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孜別克熱瓦普

烏孜別克熱瓦普

瓦普,又稱熱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弦樂器。

概述

烏孜別克熱瓦普烏孜別克熱瓦普
烏孜別克熱瓦普,是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新型熱瓦普改革熱瓦普。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尤以烏魯木齊喀什伊寧等城市最為盛行。
能歌善舞的烏孜別克族人民,居住於新疆城市經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與維吾爾族人民雜居、關係密切,不僅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藝術也具有較高水平,民間流傳的樂器也與維吾爾族大體相同。最早使用的也是喀什熱瓦普,但這種樂器共鳴箱小、琴桿較長,故音量較小、音區也較低。據說,1951年左右,維吾爾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烏斯滿江(1932 年—1990年)在伊犁文工團工作期間,曾出訪蘇聯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帶回一件源於中亞的烏孜別克熱瓦普。烏斯滿江拜民間藝人為師,擅長演奏熱瓦普、彈布爾、東布拉和達卜等樂器。20 世紀50年代初,烏魯木齊市依堤伯克樂器廠與烏斯滿江等音樂家合作,在喀什熱瓦普的基 礎上,參照蘇聯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形制,製成我國烏孜別克熱瓦普,也稱之為改革熱瓦普或新型熱瓦普。

特點

外形保持了喀什熱瓦普的結構特徵,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製作而成,全長92厘米(圖)。共鳴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塊木料拼合而成,比喀什熱瓦普大,琴箱長20.5厘米,正面蒙以蟒皮,面徑15.4厘米,較喀什熱瓦普窄,琴箱厚11.4厘米,比喀什熱瓦普淺。琴桿短而寬,正面粘有塑膠指板,背面為圓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個或25個銅製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的兩側,置有兩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左右各一。琴頭與琴桿的角度比喀什熱瓦普大,使之不易斷弦。琴頭有後下彎 (設弦槽)和平板式(無弦槽)兩種,上設T形或提琴式弦軸四個(左右各二)或五個(左三右二)。皮面置木製長橋形琴馬,琴底設有木製縛弦。張有四條或五條琴弦,採用鋼絲弦。
此外,還有一種中音改革熱瓦普。琴形、選料、製作和演奏方法均與烏孜別克熱瓦普相同,琴身全長100厘米,共鳴箱面徑22厘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樂隊中常與烏孜別克熱瓦普配套使用。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烏孜別克熱瓦普一件。桑木製,全長90.5厘米,用八塊木板拼合而成的共鳴箱呈半球形,正面蒙以蟒皮,面寬18厘米。琴頭在弦槽部位向後下彎,與綿羊角形相似,上置紅木製提琴式弦軸五個(左二右三),琴桿前平後弧,上粘紅木指板,嵌有24個骨制音品。在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各設一個對稱的鷹翅形木製彎角。竹製長橋馬。通體鑲嵌黑白相間骨飾圖案條紋。這件樂器選料上乘,做工細緻,可謂琴中精品。1959年6月29日,我國輕工業部輕工業局將這件剛剛製作完成的樂器贈予了音樂研究所。

演奏方法

演奏時,不論坐立,身體都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將琴橫置胸前,共鳴箱放在右肘彎中間,指板朝上。左手虎口托持琴桿、手指按弦取音,右手腕與琴馬平齊,拇指與食指執撥片彈弦發音。撥片可用骨片、牛角片、賽璐珞板或木片製成三角形,其中以用0.4厘米左右厚的賽璐珞板制的撥片為佳。五弦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定弦分為三組,即內弦為一弦一音,中、外弦為兩弦同音。常用的定弦法有三種,第一種定弦為:d、a、a、d1、d1,內、中兩弦為五度關係,中、外兩弦為四度關係,內、外弦為八度關係。第二種定弦為 :d、g、g、d1、d1,內、中弦為四度關係,中、外弦為五度關係,內、外弦為八度關係。第三種定弦為:c、g、g、c1、c1,內、中、外弦之間的關係與第一種定弦法相同。音域d—d3或c—c3,達三個八度。四弦烏孜別克熱瓦普定弦為:B、e、a、d1,相鄰弦之間為四度關係,這種定弦法流行於南疆阿克蘇等地。烏孜別克熱瓦普的每條琴弦發音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外弦清脆、響亮,中弦明亮、圓潤,內弦豐滿、厚實。演奏方法與喀什熱瓦普基本相同,常用彈、挑、滾、掃等技巧。不僅能在外弦上彈奏主鏇律,在中、內弦的較高把位也能演奏鏇律,彈出八度以內的雙音和三音和弦。轉調極為方便,常用C、F、G、bB、D等幾個調。這種熱瓦普,音域寬廣、音色清脆、明亮,最適於獨奏,也可參加樂隊用於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我國的民族音樂作曲家為烏孜別克熱瓦普創作了許多富有民族特 色的獨奏曲,較著名的有:《天山的春天》、《美麗的祖國》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