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猿人遺址

和縣猿人遺址

和縣猿人遺址,是中國江淮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洞穴遺址,在安徽省和縣陶店鄉汪家山北坡龍潭洞,1980和1981年兩次發掘發現相當豐富的直立人化石,對研究直立人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述

和縣猿人遺址頭骨化石和縣猿人遺址頭骨化石
和縣猿人遺址,位於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江家山北坡,為寒武紀石灰岩洞穴堆積。獲舊石器時代猿人頭蓋骨1個,下頜骨1段,頂骨和額骨眶上部各1塊,上下臼齒11枚,上內側門齒1枚。這些化石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徵,如頭顱穹隆低矮,額骨後傾,顱骨骨壁較厚,腦量較小(約1025ml),顱骨的最大寬位置較低,有發達的眉嵴和枕嵴,枕骨的枕平面與項平面之間成明顯的角狀過渡等。

考古發現

和縣猿人遺址和縣猿人臼齒化石
龍潭洞東西長9米,南北寬3~4米,深5米,洞穴堆積分 5層。古人類化石和脊椎動物化石出自第 4層。該層為黃褐色粘質砂土,厚0.7~1.4米,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頭蓋骨1具,左側下頜骨1塊(附連第二、三臼齒),額骨眶上部1塊,頂骨1塊,單獨牙齒 9枚──包括上門齒、上前臼齒和上、下臼齒。
這些化石分別屬於 3個以上的青年、壯年和老年個體。頭蓋骨(保存了近乎完整的腦顱部分)屬青年男性,保留了一系列原始的性狀:顱穹窿低矮,顱骨骨壁厚,腦量小(約1025毫升),眉脊發達,額骨低平。下頜骨粗壯,多頦孔,牙齒碩大,齒冠較低,嚼合面紋理複雜。上內側門齒特別粗壯,齒冠舌面為典型的鏟形。和縣猿人總的形態與北京猿人較為相似,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徵,均屬晚期直立人。
與和縣猿人化石共出的動物化石有60多種,既有北方中更新世常見的如劍齒虎、中國鬣狗腫骨鹿葛氏斑鹿等,又有華南同時代常見的屬種,如大熊貓劍齒象和中國等。這個動物群具有中國南北方哺乳動物混合的特徵。
考古發現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特徵上和北京人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為進步的特徵,目前認為它與晚期的北京人年代相當。在發現和縣猿人化石的同一層位上,還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約50多種,如揚子鱷、馬雞、田鼠、大鼠、碩獼猴水獺、中國、劍齒虎、中華貓、、大熊貓、棕熊、東方劍齒象、、中國貘、額鼻角犀、李氏野獵、葛氏斑鹿、腫骨鹿、糜、野牛等,這些動物化石的地質進代為更新世中期;還發現有骨、角器和灰燼遺蹟。和縣猿人的發現,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類的共性與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猿人遺址

和縣猿人遺址和縣猿人遺址
龍潭洞“和縣猿人”遺址,位於安徽省和縣西北約45公里善厚鎮汪家山北坡, 海拔23米,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乾涸,故名“龍潭洞”。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開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民眾稱其為“龍骨”。
考古發現動物化石密集且種類繁多,有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 其中有北方的劍齒虎、腫骨鹿、髭狗、巨河狸、棕熊、額鼻犀、南方的大熊貓、劍齒象、中國鏌以及華東地區特有的四不象和揚子鱷等50餘種動物化石,並在工作面西端“ZA”方格中發現一具猿人頭蓋骨化石,四顆猿人上臼齒化石,一段左下頜骨化石,還發掘出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燒骨片、灰燼等。

經專家鑑定,龍潭洞古人類頭蓋骨化石為目前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據推斷,此系一二十歲左右男性青年,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地質時代,距今三、四十萬年,被命名為“和縣猿人”。

“和縣猿人”及其動物群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南北方猿人的特性與差異,長江沿地的發育史,以及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提供了極其珍貴和重要的依據。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