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亞科

啄木鳥亞科

啄木鳥亞科(Picinae),鳥綱、今鳥亞綱、突胸總目、鴷形目、啄木鳥科的一個亞科。

基本信息

簡介

啄木鳥亞科(Picinae)包括26屬215種。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各地均有分布。

下屬物種

白眉棕啄木鳥 Sasia ochracea白眉棕啄木鳥 Sasia ochracea
1、姬啄木鳥屬(Picumnus)有26種,除斑姬啄木鳥(Picumnusinnominatus)外,全部分布於南美洲。斑姬啄木鳥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至我國南部、東南亞、婆羅洲及蘇門答臘。全長約10厘米。下體多具黑點,臉及尾部具黑白色紋。雄鳥前額橘黃色。指名亞種分布在西藏東南部;chinensis為留鳥,見於華中、華東、華南及東南的大部地區;亞種malayorum見於雲南西部及南部。不常見,生活於常綠闊葉林,可至海拔1200米。棲於熱帶低山混合林的枯樹或樹枝上,尤喜竹林。覓食時持續發出輕微的叩擊聲。
2、棕啄木鳥屬(Sasia)有3種。非洲棕啄木鳥(Sasiaafricana)分布於非洲。棕啄木鳥(Sasiaabnormis)分布於東南亞。白眉棕啄木鳥(Sasiaochracea)罕見於喜馬拉雅山脈至我國南部。體長約9厘米。雄鳥前額黃色,雌鳥前額棕色;上體橄欖綠色;
啄木鳥亞科啄木鳥亞科
眉白;下體棕色;僅三趾。亞成鳥色較黯淡。棲息於低地及丘陵,高至海拔2000米。亞種reichenowi見於雲南西部及西南部,指名亞種在西藏東南部;kinneari在雲南東南部、廣西及貴州南部。活動於闊葉林及次生林,尤其是竹林中下層。在樹幹樹枝上覓食時常發出輕微叩擊聲。
3、啄木鳥屬(Dendrocopos)體形中等;鼻孔被羽;上體以黑色為主而具白斑;下體以棕色或褐色為主;翼較圓;尾楔形;4趾。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國外見於歐、亞、非及南北美洲。全世界有36種,中國有11種,包括星頭啄木鳥(Dendrocoposcanicapillus)、小星頭啄木鳥(Dendrocoposkizuki)、小斑啄木鳥(Dendrocoposminor)、紋腹啄木鳥Dendrocoposmacei、紋胸啄木鳥(Dendrocoposatratus)、棕腹啄木鳥(Dendrocoposhyperythrus)、黃頸啄木鳥(Dendrocoposdarjellensis)、赤胸啄木鳥(Dendrocoposcathpharius)、白背啄木鳥(Dendrocoposleucotos)、白翅啄木鳥(Dendrocoposleucopterus)、大斑啄木鳥(Dendrocoposmajor)。其中大斑啄木鳥Dendrocoposmajor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的溫帶林區,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北部及東部,印度支那北部。在我國為分布最廣泛的啄木鳥。常見於林區、農作區及城市園林。共記述有9個亞種。為體型中等,約24厘米。典型的黑白相間型體色,雄鳥枕部具狹窄紅色帶而雌鳥無。兩性臀部均為紅色,但帶黑色縱紋的近白色胸部上無紅色或橙紅色,以此有別於相近的赤胸啄木鳥及棕腹啄木鳥。
棕頭啄木鳥 Celeus spectabilis棕頭啄木鳥 Celeus spectabilis

4、三趾啄木鳥屬(Picoides)僅2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和美洲。我國僅1種,即三趾啄木鳥(Picoidestridactylus),見於東北、西北和西部。背面黑白色,因腳具三趾而得名。體中型;鼻孔被羽毛掩蓋,鼻羽黑褐而雜以白色;頭頂前部羽端金黃色,頭頂後部、頭側和後頸輝藍黑色;眼後上方有白色眉紋;背和腰白色,綴以黑紋;肩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翼上覆羽和飛羽亦黑褐色,飛羽的內外翈和先端均具白斑;尾黑色。下體幾純白,尾下覆羽具黑色羽基。性敏捷,帶單個或成對在落葉松間或雲杉林中活動,啄食樹幹中的成蟲和幼蟲。地方性常見。本屬與啄木鳥屬(Dendrocopos)羽色上均屬黑、白二主色型鳥類,常被一些學者合併為一屬。
5、黑啄木鳥屬(Dryocopus)體形較大,雌雄全身幾純黑色,如有它色也是黑白分明。雌雄鳥的頭頂均有紅色。嘴楔狀;鼻孔被羽;4趾。第1片初級飛羽很小,不及第2片的1/2。包括7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和美洲。我國僅2種。黑啄木鳥(Dryocopusmartius)分布於歐洲至小亞細亞、西伯利亞、中國及日本。體長約46厘米。全黑,嘴黃而頂紅,雌鳥僅後頂紅色,極易識別。主食螞蟻,進食時挖洞很大。白腹黑啄木鳥(Dryocopusjavensis)在我國分布於四川西南部、雲南西部等山地,在國外還分布於韓國、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6、綠啄木鳥屬(Picus)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蓋。嘴峰稍彎;鼻脊(殘留或清晰的)距離嘴峰較近,而距離嘴基縫合線較遠。腳具4趾,外前趾較外後趾長。尾為翼長的2/3稍短,強凸尾,最外側尾羽較尾下覆羽為短。細分則兩性異形。有15種,分布於我國的約一半,為6種,包括黃冠啄木鳥(Picuschlorolophus)、大黃冠啄木鳥(Picusflavinucha)、紅頸綠啄木鳥(Picusrabieri)、鱗腹綠啄木鳥(Picussquamatus)、花腹綠啄木鳥(Picusvittatus)、鱗喉綠啄木鳥(Picusxanthopygaeus)、灰頭綠啄木鳥(PicusCANUS)。國內除灰頭啄木鳥廣泛分布外,其餘5種均分布在南方。在國外,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灰頭綠啄木鳥Picuscanus全長27cm。雄鳥上體背部綠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黃綠色,額部和頂部紅色,枕部灰色並有黑紋。頰部和頦喉部灰色,髭紋黑色。初級飛羽黑色具有白色橫條紋。尾大部為黑色。下體灰綠色。雌雄相似,但雌鳥頭頂和額部非紅色。嘴、腳鉛灰色。棲息于山林間,性膽怯。夏季取食昆蟲,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種子。繁殖於5~7月,窩卵數為6~8枚。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國為東部各地區及西南、華中等地的留鳥。數量較少。
金背三趾啄木鳥 Dinopium javanense金背三趾啄木鳥 Dinopium javanense

7、金背三趾啄木鳥屬(Dinopium)包括4種:小金背三趾啄木鳥(Dinopiumbenghalense)、金背三趾啄木鳥(Dinopiumjavanense)、綠背三趾啄木鳥(Dinopiumrafflesii)、喜山金背三趾啄木鳥(Dinopiumshorii)。嘴與頭約等長;嘴峰稍彎;鼻脊不十分發達,與嘴峰緊密相連;鼻孔裸露。大趾或內後趾十分小或缺;第3和第4趾大約等長。翼和尾與栗啄木鳥屬Micropternus相較,是等長;外側尾羽較尾上覆羽長。兩性有紅的枕冠;雄鳥頭頂亦紅,雌鳥頭頂則黑,具白色斑點。分布由喜馬拉雅山脈向南至印度,斯里蘭卡,向東經孟加拉至東南亞各國。我國僅見於西藏和雲南南部西雙版納。金背三趾啄木鳥(Dinopiumjavanense)分布於印度、南亞及東亞、菲律賓及大巽他群島,亞種intermedium為西藏東南部及雲南南部(西雙版納)開闊的低山林地及耕作區的一種不常見啄木鳥,高可至海拔1000米。喜山金背三趾啄木鳥(Dinopiumshorii)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和緬甸西部,在西藏東南部可能為留鳥,在中國尚無記錄,但出現於有爭議的印度東北部地區高可至海拔700米。
8、大金背啄木鳥屬(Chrysocolapteslucidus)僅2種:黑腰啄木鳥(Chrysocolaptesfestivus)和大金背啄木鳥(Chrysocolapteslucidus)。嘴長而直,鼻孔長且擴張。腳格外強壯,大趾發達,爪長而強。外側尾羽較尾上覆羽略長。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各國。我國僅大金背啄木鳥Chrysocolapteslucidus,只見於雲南西雙版納及西藏東南部。非常似金背三趾啄木鳥,但體型略大,具兩條黑色頰紋至頸側相連,具四趾而非三趾。雌鳥頂冠黑色具白色點斑。喜較開闊的林地及林緣。成對活動,有時鏨木聲很大。
9、栗啄木鳥屬(Blythipicus)僅2種,包括小栗啄木鳥(Blythipicusrubiginosus)和黃嘴栗啄木鳥(Blythipicuspyrrhotis)。嘴適長而嘴峰彎,沒有鼻脊;頦角離嘴尖較近,而距張口處較遠;鼻孔圓而裸露。翼圓。尾羽尖,外側那對尾羽正好超過尾覆羽的長度。第1趾甚短,具很小的爪;第3和第4趾大致等長。我國僅黃嘴栗啄木鳥Blythipicuspyrrhotis,體羽赤褐具黑斑,形長的嘴淺黃色。與竹啄木鳥區別在體羽具黑色橫斑。雄鳥頸側及枕具緋紅色塊斑。與栗啄木鳥的區別在於橫斑更顯濃重,嘴為淺黃色。分布於尼泊爾至中國華南地區、海南島,以及東南亞。普遍罕見,棲息于海拔500~2200米的常綠林。不鏨擊樹木。在Short(1982)分類系統中把這一個單型屬併入Celeus。大概是因為羽色都屬棕、栗色類型,合併可把屬簡化。Deschauensee(1984)亦認同。我們這裡保持Peters(1948)的分類,不主張改變,是因為栗啄木鳥在地理分布上是完全獨立的,僅分布於南亞洲,而Celeus各個種卻全分布於中、南美洲,地理隔離甚大,說明該二屬的親緣關係甚疏遠,況且啄木鳥科保留單型屬的也不只栗啄木鳥一屬。當然我們主張儘量把屬簡化,但亦不贊成隨意更改前人的研究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