘給新郎送一個紅布蛋蛋或“針扎子”,表示恩愛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離。新郎還要問新娘是否懂得伊斯蘭教的最基本教義,如答上,才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樂於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曉,新郎的嫂子要將熱水和湯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門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罷早飯後,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領著新娘認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門,到第四天才開始認大小。認長輩時,新娘要長長叫一聲,長輩要響亮地答應一聲,,然後要略表心意,給新娘見面禮物或錢,以示紀念。

錶針線

回民也叫擺針線,一般都在結婚的當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舉行。
擺針線,過去是為了看新娘子的針線活做得如何,將她未過門時給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繡花枕套、荷包等一一展示出來讓眾人欣賞。同時,選一個才思敏捷、能說會道的人即興編詞演說,誇耀稱讚和渲染,向眾人們介紹新娘是個心靈手巧、精明能幹的人。現在擺針線,主要是眾人看看娘家給新媳婦陪嫁了什麼東西,男方家給新婚夫婦購置了什麼家具、電器以及生活用品。當擺針線儀式準備好時,男方家選請一位說客,讚揚女方家買的東西又多又好,心實禮厚。如寧夏同心縣預旺鄉回族楊四虎在錶針線時說:
金銀絲繩子空中掛,
各樣擺設好齊茬。
大紅手巾牡丹花,
絲線圍巾廊繩搭。
扎花的枕頭繡描花,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美容用品一樣不差。
氈條被褥擺不下,
玻璃鏡兒明天下。
洗臉盆子月亮大,
一個座鐘作用大。
縫紉機子單擺下,
飛鴿車子相配它。
毛衣毛料春秋穿,
風雪大衣能擋寒。
滌淪、滌卡、的確良,
四季服裝都齊全。
說完讚揚詞,說女方家把金山一樣的一口子人送來了,還陪這么多東西,我們頂恩不起,向女方家親戚道“色倆目”。
女方家一般也要請說客,回敬男方,渲染誇獎男方家富裕大方,給後代安置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好家庭。如平羅縣回族婦女馬風蘭說過一段《錶針線歌》:

(圖)回族的婚禮回族的婚禮

黑缸子、白沿子,

汽車送來了命蛋子。
紅綢子、綠緞子,

丫頭找了個好漢子。
沙發床、電視機,
箱子柜子分高低。
小兩口,笑嘻嘻,
兩個老人歇心里。
有的說完錶針線歌,還要替媒人、廚子說一段,讚揚他們的功勞。

回門

婚禮後三天或七天,新郎要準備禮品陪同新娘回門,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親屬。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準備,款待女婿女兒。寧夏固原、涇源等地的回民習慣用雞腿來款待重要客人和親友。除此以外,新娘家親戚還要一家挨一家的請新郎、新娘吃飯,並給新娘回贈禮物。回門的當晚,新郎要趕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後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來接回家。

婚禮習俗

回族有著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中最嚴格的飲食習慣的禁忌,回族遵守“許進不許出”婚姻原則,還有齋月期不舉行婚禮等等。

1、內部通婚外教徒結親必須進教
回族一般在本民族內部通婚,若欲締結婚姻的雙方中女方為非穆斯林,則要遵守回族“許進不許出”婚姻原則:首先女方要自願“進教”,其次女方要以“從夫居”的方式生活。
2、周五為婚齋月期不舉行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都選擇周五為婚,因為周五在回族的風俗習慣中被認為是非常吉利的日子。其次,回族婚俗規定齋月期間不得舉行婚禮。

3、結婚前兩天新人“大、小淨”

結婚前兩天新人雙方都需要全身沐浴,俗稱“大、小淨”。同天下午,同鄉的其他男女青年則設宴邀請新人(女請新娘、男請新郎)。同時請本鄉的老婦為新娘梳妝打扮。晚上,新人們則需在各自家裡設“迎賓堂”接待客人,筵席則需排列成雙,以示新婚成雙成對。宴席上,年青人們可以盡情歌唱,念清真教道,直至深夜。
4、結婚前一天過大禮
結婚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家送禮,女方家也要給男方家回禮,這種形式被稱為過大禮。過大禮時,男方家送出的禮物要有給女方家宴請賓客用的肉食、果品等,還要有送給新娘裝扮用的裝飾類用品。這些禮品一般由阿訇帶領男方家的人送到女方家。女方家的回禮一般是新娘陪嫁用的東西,如家俱、衣服、被褥、生活用品等,回禮則由新娘的兄弟在收到男方家禮品的當天,送到男方家。

5、婚禮當天男方家掛古蘭經文聽誦經
舉行婚禮當天,男方家要貼紅喜字和對聯,堂屋牆正中還要掛阿拉伯文寫的(古蘭經)選段,兩邊則是阿拉伯文條幅。婚禮當天,男方的內親們一大早都要跪在堂屋裡,聽阿訇跪著朗誦(古蘭經),祈求真主賜福。聽阿訇念完經後,負責婚筵的首席要招待阿訇。
6、三道檳榔、三道糖茶款待迎親隊伍
新郎在陪郎、媒人的陪伴下,坐轎(或騎馬、走路)去新娘家迎親。到達新娘家時,新娘家的大門都是關閉的。這時則需要陪郎代表新郎上前叫門,說一些祝賀、感謝的話,等待女方家開門,只有等到新娘家大門大開時新郎等人才能進入新娘家。而女方家對需要熱情款待迎親的隊伍,進茶點時要讓新郎坐上席,更要上三道檳榔、三道糖茶款待迎親者和陪同的客人。茶點過後,還要上一道牛肉冷片、一碗涼雞和一條魚。魚上了桌,就代表迎親者可以迎走新娘了。這時候,新郎則起身向女方父母行禮,讓陪郎與媒人周鏇,讓新娘坐進轎子,然後啟程上路。

7、遇井蓋蓋紅布遇娶親換褲帶
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則要用紅布或紅紙覆蓋,表示新人們將來不會遇到坎坷。此外,娶親途中,還不能與其他的娶親隊伍相遇,如果不期而遇,新娘們則需交換褲帶,以防“沖喜”。
8、新娘轎上吃紅飯下轎提錢捧古蘭經
新娘坐轎到男方家後,由兩位女性老人打開轎簾,餵新娘吃紅飯:紅飯里拌有松仁、瓜子和芝麻,意為早生貴子,多子多孫。新娘吃完紅飯後下轎,再由兩位姑娘攙扶進門。進門時新娘要一手捧赫聽(古蘭經)選段及聖訓選,一手提錢,意為祈求真主賜福,把幸福和錢財帶到新郎家。

9、晚上舉行婚禮阿訇主持婚禮儀式
回族的結婚儀式一般在晚上舉行,堂屋裡紅燭高照,阿訇主持婚禮。雙方父母、親戚和賓客就坐後,阿訇詢問新郎新娘是否願意結為夫妻,得到肯定答覆後,阿訇念《古蘭經》中的“喜經”部分,然後抓起桌上的松子、瓜子、紅棗之類撒向新郎新娘,並讓新郎新娘用衣襟接住。撒過喜果後,阿訇再對新郎新娘進行訓導性的講話,然後再跟新人們講述一些回族的禮俗、歷史等傳統。最後,在阿訇的主持下,大家一起感謝真主。婚禮結束,新郎家則要以茶點、糯米飯等招待阿訇和賓客。
10、婚禮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準備飯菜款待全家
婚禮第二天清晨,新娘則需早起打掃屋前屋後及鄰近大街小巷衛生,然後自己掏錢購買羊或鴨做頓豐盛的早餐款待全家,然後將從娘家帶來的鞋靴送給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表示自己今後是婆家的人了,希望自己能受到歡迎並與大家和睦相處之意。

11、回族的風俗習慣中還需要注意的一些禁忌:
(1)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
(2)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
(3)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放高利貸,玩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