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鎏金人物畫銀罈子

唐鎏金人物畫銀罈子

唐鎏金人物畫銀罈子,文物,外形鈑金成型,紋飾鎏金。

唐鎏金人物畫銀罈子唐鎏金人物畫銀罈子

其一

通高24.7厘米,口徑12.3厘米,重901.5克。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帶蓋,直口微斂,深腹,圈足。蓋紐為寶珠形。蓋面隆起,以豎向的凹棱將蓋分為四瓣,每瓣內模衝出一隻飛鹿,底部襯以纏枝蔓草,魚子紋地,每瓣凹棱側飾“S”狀二方連續紋樣。壇蓋與身以子母口扣合。銀罈子腹壁劃分為4個壺門規範,壺門中分別鏨刻二十四孝中的四組畫面。其中有一組為兩人對弈圖。喇叭形圈足,圈足與杯底焊接。《茶經》中列有“鹺簋”條:“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暈、貯鹽花也。”因法門寺為皇家茶具,以銀制之,不為奇怪,銀罈子也是茶具中的貯存“鹽花”用的。

其二

通高24.5厘米,口徑12.3厘米,重899克。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帶蓋,直口微斂,深腹,平底,圈足。蓋面高隆,有豎向凹棱將之分為四瓣,每瓣內模沖、鏨刻出一隻巨獅,襯以纏枝蔓草,魚子紋地,凹棱兩側飾二方連續的S形紋。寶珠形蓋紐,蓋沿下折,蓋沿及外壁均以魚子紋為地,鏨二方連續的蔓草。腹部分作四個壺門形,分刻四幅畫面。第一幅一人吹笙跪坐於蒲團上,前有風鳥起舞。第二幅為一蛇口含寶珠,一人伸手做接珠狀。第三幅為一人雙手撫琴跪坐於蒲團上,前有雙鵝展翅而立。第四幅為兩人相對跪坐於蒲團上,一人吹簫,一人捧缽。其外填飾纏枝蔓草。腹下部以一圈聯珠紋為欄界,其下有兩層上下錯列的蓮瓣。喇叭形圈足,足上有四個柿狀規範,分別鏨刻鳳凰鴻雁鴛鴦鸚鵡等圖樣,並襯以卷草和魚子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