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理念

和合理念

和合理念是中國文化的首要價值,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體現形式。“和”、“合”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係狀態。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天人和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中庸”則強調對待事物關係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衝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於處理現代社會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澱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和合”二字。

“和合理念”——中國對人類和平穩定發展的貢獻“和合理念”——中國對人類和平穩定發展的貢獻

“和”、“合”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係狀態。 “和合”一詞最早出自《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和合的最初含義是指協調各種關係,各種規範合治理國家的方式。《國語》、《管子》、《墨子》都提出過“和合”範疇。《周易》也講“陰陽和合”,孔子講“和為貴”,老子講“知和日常”,《易傳》講“和合太和”。“和合”是中國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它縱橫整箇中國文化發展的全過程,橫攝於各個時代的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之中,因此它是中國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有生命力的體現形式。

文化傳統

在中國,以廣泛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的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認為道蘊涵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這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把和作為處事、行禮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諸子也多有關於“和”或“和合”的論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時期基本形成。隨著“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國的原創文化也經過“百家爭鳴”,逐漸“和合”形成儒、道兩大顯學,並且在兩漢之際“和合”地接納了由印度原創的崇尚“因緣和合”“圓融無礙”的佛教文化。因緣和合論成為佛教的重要理論,在歷史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和合”概念被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並成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時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並廣泛運用。西漢董仲舒為適應“大一統”杜會發展的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實則以儒家思想為本位,兼取道、法、陰陽五行說等各家思想,主張把禮治與法治相結合,明顯受到燕齊文化的影響。

和合理念和合理念

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文化中發生衝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認為西方文化似乎衝突性更大,而中國文化則調和力量更強,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衝突之各方兼容並包,共存並處,相互調濟。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國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特性

文明影響

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實踐證明,人的行為哲學思想核心是“和合”理念,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本理念。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上,“和”字的轉換,從篆體到宋體,讓大家印象深刻。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上,“和”字的轉換,從篆體到宋體,讓大家印象深刻。

“和合”思想是從人們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集中了人類行為科學的全部智慧。“和諧”、“和平”、“祥和”、“和睦”、“和善”、“和藹”、“和氣”、“和解”;“合情”、“合理”、“合法”、“合格”、“合適”、“合作”、等等。這就是古老的中華傳統思想所提倡和指引的主體思想。人們常說的“和為貴”、“和氣生財”、“勸合不勸分”等,都源於這一思想。“和”是一種文化,是“仁”的表現,顯現人的素質和修養,只有具備一定素質和修養,做事才能合法度;“合”取其結合、融合到一起,共同,合作的意思。這裡僅以“和諧”與“合作”具有和合理念標誌性意義的詞語加以闡述。“和諧”是前提是保障,“合作”是目的。
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體育,還是工農業生產、企業管理、經貿往來,我們每完成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應該說都是在和合理念指導下進行的,體現著和合理念的成果。效益與成果的產出是和合理念的“和諧”與“合作”行為過程的統一。或者說,任何社會實踐和勞動成果的取得都是“和諧”“合作”的結果。而“和諧”作為合作的基礎,是社會人文環境的一種氛圍和狀態。實現這種狀態就是解決矛盾、化解危機和紛爭、實現矛盾的對立統一的過程,滿足這個條件的過程就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合作”作為生產方式也是有條件的,起碼是在利益均等原則下才能實現。
人們希望世界和平社會和諧,通過合作中的競爭,競爭中的合作,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滿足人們的新期待新要求。
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變遷中,人們認識到“和合”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生產關係和生活秩序需要和諧;實現工農商貿的生產經營、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需要合作,實現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更離不開合作。如果我們把“和合”理念作為一種理論,那么其來源就是人的社會實踐。理論來源於實踐,又用於指導實踐,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積極意義

和合理念,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本理念。
和合理念,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
和合理念,是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的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實踐中必備的基本的指導思想。
和合理念,是科學技術發展創新所必須的基本的行為表現。
和合理念,是國家富強民族團結,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基本的思想基礎。
和合理念,是化解矛盾爭紛、消除危機、戰勝自然災害唯一有效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和合理念,是跨越地域不分種族的人性本原,也是人類追求幸福智慧的普通表現和最高境界。

和合理念是諸子百家關於行為科學的集合

有關教育促進人積極向上的學問很多,無論是諸子百家的學說,還是宗教信仰,都是鼓勵人們積極進取,或行善積德,慈悲為懷,或博愛天下,或勤勞好學,等等。
“和”的表象彰顯人的素質和修養

行為上的“和”,是自身素質和修養的體現。“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由孔子的傳人掀起了向世界傳播的新高潮;“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合一思想依然教育激勵著華夏兒女。尊師重教,注重基礎教育的基本國策正在使民族走向復興,也必將為“和”奠定堅實的基礎。

“和”有中庸之意又不同於中庸之道

“和”有調和折中之意,結束戰爭或爭執,實現和平,需要調和。這必然讓人聯想到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之道的核心,強調的是中和與平衡,對什麼事都不偏執.不偏激,不走極端。中庸就是在矛盾兩極間找到最佳途徑.在諸多可選擇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選擇。
孔子中庸觀的要義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過猶不及”,也就是主張執中以致和,無過無不及,使矛盾雙方達到和諧統一。中庸,並不是反對競爭。儒家既主張和為貴,也不排斥競爭。和是有原則地和,以和為主,以競爭為輔。和是目的,競爭是手段,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取得和。競爭需要人和,人和更有利於競爭。
和合理念在人們的心裡默默地形成,在行為中自覺發揮作用
和合理念是行為科學。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人本思想,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下通過人性的彰顯自然地表露出來。只有和諧、合作人類才能實現心中的美好。
分工合作,合中有分,分是為了更好地合
合作,散見於各項實踐活動當中,浸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合作的內容囊括了各個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腳步似乎在加快。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傳統的生產方式顯然已經退出歷史舞台,而古老的思想理論、倫理道德卻依然還在傳承著,並被不斷賦予時代內涵。
和合理論是關於實踐的行為的理念,是發展進步的理念,是取得成功完成實踐活動收到預期效果的理念
人們社會實踐的領域不同,分工必然不同,分工細是為了成效高。而最終取得成果都是合作的結果。因此,合作是挖掘人類智慧和創造力所必須的,也是唯一的行為方式。
炎黃子孫對和合理念有著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其成效將不斷顯現。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對人類的貢獻。

現實作用

家和萬事興。這是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齊家之道。百年前中國貧弱時期的這句話還囿於家族、家庭的小圈子,我們還陶醉於偏安一隅的香格里拉式幻想中。而現在的中國,已經越來越成功地以自己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面影響和感動著整個世界。我們心中“家”的概念已經升華,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民族構成了一個大大的家。家和,就要全世界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家和,就要因不同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而形成的意識觀念和政治制度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家和,就要所有國家和國際組織以合作交流對話協商等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矛盾。家和,所追求的是一個和平、合作進而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和諧美滿的新世界。

和合理念和合理念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向全世界闡釋了中國政府致力於和平復興中華民族,構建“人人享有發展”的和諧世界外交思維。倡議所有國家,不以武力或以武力威脅來實現自己利益;所有國家和民族,不能把自己利益凌駕於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加強南北對話,推進南南合作,消除不公正國際秩序帶來的發展矛盾,協調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利益平衡。世界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合作,世界需要和諧。

無數的事實證明,當世界事務完全操縱在幾個大國手中時,當各國各地區的發展嚴重失衡時,當少數國家企圖依靠其強制力量推行個人主張時,這個世界就會滋生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是衝突、磨擦。世界需要多極化,就象生物需要多樣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意識觀念和政治體制,構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這是個異彩紛呈千姿百態的世界,和諧共處是維繫人類文化生態平衡的支點。
整個世界都在為中國的迅速復興而震撼,儘管還面臨許多挑戰,但中華的復興已經勢不可擋。歷史上曾有多次大國的崛起與矛盾衝突甚至戰爭相伴,但中國政府向全世界人民堅定地表示,我們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任何民族構成威脅,我們需要和平,中國政府和人民有能力讓全世界相信,中國永遠都是一支和平的力量,中國的強大就是世界和平與發展力量的壯大。
近年來,中國與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展開了廣泛的合作交流,中國政府以協商對話方式解決彼此矛盾的理念,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與東協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正以互利共贏加強溝通取長補短的實際行動,一步步走向縱深、走向全面、走向成熟。中國也以前所未有的氣度採取直接行動,大力支援亞非等最不已開發國家,這是中國政府決心走和平發展之路,讓全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成果的直觀體現。

國家之大,不在於她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也不在於她的財富與技能,不是向世人昭示自身的強壯。國家之大,在於她胸懷博大,站在全球角度心繫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將自身利益融合與所有國家利益之中,為全世界的共同發展負起責任。我們的國家正在“長大”,我們的民族正變得越來越“大”。

人類文明高度發達、高速發展的今天,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我們從來都沒有感覺,世界距離我們是如此之親、如此之近,天涯海角如咫尺。人類因智慧而富有,中華的復興,需要向所有已開發國家學習,這是我們發展的動力所在、智力之源。我們致力於中華復興的同時,不能忘記那些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的朋友,因為我們也曾同樣的貧困。和平,是共同發展的前提;合作,是推動發展的基礎;和諧,是確保發展持久穩定的時代背景。中華民族的和合理念,正在伴著中國復興的步伐,走向全球,點亮世界的和平與和諧。

2010年1月19日,中國社會各界200多人來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他們要在這裡迎接在海地大地震中遇難的八位中國維和警察靈柩回家。
維和行動和一般軍事援助不同,後者是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幫助對方打仗,但前者卻是為了消除衝突、構建和平的世界環境。自1989年以來,中國共參與聯合國組織的24次維和行動,到2004年已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的趙磊博士說,倡導世界和平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
趙磊說:“中國人維護和平不是一句虛話,也在承受代價,也在承受血與火的考驗。”
事實上,和平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關鍵字。1949年新中國創立伊始,中國共產黨就確立了中國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牛軍教授解釋說:“建國之初,(中共)面臨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加上朝鮮半島、印度支那半島也是戰爭烽煙不斷,在這樣一種複雜的局面下,中共中央提出了要維護‘獨立自主’和維護‘和平’這樣一種外交指導方針。”
然而,中國人對和平的善良願望卻常常遭到誤解。特別是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與國際地位的提高,不斷有人用猶疑的目光打量中國,這個東方強國會不會走向霸權主義?中國的崛起會不會成為其他國家的威脅?趙磊博士說:“(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這兩個理論同時存在,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這種複雜情緒,(他們)覺得你是威脅,是覺得你強大;同時(他們)覺得你會崩潰,是覺得你弱小。”
趙磊認為,外界對中國的種種擔憂甚至是畏懼,大多源自對中國的陌生。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中國龐大的國家規模,使得她發展的中任何事情都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對國際秩序產生影響。
趙磊說:“中國有一個特點,96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13億人口加在一起,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中國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國際和國內的動因,同時還會產生國內和國際影響,沒有什麼事情孑然是國際的,沒有什麼事情孑然是國內的。”
舉例來說,近年來國際上有人以資源與環境問題為理由,繼續散布“中國威脅論”,就是在臆斷,當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面臨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環境污染嚴重時,會不會依仗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實力,對其他國家資源進行掠奪。
1993年,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002年,中國共產黨再次提出,要把可持續發展擺到更突出的位置,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趙磊博士說,一個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國家,能夠以和平手段挖掘自身資源、發揮自身潛力,實現國家穩定和建設富強國家的目標,這本身就是對國際和平的貢獻。
趙磊說:“中國現在的能源需求確實在不斷地上升,這個也導致了國際社會的一些疑慮。中國首先從自己來說,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目前這個能源需求不斷提升的話,不僅國際社會承受不了,中國自身也承受不了。”
2005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全面系統地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構想,呼籲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文化上應相互借鑑,共同繁榮;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
事實上,中國領導人所倡導的這種“和平發展”、“互利合作”的“和合理念”,體現著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的精髓。美國著名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曾用“淡色中國”來形容中國的形象。“淡色品牌”是行銷領域的一個概念,認為世界上最能征服人的品牌都是象徵著融合、和諧的白色。喬舒亞認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也體現了“淡”的意味,甚至漢字“淡”也是同時包含了“火”和“水”,這種化矛盾為和諧的理念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共中央黨校趙磊博士說,這種“和合”文化理念無疑為各國處理國際關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趙磊說:“‘和合文化’就是一種包容、多元、開放的文化。這種文化針對的是目前國際關係中的主流話語(體系),就是機械、二元、思維對立的模式,就是世界上可以一分為二、非此即彼。比如說,典型的‘民主和平論’,類似於這樣的理念還有‘文明的衝突論’。這樣的思維不利於國際社會和國際秩序的穩定。”
近30多年來,關於中國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但有一點人們應該看到,那就是中國從來不想把自己的模式強加給別人,並從自己的發展中幫助別人,這裡既有經濟社會欠發達的非洲國家,也有在金融危機中面臨主權債務危機的西方國家,甚至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經濟強國。

隨著時間推移,世界上正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步認同和接受中國的這種“和合理念”,也開始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和平崛起。義大利民主黨主席羅西·賓迪女士認為,只有合作,才是彼此之間真正的相處之道。
羅西·賓迪說:“當世界上誕生了一股新生力量後,(人們)本能反應肯定就是擔憂。我覺得唯一一個克服擔憂的方式,就是與這股新生力量進行合作,建立友誼,而非製造威脅。義大利政府的對華戰略就是與中國合作,建立友誼。”

共贏共榮

人類的文化不是一座靜靜的山脈,而是一條流動的長河。只有不同的文化支流相互交匯、相互撞擊、相互融合,人類文化才能不斷向前發展。為了人類文明和文化發展,在和合理念的影響下,中國應進一步加強多邊的交流與合作,用積極的文化思想傳播和行之有效的綜合實力影響感動他人,不能任由文化霸權的國家肆無忌憚地搞單邊主義。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交流的本質是靈魂的交流。當然,如今講的文化交流更多時候是指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出版,也包括體育競技和相關的文化產業等等,通過文化交流,走出去,請進來,吐故納新,取長補短。這樣做,不僅能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而且還會增強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有利於人類的和平與進步。全球化的發展為不同文化之間互相理解和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中國以開放的心態汲取各國的發展經驗和文化之長,努力吸收其它文明的優秀成果,並通過創造性的轉換推動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同樣,要構建和諧世界,首先要取得國際認同,尋求和拓展共同利益。當今世界總的來說,各國間的共同利益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各國間的共同利益大於分歧,特別是在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

和合理念和合理念

我們不僅要承認有共同利益,而且要努力去增大共同利益
建設和諧世界需要一個比較堅實的國際合作作為基礎,要維繫這樣的國際合作離不開國際的法律和制度,而聯合國正是一個制定國際法的非常重要的平台。
構築和諧世界需要積極參與各個層面的全球治理。不僅需要主權國家作出積極努力,還需要發揮國際組織,包括非政府組織的作用。
要提倡包容的精神,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取得多大的成就,有多少成熟的經驗,也要容忍別的國家採取不同於自己的做法。國家部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應享有平等的權利,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涉及國際大事,應儘可能達成最大的共識,不同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應互相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發展。我們要強調共同安全,任何國家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安全利益而罔顧他國的安全利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