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鄉

三蘇鄉

三蘇鄉位於東坡區西部,轄12個村1個居委會,幅員面積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萬畝,2007年末,全鄉總人口36000人,地方總產值21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96元。

基本信息

三蘇鄉位於東坡區西部,與丹稜縣丹稜鎮楊場鎮、東坡區修文鎮、崇仁鎮、廣濟鄉、白馬鎮、萬勝鎮、秦家鎮接壤, 1982年以前為伏龍公社,1982年全國地名普查後更名為伏東公社,伏東公社屬眉山縣萬勝區管轄下設13個大隊121個生產隊,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設立伏東鄉人民政府,下屬13個村,1個居委會。1992年撤掉區公所建制,伏東鄉直屬眉山縣管轄,2005年區劃調整,伏東鄉與三蘇鄉合併後取名三蘇鄉,轄12個村1個居委會,幅員面積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萬畝, 106線12公里橫跨該鄉。2007年末,全鄉總人口36000人,地方總產值21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96元。
三蘇鄉屬半丘半壩,年均溫16.5—17.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三蘇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農產品豐富多樣,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出產。主要盛產水稻、油菜、雜交稻種子、柑桔等。全鄉糧食種植面積59855畝,總產量26625噸,水果類種植面積17327畝,總產量14096噸。2007年,鄉黨委政府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和地理特徵,把全鄉發展“一村一品”定為水果類和蔬菜類,在水果類通過3-5年的努力,力爭使三蘇鄉成為“愛媛”之鄉。
三蘇鄉原為蘇洵父子故居地,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景點三蘇湖、三峰山、陳溝新村及蘇洵、蘇轍、蘇軾三父子在故鄉生活的遺蹟遺址、白鶴林、大明寺。六個景點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全年共接待遊客242萬人.次,全年游總收入3719萬元。
近年來,三蘇鄉把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廣泛開展企業招商。加強對本鄉優勢、投資環境、投資優惠政策的宣傳,完善服務功能,以優質服務、良好環境吸引外來投資者共謀發展。目前,全鄉共有中小企業9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家,企業總產值2.3個億。

三蘇父子的歷程

眉山,三蘇故里、東坡故里。我們都知道,三蘇的故居,是位於眉山市區紗縠行的三蘇祠。但其實三蘇真正的故居,卻是在眉山市東坡區的三蘇鄉。
東坡區三蘇鄉,位於眉山市區西南約35公里處,這裡與丹稜縣接壤。過去,三蘇鄉政府所在地叫三蘇場,現在鄉政府已遷到伏東。《眉山縣誌》說:“三蘇場原為蘇洵父子故居處,元代建三蘇祠,後稱撥股祠,清代以此建場,起名三蘇場。”縣誌認定“三蘇場原為蘇洵父子故居處”。明成化舉人劉鴻所作《典記》云:“(眉)州西七十里有撥股祠,相傳為三蘇故宅。說者謂三蘇父子皆生於撥股祠,既乃遷於紗縠行,理合然也。”
三蘇鄉的三蘇故宅和三蘇祠,原在今天的三蘇中學校內。據說,祠是一座四合院,上世紀八十年代正殿位置上尚有舊房數間,房內尚有三蘇塑像。當時祠內尚存清代石碑一通,碑文曰:“元明以來,即有三蘇祠。而今所謂場者,嘉慶二十年(1815)始興,因三蘇祠而得名……” 但現在這裡的三蘇祠和石碑已蕩然無存。
三蘇於慶曆六年(1046)“農轉非”,從三蘇場遷居紗縠行,其時蘇軾已11歲了。 出三蘇場向東南三蘇村行約4公里,可見一座山勢連綿的三峰山。三峰兀然崛起,山勢俊秀,中峰更是挺然屹立。據民國十二年《眉山縣誌》記:“三峰山,山勢崛起,中峰高插雲表,挺然矗立,望之讓人生敬。旁兩峰溫潤可親。登峰西望,左右連山環護如城。轉東,地勢開朗,有俯視一切包羅萬有之慨。山右有洞,洞壁多孔,天將雨時,煙雲四吐,俗名‘巴蛇洞’。”據說,當時蘇家的“自留地”就在這三峰山下,正是這塊風水寶地,孕育了三蘇,因此,這三峰代表著三蘇父子,中間最高峰就是成就最大的蘇軾。山峰山下,原來有座巴蛇山莊,現在因為遊人罕至,已經人去樓空。
但關於三峰山,當地還有另外一個傳說。據說,三峰山上有一個洞,洞中有一條修行的白蛇,這條巨蛇就是劉邦起義時所斬的白蛇。當時白蛇被劉邦斬殺後,魂魄不散,潛至三峰山煉道修行,苦練千年,始成人形,被當地人稱作巴蛇。明朝末年,張三豐來到三峰山上的三峰寺傳道,一年中秋之夜,張三豐醉酒而歌,驚動巴蛇,巴蛇對他一見傾心。自此,巴蛇經常變化成少婦來寺上香,找機會與張三豐套“近乎”。天長日久,兩人之間就有了那么點意思。不料,張三豐突患絕症,身陷愛河的巴蛇不忍看見心上人飽受病痛折磨,於是獻上口中明珠每日精心為他療傷。眼看病情漸有起色,哪知張三豐聽信土地老頭讒言,認為人蛇不能為婚,吞下明珠即可得道成仙。張三豐剛吞下明珠,就聽見山下傳來一聲慘叫。第二天,張三豐下山,看見一條巨蛇死於洞中,他自覺忘恩負義,有愧於巴蛇,立即撮土三箕,在頭、腰、尾三個部位各掩一箕,而這三撮土立刻化成三峰。因而此山得名三峰山。巴蛇山莊背後,石壁上有“三豐與巴蛇”石刻。
巴蛇山莊右邊,有一龕石刻佛像,據說始鑿於唐。據了解,三峰寺摩崖造像原來共有8龕,576尊,分布在長7米、寬4米和長10米、寬3米的兩塊半圓石頭上,可惜現已無一完好。
這就是三峰山上的三峰寺,別看現在的三峰寺如此殘破,它可是始建於唐的千年古剎,而且,這裡就是蘇東坡兄弟啟蒙讀書的地方。
蘇東坡8歲啟蒙讀書,他在《眾妙堂記》中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國小,常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極院,予蓋從之三年。”蘇轍也說他幼時“從子瞻讀書天慶觀”。蘇軾兄弟所說的天慶觀,就是三峰寺。丹稜人彭遵泗所著《蜀故》也曾記:“三峰山有東坡讀書處。” 從蘇軾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當年的三峰寺,規模一定很大,因為光是用以學生上課的地方,就能容納“百人”。然而,現在的三峰寺只是獨居山頂無人看守的荒涼小寺,也許,只有這些石獅,還記得蘇軾蘇轍稚嫩的朗朗書聲

三蘇湖的誕生

三蘇湖三蘇湖

三峰山頂,據說原來有一亭,晴朗之時登臨可望眉州城。現在,小亭早已不見,只見萬棵青松。
翻過三峰山,山巒疊嶂、綠樹掩映之間,是曲折幽深的三蘇湖。
三蘇湖,又叫陳溝水庫,位於三蘇鄉陳溝村,建於1958年,據說水域面積約500畝,可蓄水300多萬立方米。湖上有小島數十個,湖面狹長彎曲,有76道彎。
遊人可乘遊船游湖,蕩舟湖上,湖水清清,山色碧綠,偶有白鶴翔游其間,湖光山色秀美宜人。
這座島上,是千佛寺,該寺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據說,當時千佛寺場地有東西廊,僧住錫地轄三蘇陳溝、隆興、鐵石頭,廟產單春播谷種每年就以石計,還有大片的山丘地林,可想昔年千佛寺興旺之狀。
歷經歲月榮枯沉浮,清末民國戰火紛雲,解放後千佛寺解體,58年大興水利,63年陳溝水庫建成後,千佛崖和千佛寺寺基礎均淹於水中,遂成“水下千佛”奇觀。下面第一張是南山種豆翁先生拍的圖片。
今年8月,在地震中受傷的水庫大壩滲水,湖水水位下降,淹沒在水中的上千尊體態不一的佛像終於浮出水面。下圖是博友劉忠俊先生拍的水下佛像。據《眉山縣文化志》載,三蘇湖水下有摩岩造像三壁,最長的一龕有兩丈左右,刻佛像約一千軀。佛像最大的有一人多高,多數為一尺左右的小佛像,平時沒水中五尺至一丈深。
我們本想親眼目睹“水下千佛”,但有關部門已經對水庫大壩進行了維修整治,加之連續大雨,湖水水位迅速上漲,剛剛露出水面的千年佛像復又深埋水底。看來是與這“水下千佛”無緣了。而據有關專家說,這些佛像淹埋在水底,比露在外面還保存的更久更好。或許,哪年水枯,還有再見“水下千佛”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