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始創於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鎮太極拳名家和兆元。和式太極拳除具有一般太極拳的要點外,在理論、技術技法、強身養生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和式太極拳以《周易》理論為基礎,像其形取其義用其理,移動周身處處走圓,無不是圈,行成周身無處受力,自然圓活。和式太極拳強調理法自然,處處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的特色。

基本信息

簡史

河南溫縣趙堡鎮,是近代太極拳發源地之一。清末太極拳家和兆元就誕生在這裡。一代宗師和兆元始創和式太極拳,至今有一個半世紀,傳承達八代。

和兆元(1810 –1890年)溫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名師陳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進京供職,曾統領皇宮大內侍衛(據傳)。因屢有功績被皇室例封為“武信郎”。在京期間,他廣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反覆實踐,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兆元晚年歸里,處世低調,除傳子和潤芝、和敬芝、孫和慶喜、苗彥升外,只在趙堡鎮附近傳播。

和慶喜,字福棠(1857—1936),和潤芝長子,是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他自幼隨父習拳,又深得祖父真傳。慶喜公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開山收徒,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學有方。一時間趙堡鎮及周圍各地習拳之風盛行,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雲等各懷絕技之門徒,這些傳人成為日後傳播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

1931年,和慶喜率學拳未滿三年的弟子參加省會開封國術擂台賽以及華東五省市國術擂台賽,鄭伯英均獲得第一名,贏得“拳藝高水平”稱號。和慶喜是和式太極拳傳承中一位承先啟後的傑出人物。

和學信,字世孚(1890—1957),成為和氏家學的主要承傳人。抗戰期間和學信遷避寶雞,廣傳和式太極拳。弟子眾多,子士英、士俊拳藝最優,承襲衣缽,他還收藏有家傳的多部拳理拳論。

鄭錫爵,字伯英(1906—1961),性情淳厚,為人正直,喜好武技,深得和公賞識,被納為入門弟子。他勤奮好學,尊師重道,太極功夫出類拔萃。抗戰時期,他遷避西安,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武術教官。鄭伯英忠於繼承,體悟不綴,在西北武林幾十年,其功力紮實,身法端正,鬆柔渾圓,技擊善於引進落空,處險境而後發先至之專長,打人無不在驚險處。歷挫強頑,未遇敵手,譽滿西京,桃李盈門,有“和氏太極西北二傑”之美譽。

招式招式

鄭悟清,字風臣(1895—1984),趙堡鎮人。1938年避難西安,在黃埔軍校第七分校等地傳授和式太極拳。鄭先生60年如一日,鍥而不捨,對和式太極拳融會貫通,一生數挫名流,罕逢對手,與鄭伯英並稱“和式太極西北二傑”。對和式拳的繼承與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鄭悟清的傳人很多,鄭均、鄭瑞、孫蘭亭、紀昌秀、劉瑞、侯爾良、宋蘊華、李隨成等。

和慶喜其它主要傳人中,其子和學敏也遷居寶雞。其它弟子相繼外出避亂。郭雲遠走山西,陳桂林遷入陝西,還有郝玉朝、劉世英等遠走他鄉。他們猶如火種一樣使和式太極拳燃遍西北,傳至全國,成為中國太極拳主流之一。

建國後,和式太極拳越來越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80年代起原《中華武術》主編周荔裳、國家武術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等多次考察調研和式太極拳。1993年由和有祿、和定乾、和學儉會同各地傳人成立“和式太極拳研究會”。紀昌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極武術(國際)總會”並任會長。在海外積極推廣和式太極拳,成績斐然,被聘為香港武聯副主席。各個組織積極推廣傳播和式太極拳,為全民健身做出了卓越貢獻。近年來和式傳人在國內外各類武術比賽中成績驕人,紀昌秀之子張萬強更是兩獲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

2001年3月“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中,和式太極拳當代代表人物——和有祿應大會之邀進行名家演示,使和式太極拳在新世紀之初就受到武術界的關注。2001年由和有祿聽與和定乾會同各地和式傳人創編“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中華武術》(2001、7—8)刊出後,《少林與太極》等武術刊物積極轉載,在社會上傳播迅速。90年代以來各類介紹和式太極拳書籍逐步出版,2003年3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作為和氏後人發行的第一部著作,完整全面地為我們展示了和式太極拳的神韻風采,同時公布了許多只在和氏族內流傳的拳論、拳決,具有史料性、權威性、可讀性,價值很高。2003年5月,列入“中華武術展現工程”的和有祿《和式太極拳、刀、劍、棍、推手》系列教學VCD由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發行。

2003年8月起焦作、博愛、鄭州、漯河、重慶、江蘇等地陸續成立和式太極拳研究會,11月,中國武術協會在全國太極拳高級輔導班中專門邀請和有祿主講傳統和式太極拳,這在國內尚屬首次。2004年初由和有祿、和定乾、賈澎發起並聯合全國部分武術研究機構建立“中國和式太極武術學會”,致力於傳統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相結合,挖掘和式太極武術真諦,創編和式太極競賽套路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9年列為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技理概述

發祥於溫縣趙堡的和式太極拳除具有一般太極拳的要點外,在理論、技術技法、強身養生方面有獨特之處。

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拳技與理論完美融合,體用一致,拳架自然柔活,順遂渾圓以理體內中和之氣,二氣陰陽和合而達於外。故稱“代理”。

和式太極拳以“太極”之理為拳理來規範指導拳架。象其形,取其義,用其理。太極圖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極圖外呈環圓,環呈無端之象。在和式太極拳中體現為勢勢手劃圓,身行圓,步走圓,身體各部位的公轉自轉協調和諧,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圓轉連貫,一氣呵成。

太極圖一圓之中有陰陽合聚,既對立又統一,相互轉化,顯示事物發展的螺鏇周期規律。體現了自然界陰陽之間的運行消長與轉化,即一陰一陽謂之道。和式太極拳以陰陽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比附人體。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易·繫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拳理曰:“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對應,合之為十三,又稱十三式。十三式是指導太極拳圓活自然,陰陽相濟之要訣。以人身比太極,練拳之前,心靜體松,混混頓頓,陰陽未分,渾元一氣是為無極,氣動而太極生,每勢練夠一圓,二儀、四象,八卦。即由陰陽未分到陰陽具備,陰陽運轉,陰陽相濟。身體各部位左右對稱,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動作以圓及弧線的形態表現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每一對陰陽的轉換變易,由身法、手法、步法及屈伸蓄髮的協調運轉,使拳架動作緊湊圓轉,處處順遂。和式太極拳以太極陰陽之理,指導規範拳架圓轉柔順,動作運轉符合陰陽運行之理。

在練法上要求由外五行帶動內五行,而後由內五行之氣而達於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人之五臟歸屬五行。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生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心、肝、脾、肺、腎也。和式太極拳由五行之氣合而為一,以心行之,統乎全身,氣到勢隨,形到氣力至。即由外帶內,周身順遂圓轉,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

和式太極拳的行功走架又叫“耍拳”,是和式太極拳的獨特之處。一個“耍”字,將孩童玩耍時自然之態展現眼前。走架時著勢自然圓活,神意活潑自然,呼吸自然順暢。《道德經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式太極拳本乎天道,不尚用力,以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運轉體現太極拳之技法。先父諱士英常曰:“耍拳要知規矩,合規矩,懂規矩,脫規矩,舉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技到無心,臨敵致用才可以隨心所欲,應物自然。”

練習時要求人體合乎自然。人出生後,先天的自然行為不斷喪失,違背自然的後天行為不斷增加,常導致疾病產生。在拳法中表現為形、意、氣、力配合無序,甚至不知配合,尚後天之力,動作僵滯。和式太極拳以後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氣。例如,嬰兒出生時,脊柱並無彎曲,直立行走後,長年累月使脊椎負重,在沒有其它骨骼支撐的頸椎與腰椎部位形成彎曲,使脊椎關節間隙受損破壞,加之違背自然的後天不良行為的不斷增加,致使常有頸椎、腰椎疾病發生。和式太極拳的要領要求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收腹,松胯裹臀,使脊椎彎曲減小或消失,回歸先天之自然狀態。按照拳法要領,正確鍛鍊,可使脊椎功能增加,亦可引丹田先天之氣,使脊椎成為勁力之源泉。身體中正,脊椎正直,動作不貪不欠,輕靈圓活,形成身似活蛇,腰如反弓。

和兆元所創“大理架(代理架)”,拳架與實用相一致。拳架中無纏繞繁瑣,拳架、推手、散手融為一體,三者互可檢驗印證。推手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實用,推手又是太極拳走向散手的過渡階段,是練習沾粘連隨,過勁借力的有效方法,拳架的正確練習是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

和式太極拳以自然柔活體現化剛為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的特色,以陰陽運轉形成技法的圓活精妙。和式太極拳又稱“尺寸架”,身體的運行狀態要用“尺寸”來衡量,手足的起、行、止要規矩端正。

身法規矩是練好和式太極拳的基礎。身體中正,不偏不倚,不貪不欠。要求中,守中,起中,攻中。進退、抑俯能守於中,起於中,不犯抽扯,一進必至,路徑最近,實為技擊之捷徑。遵循身體中正諸要領,則可氣沉丹田,能練丹田先天之氣,也是太極拳健身養生之道。身體正直則脊柱垂直貫串,勁力上下通達,氣血順暢。切不可翻臀塌腰,坐胯擰腰及前俯後仰,違太極拳自然之理。

步活圈圓是和式太極拳又一顯著特點。步有運載身體之功能。步要靈活,著勢運行隨身體陰陽虛實的轉換,步運身行,身隨步換,則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隨,手足相合,一動兩腿要分清虛實,步有騰挪之勢,欲動之意。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立足穩當,得機而動,進步必跟,退步必隨,輕巧敏捷,八面支撐。

和式太極拳的著勢運行以圓為宗。形動求圓,內勁圓轉,在意念支配下,周身協調配合,肩、肘、手、胯、足、身都做圓或弧形的轉動和滾動。使著勢之運轉無凸凹,無缺陷,無斷續,身體成為自然虛靈之體。太極拳輕靈圓活的運動方式形成了四兩拔千斤,以柔克剛的技擊效果。如白鶴亮翅,設對方雙手搭我右臂,進步進身猛力擠按,我則左手守勢,右手臂向下向左劃圓(公轉),同時右手內鏇(自轉),左胯松沉,身體左側,使對方之力沿我圓的切線方向滑過,使其勁力落空。我若沾其手臂,接入彼勁,恰到好處,松胯鏇腰,對方必定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仆倒於地。即為借力打人,四兩拔千斤。若對方勁力落空欲退,我雙手走圓滾進,明修棧道,陰陽變轉,沾隨引化,同時步運身進,暗渡陳倉,以奪其中,對方重心必失。對方失重之際,我趁勢勁發丹田,將對方擲出。一圓之中八門勁力俱全,圓是化打合一的最佳運轉形式。練勁圓轉,技精路捷。太極拳化力之妙,借力之神,實為力學原理。若能得真傳,功夫足,丹田氣轉,內外合一,即成渾圓一漾而貫其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使簧機受壓,反彈隨勢,壓之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挨到何處何處擊,周身無處不太極。

和式太極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煉。練習要求心與意合。心即本心,是大腦的思維活動,是人的本意真意,在沒有任何外界干擾下的自然流露。意即意識,意念。前者為體後者為用。故曰:“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駛”。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回復自然,是本心與意念抱元守一。達到意自心出,拳隨意發,意動形隨,意到勁到的技擊效果。耍拳以自然為準則,拳架為意念之載體。行動走架,用意只在檢查身體是否規矩,練勁是否圓轉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貴靜,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狀態。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則有貪欠偏倚之弊,在用則有呆滯不活之病。自然而然練就之技法,用時才可達到應物自然之無意識狀態。

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陰陽。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為原則。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為一,樸實無華,簡潔流暢。

和兆元通曉醫學,所創新架與中醫治病健身理法相一致。中醫理論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理病理變化時,不能僅僅孤立地著眼於人的身體本身,而應看到人與自然存在著的有機聯繫。和式太極拳的拳架功理,圓活緊湊,進退開合都求陰陽相濟。一氣運行陰陽,即是太極。一氣為腹中中和之氣,亦為人之元氣,它漾溢於四體之中,侵潤於百骸之內,流行不息。拳架功法全借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動靜開合純任自然。舒展筋骨,調和氣血,以收勞而不極,搖而谷氣消,血脈通暢,祛除疾病,益壽延年之功效。和式太極拳練功時辰順應天時,合乎自然規律。拳理曰:“寅時面南,松身凝神,吐納自然,撮抵橋通,陰陽和合,攢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應,慎而密之,久行功成。”行功順應天時,使自然陰陽與人體陰陽,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互補,天人一體,收行功最佳效果。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正常的生命現象和生理功能,是陰陽兩方面保持平衡的結果,人體陰平陽秘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了偏盛偏衰即發生疾病。正如中醫理論認為:“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張景岳《醫易義》),身體的氣血、臟腑,經絡失衡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本原因。和式太極拳之理正是導源於《周易》。在拳架著勢中處處無過不及,不貪不欠,陰陽無偏,由外形的陰陽動態平衡,帶動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中醫用五行相互生克乘侮規律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認為內臟的生理、病理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以此制定了培土生金,益火生土,培土製水,抑木扶土等治療原則和防治措施。和式太極拳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拳架練法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拳架著勢圓轉自然,緊湊柔活,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並用五行生剋之理指導拳架的步法、技法,使身體靈活而穩健。

和式太極拳用人體結構理論指導拳架功法。拳架有三直、四順、六合、三節、四梢等要求。不能坐腕、折腕、塌腰、翻臀等規矩,這些要求和規矩符合人體結構的順遂自然狀態,再通過拳架的正確鍛鍊,進一步調理人體結構及生理機制。和式太極拳教學時的“捏架”就是對人體各骨節位置狀態的有序擺放,及認筋識穴,使身體處於一種順遂自然的最佳狀態,久練使人體潛能釋放,自可強身健體,自衛防身。

和式太極拳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她輕靈圓活,舒展自然的演練風格,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當前以走向全國,傳及海外。讓和式太極拳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發揮她應有的作用。

書籍

基本介紹

《和式太極拳》封面《和式太極拳》封面

書 名:和式太極拳

作者: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9月

ISBN: 9787040258134

開本:16開

定價:46.00 元

內容簡介

《和式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段位制》和式太極拳段位技術教程,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編,中國武術協會審定,圍繞和式太極拳段位技術考評內容和標準編寫。主要內容包括和式太極拳概述和一至六段段位技術的基本形態、單練套路、對打套路和拆招技法。

《和式太極拳》是大眾習練和式太極拳,考取國家武術段位的規定考試用書。《和式太極拳》還可作為高等學校武術專業教材、大中國小武術教師培訓教材和各級各類武術館校教學用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和式太極拳概述

第一節 和式太極拳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和式太極拳的基本技法

一、對人體靜型技法的要求

二、對人體動態技法的要求

三、對整體運動技法的要求

四、對攻防技法的要求

第二章 和式太極拳段位技術圖解

第一節 和式太極拳一段技術圖解

一、基本形態

二、單練套路

三、對打套路

四、拆招

第二節 和式太極拳二段技術圖解

一、基本形態

二、單練套路

三、對打套路

四、拆招

第三節 和式太極拳三段技術圖解

一、基本形態

二、單練套路

三、對打套路

四、拆招

第四節 和式太極拳四段技術圖解

一、基本形態

二、單練套路

三、對打套路

四、拆招

第五節 和式太極拳五段技術圖解

一、基本形態

二、單練套路

三、對打套路

四、拆招

第六節 和式太極拳六段技術圖解

一、基本形態

二、單練套路

三、對打套路

四、拆招

編輯推薦

《和式太極拳》: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