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位於河南省濮陽縣柳屯鎮楊十八郎村南。元代方碑。通高3.22米,碑身高1.77米,每面寬0.68米。四阿式碑首。額書“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碑文記述唐兀氏始祖隨蒙古皇嗣南征,收金破宋,屢建戰功之業績。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曾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族消亡過程的重要研究資料,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為元代石刻,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信息

簡介

唐兀公碑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位於河南省濮陽縣楊什八郎村南,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立石,通高3.2米,身高0.7米見方,下端每面浮雕斗拱三垛,盝頂,碑碼上圓下方,仰蓮底座,這樣盝頂蓮座鏤雕,造型奇特,雋秀雅致,現已罕見。碑文魏體,四面書寫,共72行,滿行42字,凡2587字,由當時集賢學士潘迪撰文並書丹篆額。篆額一周:“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碑文主要記述唐兀先祖自寧夏賀蘭山遷居濮陽歷經世系及功德行實之概要。碑文言簡意賅,字態蒼勁,是研究元代社會及書法藝術的珍品,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

唐兀公碑唐兀公碑
此碑坐落楊十八郎南唐兀公祖瑩,上刻“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府百夫長唐兀公碑”,碑文記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閭馬、達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是蒙漢兩族融合的實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曾建立西夏的党項族消亡過程的重要研究資料。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為元代石刻,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記載

唐兀公碑唐兀公碑
元朝初期,唐兀公隨皇嗣南征,後帶軍籍來此做地方官。他為官清正,興利除害,深受人民愛戴。1985年,任崇岳、穆朝慶根據河南省濮陽市城東柳屯鄉楊十八郎村發現的《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所提供的線索,前往濮陽考察党項後裔,以他們查訪到的楊氏族譜及記載楊氏事跡的《述善集》等資料與碑銘相印證,得知現今居住在濮陽市柳屯鄉十餘個自然村裡的3500多位楊姓居民均為党項遺裔。

楊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西夏末年歸附蒙古,從軍征戰多年,後其子閭馬定居濮陽,易姓楊氏,至今已傳二十八世。楊氏子孫雖然聚族而居,但因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其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已與漢族毫無二致,他們今天申報的民族均是漢族,但私下卻自稱為蒙古族,我想或許他們的先人在元朝時曾經冒稱過蒙古人吧,“唐兀”為元代蒙族姓氏簡稱,該氏族世居寧夏賀蘭。元初,唐兀公隨皇嗣昆仲南下,收金破宋,卓著勳勞,為官清正,忠厚耿直。退隱後興利除弊甚博眾望。今為濮陽柳屯、魯河二鄉楊十八郎,西楊、南楊三村楊姓先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