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癰病

囊癰病囊癰病
病名。指睪丸紅腫熱痛,然不腫大者,亦名腎囊癰。出《外科理例》卷三。多因肝腎二經濕熱下注,或外濕浸內蘊釀成毒所致。症見陰囊紅腫熱痛。並見有惡寒發熱,口乾喜涼飲,小便赤澀等全身症狀,因其睪丸不腫大,故可與子癰鑑別。初起治宜清利濕熱,可服清肝利濕湯;已成或膿已潰者,宜滋陰托膿,服滋陰內托散。外敷如意金黃散。余可參見癰條。

概述

囊癰病囊癰病
指生於陰囊的癰,又名「腎囊癰」。多因肝腎二經溫熱下注,外濕內侵蘊釀成毒而致,其症惡寒發熱,口乾喜涼飲,小便赤澀,陰囊一側或兩側紅腫熱痛,但睪丸不腫大,此點可與「子癰」鑑別。如熱痛布止則可消散,如不消退則成膿。

囊癰是指發於陰囊皮里膜外的急性化膿性炎症。以發病急,陰囊皮膚紅、腫、熱、痛,甚至化膿為特徵。
囊癰的診斷要點
陰囊一側或雙側皮膚紅、腫、熱、痛,局部有結塊,輕觸即痛,伴有發熱、惡寒者,可診斷為囊癰。本病應與急性子癰、脫囊、諸疝、腎囊漏症相鑑別。
囊癰的辨證分析
囊癰多因肝腎陰虧,外受水濕之邪,久則濕熱蘊結,血凝毒滯而成。
辨證臨床分為初期、釀膿期和潰膿期。初期伴有局部結塊、壓痛、寒熱等。釀膿期伴有疼痛加甚,壯熱惡寒,口乾飲冷等。潰膿期伴有瘡口新肉漸生,瘡周紅腫加重等。總的治法以清熱解毒,托毒消腫為主。
囊癰的辨證論治
初期【證見】陰囊一側或雙側紅腫熱痛,局部結塊,壓痛,寒熱,口乾不欲飲。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
1.主方清肝滲濕湯(冷方南《中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黃芩9克,梔子9克,龍膽草9克,澤瀉9克,木通9克,當歸9克,川芎6克,生地黃15克,天花粉15克,柴胡9克,白芍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囊癰病囊癰病
2.中成藥
(1)複方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消炎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複方鳳梨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釀膿期【證見】陰囊掀熱,皮薄光亮,形如瓠狀,疼痛加甚,有如雞啄,按之痛甚;壯熱惡寒,口乾飲冷,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和營,托毒透膿。
【方藥】
1.主方清瘟敗毒飲(余霖輯《疫疹一得》)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黃芩9克,黃連9克,梔子9克,連翹12克,淡竹葉9克,生甘草6克,水牛角60克(先煎),牡丹皮9克,玄參20克,生地黃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
(2)複方穿心蓮,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潰膿期【證見】潰流濃液,黃白質稠,腫痛俱減,瘡口新肉漸生,自覺瘡口隱隱作癢,或流不暢,瘡周紅腫加重。舌質紅,少津,脈細。
【治法】清除餘毒,補養氣血

相關搜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