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旁鄉

哪旁鄉位於龍里縣的東北部,東與貴定縣交界,南與谷腳、三元鎮相連,西與醒獅鎮接壤,北與洗馬鎮、谷龍鄉毗鄰。

基本信息

人口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1895


6472


5423

家庭戶戶數

3182

家庭戶總人口(總)

11850

家庭戶男

6439

家庭戶女

5411

0-14歲(總)

3550

0-14歲男

1853

0-14歲女

1697

15-64歲(總)

7423

15-64歲男

4158

15-64歲女

3265

65歲及以上(總)

922

65歲及以上男

461

65歲及以上女

46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1568

地勢

旁鄉平均海拔高度為1350米,年平均氣溫14.6℃,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乾濕度75%,森林覆蓋率59.6%,耕地面積15244畝,田5749畝,土9495畝,土質為黃壤沙性,90%為鹹性土。

作物

主要糧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菜蔬菜,是較為典型的少數民族高寒鄉。

發展

哪旁鄉緊緊圍繞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新階段扶貧開發和國家對民族地區支持力度加大的歷史機遇,結合實際,制定出切合鄉情的長遠發展規劃和年度農民增收計畫。
長遠規劃突出生態建設、人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樹立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發展觀念,要求廣大民眾轉變觀念,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打破傳統的小農經濟,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推廣“兩雜”良種良法,養殖業方面推廣科學的飼養方法。根據我鄉各村的不同情況,分區規劃,前五年對公路沿線的高梘、石板灘、長芽、狗場、關口、樂寶等交通條件較好、勞動力素質較高、信息較通暢的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養殖方面,發展黑山羊波爾山羊,商品肉牛、養豬、養雞。種植業方面發展反季節無公害商品蔬菜。加強生態建設,利用退耕還林種植生態林、經濟林,種草養畜。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加強市場建設拉動全鄉經濟發展。對南部片區的幾個村,由於交通閉塞,至今有兩個村未通公路,民眾觀念比較落後,素質較低,主要舉措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加強基礎教育,穩定教育隊伍,對貧困學生進行幫扶,用5——6年的時間將北部片區的幾個村脫貧致富後,再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南部的幾個村。各年度的農民增收計畫,鄉黨委、政府實行量化、細化,分解到村,定目標、定項目、定人員、定任務、定獎懲,保證增收目標的順利實現。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殖業

充分發揮草山草坡資源豐富的優勢和海拔高、氣溫低的特勢,大力發展反季節商品蔬菜種植和畜牧業,在高梘村、石板灘村、新坪村建立1470畝反季節商品蔬菜基地,品種以西紅柿、大辣椒、白菜、無筋豆、糯玉米為主。由於受氣候因素的影響,蔬菜生長緩慢,錯開正季,上市價格高、市場有保障、獲利大,尤其是紅將軍番茄,產量高、品質好,皮厚、便於運輸、儲存,深受貴陽市民青睞,經濟效益明顯。還通過引進、持助養殖大戶的方式積極發展畜牧業,發包荒山3100多畝,培育養殖大戶31戶,養殖黑山、波爾山羊2100多隻,商品肉牛110多頭(分戶飼養)。在全鄉推廣生豬養殖,8頭以上養豬大戶410戶。

生態建設方面

抓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實施沼氣建設,節約能源。從2001年至2005年,實施退耕還林15200畝,面積全縣最大,除農民受益外,還保持了我鄉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證了較高的森林覆蓋率。2000年,省委書記錢運錄(時任省長)到我鄉視察經濟林實施情況,2001年,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到我鄉視察退耕還林工作。2002年在鄉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期間,我鄉高梘村還是時任黔南州州長的副省長蒙啟良的扶貧聯繫點。

人才建設方面

鄉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為使我鄉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必須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第一,抓基礎教育,通過不斷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提高入學率和升學率,降低輟學率,對貧困村學生進行困難補助;第二,利用鄉農技校對返鄉的中青年、退伍軍人和積極分子進行培訓,促使其觀念的轉變,增強農業生產知識,掌握生產技能,實施剩餘勞動力轉移工程,2004年輸出務工人員1420人,2005年增加到1590人。通過培訓,有360餘人獲得綠色證書,掌握了一定的種植技能。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加強對交通、通信、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縣級各部門的支持,到目前為止,新修了谷冰至鳳凰的公路,正在建設當中;改造十字路到谷凍的公路8公里,水泥鑲邊;改造長芽至頂溪的公路5公里;鄉政府到塢坭的公路6公里;茶場至田壩的7公里公路正在籌備改造。中興路的建設基本竣工,農貿市場正在籌建。開通了樂寶、狗場、關口、石板灘、高梘的程控電話,政府所在地的移動、聯通、光纖寬頻通信已開通。由鄉黨委、政府給各村配備移動手機。實施小水窖78口,蔬菜配套小糞池216口,煙水配套小水窖75口,為種植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挖掘民族,發展特色民族文化

鄉黨委、政府重視民族文化的挖掘,主要是對民間書法,布依族苗族歌舞、樂器進行提煉,聘請苗族婦女王小滿對民間舞蹈、歌曲進行收集、整理、編排,組成鄉業餘舞蹈隊,多次參加各級演出,並獲獎。1994年8月,到河南參加民間舞蹈表演,1996年赴上海參加第三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文藝展演獲二等獎;1997年參加貴陽市第五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文藝演出,獲出二等獎;2002年8月到都勻市參加世界攝影博覽會演出,獲表演獎;2004年,在龍里縣第二屆體育運動會文藝調演中,榮獲2個“優秀獎”;應邀參加黔南州“好花紅”藝術節及貴陽國慶“魅力飛揚”大巡遊,獲得各界好評。極大的豐富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通過全鄉廣大幹部的努力,該鄉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到2004年,全鄉的人均純收入1290元,貧困人口減少到3000人,工農業總產值以年均10.2%的速度遞增,2003年在黔南州創優升位活動爭創經濟先進鄉鎮中排名第七,榮獲經濟先進鄉鎮稱號。引入貴陽富康水廠。初步建立起以高梘村為龍頭,沿千洗公路分布的種養殖特色產業帶。縱向比,我鄉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著貧困人口較多,扶貧攻堅任務艱巨的實際困難,下步,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農民持續增產增收,不斷將各項事業向前推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