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11日—公元762年5月3日),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後衰的關鍵時期。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唐玄宗 唐玄宗

唐玄宗(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簡稱唐明皇)李隆基(685年——762年),漢族,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竇皇后(竇德妃)。

神龍元年(705年)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龍四年六月二十日),被其父立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為玄宗。改元“開元”。

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唐玄宗後期,他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唐朝開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人物生平

(圖)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

早年經歷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於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出生時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
永昌年間(689年),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李弘為子,繼其香火。
載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氏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乾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 ”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雖然李隆基獲得了祖母的寵愛,但在長壽二年(693年)正月,其母竇氏與嫡母皇嗣妃劉氏被武則天秘密殺害,屍骨無蹤。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撫養、照料過年幼喪母的李隆基。李隆基先被封為楚王,後改封為臨淄王。景龍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別駕。

政變奪權

景龍四年(710年)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中宗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李顯的母親(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其妻許氏卻堅定地說:“忘身殉國,神必助之。既然參與同謀,即使不參加實質的兵變,勢難免罪。”鍾紹京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布命令,終於定於七月廿一夜發動政變。
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殺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入稱:“韋氏毒死先帝,陰謀危害社稷,今晚應該要一起誅殺諸韋。”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回響,韋後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這時,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相王。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制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
景雲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處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禪讓於太子。太平公主雖力勸睿宗不要放棄處理大政的權力,但已無濟於事了。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

登基為帝

到公元712年,睿宗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於是毅然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據稱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唐高祖堂弟李德良之孫)、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范合謀推翻玄宗,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甚至已經計畫在玄宗飲食下毒。
魏知古將之報告玄宗,玄宗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內兄)、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玄宗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出面請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開元盛世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

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玄宗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面時,玄宗提出他當宰相, 姚崇向唐玄宗提出了“十事要說”,玄宗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姚崇上任後, 幫助玄宗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國家漸入正軌後,玄宗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台了。玄宗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係,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罷相。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開元十三年,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張說後的幾位宰相,都因為不和而被罷免。
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藉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盛世危情

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京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開元二十五(737年),玄宗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玉環為貴妃。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玄宗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因為荔枝摘下後五天內會變味兒。而楊貴妃生在南方,喜歡吃這種東西。
有了楊貴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結果讓她高興的人都升了官,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爭獻美味佳肴、珍異珠寶。
在堂妹的關係影響以及他本人財政能力出色的情況下,楊國忠也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
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
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

安史之亂

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欲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契約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占領長安,防守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但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玄宗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玄宗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肅宗。

去世

至德二年(757年),隨著安祿山被殺,玄宗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宦官李輔國奉承肅宗,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軟禁於太極宮(西內)甘露殿。晚年玄宗憂鬱寡歡,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玄宗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同年久病已久的唐肅宗亦駕崩。

開元盛世

唐玄宗 唐玄宗

相關數據
7000萬
這是唐玄宗統治的天寶(742-755)年間全國人口數。官方留下的天寶十三載(754)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學者們綜合各方面料推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全國實際人戶超過一千三四百萬戶,實際人口超過7000萬。

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紀的時候,東法蘭克福王國從塞納河到萊茵河之間的人口是200-300萬。而直到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人口才5000萬至6000萬。北非的人口是300萬。在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唐玄宗時期人口繁盛,反映了當時中國總的經濟實力是獨步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6.6億畝
這是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唐朝的版圖,比之於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折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占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中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

70餘國
這是《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這些蕃國,從東亞的日本、朝鮮到東南亞地區的諸國,從今日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到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種朝貢的政治關係。開元時代,長安、揚州、廣州等城市,雲聚著從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胡商蕃客,成為溝通中外經濟、文化與政治聯繫的重要渠道。亞洲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於途。前不久在西安發現了井真成的墓誌,這位日本國的留學生就是開元年間來華學習的,還有與李白結下深厚友誼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學生。不少外國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職。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真正創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圓寂,此後,在玄宗統治的四十多年時間裡,禪宗迅速興起,儒佛道合流成為歷史的潮流,玄宗就曾親自為《孝經》、《老子》 、《金剛經》作注。所謂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華得到傳播。正是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使唐朝在社會風氣上顯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滿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寫照。

53915卷
這是開元年間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玄宗時代,唐朝的文教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今天我們所常說的四部(四庫)圖書分類,正式被國家官方圖書館所採納,就是在唐代。“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新唐書》卷五十七《藝文志一》)詩聖杜甫、詩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這個時代。舉幾件文化建設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組織鴻儒碩學,在集賢書院校讎四部圖書;第二件事,開元二十年編訂《大唐開元禮》,是最完備的禮制建設,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編纂,是最完備的行政法典性質的檔案;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廣泛設立公私學校。開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唐會要》卷35《學校》)開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縣,每鄉都要設定學校一所,以教授學生。這樣推行政教的結果是:“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可以說教化大興!

藝術才能

書法

玄宗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書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竇臮《述書賦》云:“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最為有名。
《鶺鴒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致。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明張醜《清河書畫舫》評此帖云:“結構精謹,筆法縱橫”。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云:“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晉齋集聞錄》云:“頓挫提空,得褚之趣,開米之門”。清吳其貞《書畫記》亦云:“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音樂才能

李隆基酷愛音樂。6歲能歌舞,顯露出音樂資質。少年時在府中自蓄散樂一部以自娛。他精於多種樂器演奏,如琵琶、橫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藝尤為高超。他對唐代的音樂制度

唐玄宗 唐玄宗
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調整了原九部樂、十部樂為坐、立部伎,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與提高;他設立梨園(當時的音樂學校,他自己親自當校長),擴充教坊,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藝人;吸收和容納外來音樂,提倡俗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樂氣派。

在8世紀上半葉,就世界音樂範圍而言,李隆基堪稱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師。唐南卓《羯鼓錄》曾說他“若製作曲詞,隨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皆應散聲,皆中點拍”。他一生中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樂獨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根據史料記載,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後創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轉折時期。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還京樂》、《夜半樂》,是為了紀念他所主持的誅殺韋、武朋黨集團的宮廷政變而作的。他即位後,任用得人,出現了“開元之治”的盛世局面,並創作和改編了為數不少的宣揚君權神授、歌頌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樂作品,如《聖壽樂》、《小破陣樂》、《光聖樂》、《文成樂》等等。李隆基長於“法曲”風格,喜歡採用“遊仙”題材,他本人參與創作、改編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雲回》等。藝術上,歷代多有讚賞之詞。由於李隆基對羯鼓的特殊喜好,視其為八音領袖,故多為之譜曲,如《春光好》、《秋風高》等,多被載入史冊。

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後世稱道的追憶馬嵬坡之行的《雨霖鈴》,懷念賢相張九齡的《謫仙怨》(也有說法,說是為思念楊貴妃所作),史料中或指其為玄宗自製,或謂樂工奉命而作,都與李隆基主持有關。

主要政績

政治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 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 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製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
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於各道置採訪使,以監督地方州縣的官員,並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 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軍事

兵制改革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 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僱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僱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開疆拓土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閒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設立十大節度使
開元天寶間,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占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 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文化

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 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併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重視圖書建設 在文化事業上,重視圖書建設。開元三年(715),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籍之事,因內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於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開元七年(719)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馬懷素、元行沖、吳兢、韋述等學者20餘人在秘閣編校數年,成《群書四部錄》200卷。後有專門設立書院等藏書機構,開元十年(722),在東宮“麗則殿”設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總數達3 060部,51 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 500餘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士張說等47人分司典籍。

外交

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中外交往異常頻繁。 高麗、新羅、百濟(均在 朝鮮半島)、 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羅(今尼泊爾)、驃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高棉)、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訶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 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裡匯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

軼(逸)事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游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例如: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但也有中立如詩聖杜甫,例如《哀江頭》一段:
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 
唐皇室後裔李商隱更有《馬嵬》詩諷曰: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晚唐宰相鄭畋的《馬嵬坡》一首貌似為玄宗辯護,其實寓意也不過說他略強於陳後主罷了: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玄宗泰陵

即泰陵位於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它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這裡長眠著曾經勵精圖治贏得開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定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駝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陪葬於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現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後世評價

唐玄宗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唐玄宗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1)唐玄宗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王景做宰相,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2)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3)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4)唐玄宗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5)唐玄宗為唐的高度繁榮起過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給唐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他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重要歷史人物。

歷代評價

《舊唐書》:“我開元之有天下也,糾之以典刑,明之以禮樂,愛之以慈儉,律之以軌儀。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後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賜酺賞而放哇淫,懼其荒也;敘友於而敦骨肉,厚其俗也;蒐兵而責帥,明軍法也;朝集而計最,校吏能也。廟堂之上,無非經濟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論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碩,講道藝文。昌言嘉謨,日聞於獻納;長轡遠馭,志在於昇平。貞觀之風,一朝復振。於斯時也,烽燧不驚,華戎同軌。西蕃君長,越繩橋而競款玉關;北狄酋渠,捐毳幕而爭趨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雞林、鯷海之珍,莫不結轍於象胥,駢羅於典屬。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謂冠帶百蠻,車書萬里。天子乃覽雲台之義,草泥金之札,然後封日觀,禪雲亭,訪道於穆清,怡神於玄牝,與民休息,比屋可封。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戴白之老,不識兵戈。虜不敢乘月犯邊,士不敢彎弓報怨。‘康哉’之頌,溢於八紘。所謂‘世而後仁’,見於開元者矣。年逾三紀,可謂太平。”
“國無賢臣,聖亦難理;山有猛虎,獸不敢窺。得人者昌,信不虛語。昔齊桓公行同禽獸,不失霸主之名;梁武帝靜比桑門,竟被台城之酷。蓋得管仲則淫不害霸,任朱異則善不救亡。開元之初,賢臣當國,四門俱穆,百度唯貞,而釋、老之流,頗以無為請見。上乃務清淨,事薰修,留連軒後之文,舞詠伯陽之說,雖稍移於勤倦,亦未至於怠荒。俄而朝野怨咨,政刑紕繆,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寶已還,小人道長。如山有朽壞,雖大必虧;木有蠹蟲,其榮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兩耳之聰明,苟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而獻可替否,靡聞姚、宋之言;妒賢害功,但有甫、忠之奏。豪猾因茲而睥睨,明哲於是乎卷懷,故祿山之徒,得行其偽。厲階之作,匪降自天,謀之不臧,前功並棄。惜哉!”
贊曰:“開元握圖,永鑒前車。景氣融朗,昏氛滌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
《新唐書》:自高祖至於中宗,數十年間,再罹女禍,唐祚既絕而復續,中宗不免其身,韋氏遂以滅族。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鑒矣,而又敗以女子。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幾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欲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考其始終之異,其性習之相遠也至於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劍橋中國隋唐史》:“唐代諸君主中在位期最長的玄宗帝是一位非常能幹的統治者,王朝經過了幾十年的篡位、權力衰落和政治腐敗的苦難,他又使它的力量達到了新的高峰。對生活在他退位以後苦難動盪的幾十年的中國人來說,他的執政期代表著一個已失去光輝的黃金時代,一個政績彪炳、安定繁榮和在國內外同樣取得成就的時期。但是他的統治以悲劇和災難告終,這一結局主要是他自己的一些幾乎摧毀這個王朝的行動和政策所造成。對在8世紀50年代後期撰寫玄宗期歷史的歷史學者來說,他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他在執政開始時政績顯赫,但後來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國的行政和資源過分緊張,最後以退出政務來結束他支離破碎的統治。但所有學者都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統治者,他給當時的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此外,他多才多藝:他精於音律、詩文和書法,是許多藝術家和作家的庇護人。他還精通道家哲學,成了道教的主要保護人;儘管他早期的措施對佛教組織不利,但後來仍深深地沉溺於密宗佛教。作為一個普通人,他似乎與弟兄和家屬都有很深的情誼,甚至他執政時期的正式記載,也把他描繪成一個十分親切、體貼臣屬和直率多情的人。就在他去世的一代時間中,出現了大量與他名字有關的半傳奇故事和民間傳說,而他對楊貴妃的那種招致不幸和災難的感情成了中國文學中一大悲劇主題和無數詩詞、小說和戲劇的內容。”
杜甫:“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廷、韓休、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分也。”
鄭畋:“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傑,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熊與龢:”巍冠攢疊碧雪花,坐閱山中幾歲華。莫把金丹輕點化,正愁生死困安家。“
何去非:“明皇以英果之氣,起平內難,遂襲大統,可謂誼主矣。然狃於承平晏安之久,府衛之制一切廢壞,盡推其權以假邊將。祿山虎視幽薊,橫制千里,而軍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陽之變一起,天下大震,徒驅市人以嬰其鋒。”
司馬光:“聖人以道德為麗,仁義為樂;故雖茅茨土階,惡衣菲食,不恥其陋,惟恐奉養之過以勞民費財。明皇恃其承平,不思後患,殫耳目之玩,窮聲技之巧,自謂帝王富貴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後無以逾,非徒娛己,亦以誇人。豈知大盜在旁,已有窺窬之心,卒致鑾輿播越,生民塗炭。乃知人君崇華靡以示人,適足為大盜之招也。”
蘇轍:“唐玄宗、憲宗,皆中興之主也。玄宗繼中、睿之亂,政紊於內,而外無藩鎮分裂之患,約己任賢,而貞觀之治可復也。憲宗承代、德之弊,政僨於朝,而畿甸之外皆為畔國,將以求治,則其勢尤難。雖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終,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邱濬 :“後世人主若唐玄宗、德宗、宋之徽宗皆恃其富盛而不謹於幾微,遂馴致於禍亂而不可支持之地,謹剟於篇以垂世戒。”
王夫之:”若唐玄宗之晚節,未嘗安危而利災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喪敗,則雖知張九齡之忠,而終幸李林甫之能寬假以征聲逐色之歲月,故言之而必不聽。“
蔡東藩:”如玄宗之待楊貴妃及安祿山,正中此弊。貴妃一再忤旨,再遭黜逐,設從此不復召還,則一刀割絕,禍水不留,豈非一大快事!何至有內盅之患乎,唯其當斷不斷,故卒貽後日之憂。祿山應召入朝,尚無叛跡,設從此不再專閫,則三鎮易人,兵權立撤,亦為一大善謀,何至有外亂之逼乎?惟其當斷不斷,故卒成他日之變。且有楊妃之專寵,而國忠因得入相,有國忠之專權,而祿山因此速亂,追原禍始,皆自玄宗戀色之一端誤之。天下事之最難割愛者,莫如色,為色所迷,雖有善斷之主,亦歸無斷,甚矣哉色之為害也!“毛澤東:“唐明皇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後半輩不會做。”

家庭關係

王皇后 楊貴妃

后妃
有皇后封號者

王皇后

武惠妃(追贈貞順皇后)

楊貴嬪(追贈元獻皇后,肅宗李亨生母)
其他嬪妃

楊貴妃
趙麗妃
劉華妃
江梅妃(部份學者認為是傳說人物)
錢妃
皇甫德儀(追封淑妃)
賢儀
郭順儀
董芳儀
柳婕妤
高婕
劉才人
閻才人
陳才人
鄭才人
高才人
常才人
鍾美人
盧美人
王美人
杜美人
曹野那

子女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棕(母劉華妃)
廢太子(郢王)李瑛(母趙麗妃)
唐肅宗 李亨(母楊貴嬪)
棣王李琰(母錢妃)
鄂王李瑤(母皇甫德儀)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劉華妃)
光王李據(母劉才人)
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
儀王李璲(母劉華妃)
潁王李璬(母高婕妤)
懷哀王李敏(母武惠妃)
永王李璘(母郭順儀)
壽王李瑁(母武惠妃)
延王李吩(母柳婕妤)
盛王李琦(母武惠妃)
濟王李環(母鍾美人)
信王李皇(母盧美人)
義王李玼(母閻才人)
陳王李珪(母王美人)
豐王李拱(母陳才人)
恆王李填(母鄭才人)
涼王李璿(母武賢儀)
汴哀王李璥(母武賢儀)
另有七人早夭,母親名氏與地位失傳。

唐玄宗共有29位女兒:
永穆公主(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張去奢)
孝昌公主(夭折)
唐昌公主(下嫁薛銹
靈昌公主(夭折)
常山公主(下嫁薛譚,又嫁竇澤)
萬安公主(天寶年間出家做道士)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懷思公主(號登真,夭折)
晉國公主(先封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新昌公主(下嫁蕭衡
臨晉公主(母皇甫德儀,下嫁鄭潛曜)
衛國公主(先封為建平公主,下嫁豆盧建,又嫁楊說)
真陽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蘇震)
信成公主(下嫁獨孤明)
楚國公主(先封為壽春公主,下嫁吳澄江)
普康公主(夭折,疑為唐懿宗女,資料誤記於玄宗女之下。) 
昌樂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竇鍔)
永寧公主(下嫁裴齊丘)
宋國公主(先封為平昌公主,下嫁溫西華,又嫁楊徽)
齊國公主(母楊貴嬪,先封為興信公主,又封為寧親公主,下嫁張垍,又嫁裴潁,末嫁楊敷)
鹹宜公主(母貞順皇后,下嫁楊洄,又嫁崔嵩
宜春公主(夭折)
廣寧公主(母董芳儀,下嫁程昌胤,又嫁蘇克貞)
萬春公主(母杜美人,下嫁楊朏,又嫁楊錡)
太華公主(母貞順皇后,下嫁楊錡)
壽光公主(下嫁郭液)
樂城公主(下嫁薛履謙)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玲,又嫁姜慶初
壽安公主(名「蟲娘」,母曹野那姬,下嫁蘇發)

中國歷代皇帝之唐朝皇帝

廟號諡號姓名年號統治時間
唐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武德618年—626年
唐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貞觀626年—649年
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永徽 顯慶 龍朔 麟德 乾封 總章 鹹亨 上元 儀鳳 調露 永隆 開耀 永淳 弘道649年—683年
唐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嗣聖684年
唐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文明 光宅 永昌 載初684年—690年
唐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神龍 景龍705年—710年
唐恭宗殤皇帝李重茂唐隆710年
唐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景雲 太極 延和710年—712年
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先天 年開元 天寶712年—756年
唐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李亨至德 乾元 上元756年—762年
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寶應 廣德 永泰 大曆762年—779年
唐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建中 興元 貞元779年—805年
唐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李誦永貞805年
唐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李純元和806年—820年
唐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李恆長慶820年—824年
唐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寶曆824年—826年
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寶曆 大和 開成826年—840年
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瀍會昌840年—846年
唐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李忱大中846年—859年
唐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大中 鹹通859年—873年
唐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鹹通 乾符 廣明 中和 光啟 文德873年—888年
唐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龍紀 大順 景福 乾寧 光化 天復 天祐888年—904年
 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天祐904年—907年

《武則天秘史》人物及演員介紹

對《武則天秘史》,劇迷們紛紛發表了不同看法,有力挺的,也有拍磚的;有說雷的,也有叫好的……熱播電視劇《武則天秘史》再度成為焦點話題。  

唐朝君主陵墓

中國歷史上的15位太上皇

太上皇帝的分布,北朝五人、唐朝四人、南宋四人、明朝一人、清朝一人,總計15人。這在中國歷史上332個皇帝中,畢竟是少數。但它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卻值得研究者重視。 >>>進入歷史百科
呂光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帝
拓跋弘 北朝時期,後魏獻文帝拓跋弘,12歲即帝位。
高湛 北齊武成帝高湛於大寧元年(公元561年)即皇帝位。
高緯 北齊後主高緯,隆化二年(公元577年),21歲。自晉陽戰敗回鄴,以周師漸逼,乃傳位年僅八歲的太子高恆,改隆化二年為承光元年,尊后主為“太上皇帝”。
宇文贇 北周宣帝宇文贇,大象元年(公元579年),21歲,傳位給年方七歲的皇太子於是,自稱“天元皇帝”,所居稱天台,皇帝衍稱正陽宮。朝廷政事,乃由宣帝宇文贇處分,翌年死。
李淵 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興唐代隋,即皇帝位於長安太極殿。
李旦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李旦傳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並令決之。其處分事稱制、敕《舊唐書》卷7《睿宗紀》。
李隆基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玄宗入御宣政殿,授肅宗傳國受命寶及符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肅宗又上玄宗尊號曰“聖皇帝”。
李誦 唐順宗李誦,是唐德宗長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皇太子身份即皇帝位。但自即位後,積疾不復,乃立廣陵王李純為皇太子,下詔令皇太子全權處理軍國政事。
趙佶 宋徽宗趙佶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以金兵之逼,先命皇太子趙桓為開封牧。旋又下詔“內禪”;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自稱道君皇帝。
趙構至淳熙十四年(1187 年),高宗死,終年81歲,凡為太上皇帝者24年,孝宗行三年之喪。
趙眘宋孝宗趙眘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四月,因為高宗服喪,下詔自今御內殿,令皇太子趙惇侍立。明年二月,下詔傳位太子。
趙惇宋光宗趙惇自紹熙四年(1193年)七月以後,因病不能朝重華宮。明年孝宗疾甚,光宗仍不能朝。孝宗死後,亦不能過宮行喪,乃立子嘉王趙擴為皇太子。趙汝愚密請太皇太后,於禫祭日命皇太子即位,尊光宗為太上皇。
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的“土木之變“中,被瓦剌部也先所俘。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明史》卷10《英宗前紀》。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後議者謂時方多難,宜立長君。皇太后也遣太監金英傳旨,郕王宜早成大位。九月,郕王朱祁鈺即帝位,是為景帝。景帝“ 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弘曆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舉行授受大典,太子侍乾隆皇帝詣奉先殿堂子行禮,遣官祭太廟後殿。乾隆皇帝御太和殿,親自將皇帝寶授予太子顒琰,太子跪受寶,即位受賀,是為清仁宗,即嘉慶皇帝。嘉慶帝奉太上傳位詔書,頒行天下,尊乾隆皇帝為“太上皇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