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熱瓦普

喀什熱瓦普

喀什熱瓦普,全長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塊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驢皮。琴頭的弦槽部位向後呈直角彎曲。琴桿上纏有二十八個絲弦品位。琴桿與音箱連線處兩側各設一彎角。琴桿、音箱上鑲有駝骨、貝殼等裝飾。張一條主奏弦和四至六條共嗚弦,均用鋼絲弦。主奏弦定弦c1,四條共鳴弦定弦e、A、d、g,六條共鳴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約兩個八度。

喀什熱瓦普喀什熱瓦普
喀什熱瓦普,全長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塊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驢皮。琴頭的弦槽部位向後呈直角彎曲。琴桿上纏有二十八個絲弦品位。琴桿與音箱連線處兩側各設一彎角。琴桿、音箱上鑲有駝骨、貝殼等裝飾。張一條主奏弦和四至六條共嗚弦,均用鋼絲弦。主奏弦定弦c1,四條共鳴弦定弦e、A、d、g,六條共鳴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約兩個八度。

概述

喀什熱瓦普喀什熱瓦普
喀什熱瓦普,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撥弦鳴樂器。以盛行地而命名。又譯作拉瓦波喇巴卜喇叭卜等。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各地,尤以喀什最為盛行。

公元14世紀,國內外民族文化交流廣泛開展,維吾爾族人民在原有民間樂器的基礎上, 吸收外來樂器,創製出一些新樂器,喀什熱瓦普就是維吾爾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在民間一直盛傳不衰。到了清代,熱瓦普被列入宮廷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中,並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載入史冊。成書於公元1746年的清《律呂正義後編》(卷四十五)《回部樂技》 載:“司胡撥一人,回名喇巴卜。”清《皇朝禮器圖式》附有其圖。《清史稿》(卷一一) 載:“喇叭卜,絲弦五、鋼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鑿空納絲弦,以五軸綰之,左二右三,曲首右側以兩軸綰鋼弦。用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弦,應鋼弦取聲。”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敘述了十七位藝人創作的“木卡姆”流行情況,據藝人講:熱瓦普起源於南疆喀什。20世紀30年代,上海民族器樂演奏社團大同樂會,曾參照歷史資料製作了一套我國民族樂器,包括古代樂器和少數民族樂器,其中就有喇巴卜兩件,並且還做了一些改革嘗試,原形制的七條琴弦,有五條絲弦、兩條鋼弦,樂會製作的喇巴卜只張了五條絲弦。喀什熱瓦普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並在北疆地區也有流傳,它在工藝、音質和演奏諸方面,都較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

特點

喀什熱瓦普喀什熱瓦普
傳統的喀什熱瓦普,琴身是用一整塊桑木挖制而成。它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等部分構成,全長100厘米左右。共鳴箱呈中空的半球形,正面蒙以驢皮、羊皮或蟒皮,面徑18厘米左右。琴頭在弦槽部位向後下彎,呈倒U字形。上置五個(左三右二)或七個(左四右三)T形弦軸。琴桿較細而長,上窄下寬,正面平滑為按弦指板,背面呈圓弧形,指板上纏有13個~28個弦品,最早用羊腸弦纏品,後改為絲弦品。在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的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它起著平時保護共鳴箱、演奏時穩定琴身和裝飾、美化樂器的作用,這也是熱瓦普的顯著特徵。皮面上置木製橋形琴馬,琴底設有縛弦。張五條或七條鋼絲弦,其中一條外弦為高音主奏弦,使用34號或33號鋼絲,其餘為共鳴弦,中弦為中音伴奏弦,使用31號或30號鋼絲,內弦為低音伴奏弦,使用大提琴第二弦或與之相似粗細的琴弦。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匠師為了裝飾熱瓦普,常在琴桿的指板和兩側、琴頭的兩側和下彎處、共鳴箱的背部和兩個鷹翅形的彎角上,用牛骨、牛角和貝殼鑲嵌出黑白相間的、由菱形或三角形圖案組成的條狀紋飾,使樂器更富有維吾爾族特色。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喀什熱瓦普多件。其中一件為桑木製,全長89厘米,共鳴箱呈半球形,正面蒙以羊皮,面徑12.3厘米,琴頭向後下彎,上置五個T形弦軸(左三右二),琴桿細長,上纏13個絲弦品,琴桿下端設兩個鷹翅形彎角,置竹製琴馬,張五條鋼絲弦 ,琴桿和彎角上均鑲嵌黑白相間的圖案條紋骨飾。另一件喀什熱瓦普,亦用一整塊桑木挖制而成,全長93厘米,半球形的共鳴箱由八塊木板拼合而成,正面蒙以蟒皮,面徑13厘米,琴頭置有八個提琴式弦軸(左右各四),琴桿上有24品,木製琴馬,張八條鋼絲弦,通體鑲嵌黑白 相間骨飾條紋。這兩件喀什熱瓦普,製作工藝細緻,裝飾精美,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這個館還珍藏著一件比較獨特的熱瓦普,柴木製,琴身全長69.8厘米,共鳴箱半球形,正面不蒙皮膜而鑲以桐木面板,面徑17.5厘米,左右分別開有一個對稱的彎月形音孔。琴頭呈直角後下彎,上置六個提琴式弦軸,琴桿較短,其上設有竹品,張六條鋼絲弦,通體外髹綠色油漆,上繪笛子、花籃、寶劍等八仙寶物圖飾花紋。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藏品,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演奏方法

演奏喀什熱瓦普,坐姿或立姿均可,但身體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將琴身橫於胸前,共鳴箱正置於右胸處,皮面朝上,左彎角緊貼右胸部肌肉。左手虎口托持琴桿,稍微抬高,琴面稍向外傾斜,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均可按弦取音,右手腕部抬起與琴馬平齊、夾持琴箱,用拇指和食指持握撥片、在琴馬上方彈撥琴弦發音。撥片常用0.3厘米~0.5厘米厚的賽璐珞板製成三角形,也可用骨片、牛角片或木片製作。喀什熱瓦普的定弦,不論五弦或七弦的,高音主奏弦(外弦)都定弦為c1,四條共鳴弦的定弦為:e、A、d、g。六條共鳴弦的定弦為:#f、B、e、A、d、g或B、e、E、A、d 、g。 音域三個八度。發音明亮柔和,音量較小,音色委婉細膩,優美抒情。演奏技巧有單彈、雙彈、彈挑、滾奏、彈彈挑、掃小滾和掃連續挑彈等,外弦演奏主鏇律,共鳴弦用於奏出低音或和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較著名的獨奏曲有《林派特》、《亞魯》、《宮特帕依》、《塔什瓦依》、《我的熱瓦普》 和 《夏地亞那》等。著名演奏家有阿吾提熱瓦普、肉再克把戲、庫爾班·依布拉音和達吾提· 阿吾提等。
牧羊人熱瓦普,維吾爾族彈撥弦鳴樂器。因牧羊人使用而得名。又稱扣齊依熱瓦普,意為山里人熱瓦普。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葉城等地。
形制和喀什熱瓦普相似。桑木製,共鳴箱呈半球形,但尺寸較小。琴桿也略短,指板不設品位。張有三條琴弦,使用鋼絲弦。

奏法與喀什熱瓦普相同。定弦為:g、a、d1。牧羊人常隨身攜帶自彈自唱,亦為彈唱藝人所使用。它在民間樂隊和人民文娛生活中,是常見的彈弦樂器 。

用途

熱瓦甫不但是少數民族喜歡的彈撥樂器,更是一件精製的純手工藝品。聰慧的維吾爾族民間藝人在製作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只稍把熱瓦甫的體積縮小,精工製做出的熱瓦甫色澤考究,精巧,而且鋼絲弦還可正常發音(但不適合演奏,)是居家觀賞、朋友饋贈及收藏的佳品。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