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婚禮

回族婚禮

回族的婚禮可真是回族人民名副其實的終身大事,因此回族的老人都把為兒女完婚的責任稱為“卸擔兒”。出於對回族婚禮的重視,回族結婚風俗的講究也非常多,儘管隨著地區的差異婚禮形式稍有不同,不過所有的回族婚禮習俗卻都是遵從教規而來的。

基本信息

簡介

回族婚禮,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結婚證後,由男方選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期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三天,帶上10~12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
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拔汗毛)、洗"離娘水"--"大淨"。梳妝打扮停當以後,新娘在送親人的陪同下,由眾多鄉親簇擁上車。有的地方大熱天新娘還要穿紅棉襖,取"豐衣"之"意頭"。送親的人須是雙親,選擇上有雙親、下有兒女、品貌端莊的人來擔當此任,預示新郎新娘白頭偕老,兒女雙全。接親車到男家大門時,鄰里鄉親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車前,用一根繩子系在車頭上,大家像趕牛一樣大聲"吆喝",讓他們向前拉車,這叫往家裡拉扯新媳婦。新郎則圍著接親車跑步轉圈,以示熱烈歡迎。賀喜的親友自動排成兩行,夾道歡迎。有條件的,要從大門口到新房鋪上紅氈毯,有的則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把新娘抱進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顯其尊貴。待送親人全部下車後雙方親屬鄰里互相高聲道"色倆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民習俗請阿訇念"尼卡哈"(伊斯蘭教合婚儀式)。儀式開始,先由阿訇讀一段《古蘭經》,分別向新郎新娘詢問是否同意與對方結婚,待雙方答應後,阿訇宣布他們二人正式結為夫妻。繼而,再按照一定內容諄諄囑咐一番"尼卡哈"儀式即結束。接著阿訇從擺在面前的盤子裡抓起一把糖果隨手一撒,在座的人飛身搶奪,這是吉利的"意頭",也是婚禮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禮上有耍公婆的習俗。人們拉來小毛驢,將到處躲藏的新媳婦的公公爹死拉硬拽扶上毛驢,頭戴草帽,手敲臉盆,用鍋煙子塗著黑臉,讓他的老伴(新媳婦的婆母)牽著毛驢在院子裡轉悠。婆母的打扮是:滿臉抹黑,兩個耳朵上掛著紅辣椒,手搖扇子。老兩口這副打扮儘管不雅,但被嬉鬧的人簇擁著、歡呼著,心裡美滋滋的。這種習俗如同漢族新婚的鬧洞房,圖個吉利喜慶。 不同地域習俗不盡相同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卸擔兒”,認為這是“終身大事”,是老人的責任。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但由於回民分布在全國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據史書記載,回族的婚姻習俗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如娶妻,要經過請媒人提親,送禮,寫婚書,擇吉日成婚等程式。據《固原州志》說,過去固原地區議婚,“先請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議妥納茶果”等,之後還要“擇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後,“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麥、清油等”。新婚之夜,還要請阿訇念《古蘭經》,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婦要洗大淨。《綏遠歸綏縣誌》載:“回俗須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議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為信,不立婚約,不親迎,無鼓樂。新婦下轎,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見親友,待阿訇來為之誦經贊聖。及夕,新郎詢問新婦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禮。”《黑龍江志》還載:“新婦人洞房,坐炕上面牆,謂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婦食長壽麵。翌晨,仍宴親友,新婦依次拜謁,親友尊長,皆有賜予,錢物不一”。臨夏的回民一是請媒,二是定茶,三是納聘禮,四是迎娶。無論是從史書記載,還是從現實的調查看,回族的婚禮習俗,各地大同小異,概括起來經過以下幾道主要程式:請媒人提親,看人看家道,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結婚流程

(一)提親

 回族當中有句俗話:“一家女兒百家奔。”當回族姑娘長到十六七時,就有人上門提親。提親一般都是男方家通過各種途徑看準女方家的姑娘後,請媒人去提親。回民請媒人一般要兩個以上,一個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個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親時,要帶上茶、糖等四色禮,並通報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經濟狀況和教派等情況,有的還詳細介紹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藝等,女方家長聽後覺得大體合適,便給男方家媒人給話。女方家也請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並由男女雙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親戚朋友家見面,看男女雙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見面後如無反對意見,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帶上四色禮,小伙子還要帶上見面錢,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見面。姑娘一般由姑媽或嫂嫂領著當面看女婿,媒人此時問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時給姑娘見面錢,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則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見面錢後還給小伙子回贈小禮品。過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說婚姻事,不敢張口說同意不同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或媒人就觀察表情,如果低頭微笑,就說明同意;如果沉臉、哭泣或發脾氣,則說明不同意,就不強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辦的婚姻。
回族的婚禮習俗回族的婚禮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現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認識,彼此也了解,互有愛慕之心,但還要請媒人給雙方家庭說明情況,走個過場,否則會受到諷刺。回民擇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戀愛的,還是經人介紹的,只要雙方表示同意,則要儘快準備“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說色倆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選擇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準備回民喜歡喝的花茶、綠茶、陝青茶、龍井、毛尖等各種高中檔茶葉,還要準備一些紅糖、白糖、桂圓肉、核桃仁、葡萄乾、紅棗、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後分別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個小包上放一條紅紙,表示是喜慶的事。另外,還給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體、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雞、宰羊,以糖茶、宴席熱情款待。吃完宴席,雙方當著眾親戚朋友的面,互道“色倆目”,表示這門婚姻大事已經定下和許諾,今後一般不再變更和許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時,還要給男方家以適當的回贈禮,表示意志堅定,決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親”,有的地方還叫“提盒子”,也叫納聘禮,意思是為姑娘插朵美麗的花。
回族的婚禮習俗回族的婚禮習俗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親茶”以後,媒人根據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納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麥哈爾”,並適當購置一些化妝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裝或布匹材料、手錶、腳踏車、錄音機等等,以及送相當的裝飾品,如手鐲、戒指、耳環等,還要準備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贈送聘禮,則婚姻無效。這些東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長輩或同輩婦女去陪同購買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帶領,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嬸子跟隨。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禮。女方家還要炸油香、宰羊、過“爾麥里”。“爾麥里”,即由男女雙方請的阿訇或懂得伊斯蘭教義的人,誦讀《古蘭經》有關章節,其餘人聆聽。“爾麥里”過後,兩家人和親戚一起赴宴,這時相互寒暄,講婚配和攀親的重要意義。最後由雙方商量結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準備。
插花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將一對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飯、幹活兒,增進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沒有規定,一般是根據男方的經濟條件量力而行,不強迫。通常情況下,不得少於一兩純銀,但無論多少都要履行這一習俗。回民認為,贈送聘金,一方面是為了防止男子對婚姻大事不嚴肅,朝三暮四,隨意離婚,從經濟上有所牽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項措施。長期以來,在回族當中形成了男子如果無理提出離婚或中斷婚姻關係,男方所贈的聘禮和東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於受中國封建社會買賣婚姻的影響,所索聘禮越來越多,數額越來越大,給家庭貧窮者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娶親

回族青年男女結婚不看黃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陰曆雙日為佳期。在結婚的前一兩天,由男方帶一隻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饅頭、油香若干個,送到女方家去,這叫催裝禮,意為請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證姑娘過門後,好光陰賽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裝禮後要儘快做準備。結婚當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較遠,接親車要早點出發,主要是怕與懷孕的婦女相見,要圖吉利。寧夏涇源等回族聚居區在娶親這天,男方家還要請一位結婚不久的新媳婦去接親,臨去時還要帶些核桃之類的東西,到女方家後先把核桃之類的東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時趕忙到客屋吃飯;之後,陪同新娘上車。女方家一般在結婚頭一天要設宴款待親戚朋友和鄰里鄉親。來的人一般都要給新娘送衣服、襪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錢,回民管它叫“填箱”。結婚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淨,這叫“離娘水”。要絞臉,用交*的線絞掉臉上的汗毛。梳妝完之後,要穿上紅色的棉襖,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要穿上,這叫“厚道”,主要是講究吉慶,如果穿得太薄,則認為是“薄情寡意”,頭上要搭上一塊紅綢子或紅紗頭巾,將新娘的面孔蓋得嚴嚴實實。然後從近鄰和親友中請幾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兒女雙全的人去送親,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親途中,若遇其他娶親人馬,新娘子要互相交換腰帶,以防“沖喜”。
回族的婚禮習俗回族的婚禮習俗

接親車快到男方家大門口時,新郎要由姐夫帶上跑步迎上去,圍著接親車轉一圈,故意碰一下車,這叫“撞親”。到大門口時,恭賀新喜的人要自動排成兩行,迎接新娘和送親的賓客,並向來賓道“色倆目”問好。然後將賓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還要從新房門口到大門口,鋪上紅氈或毛毯子,沒有條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著新娘走進洞房。無論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時,將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進院裡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給了開箱錢或搭門帘錢後,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頭上的“搭婦巾”。

(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當新娘子人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後,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設一張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地下鋪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聽阿訇的教誨,阿訇宣讀《古蘭經》有關片斷,再用漢語作一番解釋,其大意是:結婚是成人的標誌,是夫婦做人的開始,從此做人應盡種種責任;要嚴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謙虛,主持家務,奉公守法,上進求學等。然後阿訇面對證婚人問新郎:“你願娶她為妻嗎?”新郎如願意則應馬上表態。再問新娘:“你願意嫁給他嗎?”新娘如表示願意,阿訇就宣布,從今天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新郎、新娘互敬互愛,白頭到老。證婚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準備人洞房時,教長或家長將早已準備好的果子、糖、棗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為感謝真主賜給的良緣,祝新郎、新娘長生到老,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時,將喜棗、喜糖等撒向圍觀的民眾,以表示喜慶的施捨,眾人皆從地上搶著揀,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這種撒喜的習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據《清源全氏族譜》“麗史”篇載,“西域回回那兀吶,選民間女子入其室,為金豆撒樓下,命女子攫取以為戲笑”。可見過去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黃金來撒喜,後來勞動人民因沒有黃金,就用自己喜愛的棗子、糖、花生、核桃等來代替。
撒喜以後,開始耍新郎,不能讓他隨便進洞房,新郎一般要請姐夫等人保駕或掩護,準備衝進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擋住了,要將鍋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時才放進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當新娘人洞房後,眾鄉親把公婆簇擁到院子裡,耳朵上掛兩串紅辣椒,頭上戴上破草帽,脖子裡掛一個銅鐘,反穿皮襖,倒騎毛驢,在眾人的逼迫下,讓公婆騎上毛驢轉圈圈,逗笑話。回族民眾認為,結婚三天沒大小,不耍不熱鬧。山東泰安和曹縣的回民婚禮習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帶領下,和婆家所有的親戚見面,新郎拿著墨碗隨從,新娘見一位親戚,用毛筆在他臉上畫一下,誰的臉上畫得最多,誰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當天晚上的晚飯由新娘做長面,以示茶飯水平。吃過晚飯,開始鬧洞房,大家民主推薦一位能說會道、幽默風趣的人當司儀,出點子,串節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聲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塊糖、說繞口令等各種節目。
鬧房結束後,新郎、新娘要交換禮品。新郎要給新娘送一個裝著20元或50元錢的小紅包,新娘給新郎送一個紅布蛋蛋或“針扎子”,表示恩愛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離。新郎還要問新娘是否懂得伊斯蘭教的最基本教義,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樂於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曉,新郎的嫂子要將熱水和湯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門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罷早飯後,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領著新娘認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門,到第四天才開始認大小。認長輩時,新娘要長長叫一聲,長輩要響亮地答應一聲,,然後要略表心意,給新娘見面禮物或錢,以示紀念。

(六)錶針線

回民也叫擺針線,一般都在結婚的當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舉行。
擺針線,過去是為了看新娘子的針線活做得如何,將她未過門時給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繡花枕套、荷包等一一展示出來讓眾人欣賞。同時,選一個才思敏捷、能說會道的人即興編詞演說,誇耀稱讚和渲染,向眾人們介紹新娘是個心靈手巧、精明能幹的人。
 現在擺針線,主要是眾人看看娘家給新媳婦陪嫁了什麼東西,男方家給新婚夫婦購置了什麼家具、電器以及生活用品。當擺針線儀式準備好時,男方家選請一位說客,讚揚女方家買的東西又多又好,心實禮厚。說完讚揚詞,說女方家把金山一樣的一口子人送來了,還陪這么多東西,我們頂恩不起,向女方家親戚道“色倆目”。
女方家一般也要請說客,回敬男方,渲染誇獎男方家富裕大方,給後代安置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好家庭。有的地方說完錶針線歌,還要替媒人、廚子說一段,讚揚他們的功勞。

(七)回門

婚禮後三天或七天,新郎要準備禮品陪同新娘回門,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親屬。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準備,款待女婿女兒。寧夏固原、涇源等地的回民習慣用雞腿來款待重要客人和親友。除此以外,新娘家親戚還要一家挨一家的請新郎、新娘吃飯,並給新娘回贈禮物。回門的當晚,新郎要趕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後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來接回家。

海南回族婚禮

在海南省三亞市羊欄鎮回輝、回新兩個回民村莊人口約7000人,村裡有蒲、海、江、李等姓氏。據史料記載他們有唐代來瓊的阿拉伯和波斯船員及商人的後裔、有宋元明清歷代從大陸遷入海南的後裔,但大多數是宋明過瓊的占城人後裔,即現在越南占族人的後裔。海南回族婚禮獨具一格。他們並不禁止同其他民族通婚,但對方應信仰伊斯蘭教,婚禮按照伊斯蘭教儀式舉行。
海南回族婚禮海南回族婚禮

回族的青年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成熟並告知父母徵得同意後,由男方委託村中得高望重的長輩為媒到女方家提親。訂婚日男方的家長在本村長輩和好友親朋的陪同下,攜禮金、檳榔、飾品、糕點等禮物前往女家。姑娘親自出來接待,並熱情接受禮品,表示雙方願意結合,隨即雙方家長商量締結良緣的良辰吉日。婚禮多從星期四起至星期日結束共四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